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讓孩子學音樂,到底有啥用?

閨蜜蕾蕾媽, 前陣子看完電影《閃光少女》, 終於下定決心要給孩子找老師, 學一門樂器。 蕾蕾媽說之前一直想報, 就怕孩子半途而廢。 不過這次跟孩子都商量好了, 再累再苦也要堅持學下來。

可惜幾節鋼琴課下來, 蕾蕾就顯露出明顯的抗拒。 老師上課講的五線譜、節拍、手指的技巧等等, 孩子一點也學不明白, 也總是練不會。 “唉, 看來我家蕾蕾沒有音樂細胞, 學完這些課程, 就不讓她學了吧。 ”蕾蕾媽沮喪地說。

可是在我的印象中, 蕾蕾一直是個熱愛唱歌跳舞、喜歡聽音樂的孩子啊。 為什麼真正開始學樂器,

卻扼殺了孩子對音樂興趣了呢?

學音樂的孩子很難變壞, 學音樂的孩子會更聰明。 這已經是近年來比較公認的觀點了。 周傑倫、王力宏、莫文蔚等專業音樂人會彈奏樂器, 不足為奇, 許多演員也是隱藏的高手。

我們都知道陳道明老師演技精湛, 但很多人不知道他的鋼琴演奏水準也很高。

電視劇《歡樂頌》裡扮演“IT男”應勤的吳昊宸, 從小學習鋼琴, 還練了多年的二胡。

《人民的名義》裡扮演趙東來的丁海峰, 會彈吉他, 還會彈奏七弦古琴。

還有很多名人, 像趙本山、朱軍、甄子丹等等, 都掌握一種或多種樂器。 他們在很多場合, 都提起過學習一門樂器, 對他們人生的影響。 可是為什麼很多孩子像蕾蕾一樣, 一開始學琴, 連本來對音樂的熱愛都冷卻了呢?中央音樂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 現任中央音樂學院副院長的周海宏教授, 在講座中講過這樣一個故事:

有一個學生,

專業是小提琴, 有一次周教授收到幾張小提琴音樂會的門票, 於是想要送給這個學生, 怎知學生立刻拒絕, 他說:“周老師, 我什麼音樂會都聽, 就是不聽小提琴。 一聽小提琴的聲音, 小時候學琴的痛苦記憶就都回想起來了。 ”周教授說, 這就是典型的“學了一門技術, 恨了一門藝術”。

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 是很多家長和老師, 在孩子兒童時期的教育中, 走進了五大誤區:

誤區一:不注重審美能力培養

很多時候, 我們可以教導孩子什麼是“好的行為”, 但“壞的行為”卻是各種各樣。 借由藝術教育, 培養孩子的“審美”能力, 是教會孩子分辨出什麼是“美善”, 什麼是“醜惡”, 這才是藝術教育的目的, 而不是加分、考級。

誤區二:孩子出現情境恐懼後沒有傷害修復

好多孩子, 還沒學琴前, 就已經對學琴這件事深惡痛絕了。 這是源于爸爸媽媽在學琴前對孩子說了這樣的話:

“這下有人能管得住你了, 老師可厲害了!”

“學琴可苦可累了, 你得咬牙堅持下來啊!”

“你看隔壁家姐姐, 學琴多辛苦,

每天都練琴, 你也要向姐姐學習啊!”

“你開始學琴,爸爸媽媽就沒有自由了,

我們為你做出多大的犧牲啊。”

學琴前的這些壓力,讓孩子對學琴充滿了緊張、痛苦和不自由的感覺,怎麼享受音樂的樂趣呢?有的家長,並沒有給孩子很大壓力,卻發現孩子就是不想去學琴,這又是什麼原因?孩子的記憶,有別于大人,是打包式的整體記憶。拿打針這件事來說,大人打針疼不疼?也會疼,但大人會知道,只有打針那一下會疼。可是在孩子的記憶裡,只要進到醫院,或聞到消毒水的味道,就是代表著疼痛和緊張,這就是情境恐懼。

當孩子出現情境恐懼,又哭又鬧,就是不願意走進琴室,肯定是在學琴時發生了什麼事,讓孩子感覺到不舒服。這時候,很多家長都以為孩子是偷懶、是耍賴,而沒有深究孩子情境恐懼的原因。

正確的做法,是通過引導詢問孩子的“初歷經驗”,找到令孩子不適的那件事,並對孩子的受傷記憶進行慢慢修復,讓孩子能克服恐懼,然後再繼續進行學習。

誤區三:一旦開始學習,就不准放棄

很多家長,在孩子表達了不願意繼續學琴的意願後,不是幫助孩子接觸其他種類樂器,重新培養孩子的興趣,而是堅定地否定孩子的意願,美其名曰:鍛煉孩子的毅力。孩子的毅力,為什麼要通過學習來鍛煉呢?培養孩子毅力最好的方法,是進行體育鍛煉,而學習,就應該是一件輕鬆快樂的事情。如果孩子不是由於老師教學方法原因,純粹是對這一門樂器失去了興趣,不要強求,幫助孩子尋找對其他樂器的熱情就好。

誤區四:懲罰為主的野蠻教育方法

有一個孩子第一次跟周海宏教授學鋼琴,一進琴室就非常緊張,並且非常奇怪的,彈琴時,眼睛總往琴蓋右上角看。後來一瞭解才知道,之前教孩子的鋼琴老師,總在琴蓋右上角放一個針筒,哪個孩子彈不好,就恐嚇孩子要給他“打針”。針筒是恐嚇工具,細木條是懲罰工具。手心拱高了,打一下手背,手腕塌下去了,打一下手腕,一節課下來,孩子手上都是紅印。這樣的方式教育下的孩子,怎麼可能愛上音樂呢?

誤區五:孩子學什麼,由家長來選擇

很多家長在孩子學琴前,都沒有創造機會讓孩子接觸各種各樣的樂器,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樣樂器進行學習,而是代替孩子做了選擇。孩子沒有發自內心的興趣和喜愛,怎麼有動力堅持呢?讓孩子對樂器產生興趣,帶孩子聽音樂會是很好的一項活動。包含各式各樣樂器的音樂會,不僅可以讓孩子接觸不同樂器的聲音和演奏方法,還能培養孩子在公共場合的社交規範。

周海宏教授認為,孩子的童年教育,都應該遵循三個原則:

一、感性教育

人的兩大心智慧力,一個是感性,一個是理性。童年教育,是感性教育階段。在兒童時期,孩子沒有數位的概念,不知道數位要從1到10挨個數,他們也不懂得“白毛浮綠水”是美還是醜,在孩子腦中,“一二三四五”和“上山打老虎”一樣,是沒有區別的,都是背誦的一個一個的音節而已。在這個階段,孩子的記憶是攝像機式的記憶。需要的是大量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的體驗。過了童年時期,缺失的感性素質教育一輩子也難以彌補。

二、多元教育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人,總是對沒見過的事物嗤之以鼻,對沒吃過的東西從不嘗試,對別人的意見難以接受。形成這種性格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童年時期沒有建立多元的感性體驗,沒有一個“open mind”,適應性和接受度都很差,很容易變得固執和狹隘。在孩子童年時期,應該抓住一切機會,去看各種各樣的風景,去聞各種各樣的味道,去吃各式各樣的食物,去聽各種各樣的音樂,去接觸各種各樣的人事物。這樣長大的孩子,適應性和接受度才會更強,才能夠體驗豐富多彩的幸福人生。

三、快樂教育

人,是快樂動物,哪裡有快樂,哪裡的動機就更強。孩子做一件事時,快樂的回饋和成就感體驗,是他重複做這件事的最大動力。不管想讓孩子學什麼,首先應該讓孩子感覺到的,是自由和快樂。周海巨集教授講的,是音樂教育,也是兒童教育。是樂器培訓,也是孩子心理健康培養。我們每個孩子家長,在孩子面前,都應該做後援團和啦啦隊,讓孩子在輕鬆、自有、快樂的環境下學習和成長,而不是做一個監工和教練,讓孩子只能感受到痛苦和束縛。

“通過學琴熱愛音樂,通過音樂熱愛藝術,通過藝術熱愛生活,通過生活體驗幸福。”

周教授的這句名言,才是讓孩子學音樂,最重要的意義。

作者:豆豆的小後媽

如果文章對您有所幫助,歡迎打賞

你也要向姐姐學習啊!”

“你開始學琴,爸爸媽媽就沒有自由了,

我們為你做出多大的犧牲啊。”

學琴前的這些壓力,讓孩子對學琴充滿了緊張、痛苦和不自由的感覺,怎麼享受音樂的樂趣呢?有的家長,並沒有給孩子很大壓力,卻發現孩子就是不想去學琴,這又是什麼原因?孩子的記憶,有別于大人,是打包式的整體記憶。拿打針這件事來說,大人打針疼不疼?也會疼,但大人會知道,只有打針那一下會疼。可是在孩子的記憶裡,只要進到醫院,或聞到消毒水的味道,就是代表著疼痛和緊張,這就是情境恐懼。

當孩子出現情境恐懼,又哭又鬧,就是不願意走進琴室,肯定是在學琴時發生了什麼事,讓孩子感覺到不舒服。這時候,很多家長都以為孩子是偷懶、是耍賴,而沒有深究孩子情境恐懼的原因。

正確的做法,是通過引導詢問孩子的“初歷經驗”,找到令孩子不適的那件事,並對孩子的受傷記憶進行慢慢修復,讓孩子能克服恐懼,然後再繼續進行學習。

誤區三:一旦開始學習,就不准放棄

很多家長,在孩子表達了不願意繼續學琴的意願後,不是幫助孩子接觸其他種類樂器,重新培養孩子的興趣,而是堅定地否定孩子的意願,美其名曰:鍛煉孩子的毅力。孩子的毅力,為什麼要通過學習來鍛煉呢?培養孩子毅力最好的方法,是進行體育鍛煉,而學習,就應該是一件輕鬆快樂的事情。如果孩子不是由於老師教學方法原因,純粹是對這一門樂器失去了興趣,不要強求,幫助孩子尋找對其他樂器的熱情就好。

誤區四:懲罰為主的野蠻教育方法

有一個孩子第一次跟周海宏教授學鋼琴,一進琴室就非常緊張,並且非常奇怪的,彈琴時,眼睛總往琴蓋右上角看。後來一瞭解才知道,之前教孩子的鋼琴老師,總在琴蓋右上角放一個針筒,哪個孩子彈不好,就恐嚇孩子要給他“打針”。針筒是恐嚇工具,細木條是懲罰工具。手心拱高了,打一下手背,手腕塌下去了,打一下手腕,一節課下來,孩子手上都是紅印。這樣的方式教育下的孩子,怎麼可能愛上音樂呢?

誤區五:孩子學什麼,由家長來選擇

很多家長在孩子學琴前,都沒有創造機會讓孩子接觸各種各樣的樂器,讓孩子選擇自己喜歡的一樣樂器進行學習,而是代替孩子做了選擇。孩子沒有發自內心的興趣和喜愛,怎麼有動力堅持呢?讓孩子對樂器產生興趣,帶孩子聽音樂會是很好的一項活動。包含各式各樣樂器的音樂會,不僅可以讓孩子接觸不同樂器的聲音和演奏方法,還能培養孩子在公共場合的社交規範。

周海宏教授認為,孩子的童年教育,都應該遵循三個原則:

一、感性教育

人的兩大心智慧力,一個是感性,一個是理性。童年教育,是感性教育階段。在兒童時期,孩子沒有數位的概念,不知道數位要從1到10挨個數,他們也不懂得“白毛浮綠水”是美還是醜,在孩子腦中,“一二三四五”和“上山打老虎”一樣,是沒有區別的,都是背誦的一個一個的音節而已。在這個階段,孩子的記憶是攝像機式的記憶。需要的是大量的視覺、聽覺、味覺、嗅覺、觸覺的體驗。過了童年時期,缺失的感性素質教育一輩子也難以彌補。

二、多元教育

我們在生活中,經常會看到這樣一種人,總是對沒見過的事物嗤之以鼻,對沒吃過的東西從不嘗試,對別人的意見難以接受。形成這種性格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就是在童年時期沒有建立多元的感性體驗,沒有一個“open mind”,適應性和接受度都很差,很容易變得固執和狹隘。在孩子童年時期,應該抓住一切機會,去看各種各樣的風景,去聞各種各樣的味道,去吃各式各樣的食物,去聽各種各樣的音樂,去接觸各種各樣的人事物。這樣長大的孩子,適應性和接受度才會更強,才能夠體驗豐富多彩的幸福人生。

三、快樂教育

人,是快樂動物,哪裡有快樂,哪裡的動機就更強。孩子做一件事時,快樂的回饋和成就感體驗,是他重複做這件事的最大動力。不管想讓孩子學什麼,首先應該讓孩子感覺到的,是自由和快樂。周海巨集教授講的,是音樂教育,也是兒童教育。是樂器培訓,也是孩子心理健康培養。我們每個孩子家長,在孩子面前,都應該做後援團和啦啦隊,讓孩子在輕鬆、自有、快樂的環境下學習和成長,而不是做一個監工和教練,讓孩子只能感受到痛苦和束縛。

“通過學琴熱愛音樂,通過音樂熱愛藝術,通過藝術熱愛生活,通過生活體驗幸福。”

周教授的這句名言,才是讓孩子學音樂,最重要的意義。

作者:豆豆的小後媽

如果文章對您有所幫助,歡迎打賞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