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真實的三國:劉備為何不看好諸葛亮軍事才能

在《三國演義》當中, 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 從此以後, 劉備用兵打仗處處倚靠著這位神奇的軍師而獲得一個又一個的勝利, 諸葛亮也被認為是三國時期最會打仗的人。 然而, 歷史的真相卻是:劉備在打仗方面不信任諸葛亮, 諸葛亮在劉備在世之時, 僅僅是負責打仗的後援工作。

《三國演義》裡諸葛亮舌戰群儒、草船借箭, 最後借來東風一把火燒了曹操的戰船取得了赤壁之戰的勝利。 其實, 這一切都是小說家的創作, 放火的是東吳的周瑜和黃蓋, 諸葛亮此時連官職都沒有, 只是在完成了聯吳抗曹的外交任務後,

便返回了劉備的身邊。 真實的歷史中, 劉備所倚重的參謀是法正。 直到要了劉備老命的吳蜀夷陵之戰, 諸葛亮也是被安排留在後方。

網路配圖

劉備之所以不信任諸葛亮, 主要是由於劉備對諸葛亮的軍事才能並不看好。 諸葛亮用兵謹慎,

不出奇招、險招。 劉備求功心切, 不欣賞這樣的謀士。 所以劉備把他定位為相才, 而不是帥才。 正如《三國志·諸葛亮傳》所說:“先主外出, 亮常鎮守成都, 足食足兵。 ”

至於劉備不信任諸葛亮的第二個原因就比較隱晦了, 大約是和諸葛亮的哥哥諸葛瑾在吳官居要職有關。 建安二十年, 孫權派諸葛瑾到成都來討荊州, 從此以後, 直到劉備逝世, 劉備就再也沒有給諸葛亮佈置過軍事方面的任務, 使他遠離了戰場。

明清之際的大思想家王夫之在其《讀通鑒論》中就有這樣一篇論述來說明這個問題, 摘要譯述如下:“諸葛公之心, 是一定要存漢的, 一定要滅曹的。 不交結東吳, 則要受東吳的牽制而難以興起北伐之師。 ……而先主的心志則與此不同了。

先主開始時想自強, 後來則想自立為王, 這種雄心不改, 便與關羽合拍了。 懷疑諸葛亮與東吳的交誼太深, 而且還懷疑他與子瑜相勾結……”

近來整理書架時發現了早年淘來的諸葛亮的《將苑》, 信手翻了幾頁, 再次為孔明的智慧折服。 其實成就孔明“生前身後名”的, 除了他“料敵先機的計謀”和“鞠躬盡瘁的忠誠”之外, “識人辨人用人的智慧”也非常重要。 一個好的領導, 自己的謀略能力固然重要, 但更加重要地是知人善任。 作為蜀漢集團後劉備時代的政府領袖, 諸葛亮在挑選軍事將領方面便有著自己獨到的見解。

孔明認為選將先選人, 一個好的將領不僅軍事專業方面要出類拔萃, 人品修養方面也要過關。 但是由於人性複雜難辨, 他提出了“辨人七法”, 由淺入深、由表及裡。 首先是最基本的道德常識考試, 然後是基礎面試, 然後再是專業面試。 經過以上三步考驗後, 候選者才進入人才清單, 但並不意味著你就是那個“可堪大用”的將材, 真正的考驗才剛開始。 這是孔明便提出了更為明確的用“將”標準,

即勇、性、廉、信, 並相應設計了考察情景:危難觀其勇、醉酒觀其性、利誘觀其廉、委事觀其信。 頗有獨到之處。

夫知人之性, 莫難察焉。 美惡既殊, 情貌不一, 有溫良而為詐者, 有外恭而內欺者, 有外勇而內怯者, 有盡力而不忠者。 然知人之道有七焉:一曰間之以是非而觀其志, 二曰窮之以辭辯而觀其變, 三曰諮之以計謀而觀其識, 四曰告之以禍難而觀其勇, 五曰醉之以酒而觀其性, 六曰臨之以利而觀其廉, 七曰期之以事而觀其信。

三國歷史上誰是諸葛亮眼中的“大將之風”!"

在選出將材後, 下一步便是知將善用。 在這裡, 孔明又提出了自己的觀點。 他將“將”分為仁將、義將、禮將、智將、信將、步將、騎將、猛將、大將九類。 在這九類中,“大將”是各方面素質最全面的統領全域之才。作為大將,除了需要智勇雙全之外,還需要大度寬容、虛心謙下,能夠整合各方力量為其所用。

夫將材有九: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知其饑寒,察其勞苦,此之謂仁將;事無苟免,不為利撓,有死之榮,無生之辱,此之謂義將;貴而不驕,勝而不恃,賢而能下,剛而能忍,此之謂禮將;奇變莫測,動應多端,轉禍為福,臨危制勝,此之謂智將;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此之謂信將;足輕戎馬,氣蓋千夫,善固疆埸,長於劍戟,此之謂步將;登高履險,馳射如飛,進則先行,退則後殿,此之謂騎將;氣淩三軍,志輕強虜,怯于小戰,勇於大敵,此之謂猛將;見賢若不及,從諫如順流,寬而能剛,勇而多計,此之謂大將。雖然孔明竭盡所能為後劉備時代的蜀漢集團撐起門面,但無奈仍然不能擋住歷史的洪流,只落得“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遺憾收場。可歎乎。

在這九類中,“大將”是各方面素質最全面的統領全域之才。作為大將,除了需要智勇雙全之外,還需要大度寬容、虛心謙下,能夠整合各方力量為其所用。

夫將材有九:道之以德,齊之以禮,而知其饑寒,察其勞苦,此之謂仁將;事無苟免,不為利撓,有死之榮,無生之辱,此之謂義將;貴而不驕,勝而不恃,賢而能下,剛而能忍,此之謂禮將;奇變莫測,動應多端,轉禍為福,臨危制勝,此之謂智將;進有厚賞,退有嚴刑,賞不逾時,刑不擇貴,此之謂信將;足輕戎馬,氣蓋千夫,善固疆埸,長於劍戟,此之謂步將;登高履險,馳射如飛,進則先行,退則後殿,此之謂騎將;氣淩三軍,志輕強虜,怯于小戰,勇於大敵,此之謂猛將;見賢若不及,從諫如順流,寬而能剛,勇而多計,此之謂大將。雖然孔明竭盡所能為後劉備時代的蜀漢集團撐起門面,但無奈仍然不能擋住歷史的洪流,只落得“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的遺憾收場。可歎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