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原創丨成則詩也 敗亦詩也

古代的文人墨客、達官顯貴, 經常把飲酒遊歷、吟詩作賦視為友人相聚之大趣。 然而, 卻不知一時興奮過度, 頭腦發熱, 也有那口無遮攔之時。

話一出口, 則難以料定將會帶來何種結局。 尤其在那封建帝王時代, 人多眼雜, 特別是有“萬歲”駕到的場合。 遇明君當時“悟出真諦”實算萬幸, 倘若惹得龍顏大怒, 其結果便可想而知了。 縱觀歷史, 類似的軼聞難以計數, 因此而導致的悲歡眾生也是大有人在。 現拮取與唐代詩人王維有關的兩個片段, 與讀者共同分享。

一詩成全夫妻重聚

唐玄宗開元二十七年(739年), 詩人王維(701—761年)比較安定地長期在國都長安供職。 他時常參與友人聚會, 即席賦詩。

當時, 長安城中有一賣炭之人, 娶妻雖出身微賤, 但長得卻是溫柔美麗, 好色的甯王李憲看中了她, 便將其強擄入府為妾。 甯王為博得對賣炭之妻的歡心, 對她十分寵愛。 供之以山珍海味,

賜之以綾羅綢緞, 伴之以笙管笛簫。 一晃兩年過去了。 甯王心想, 我如此待她, 她應該也早就臣服了吧?這天, 李憲突發奇想, 問賣炭人妻:“兩年了, 你還想念賣炭之人嗎?”賣炭妻回答:“很想他!”聽到這樣的回答, 李憲沉吟片刻, 隨即喚人將賣炭人接進王府, 並親眼目睹了夫妻相擁而泣的感人場面。 湊巧, 這日王維等人正在寧王府中交談, 李憲傷感之餘就請大家以此事為題作詩一首。 王維見景生情, 提筆首賦其詩曰:“莫以今時寵, 難忘異日恩。 看花滿眼淚, 不共楚王言。 ”在座的文人個個都聽出了詩中的進諫之音, 也都為王維捏著一把汗。 因而, 其他人都不敢再動筆, 靜觀事態的發展。 不料, 李憲不知是良心發現, 還是礙於眾人情面,
或是考慮到自己的身份, 竟同意賣炭人當堂將原妻帶回了家。

就這樣, 因王維的一首詩, 便成全了一對被拆散兩年的鴛鴦。

 一詩導致終身布衣

王維與孟浩然私交甚厚。 孟浩然(689—740年), 襄州襄陽(今湖北襄樊)人, 世稱孟襄陽, 唐代詩人。 其詩與王維齊名, 史有“王孟”之稱。 王維有《孟浩然像》和《孟浩然馬上吟詩圖》等作, 可見兩人之友情。

一日, 身為“尚書右丞”的王維私下將孟浩然帶進自己在宮中的辦公處。 正巧, 唐玄宗李隆基突然駕臨, 孟浩然避之不及, 便急忙鑽於床下, 因慌亂之中露出兩腳而被唐玄宗察覺。 無奈, 王維只得如實相告。 唐玄宗素聞孟浩然詩名很大, 便傳旨令其爬出見駕。 李隆基詢問其最近有何詩作, 孟浩然忽而想起了自己雖然剛正志高,

但仕途坎坷的經歷, 便把自己在傷感之餘新作的那首《歲暮歸南山》的詩, 不假思索地在君王面前吟誦了起來:“北闕休上書, 南山歸敝廬;不才明主棄, 多病故人疏。 白髮催人老, 青山逼歲除;永懷愁不寐, 松月夜窗墟。 ”誰知, 孟浩然剛剛吟畢, 唐玄宗卻即刻龍顏大變, 尤其是對詩中“不才明主棄”一句反感最甚。 李隆基說:“朕從來惜才如命, 絕沒有隨意拋棄人才之舉。 你自身不入科考, 不思上進, 卻反誣為朕眼中視汝不見, 著實可惱可氣!”李隆基又說:“‘南山歸敝廬’?爾想歸南山, 那就去吧!”隨即傳旨, 速將孟浩然趕出京都, 永不錄用。 見狀, 直嚇得王維和孟浩然雙雙磕頭不止。 儘管後來王維多次向唐玄宗為密友苦苦求情,
但最終也未能挽回敗局。

由於《歲暮歸南山》一詩, 導致了孟浩然終身未能做官, 成了以布衣終老的一位詩人。 孟浩然比起李白、王維都年長不過十多歲, 但卻於西元740年早他們二十多年辭世, 年僅51歲。 如此結局, 這不能不說與他那次驚駕事件之後所派生出的長期鬱悶心境有關。

本文系海河網原創稿件, 版權所有, 轉載請注明來自海河網。 歡迎關注並按規則轉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