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毛主席為何把張國燾比喻為“長征路上的豬八戒”

文/霞飛

毛澤東是熟讀《西遊記》的讀者, 他對這部書中的故事非常熟悉, 還善於運用《西遊記》的故事喻事譬理。 並時常做到學以致用。

他在長期革命生涯中, 對這部書作了不少精闢的評述。 在他所寫的文字和談話、報告, 甚至在詩詞裡, 對書中的故事和角色形象都分別有很好的剪裁、穿插, 恰當的應用。 毛澤東是真正把這部古典名著讀活的人。

少年喜讀《西遊記》

毛澤東從何時開始讀《西遊記》, 現在已經無證可考。 在他和他的同學的回憶文章中, 我們可以確知的是, 他在讀罷私塾和入新式小學之前的一段時間裡, 在家裡幫助父親勞動之余, 最喜愛讀的書籍之一就有《西遊記》。 可以推斷, 他讀《西遊記》, 早於讀《三國演義》和《水滸傳》。 他入東山小學後, 又多次讀《西遊記》, 以致入了迷。 在那個時代, 《西遊記》被認為是“歪門邪道”, 客氣的老先生們也稱之為“雜書”, 人們甚至認為,

少年看這部書是極不好的事, 有老不看《三國》少不看《西遊》之說。 但《西遊記》中的精彩描寫則深深吸引了毛澤東。 在東山小學, 毛澤東讀完經書等課程之後, 經常把《西遊記》藏在經書底下偷著看。 據毛澤東在東山小學的同學蕭三回憶, 那時毛澤東為了滿足自己的求知欲, 便設法尋找各種書籍來讀。 這些書籍中, 他特別偏愛讀《西遊記》, 在讀這部書時極其用功, 也像“正課”一樣分別打上圈圈點點, 寫上批語, 記錄當時的體會。 他的記憶力很強, 小說中的人物和情節大都記得清清楚楚, 平時給別人講故事, 都能靈活運用, 講得活龍活現。

少年毛澤東還有一個習慣:把《西遊記》中的人物折成小紙人。 他經常在課下, 用廢紙折孫悟空、唐僧、豬八戒……這種行為,

是少年毛澤東對《西遊記》人物的再創造, 也表達了這位少年對神魔精靈的初始理解。 他折的紙人不一定形象好看, 但這肯定是他對《西遊記》的一種溫習和複讀。

◆在湖南第四師範讀書時的毛澤東。

毛澤東14歲時離開東山小學在家務農,

白天, 他幹一個整勞力的活兒, 晚間替父親記完了賬, 精力充沛的他仍然讀書到深夜。 那時他的讀書相當廣泛。 在他當時所讀書籍中, 仍然有《西遊記》, 並且是他最喜愛讀的書之一。 毛澤東的孫子毛新宇有這樣一段描述:少年毛澤東只要拿起《西遊記》, 就捨不得放下, 常常看得津津有味, 毫無睡意。 父親毛順生和母親文七妹帶著弟弟毛澤覃, 住在隔壁房間, 經常看見毛澤東的視窗還有燈光, 就催促他早點休息。 母親擔心他長期熬夜, 會把身體搞垮, 就催促他快點睡覺。 儘管如此, 毛澤東還是繼續讀他的書。 每天夜裡, 他都要坐在小油燈下讀書至深夜, 好多次都是父母親催促過兩三遍他才上床。 為了避免父母的催促, 他經常佯裝已經睡覺,
卻用自己床上的那條老藍花布被單, 遮住窗戶, 不讓燈光照射出去。 他父親是個十分精明的人, 一點點響聲都瞞不過他, 雖然看不見燈光, 卻聽見了兒子翻書的沙沙聲。 一次, 他悄悄地從床上爬起來, 披上衣服走到外邊, 掀開那塊遮擋的被單, 看見毛澤東還在讀書, 認為他浪費了燈油, 一下火冒三丈, 幾步沖進兒子的臥室, 一把奪過毛澤東手上的書, 氣衝衝地對毛澤東說:“哪裡這樣不聽話, 一夜熬掉我一盞桐油, 一個月就是幾百文銅錢, 這樣下去, 一份家當可能就敗在你手裡!”正當父親要大發脾氣的時候, 毛澤東母親文氏也走過來了, 她站在丈夫和兒子中間, 設法平息了這場風波。 在停學的幾年中, 毛澤東不讀“四書”“五經”了, 中國的古典小說,成了他主要的精神食糧。《西遊記》更是他最喜歡閱讀的書。他不光反復讀這部書,還對書中的人物有自己的評價。少年毛澤東就認為,唐僧心地善良,意志則堅定無比,孫悟空敢想敢幹,嫉惡如仇。他每天日耕夜讀,對這部書百讀不厭。《西遊記》中的神話故事和形象化描寫,對少年毛澤東無疑是一種文學啟蒙教育。

去“蓬萊仙島”找感覺

青年毛澤東對《西遊記》的興趣依然濃烈,他生在湖南韶山,長到20多歲時還沒有見過大海。1918年冬天,青年毛澤東到北京發動驅逐湖南軍閥張敬堯的運動。北京離天津很近,便抽時間與同學蕭三結伴去天津看海。但他們沒有想到冬季這裡的海邊也結冰。據蕭三回憶:他們乘火車到了大沽口,下車走到海濱一看,大海已經結冰。於是他們相約:兩人各向一方走去,繞它一周,然後回到原地來集合。毛澤東向西,蕭三往東。但毛澤東回來得遲,蕭三等了許久許久,覺得腳都凍了。蕭三問他,哪兒去了?他笑道,我有意找《西遊記》中的“蓬萊仙島”,誰知什麼也沒找到……

◆1939年,毛澤東與蕭三(右)在延安楊家嶺。

青年毛澤東還不知道,在天津是找不到《西遊記》中的“蓬萊仙島”的,但從他此舉中可以看出《西遊記》對他的影響有多大。他是想借這次機會,到《西遊記》中所描寫的“蓬萊仙島”找感覺。

1939年,蕭三從蘇聯回延安去見毛澤東,二人在毛澤東的窯洞裡邊吃小米飯邊回憶起那次“旅行”,相視而笑。這次與蕭三相見不久,毛澤東對身邊的人談到:那個時候我還相信《西遊記》中所寫的蓬萊仙島哩……我八歲的時候,非常信神,我父親不信,我和母親還認為不對,會對家裡不吉利哩!有人說我從小不信神,那是講錯了……

最喜愛《西遊記》中的孫悟空

1927年夏,大革命處於低潮,中共中央已經決定武裝反抗國民黨的屠殺。毛澤東從漢口到湖南板倉楊家,準備告別妻子楊開慧和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龍三個兒子,去領導湖南的秋收起義。此一去,前途兇險,生死未蔔,但毛澤東卻顯得十分樂觀、輕鬆,對革命前途充滿信心。

在難得與家人相處的時間裡,毛澤東給孩子們講起了《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毛新宇在《我的伯父毛岸英》中描寫了這樣的情形:當習習山風吹來時,毛澤東一家人坐在禾坪上,毛岸龍還小,毛岸英、毛岸青已經懂事,便要父親講故事。毛澤東問孩子們要聽什麼故事。岸英說講“孫猴子”的,岸青說要講很長的。於是毛澤東就給他們講起了“孫猴子大鬧天宮”的故事。岸英、岸青連忙坐在小板凳上,伏在爸爸的膝上,靜靜地聽著。聽完故事,孩子們好不高興。岸英撿起一截竹竿,在月光下飛舞起來:“我是孫悟空,我是孫悟空。”岸青跟在後面,口裡也叫:“我要做孫猴子。”被抱在臂彎裡的小岸龍,看見哥哥們這樣高興,也手舞足蹈起來。

毛澤東此時給孩子們講“孫猴子大鬧天宮”的故事,除了他自己喜愛孫悟空,覺得孫悟空對富於幻想的兒童來說,更有魅力,更有吸引力外,還另有寓意,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在強大的反動勢力面前,在蔣介石的高壓之下,要像孫悟空一樣,敢於“鬧天宮”,拿起武器,把舊世界砸爛。

《西遊記》中的人物,毛澤東提到孫悟空最多。從武裝反抗國民黨到建立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毛澤東最喜愛談的《西遊記》人物就是孫悟空。那個時期,他十分推崇孫悟空的戰鬥精神。毛澤東率領紅軍上井岡山後,面對“敵軍圍困萬千重”,毛澤東想到了神通廣大的孫悟空,他說:“我們要學習孫悟空的本領,上天入地,變化多端,大鬧天宮,推翻反動統治和整個舊社會。”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也經常談到孫悟空。他曾對董必武說:“孫猴子大鬧天宮,把天兵天將打個落花流水。我們要學孫悟空,大鬧反動統治者的天宮……”20世紀50年代末,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毛澤東顯得格外從容、豪邁,他曾寫下這樣的詩句:“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今日歡呼孫大聖,只緣妖霧又重來。”他把孫悟空看作代表光明和正義的力量,世界上有了這種力量,世界上就有公道和正義。毛澤東非常明確地肯定:這種力量,就是人民的力量,孫行者有很多,就是人民。人民群眾是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

宣導《西遊記》中的一種精神

開創根據地、長征、抗戰,都是毛澤東革命生涯中的艱苦時期。這一時期的毛澤東對於他所熟悉的《西遊記》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認為,整本《西遊記》中,滲透著一種精神,這就是唐僧取經精神,這種精神的內涵是:認定一個目標後,就以百折不回的毅力朝著這個目標前進,雖經歷九九八十一難,依然執著如初。毛澤東認為,這種精神,是貫穿《西遊記》全書的一條主脈(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主旋律”),他把滲透《西遊記》全書的這種精神,與共產黨人應該具有的覺悟、意志、品格結合起來,古今結合,幻化成中國共產黨在艱苦環境下應該具備的信仰、意志、毅力、作風、膽識、智慧,以此來鼓舞人心,聚攏力量,為共同的事業而奮鬥。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經常談到《西遊記》,號召共產黨人“要學孫悟空,大鬧反動統治者的天宮”。

在艱難困苦中,毛澤東多次談到唐僧取經精神。在中央蘇區艱苦歲月裡,毛澤東同紅軍幹部談到,中國共產黨為實現推倒三座大山這一目標,如同唐僧師徒四人為實現西天取經的目標一樣,要經歷許許多多的艱難曲折的過程。他十分讚賞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堅定信念,把這種對事業的執著信念引伸到革命實踐中來。他鼓勵紅軍幹部戰士,要有堅定的信念,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毅力。長征時,毛澤東曾經用唐僧取經的長征,鼓勵長征中的紅軍要有不怕艱險,認准目標堅定向前的奮鬥精神。在延安,他說過:“唐僧這個人,一心一意去西天取經,遭受了九九八十一難,百折不回,他的方向是堅定不移的。”抗日戰爭勝利後,爭取國內和平困難重重,毛澤東告訴共產黨人及同盟者:“唐僧去西天取經,還要經受九九八十一難;我們要爭取和平,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得來,也需要唐僧那種百折不回、堅定不移的信念。”

在艱難曲折時刻,毛澤東除了談《西遊記》中的唐僧方向堅定,不怕挫折,矢志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而志愈堅外,還經常借談《西遊記》中其他一些人物,比喻當今,激發幹部戰士錘煉好的品格。他讚賞孫悟空有好挑戰、反權威的戰鬥精神,有忠於取經事業、不怕任何艱難險阻的無畏氣概。他讚賞豬八戒艱苦奮鬥。他讚賞白龍馬的腳踏實地,任勞任怨,不計名利。他深有感觸地說,自古以來,凡是能夠經受大的苦難的人,都是志向遠大的人;志向遠大的人,必是胸懷大志的人;立下大志的人,才能下深功夫;下深功夫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業。他用唐僧師徒取經精神鼓勵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地為自己的理想信念而奮鬥。

在重慶講西游的深意

毛澤東不光熟讀《西遊記》,還善於將此書的故事運用到鬥爭實踐中去。1945年8月,毛澤東在重慶談判期間,與許多民主黨派領導人建立了友誼,他們在一起談話,十分坦誠,也十分輕鬆,他們談天說地,話題非常廣泛。然而,毛澤東和他們談話,看似隨意,卻包含深意。有一次,毛澤東和一批民盟的領導人邊吃晚飯,邊閒談,毛澤東興致很高,旁徵博引,談了一個小時。主要講《西遊記》。毛澤東在談話中,特別突出讚揚孫悟空,說他好挑戰,反權威,有戰鬥精神,還稱讚孫悟空蔑視規範,灑脫無拘,喜歡自由。毛澤東的這些話,實際上都是針對當時蔣介石搞獨裁的,他用談《西遊記》故事的這些話,講出了共產黨對蔣介石政策的不滿,也表明了共產黨的態度。話題是講孫悟空,但都切中時弊,針砭國民黨的法西斯獨裁統治。民主黨派的領導人,個個都絕頂聰明,富有政治經驗,他們不僅聽懂了毛澤東講《西遊記》故事的深意,而且非常贊同共產黨的政策。他們也補充談《西遊記》中的故事,用這種方式,表達他們對共產黨的信任和支持。在當時國民黨獨裁統治的中心重慶,毛澤東和民主黨派領導人輕鬆地談論《西遊記》,講孫悟空的故事,以古寓今,風趣橫溢,繪出了當代政治鬥爭的一幅妙景。這只有能夠輕鬆駕馭政局的高手才能夠做得到。

妙語譬喻《西遊記》

毛澤東經常用《西遊記》中的人和事來講道理,妙語連珠,既風趣,又易於理解和接受。

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毛澤東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這是他對《西遊記》中故事情節深刻理解後創造的一句俗語。延安時期他身邊警衛人員回憶毛澤東在困難時說的一句話是:“好麼!只要我們上下齊心,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我相信,革命總會成功的!”他用這句俗語表達的是在信念堅定基礎上所產生的對克服困難成就事業的充分信心。毛澤東通常也用這句俗語表達自己對革命前途十足的信心。他既承認有“火焰山”,又堅定地認為我們肯定能過“火焰山”。敢於鬥爭,也敢於勝利。他有足夠的自信:在共產黨人面前,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過不去的難關,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這就是毛澤東的意志,這就是毛澤東的品格。

毛澤東在講到黨性和個性統一時,用《西遊記》中的人物形象來解說。他把唐僧師徒比作一個集體。這個集團有一個共同信仰,這是他們的共性,也是他們這個集團的“黨性”。但是他們又都有個性。這個集團是共性和個性統一的。毛澤東說,“……講他們的個性也是典型。唐僧、孫猴子、豬八戒、沙僧,他們的個性各個不同。他們那個集團的黨性,就是信佛教”,也就是信仰釋迦牟尼主義,他們都皈依佛法,信奉佛教,對自己隊伍的性質有清楚的認知和界定,這就是西行取經集團的“黨性”或者說是“共性”。雖然這個團體成員有個性差異,但他們的“黨性”維繫著團體的凝聚力。毛澤東用這個例子說明,在共產黨內部,應該是共性(黨性原則)和個性的統一。每個黨員有自己的個性,但每個黨員都必須堅定共產主義信念,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這樣的黨才能團結一致,整齊步伐。毛澤東認為,張國燾搞分裂,根本原因是他在黨性上出了問題。他分析張國燾的分裂行為時曾感慨地說:“唐僧西天取經,誰最堅定?唐僧。誰最動搖?豬八戒。”他說:張國燾“就是長征路上的豬八戒!”

新中國建立初期,毛澤東在總結高崗、饒漱石分裂行為對黨組織的破壞作用的教訓時,也舉了《西遊記》中唐僧師徒的例子。薄一波回憶說,毛澤東認為唐僧集團“有堅強信仰”。“要看到他們有個堅強的信仰。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他們一起上西天去取經,雖然中途鬧了點不團結,但是經過互相幫助,團結起來,終於克服了艱難險阻,戰勝了妖魔鬼怪,到達了西天,取來了經,成了佛。”毛澤東甚至直接把唐僧取經集團形容為“是個小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個“小黨”的經驗值得借鑒。這個“小黨”有“黨性”,我們共產黨內的高饒二人則沒有,他們連孫悟空、豬八戒、沙僧都不如。毛澤東發現了唐僧師徒這個“小党”成功的秘密:有共同的信仰。毛澤東在我們黨發生不團結問題時,用《西遊記》所描述的這個“小党”的成功,恰到好處地說明了“我們黨”的“同類”問題,深刻闡明了黨內團結的基礎所在。

毛澤東在談到人要經受鍛煉時也借鑒了《西遊記》。他說:“孫悟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爐裡頭一鍛煉就更好了。孫悟空不是很厲害的人物嗎?人家說是‘齊天大聖’呀,還要在八卦爐裡頭燒一燒。不是講鍛煉嗎?”毛澤東意在說明,我們的同志也要經受鍛煉,才能有更高的覺悟和本領。毛澤東還引用了《西遊記》第六回“觀音赴會問原因,小聖施威降大聖”中的故事:“那大聖趁著機會,滾下山崖,伏在那裡又變,變一座土地廟兒:大張著口,似個廟門,牙齒變作門扇,舌頭變作菩薩,眼睛變作窗櫺。只有尾巴不好收拾,豎在後面,變做一根旗杆。”毛澤東用這個故事諷刺某些知識份子翹尾巴,他說:“知識份子把尾巴一翹,比孫行者的尾巴還長。孫行者七十二變,最後把尾巴變成旗杆,那麼長。知識份子翹起尾巴來可不得了呀!”孫行者這個計策,卻是被二郎神識破了的:“我也曾見廟宇,更不曾見一個旗杆豎在後面的。斷是這畜生弄喧。”

◆毛澤東閱讀過的書籍。

毛澤東在談論《西遊記》人物時,總是採取辯證分析態度,目的是使幹部從中懂得更多道理。毛澤東對唐僧的堅定信念和堅忍不拔毅力讚賞有加,多次用唐僧取經精神鼓舞全黨鬥志,但他對唐僧的弱點也看得很清楚。“僧是愚盲尤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兩句詩,是他對唐僧弱點的評價。他認為,唐僧分不清妖怪和好人,是蠢人,是瞎子。這種不分敵我的做法,肯定會造成很大危害。他希望廣大幹部學習唐僧堅定的信念和意志,卻不要學他的“愚盲”。

對於自己最喜歡的《西遊記》人物孫悟空,毛澤東也看到他的弱點——有點兒個人英雄主義。他希望共產黨的幹部要學習孫悟空敢於鬥爭,勇於奮鬥,但這種奮鬥,是在共產黨集體中的奮鬥,不要搞個人英雄主義。

毛澤東分析《西遊記》中除惡和行善的關係,形成了這樣的認識:除惡就是行善。《西遊記》第二十八回“花果山群猴聚義,黑松林三藏逢魔”中寫孫悟空回花果山,把千餘來犯人馬打得血染屍橫,並鼓掌大笑道:“快活!自從歸順唐僧,他每每勸我道:‘千日行善,善猶不足。一日行惡,惡常有餘。’此言果然不差。我跟著他打殺幾個妖精,他就怪我行兇,今日來家,卻結果了這許多性命。”毛澤東在讀到此段時,在孫悟空的話旁邊用鉛筆批註道:“‘千日行善,善猶不足。一日行惡,惡常有餘。’鄉願思想也。孫悟空的思想與此相反,他是不信這樣的,即是說作者吳承恩不信這些。他的行善即是除惡。他的除惡即是行善。所謂‘此言果然不差’,便是這樣認識的。”毛澤東批註中提到的“鄉願”,是指那種“你好我好他也好”,不問是非,不得罪人的處世哲學,俗話形容為“老好人”。古人也認為誰也不得罪的“老好人”其實並不好,《論語·陽貨》中說:“鄉願,德之賊也。”意思是說,這種“老好人”,不是有德,而是假的德,是害德、損德。《西遊記》中唐僧的言行就是鄉願的典型。毛澤東反對唐僧當老好人,讚賞孫悟空除惡求善。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

轉載請注明轉自《黨史博采》。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黨史博采微信公眾號:dangshibocai

中國的古典小說,成了他主要的精神食糧。《西遊記》更是他最喜歡閱讀的書。他不光反復讀這部書,還對書中的人物有自己的評價。少年毛澤東就認為,唐僧心地善良,意志則堅定無比,孫悟空敢想敢幹,嫉惡如仇。他每天日耕夜讀,對這部書百讀不厭。《西遊記》中的神話故事和形象化描寫,對少年毛澤東無疑是一種文學啟蒙教育。

去“蓬萊仙島”找感覺

青年毛澤東對《西遊記》的興趣依然濃烈,他生在湖南韶山,長到20多歲時還沒有見過大海。1918年冬天,青年毛澤東到北京發動驅逐湖南軍閥張敬堯的運動。北京離天津很近,便抽時間與同學蕭三結伴去天津看海。但他們沒有想到冬季這裡的海邊也結冰。據蕭三回憶:他們乘火車到了大沽口,下車走到海濱一看,大海已經結冰。於是他們相約:兩人各向一方走去,繞它一周,然後回到原地來集合。毛澤東向西,蕭三往東。但毛澤東回來得遲,蕭三等了許久許久,覺得腳都凍了。蕭三問他,哪兒去了?他笑道,我有意找《西遊記》中的“蓬萊仙島”,誰知什麼也沒找到……

◆1939年,毛澤東與蕭三(右)在延安楊家嶺。

青年毛澤東還不知道,在天津是找不到《西遊記》中的“蓬萊仙島”的,但從他此舉中可以看出《西遊記》對他的影響有多大。他是想借這次機會,到《西遊記》中所描寫的“蓬萊仙島”找感覺。

1939年,蕭三從蘇聯回延安去見毛澤東,二人在毛澤東的窯洞裡邊吃小米飯邊回憶起那次“旅行”,相視而笑。這次與蕭三相見不久,毛澤東對身邊的人談到:那個時候我還相信《西遊記》中所寫的蓬萊仙島哩……我八歲的時候,非常信神,我父親不信,我和母親還認為不對,會對家裡不吉利哩!有人說我從小不信神,那是講錯了……

最喜愛《西遊記》中的孫悟空

1927年夏,大革命處於低潮,中共中央已經決定武裝反抗國民黨的屠殺。毛澤東從漢口到湖南板倉楊家,準備告別妻子楊開慧和毛岸英、毛岸青、毛岸龍三個兒子,去領導湖南的秋收起義。此一去,前途兇險,生死未蔔,但毛澤東卻顯得十分樂觀、輕鬆,對革命前途充滿信心。

在難得與家人相處的時間裡,毛澤東給孩子們講起了《西遊記》中孫悟空大鬧天宮的故事。毛新宇在《我的伯父毛岸英》中描寫了這樣的情形:當習習山風吹來時,毛澤東一家人坐在禾坪上,毛岸龍還小,毛岸英、毛岸青已經懂事,便要父親講故事。毛澤東問孩子們要聽什麼故事。岸英說講“孫猴子”的,岸青說要講很長的。於是毛澤東就給他們講起了“孫猴子大鬧天宮”的故事。岸英、岸青連忙坐在小板凳上,伏在爸爸的膝上,靜靜地聽著。聽完故事,孩子們好不高興。岸英撿起一截竹竿,在月光下飛舞起來:“我是孫悟空,我是孫悟空。”岸青跟在後面,口裡也叫:“我要做孫猴子。”被抱在臂彎裡的小岸龍,看見哥哥們這樣高興,也手舞足蹈起來。

毛澤東此時給孩子們講“孫猴子大鬧天宮”的故事,除了他自己喜愛孫悟空,覺得孫悟空對富於幻想的兒童來說,更有魅力,更有吸引力外,還另有寓意,這就是:中國共產黨在強大的反動勢力面前,在蔣介石的高壓之下,要像孫悟空一樣,敢於“鬧天宮”,拿起武器,把舊世界砸爛。

《西遊記》中的人物,毛澤東提到孫悟空最多。從武裝反抗國民黨到建立革命根據地的過程中,毛澤東最喜愛談的《西遊記》人物就是孫悟空。那個時期,他十分推崇孫悟空的戰鬥精神。毛澤東率領紅軍上井岡山後,面對“敵軍圍困萬千重”,毛澤東想到了神通廣大的孫悟空,他說:“我們要學習孫悟空的本領,上天入地,變化多端,大鬧天宮,推翻反動統治和整個舊社會。”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也經常談到孫悟空。他曾對董必武說:“孫猴子大鬧天宮,把天兵天將打個落花流水。我們要學孫悟空,大鬧反動統治者的天宮……”20世紀50年代末,面對複雜的國際形勢,毛澤東顯得格外從容、豪邁,他曾寫下這樣的詩句:“金猴奮起千鈞棒,玉宇澄清萬里埃。今日歡呼孫大聖,只緣妖霧又重來。”他把孫悟空看作代表光明和正義的力量,世界上有了這種力量,世界上就有公道和正義。毛澤東非常明確地肯定:這種力量,就是人民的力量,孫行者有很多,就是人民。人民群眾是歷史前進的真正動力。

宣導《西遊記》中的一種精神

開創根據地、長征、抗戰,都是毛澤東革命生涯中的艱苦時期。這一時期的毛澤東對於他所熟悉的《西遊記》有了更深的理解。他認為,整本《西遊記》中,滲透著一種精神,這就是唐僧取經精神,這種精神的內涵是:認定一個目標後,就以百折不回的毅力朝著這個目標前進,雖經歷九九八十一難,依然執著如初。毛澤東認為,這種精神,是貫穿《西遊記》全書的一條主脈(用今天的話說就是“主旋律”),他把滲透《西遊記》全書的這種精神,與共產黨人應該具有的覺悟、意志、品格結合起來,古今結合,幻化成中國共產黨在艱苦環境下應該具備的信仰、意志、毅力、作風、膽識、智慧,以此來鼓舞人心,聚攏力量,為共同的事業而奮鬥。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經常談到《西遊記》,號召共產黨人“要學孫悟空,大鬧反動統治者的天宮”。

在艱難困苦中,毛澤東多次談到唐僧取經精神。在中央蘇區艱苦歲月裡,毛澤東同紅軍幹部談到,中國共產黨為實現推倒三座大山這一目標,如同唐僧師徒四人為實現西天取經的目標一樣,要經歷許許多多的艱難曲折的過程。他十分讚賞唐僧師徒西天取經的堅定信念,把這種對事業的執著信念引伸到革命實踐中來。他鼓勵紅軍幹部戰士,要有堅定的信念,堅強的意志,頑強的毅力。長征時,毛澤東曾經用唐僧取經的長征,鼓勵長征中的紅軍要有不怕艱險,認准目標堅定向前的奮鬥精神。在延安,他說過:“唐僧這個人,一心一意去西天取經,遭受了九九八十一難,百折不回,他的方向是堅定不移的。”抗日戰爭勝利後,爭取國內和平困難重重,毛澤東告訴共產黨人及同盟者:“唐僧去西天取經,還要經受九九八十一難;我們要爭取和平,也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得來,也需要唐僧那種百折不回、堅定不移的信念。”

在艱難曲折時刻,毛澤東除了談《西遊記》中的唐僧方向堅定,不怕挫折,矢志取經,歷經九九八十一難而志愈堅外,還經常借談《西遊記》中其他一些人物,比喻當今,激發幹部戰士錘煉好的品格。他讚賞孫悟空有好挑戰、反權威的戰鬥精神,有忠於取經事業、不怕任何艱難險阻的無畏氣概。他讚賞豬八戒艱苦奮鬥。他讚賞白龍馬的腳踏實地,任勞任怨,不計名利。他深有感觸地說,自古以來,凡是能夠經受大的苦難的人,都是志向遠大的人;志向遠大的人,必是胸懷大志的人;立下大志的人,才能下深功夫;下深功夫的人,才能成就大事業。他用唐僧師徒取經精神鼓勵共產黨人堅定理想信念,矢志不渝地為自己的理想信念而奮鬥。

在重慶講西游的深意

毛澤東不光熟讀《西遊記》,還善於將此書的故事運用到鬥爭實踐中去。1945年8月,毛澤東在重慶談判期間,與許多民主黨派領導人建立了友誼,他們在一起談話,十分坦誠,也十分輕鬆,他們談天說地,話題非常廣泛。然而,毛澤東和他們談話,看似隨意,卻包含深意。有一次,毛澤東和一批民盟的領導人邊吃晚飯,邊閒談,毛澤東興致很高,旁徵博引,談了一個小時。主要講《西遊記》。毛澤東在談話中,特別突出讚揚孫悟空,說他好挑戰,反權威,有戰鬥精神,還稱讚孫悟空蔑視規範,灑脫無拘,喜歡自由。毛澤東的這些話,實際上都是針對當時蔣介石搞獨裁的,他用談《西遊記》故事的這些話,講出了共產黨對蔣介石政策的不滿,也表明了共產黨的態度。話題是講孫悟空,但都切中時弊,針砭國民黨的法西斯獨裁統治。民主黨派的領導人,個個都絕頂聰明,富有政治經驗,他們不僅聽懂了毛澤東講《西遊記》故事的深意,而且非常贊同共產黨的政策。他們也補充談《西遊記》中的故事,用這種方式,表達他們對共產黨的信任和支持。在當時國民黨獨裁統治的中心重慶,毛澤東和民主黨派領導人輕鬆地談論《西遊記》,講孫悟空的故事,以古寓今,風趣橫溢,繪出了當代政治鬥爭的一幅妙景。這只有能夠輕鬆駕馭政局的高手才能夠做得到。

妙語譬喻《西遊記》

毛澤東經常用《西遊記》中的人和事來講道理,妙語連珠,既風趣,又易於理解和接受。

在遇到困難的時候,毛澤東經常說的一句話是:“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這是他對《西遊記》中故事情節深刻理解後創造的一句俗語。延安時期他身邊警衛人員回憶毛澤東在困難時說的一句話是:“好麼!只要我們上下齊心,就沒有過不去的火焰山!我相信,革命總會成功的!”他用這句俗語表達的是在信念堅定基礎上所產生的對克服困難成就事業的充分信心。毛澤東通常也用這句俗語表達自己對革命前途十足的信心。他既承認有“火焰山”,又堅定地認為我們肯定能過“火焰山”。敢於鬥爭,也敢於勝利。他有足夠的自信:在共產黨人面前,沒有克服不了的困難,沒有過不去的難關,沒有戰勝不了的敵人。這就是毛澤東的意志,這就是毛澤東的品格。

毛澤東在講到黨性和個性統一時,用《西遊記》中的人物形象來解說。他把唐僧師徒比作一個集體。這個集團有一個共同信仰,這是他們的共性,也是他們這個集團的“黨性”。但是他們又都有個性。這個集團是共性和個性統一的。毛澤東說,“……講他們的個性也是典型。唐僧、孫猴子、豬八戒、沙僧,他們的個性各個不同。他們那個集團的黨性,就是信佛教”,也就是信仰釋迦牟尼主義,他們都皈依佛法,信奉佛教,對自己隊伍的性質有清楚的認知和界定,這就是西行取經集團的“黨性”或者說是“共性”。雖然這個團體成員有個性差異,但他們的“黨性”維繫著團體的凝聚力。毛澤東用這個例子說明,在共產黨內部,應該是共性(黨性原則)和個性的統一。每個黨員有自己的個性,但每個黨員都必須堅定共產主義信念,為共產主義事業奮鬥,這樣的黨才能團結一致,整齊步伐。毛澤東認為,張國燾搞分裂,根本原因是他在黨性上出了問題。他分析張國燾的分裂行為時曾感慨地說:“唐僧西天取經,誰最堅定?唐僧。誰最動搖?豬八戒。”他說:張國燾“就是長征路上的豬八戒!”

新中國建立初期,毛澤東在總結高崗、饒漱石分裂行為對黨組織的破壞作用的教訓時,也舉了《西遊記》中唐僧師徒的例子。薄一波回憶說,毛澤東認為唐僧集團“有堅強信仰”。“要看到他們有個堅強的信仰。唐僧、孫悟空、豬八戒、沙和尚,他們一起上西天去取經,雖然中途鬧了點不團結,但是經過互相幫助,團結起來,終於克服了艱難險阻,戰勝了妖魔鬼怪,到達了西天,取來了經,成了佛。”毛澤東甚至直接把唐僧取經集團形容為“是個小黨”。“麻雀雖小,五臟俱全”;這個“小黨”的經驗值得借鑒。這個“小黨”有“黨性”,我們共產黨內的高饒二人則沒有,他們連孫悟空、豬八戒、沙僧都不如。毛澤東發現了唐僧師徒這個“小党”成功的秘密:有共同的信仰。毛澤東在我們黨發生不團結問題時,用《西遊記》所描述的這個“小党”的成功,恰到好處地說明了“我們黨”的“同類”問題,深刻闡明了黨內團結的基礎所在。

毛澤東在談到人要經受鍛煉時也借鑒了《西遊記》。他說:“孫悟空在太上老君的八卦爐裡頭一鍛煉就更好了。孫悟空不是很厲害的人物嗎?人家說是‘齊天大聖’呀,還要在八卦爐裡頭燒一燒。不是講鍛煉嗎?”毛澤東意在說明,我們的同志也要經受鍛煉,才能有更高的覺悟和本領。毛澤東還引用了《西遊記》第六回“觀音赴會問原因,小聖施威降大聖”中的故事:“那大聖趁著機會,滾下山崖,伏在那裡又變,變一座土地廟兒:大張著口,似個廟門,牙齒變作門扇,舌頭變作菩薩,眼睛變作窗櫺。只有尾巴不好收拾,豎在後面,變做一根旗杆。”毛澤東用這個故事諷刺某些知識份子翹尾巴,他說:“知識份子把尾巴一翹,比孫行者的尾巴還長。孫行者七十二變,最後把尾巴變成旗杆,那麼長。知識份子翹起尾巴來可不得了呀!”孫行者這個計策,卻是被二郎神識破了的:“我也曾見廟宇,更不曾見一個旗杆豎在後面的。斷是這畜生弄喧。”

◆毛澤東閱讀過的書籍。

毛澤東在談論《西遊記》人物時,總是採取辯證分析態度,目的是使幹部從中懂得更多道理。毛澤東對唐僧的堅定信念和堅忍不拔毅力讚賞有加,多次用唐僧取經精神鼓舞全黨鬥志,但他對唐僧的弱點也看得很清楚。“僧是愚盲尤可訓,妖為鬼蜮必成災”兩句詩,是他對唐僧弱點的評價。他認為,唐僧分不清妖怪和好人,是蠢人,是瞎子。這種不分敵我的做法,肯定會造成很大危害。他希望廣大幹部學習唐僧堅定的信念和意志,卻不要學他的“愚盲”。

對於自己最喜歡的《西遊記》人物孫悟空,毛澤東也看到他的弱點——有點兒個人英雄主義。他希望共產黨的幹部要學習孫悟空敢於鬥爭,勇於奮鬥,但這種奮鬥,是在共產黨集體中的奮鬥,不要搞個人英雄主義。

毛澤東分析《西遊記》中除惡和行善的關係,形成了這樣的認識:除惡就是行善。《西遊記》第二十八回“花果山群猴聚義,黑松林三藏逢魔”中寫孫悟空回花果山,把千餘來犯人馬打得血染屍橫,並鼓掌大笑道:“快活!自從歸順唐僧,他每每勸我道:‘千日行善,善猶不足。一日行惡,惡常有餘。’此言果然不差。我跟著他打殺幾個妖精,他就怪我行兇,今日來家,卻結果了這許多性命。”毛澤東在讀到此段時,在孫悟空的話旁邊用鉛筆批註道:“‘千日行善,善猶不足。一日行惡,惡常有餘。’鄉願思想也。孫悟空的思想與此相反,他是不信這樣的,即是說作者吳承恩不信這些。他的行善即是除惡。他的除惡即是行善。所謂‘此言果然不差’,便是這樣認識的。”毛澤東批註中提到的“鄉願”,是指那種“你好我好他也好”,不問是非,不得罪人的處世哲學,俗話形容為“老好人”。古人也認為誰也不得罪的“老好人”其實並不好,《論語·陽貨》中說:“鄉願,德之賊也。”意思是說,這種“老好人”,不是有德,而是假的德,是害德、損德。《西遊記》中唐僧的言行就是鄉願的典型。毛澤東反對唐僧當老好人,讚賞孫悟空除惡求善。

本文為頭條號作者原創。

轉載請注明轉自《黨史博采》。

更多精彩內容敬請關注

黨史博采微信公眾號:dangshibocai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