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舊友願為內應,此君率軍去偷襲敵營,途中一細節知中計,悔之晚矣

話說元末梟雄陳友諒和朱元璋進行“窩裡鬥”以來, 兩梟雄互有勝負, 1360年(至正二十年), 陳友諒殺手傀儡皇帝徐壽輝, 自稱漢王, 隨後一股作氣, 攻破了朱元璋的軍事重鎮太平, 殺死了朱元璋義子朱文遜、“黑先鋒”花雲、太平府知府許瑗、樞密院院判王鼎四大將領。

陳友諒收穫的不但是城池, 而且還有名譽和地位。 一夜之間到達到了頂峰。 而與陳家軍的意氣風發相比, 這時的朱家軍卻頹廢低迷。 原因很簡單, 此消彼長, 陳友諒在偷襲太平一戰打得太漂亮太完美了, 打得朱家軍心驚膽戰, 此時聽說陳友諒來攻打集慶, 不由人心惶惶。 有的主張棄集慶, 另謀他就, 有的主張投奔小明王, 尋求庇護。 有的左右搖擺不定, 一半想戰, 一半想降。

眼看形勢危急, 朱元璋趕緊召開一次緊急軍事擴大會議, 招集手下文武重將共商對策。 結果, 場面熱鬧, 有主張降的, 有主張戰的,

有主和的, 有主張逃的, 總之, 公說公有理, 婆說婆有理, 各抒己見, 互不相讓。 結果可想而知, 會議很失敗, 朱元璋很沮喪。

但關鍵時刻, 何有解憂, 唯有劉基。 劉基教會了朱元璋三個關鍵字:

第一個關鍵字——當斷不斷, 必受其亂。 解析:現在形勢很危急, 我們不能坐以待斃,

要明確目標, 統一思想, 堅決進行集慶保衛戰才是唯一出路, 否則就只有死路一條。

第二個關鍵字——人心齊, 泰山移。 解析:陳友諒看似強大, 實際上很脆弱。 他弑主稱帝, 便是不仁不義、不忠不孝, 他的內部看似平和, 但實際上一定是人心渙散的。 只要我們團結一致, 同心同德, 打敗陳友諒不是癡人說夢。

第三個關鍵字——多算勝, 少算不勝。 解析:要打敗陳友諒, 要靠智取, 四兩撥千斤嘛!

朱元璋是何等人物, 自然一點就通, 於是, 他馬上做了兩件事。

第一件事, 殺一儆百。 他抓了幾個主降和主逃的將領直接送進刑場, 進行了開刀問斬, 並且發出這樣的話:以後再有言降敗逃者, 格殺勿論。

第二件事, 虛心請教。 自然是請教劉基了。 劉基只說用智取, 那麼智從何來呢?

面對朱元璋的虛心請教, 劉基不再轉彎抹角, 說了兩句話。 第一句話:使用苦肉計;第二句話:要委屈一下康茂才。

那麼, 劉基為什麼會把苦計肉挨刑的人選定為康茂才呢?

原來康茂才和陳友諒是老朋友。 兩人曾經一起“扛過槍”,

但後來兩人志相同卻道不同, 於是分道揚鑣, 一個當了人民的“英雄”(革命), 一個當了元廷的“鷹爪”(做官)。 朱元璋攻克集慶時, 康茂才選擇了投靠朱元璋。 劉基於是想到了以康茂才為誘餌, 釣陳友諒這條大鯊魚上鉤。

接下來, 朱元璋該行動了, 他首先找來康茂才進行了一次單談的談話, 很快兩人上演了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演技大比拼。故事很老套,詳情參見《三國演義》裡的周瑜和黃蓋的苦肉計。朱元璋以“莫須有”的藉口和理由,狠狠地打了康茂才一頓。“氣憤”的康茂才,寫了一封“血書”給陳友諒。表達了三層意思:一是我被朱元璋這個烏龜王八蛋打了;二是作為老故交,這口惡氣兄弟你一定要幫我出;三是你來攻集慶我願為內應。我會在城外江東橋相候,誆開城門,直搗朱元璋帥府。

陳友諒接到信後,笑顏逐開,然後對康茂才送信的親信回了一個字:行。

而陳友諒的親信張定邊卻心有疑慮,然後說出了自己的擔心:主公與老康之交早而淡,久而疏。而老康是君子還是小人還不得而知,他現在在朱元璋手下正風光,突然反戈一擊投奔主公,是不是有詐呢?不可不防啊!

然而,對於太尉張定邊的忠言,陳友諒卻當成了耳邊風,並且悠悠地回了這樣一句話: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元至正二十年(西元1360年)的六月二十三日,深夜,陳友諒水陸大軍兵分三路,齊頭並進,以神不知鬼不覺的方式進發,目標直指朱元璋的老窩所在地——集慶。很快,陳友諒的大軍便到達了江東橋,此時夜半三更,漆黑一片,四周一片寂靜,唯有河水擊打聲帶來了些許生機。陳友諒揮了揮手,一名親信走上船頭,大聲喊著約定暗號:“老康,老康,老康!”聲音遠遠傳出去,良久,四周依然寂靜一片,並無回聲。這時陳友諒朝身邊的張定邊使了一個眼色,張定邊走向船頭,輕輕一躍,落到了那橋上,紮了一個馬步,挺胸收腹,大喝一聲“起”,雙掌猛然揮出拍打在橋欄上,張定邊只覺得雙手一陣鑽心的痛,那橋卻安然無恙。

“回主公,這是一座石橋。”

“明明是一座木橋,怎麼變成了石橋了呢?”陳友諒嘴裡說著,臉色卻立馬變了,心裡暗叫道:“不好,中計了!”於是乎,他趕緊下令撤退。

然而,事情到了這種地步,已來不及了。果然,陳友諒一下撤退的令,數萬人馬轉身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很快就亂成了一團。

就在陳軍大亂時,只聽見三聲炮響過後,埋伏在附近山上的朱軍開始發威了。頓時震耳欲聾的喊殺之聲鋪天蓋地而來。

形勢危急中,陳友諒不愧是身經百戰之人,只見他臨危不亂,一面命令船隊繞道而行,不准上岸,一邊把自己的親弟弟陳友仁叫來,吩咐道:“你來當應急先鋒,往龍灣撤軍!”

事實證明,陳友諒關鍵時刻應變之舉還是很識時務的,船隊不靠岸,成功避開了朱元璋在河兩岸設下的天羅地網。往龍灣進軍,使全軍有了明確的退軍方向,不再漫無目的地亂竄。果然陳友仁也沒有令他哥哥失望,天亮時,陳友仁的先頭部隊衝破層層阻擋,來到了龍灣。隨後陳友諒的大部隊也成功抵達龍灣。這時,陳家軍早已餓得前腹貼後背了,陳友諒於是決定就地安鍋挖灶,煮飯的煮飯,休息的休息,準備填飽了肚子再伺機進攻。

然而,事實證明,這只是陳友諒一相情願的想法,這只不過是在尋找“安樂死”而已。因為這時朱元璋的主力便埋伏在龍灣後背的盧龍山(今南京獅子山)上,他們靜靜地觀看著陳家軍的舉動。眼看陳友諒是逃到了他設下的包圍圈內,眼看時機已經成熟了,朱元璋大手一揮,士兵們從四面八方殺向陳軍,領頭的是徐達和常遇春這對人見人怕的雙子星座。而這時,張德勝的水師也已追擊過來了。這樣一來,挾裹其中的陳家軍只有潰逃的份兒了。

結果陳友諒的陳家軍被殲萬餘人,被俘兩萬餘人,手下大將張志雄、梁鉉、俞國興、劉世衍等投降,損失戰艦百餘艘,包括“混江龍”、“塞斷江” 等超級巨艦。

這是朱元璋以陳友諒的大勝,史稱龍灣大捷。

很快兩人上演了一個願打一個願挨的演技大比拼。故事很老套,詳情參見《三國演義》裡的周瑜和黃蓋的苦肉計。朱元璋以“莫須有”的藉口和理由,狠狠地打了康茂才一頓。“氣憤”的康茂才,寫了一封“血書”給陳友諒。表達了三層意思:一是我被朱元璋這個烏龜王八蛋打了;二是作為老故交,這口惡氣兄弟你一定要幫我出;三是你來攻集慶我願為內應。我會在城外江東橋相候,誆開城門,直搗朱元璋帥府。

陳友諒接到信後,笑顏逐開,然後對康茂才送信的親信回了一個字:行。

而陳友諒的親信張定邊卻心有疑慮,然後說出了自己的擔心:主公與老康之交早而淡,久而疏。而老康是君子還是小人還不得而知,他現在在朱元璋手下正風光,突然反戈一擊投奔主公,是不是有詐呢?不可不防啊!

然而,對於太尉張定邊的忠言,陳友諒卻當成了耳邊風,並且悠悠地回了這樣一句話: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元至正二十年(西元1360年)的六月二十三日,深夜,陳友諒水陸大軍兵分三路,齊頭並進,以神不知鬼不覺的方式進發,目標直指朱元璋的老窩所在地——集慶。很快,陳友諒的大軍便到達了江東橋,此時夜半三更,漆黑一片,四周一片寂靜,唯有河水擊打聲帶來了些許生機。陳友諒揮了揮手,一名親信走上船頭,大聲喊著約定暗號:“老康,老康,老康!”聲音遠遠傳出去,良久,四周依然寂靜一片,並無回聲。這時陳友諒朝身邊的張定邊使了一個眼色,張定邊走向船頭,輕輕一躍,落到了那橋上,紮了一個馬步,挺胸收腹,大喝一聲“起”,雙掌猛然揮出拍打在橋欄上,張定邊只覺得雙手一陣鑽心的痛,那橋卻安然無恙。

“回主公,這是一座石橋。”

“明明是一座木橋,怎麼變成了石橋了呢?”陳友諒嘴裡說著,臉色卻立馬變了,心裡暗叫道:“不好,中計了!”於是乎,他趕緊下令撤退。

然而,事情到了這種地步,已來不及了。果然,陳友諒一下撤退的令,數萬人馬轉身不是那麼容易的事,很快就亂成了一團。

就在陳軍大亂時,只聽見三聲炮響過後,埋伏在附近山上的朱軍開始發威了。頓時震耳欲聾的喊殺之聲鋪天蓋地而來。

形勢危急中,陳友諒不愧是身經百戰之人,只見他臨危不亂,一面命令船隊繞道而行,不准上岸,一邊把自己的親弟弟陳友仁叫來,吩咐道:“你來當應急先鋒,往龍灣撤軍!”

事實證明,陳友諒關鍵時刻應變之舉還是很識時務的,船隊不靠岸,成功避開了朱元璋在河兩岸設下的天羅地網。往龍灣進軍,使全軍有了明確的退軍方向,不再漫無目的地亂竄。果然陳友仁也沒有令他哥哥失望,天亮時,陳友仁的先頭部隊衝破層層阻擋,來到了龍灣。隨後陳友諒的大部隊也成功抵達龍灣。這時,陳家軍早已餓得前腹貼後背了,陳友諒於是決定就地安鍋挖灶,煮飯的煮飯,休息的休息,準備填飽了肚子再伺機進攻。

然而,事實證明,這只是陳友諒一相情願的想法,這只不過是在尋找“安樂死”而已。因為這時朱元璋的主力便埋伏在龍灣後背的盧龍山(今南京獅子山)上,他們靜靜地觀看著陳家軍的舉動。眼看陳友諒是逃到了他設下的包圍圈內,眼看時機已經成熟了,朱元璋大手一揮,士兵們從四面八方殺向陳軍,領頭的是徐達和常遇春這對人見人怕的雙子星座。而這時,張德勝的水師也已追擊過來了。這樣一來,挾裹其中的陳家軍只有潰逃的份兒了。

結果陳友諒的陳家軍被殲萬餘人,被俘兩萬餘人,手下大將張志雄、梁鉉、俞國興、劉世衍等投降,損失戰艦百餘艘,包括“混江龍”、“塞斷江” 等超級巨艦。

這是朱元璋以陳友諒的大勝,史稱龍灣大捷。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