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不要被影視劇騙了,單挑那是匹夫之勇

說起古代行兵打仗, 一般都會想起電視劇中這樣的場景:

兩軍對壘, 兵馬待陣, 敵對雙方各派出一員大將, 兩人在陣前廝殺, 一分高下,

敗者或斬落馬下, 或狼狽逃竄, 勝者一聲令下, 兩軍正式展開對決, 廝殺。

比如, 在《三國演義》的故事情節中, 如果雙方將領事先不單挑一陣, 那這仗一時半會還真打不起來。

但每當看到這樣的故事情節, 不免會有這樣的困惑, 所謂擒賊先擒王, 事先暗地裡安排好弓箭手,

直接把前來應戰的大將射殺不就不戰而勝了嗎?

難道是感覺勝之不武, 老臉沒處擱?

事實上, 古代戰爭中單挑不能說不存在, 但確實是很少的。

楚漢之爭時, 項羽的單挑戰鬥力就很強, 兩軍對壘時, 項羽就直接喊話劉邦, 大意是天下苦戰久矣,

就是因為兩人不分高下, 如今不如來一次單挑, 就不用麻煩父老鄉親們來湊熱鬧幫忙打仗了。

劉邦可不是傻瓜, 他深知項羽的戰鬥力, 但凡不會因為顏面而去白白送死, 所以他聽完項羽這番話後, 露出一絲奸邪鬼魅的笑:“吾寧鬥智, 不能鬥力。 ”

如果單挑是古代的主要戰鬥形式, 那麼楚漢戰爭大概幾天就打完了, 項羽早就把天下裝入囊中了。

那麼, 為什麼在古代戰爭中單挑的情況比較少呢?

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就是, 打仗是一項指揮的藝術, 通過精確的指揮, 根據戰場情況, 正確地展開兵力, 集中力量完成包圍、打擊、防禦或轉移等戰術動作, 發揮集體的力量來確保戰鬥目的的達成。

軍中大將都是戰爭的指揮官, 如果他們一上來就掛了, 或者潰逃, 那軍隊勢必就會陷入群龍無首的局面而迅速陷入崩潰, 勝負自然明瞭, 仗都不用再打了。

故此, 指揮官的地位很重要, 保護他們不受傷害, 就是保障指揮權不受影響, 進而把握戰爭全域, 上來就單挑的風險太大, 萬一喪命自然就是得不償失的。

另一個很重要的原因, 在唐宋以後, 帶兵打仗的將領有許多是文舉出來的書生, 根本就不能上陣揮槍弄棒。

什麼時候出現單挑的情況呢?

敵強我弱, 士氣不振, 將領為鼓舞士氣, 或是深陷重圍, 拼死一戰, 將領為保存全軍而孤注一擲, 在這樣的情況下,將領會親自站出來與敵軍一決高下。

換句話說,如果將領出來單挑,大都是無奈之舉。

在中國歷史上,古代戰爭大約經歷了三個時期:蠻荒時期、禮樂時期、戰爭時期。

蠻荒時期是指商代或以前,此時一般是部落之間發生戰爭,而戰爭的形式基本就是互毆,沒什麼規則可言,比較原始落後。

禮樂時期的戰爭很有意思,比較注重儀式感。

比如A國要向B國開戰,那麼A國首先要做的是寫一封公開信,意思就是你在某某方面違背了周天子之意,我要代替周天子懲罰你。

兩方約好某月某日在某地相見,B國也很聽話,到兩軍相見的那天,先擺兵佈陣,然後敲敲鼓,開打。打完也不追擊,點到為止,所以一般沒有什麼慘重的傷亡。

到了戰爭時期,打仗就有模有樣了。

我們提到的古代戰爭一般都指的是戰爭時期及以後,戰爭時期之後戰爭形式基本也就定型了。我們看到的古代戰爭片,一般都是指這個時期,但有一點一定要明白,那就是不要被電視劇中的場景所迷惑,真實情況並不是那樣。

戰國時期之後,古人打仗就比較注重戰法和陣法,也很強調軍隊的紀律性。

對此,有人可能會不以為然,認為戰法和陣法都是花架子,根本沒什麼卵用,兩軍真得較量起來,拼個你死我活,哪還顧及什麼排兵佈陣呢。

但如果你看過《孫子兵法》,事實是古代人對陣法戰術的研究甚至讓現代人都歎為觀止。

打仗注重的就是戰略戰術,戰略就是大方向,戰術就是實地具體操作,陣法分為方陣和圓陣,方陣用來進攻,圓陣用來防禦。

到底是用方陣還是圓陣,端看它是進攻方還是防禦方,每個小陣還可以再組合成大陣,每個士兵結陣而行。

在陣中的士兵們各司其職,有的負責進攻,有的負責防禦,相互配合,團結一致,這種默契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磨合成的。

另外,古人動輒就能把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軍隊指揮得力,運籌帷幄,此中智慧是不容小覷的,如今很多現代戰爭中的戰術依然是在模仿古人。

在這樣的情況下,將領會親自站出來與敵軍一決高下。

換句話說,如果將領出來單挑,大都是無奈之舉。

在中國歷史上,古代戰爭大約經歷了三個時期:蠻荒時期、禮樂時期、戰爭時期。

蠻荒時期是指商代或以前,此時一般是部落之間發生戰爭,而戰爭的形式基本就是互毆,沒什麼規則可言,比較原始落後。

禮樂時期的戰爭很有意思,比較注重儀式感。

比如A國要向B國開戰,那麼A國首先要做的是寫一封公開信,意思就是你在某某方面違背了周天子之意,我要代替周天子懲罰你。

兩方約好某月某日在某地相見,B國也很聽話,到兩軍相見的那天,先擺兵佈陣,然後敲敲鼓,開打。打完也不追擊,點到為止,所以一般沒有什麼慘重的傷亡。

到了戰爭時期,打仗就有模有樣了。

我們提到的古代戰爭一般都指的是戰爭時期及以後,戰爭時期之後戰爭形式基本也就定型了。我們看到的古代戰爭片,一般都是指這個時期,但有一點一定要明白,那就是不要被電視劇中的場景所迷惑,真實情況並不是那樣。

戰國時期之後,古人打仗就比較注重戰法和陣法,也很強調軍隊的紀律性。

對此,有人可能會不以為然,認為戰法和陣法都是花架子,根本沒什麼卵用,兩軍真得較量起來,拼個你死我活,哪還顧及什麼排兵佈陣呢。

但如果你看過《孫子兵法》,事實是古代人對陣法戰術的研究甚至讓現代人都歎為觀止。

打仗注重的就是戰略戰術,戰略就是大方向,戰術就是實地具體操作,陣法分為方陣和圓陣,方陣用來進攻,圓陣用來防禦。

到底是用方陣還是圓陣,端看它是進攻方還是防禦方,每個小陣還可以再組合成大陣,每個士兵結陣而行。

在陣中的士兵們各司其職,有的負責進攻,有的負責防禦,相互配合,團結一致,這種默契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磨合成的。

另外,古人動輒就能把數十萬甚至上百萬的軍隊指揮得力,運籌帷幄,此中智慧是不容小覷的,如今很多現代戰爭中的戰術依然是在模仿古人。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