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家庭餐桌“光碟”跑偏 “未雨綢繆”才是根本

“光碟”初見成效 就餐浪費漸少

自“光碟行動”發起以來, 大到星級酒店, 小到路邊飯鋪, 厲行節約、杜絕浪費的標語和看板隨處可見。 不少在外就餐的食客也逐漸形成了“吃多少點多少”“不夠再加、吃剩打包”的習慣。

午間就餐高峰期, 在消費人數較多的餐廳可以發現, 多數人用餐過後的餐盤裡所剩食物少之又少, 幾乎都可以稱之為“光碟”。 其中, 一些帶孩子的家長, 哪怕盤中只剩下小半塊蛋糕, 也都耐心地打包帶走。

在餐盤清理處, 一位工作人員稱, 現在許多年輕家長很少剩食物, 這對孩子來說是言傳身教,

潛移默化地形成不浪費糧食的習慣。

大冰箱成“負擔”食物過度囤積

在外就餐雖頻率不低, 但也並非是常態。 實際上, 在家做飯造成的浪費也並不少。 特別是一些家庭使用雙開門的大冰箱, 每次採購回來, 冰箱裡面經常是塞得滿滿當當。 一位居民說, 因為冰箱大, 好多東西還面臨著被“遺忘”的風險, 每隔一段時間都能清理出一些過期的牛奶、發黴的水果、壞了的蔬菜等。 雖不是故意, 但造成了浪費。 尤其是冷凍室, 大半年前的生肉、排骨還都在。 大冰箱可以保鮮更多食物, 無形中成了一種“負擔”。

也有年輕人抱怨, 給父母換了大冰箱後, 原本節約的老兩口更加節儉了。 剩菜熱一回沒吃完, 就再吃一回, 盤是光了, 可新鮮菜吃得少了。

自從有了大冰箱, 晚輩去看老人也更放開了買, 反正有冰箱能存。 可實際上老人吃不完, 放過期、放壞的東西反而更多了。

實際上, 人們的擔憂和抱怨不無道理。 專家強調, 冰箱保鮮食物只是為了應急和避免浪費, 並不是“萬能”的, 並不建議為了“光碟”而無節制地把食物堆在冰箱裡, “即便冷藏, 綠葉蔬菜也只能保存3天左右, 其他蔬菜最好1周內吃完, 避免營養價值下降。 ”

專家表示, 常溫存放容易快速繁殖微生物的高水分熟, 比如剩飯剩菜、巴氏奶, 沒有滅菌包裝的各種熟肉、豆製品等, 開封後的番茄醬、芥末醬、沙茶醬等調味品, 都要放入冰箱。 此外, 大部分蔬菜和北方水果都適合放在冰箱裡儲藏。 但有一些果蔬並不適合冰箱儲藏,

比如甘薯、香蕉、芒果和榴槤等, 在冷藏溫度下會發生凍傷, 變黑變爛。

科學“光碟”不是“超標進食”

除了習慣於在冰箱裡囤貨, 還有不少人為了“光碟”而在吃飯的最後階段“超標進食”。 當有些人因此查出心血管疾病後, 才意識到自己平時的飲食習慣有問題, 他們經常打掃剩下的飯菜, 久而久之, 每頓飯多吃一口, 攢著攢著就“三高”了。

對此, 專家認為, 食物進入人體之後, 如果超過了人體的利用能力, 不僅會變成脂肪, 還會引發疾病、縮短壽命, 不僅讓人們增加痛苦, 也是一種隱性的浪費。 ”

調查發現, 郊區居民的肥胖率往往超過城區居民。 在50歲以下居民中, 男性比女性肥胖率高;而在50歲以上居民中, 女性的肥胖率明顯高於男性。 專家表示,

其中一個重要的導致肥胖的行為因素, 就是當媽媽的總喜歡收盤子、吃剩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