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美食>正文

河西走廊美食:留存於絲綢之路上的“味蕾”享受

武威面皮子、張掖炒炮、嘉峪關烤肉、敦煌驢肉黃面……

說起河西走廊的美食小吃

不少品嘗者耳熟能詳, 回味無窮。

大美君將帶您走進烹飪文化歷史悠久

底蘊豐富而源遠流長、素有“西北糧倉”之稱的河西走廊,

品嘗那裡食之美味、觀之養眼、聽之動容的流傳于民間的傳統名吃

給您平淡的味蕾帶來一次前所未有的新奇之旅

終結您對隴上美食的所有嚮往。

第一站:武威

武威市位於甘肅省中部, 是全國歷史文化名城和對外開放城市, 是“中國旅遊標誌之都”“中國葡萄酒的故鄉”。

三套車

“三套車”由冰糖紅棗茯茶、鹵肉、涼州行面組成,

是武威最有名的美食, 也在西北聞名遐邇。

先談談茯茶, 一杯滾燙的茯茶, 酸甜開胃, 消渴解乏。 這茶中有山楂、桂圓、紅棗、枸杞、鎖陽、葡萄乾、核桃仁, 經長時間的熬煮, 喝前外加冰糖。

茯茶的湯汁呈赭色, 像紅茶, 像咖啡, 更像葡萄酒。

深沉中透出暖意, 很有生氣, 也很誘人。 尤其在哈氣成霜的寒冬, 有著強大的招徠性和親和力。

二為行面。 將面加水揉勻後, 讓其“醒”半個小時。 待面“醒”後, 經搓揉拉, 便可成型。 這麵條可圓可扁, 圓的筷子般粗細、扁的手指般寬窄。

滿滿的一碗麵條, 澆上稠稠的鹵汁,

這鹵是勾了芡的, 厚實明亮。 鹵中有胡蘿蔔絲、芹菜絲、肉丁、肉片諸等配料, 可謂內容豐富。 這面滑爽筋道, 既耐嚼, 又熬饑。

三為鹵肉, 這是用新鮮豬肉用老湯老鹵, 經文火長時燜制出來的。 這肉色澤金黃, 香而不沖, 肥而不膩, 熟而不爛。

一般鹵肉隨意地碼放在盤中,

撒上青椒絲、大蔥絲、香菜絲算是點綴和調味。 這種擺放不像豪華飯店那樣過於嚴謹, 講究章法, 它于隨意中透出從容閒適的生活態度。

文化起源

相傳清代民將左宗棠去新疆平叛途經涼州, 因連日征戰, 人馬勞頓, 有位神廚用其祖傳秘方精製一種特色鹵肉,

用祁連山的十八味名貴藥材整制的健身營養茶以產生于皇娘娘台的聖水釀造的燒酒, 配以涼州民間盛行的行面獻于左將軍, 左將軍食之大喜。 曰:“此乃我軍“三套車”也, 缺一不可。 ”隨用之犒勞三軍,

令士氣大振, 百戰不殆。 此後“三套車”在涼州等地廣為流傳。 今天“三套車”以成為一種集飲食文化,及其營養科學為一體的深得民眾喜愛的時尚速食。

面皮子

面皮子是甘肅武威一帶著名的風味小吃。秋吃到冬,春吃到夏,竟沒見有人吃夠過。

武威面皮子敦敦實實,寸把厚的棕黃色略帶透明的面墩墩,一刀一刀切起來帶著彈性,如同武威人的性格和方言,敦厚,柔韌,餘味厚重之中還帶著一些倔強。

在武威吃面皮子,武威人喜歡把它切成紅燒肉大小的方塊塊,澆上醋鹵子,抓一撮切碎的胡蘿蔔、芹菜丁,潑上油辣子,香辣酸柔全都有了,吃肉般地痛快滑爽。

武威面皮子與蘭州釀皮子的做法略有不同,武威面皮子在麵糊糊中加入了一種用戈壁灘上的蓬草燒制的天然植物堿--蓬灰,使蒸出來的面餅更加柔韌透亮。

西瓜泡饃

西瓜泡饃是武威民勤的特色美食,吃起來十分簡單,而且相當有味道!夏天的時候是家家都在吃,既可以當做夏日的一頓正餐,又可以作為消暑的一道“下午茶”。西瓜的香甜多汁加上晾乾的饃饃,饃饃也變得十分綿軟可口,真是不可多得的美食啊!

民勤饃:特點是發麵蒸饃。發麵饃獨具特色,不添加食用堿、助酵劑;發麵饃鬆軟香甜,別有風味,更特異的是晾乾後可以久存不壞。幹透的發麵饃,只要泡入開水,馬上浸潤綿軟,筋骨尚存,其味不變。而牙齒堅硬的人則喜歡乾脆嚼吃,一咬即碎,香脆可口。

民勤西瓜:民勤地處騰格裡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間,是一片沙漠綠洲,那裡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氣候乾燥,種出來的瓜類水分少、糖分高,富含多種維生素營養成分,吃起來很甜。民勤西瓜是無污染的綠色食品,不需任何金屬刀具,只在花蒂處,用大姆指甲掐一行印引,一拍即為兩半。

第二站:張掖

張掖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是古時河西走廊四郡之一,舊稱“甘州”,正所謂“不望祁連山上雪,錯把張掖當江南”,來到張掖,你會發現粗獷的大西北也有柔美的一面。

小飯

小飯可是張掖最有名的美食早餐了,小飯因其面塊小、肉塊小、豆腐小、菜丁小,以小料做成小飯故名。“小飯”裡的湯,是用雞湯或牛骨湯熬就的,裡面配以黃牛肉片、粉條(當地產的粉條,看相特別好,表面晶瑩,口感好,潤滑又有嚼頭)、豆腐片,熱乎乎地往“飯”上一澆,濃濃的胡椒香味,色香誘人。

圖說美食

小飯中“飯”的是面塊,而非米。將面切成飯粒大小,粒粒分明。

“小飯”裡的湯,是用雞湯或牛骨湯熬就的,加入胡椒粉和薑粉調味,還勾過水澱粉,有一定的粘度,裡面配以黃牛肉片、粉條、豆腐片。

在大鍋裡滾水煮小飯,煮熟的小飯,撈出後需要浸涼水,將浸過涼水的小飯撈出後,熱乎乎地往“飯”上一澆,濃濃的胡椒香味,色香誘人,吃得人鼻間冒汗,絕對的美味。

炒炮

炒炮,顧名思議就是像爆竹一樣的麵食。張掖因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貫境而過,歷史上農業就很發達,這裡種植的小麥、玉米等農作物質地優良,口味絕佳,孕育了豐富的飲食文化,“炒炮”也成為當地人青睞的麵食之一。

炒炮”是張掖市一種地方特色麵食,也叫“炒炮仗子”。“炒炮”只是取其形——把面搓成筷子粗的圓麵條,然後揪寸段于開水中煮熟撈出,與蔬菜相拌炒熟外加鹵肉即可食。因寸段麵條形似鞭炮,故名“炮杖子”,和蔬菜、鹵肉炒後食用,就是“炒炮”了。

值得一提的是,炒炮相配的鹵肉製作極為繁雜,要選用上好豬肉,洗淨切成十多公分見方小塊,加入調味品、中藥材等佐料,用老鹵湯文火慢燉好幾個小時,熟後切片,再用鹵湯相伴,鹵肉肥而不膩、香濃四溢。

炒撥拉

炒撥拉是張掖市山丹縣最有名的一種地方小吃,到山丹的遊客一定都吃過這種有地方特色的小吃。而且冬季食用最佳,麻辣適度,肥而不膩,煙薰火燎,邊炒邊吃,美味可口,熱熱乎乎,實在是一種不可多見的街頭小吃。

圖說美食

炒撥拉以羊雜為主料,輔以洋蔥、青椒、辣椒面,孜然等調味品。

在鐵板鍋上用豬油大火爆炒,頓時香味撲鼻,口水不止。

大夥可以圍坐在大鍋前,一起吃熱乎乎的炒撥拉。

特殊由來

關於“炒撥拉”的名字有兩種特殊說法。

一種是按其製作,叫“炒——撥——拉”。“炒”,製作首先熟油,油或為大肉油,或為羊油,隨之炒豬或羊之下水,心、肝、肺、腸、肚、腰子皆可如食,看食客之所好,任爾選之;炒制過程可以加洋蔥、青辣椒,以佐滋味,這便是“炒——撥”之過程;然而,最主要的則是最後的這一“拉”,這是將炒熟的美味拉之食客之前,剩下的便是享用美食。但是,每當問及山丹人,他們便稱其“炒布拉”,也許是取了言語和諧之意。

還有一種,據說這個小吃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已經有了,那個時候不是現點現做的,而是一次炒出一大堆,小孩子們拿著五分錢,一毛錢就去吃,攤販便用鏟子撥拉一堆兒到孩子面前,說,給你撥拉5分錢的,給你撥拉一毛錢的……於是得名“炒撥拉”。

魚兒粉

夏天在張掖街巷中,別具風味的小吃比比皆是,遐而聞名的魚兒粉便是其中之一。隨喝一聲“魚兒粉……吃”,總招來不少顧客,賣者走街串巷,幾十年過去了,那悅耳動聽的晚喝聲仍縈回在“老張掖”的耳邊。

魚兒粉是張掖有名的傳統小吃。用精細的大豆粉製作,形狀象小魚,顏色有白有紅,配上調料、小菜,活象一條條小魚在碗裡遊動,吃起來清涼、潤滑,既充饑又解渴,是一種地道的風味小吃。

西北大菜

西北大菜又叫香飯,張掖美食界的一朵奇葩,據說香飯還曾是清康熙年間宮廷名宴中的一道名菜。香飯是用豬和羊的肝肺剁成碎未,把蔥蒜未摻進去,拌勻,加調料、食鹽,並用麵粉和成麵團,再搓成圓條,用油炸熟,叫卷肝子。

再將卷肝子切成圓片,拼碼在碗內,加調料蔥蒜,另拼大肉片子,加肉湯蒸好後,扣於另一大盤內,澆上汁子烹調而成。香飯是張掖宴席上必上之菜。

第三站:酒泉

糊鍋

糊鍋是酒泉人喜食的早點,湯料用雞湯,投入蠶豆、粉汁,成糊狀,加入蠶豆粉製成的粉塊、粉條、雞絲、肉片,再把炸好的大麻花掰開放入配好的湯中即可食用,糊鍋的味道鮮香,突出薑與胡椒的辣味。

酒泉城區大街小巷有很多糊鍋飯館,遍佈酒泉的大街小巷。門面不大,最大的也就擺十幾張小桌子,賣糊鍋的店主在門內支上火爐,架上一口大鍋,使糊鍋湯一直保持滾燙。

客人來了把麵筋、麻花、粉皮都現放到湯麵上,也可以只選擇麻花、麵筋中的一種,稍微一攪盛入碗中,吃起來麵筋酥軟、麻花香脆、粉皮滑爽,喝一口湯雞香中透著胡椒的辛辣,尤其是秋冬季節,吃上一碗全身能暖和大半天。

麻食子

酒泉的麻什子在當地也被稱為疙丁子,麻什子和麵要硬,擀切成小方面丁,煮透撈出盛在木制筒裡,然後以羊肉湯為主配製湯料,投入粉塊、粉條羊肉沫、豆腐丁及其它塊狀菜丁,湯配好後,再將煮熟的面丁放入,稀稠適中,這種飯也叫“羊肉麻什子”或“小飯”。

第四站:嘉峪關

嘉峪關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張騫曾帶著滿載絲綢的駱駝商隊,緩緩西行;這裡是明時萬里長城的西起點,古時出了嘉峪關,就是茫茫戈壁,告別了中原故土,進入蠻荒之地。如今的嘉峪關,旅遊業迅速發展,給這座新城帶來了無限活力。

嘉峪關烤肉

來嘉峪關,一把烤肉,一瓶啤酒是不可或缺的美食標配。烤羊腿、羊肉串、烤羊蹄……羊肉吃起來毫無膻味,外皮酥脆,肉質軟嫩。

手邊的啤酒可不是普通的啤酒,而是當地特有的果啤,嘗起來味道像鳳梨啤。這裡的烤肉之所以不可錯過,是因為這裡的羊是喝著祁連山的雪水,吃著茫茫戈壁上中草藥,肉質自然不一樣。

烤羊肉串

烤羊肚

羊肉墊卷子

羊肉墊卷子也是嘉峪關特色小吃之一。與手抓羊肉不同之處,它既有手抓羊肉的豪放,又把河西麵食的精美表現得淋漓盡致。與蒙古純粹的遊牧生活方式相比,這裡已經有了較為發達的農耕文明,文化的交融同樣體現在一道民間美食之中,也算是一葉知秋吧。

羊羔肉墊卷子是河西地區幾百年來風行的一種風味名吃。由於羊只主食北山鹹草,羊羔肉質地細嫩,瘦而不柴,營養豐富,且無一絲膳味,堪稱塞上佳餚。

第五站:敦煌

敦煌地處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絲綢之路上的名城重鎮。歷史上,它是中原通往西域、乃至歐州的惟一通道,是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古老文明的匯流地,也是西域民族集散的大舞臺,充滿了異域風情和古老的傳說。

驢肉黃面

驢肉黃面是敦煌的特色名吃,也被譽為“中華一絕”,在敦煌城內很容易找到。驢肉黃面的特別之處,在於“驢肉”和“黃面”其實是兩道分開的菜—— 一盤單獨的驢肉再配上主食黃面。

在敦煌,對吃流行一句話: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也就是說,在沙漠邊緣的敦煌城,最好吃的是驢肉。值的一提的是,醬驢肉、驢肉火燒、爆炒驢皮等驢肉特色菜也值得品嘗。

敦煌黃面細如龍鬚,長如金線,柔韌耐拉,調湯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敦煌的黃面好吃,主要在於香菇汁做得好。這香菇汁是用香菇末、驢肉丁、水豆腐等做成的臊子,帶著湯汁,豆腐切成小塊小塊的,有點硬度,也有些嚼頭。湯汁澆在黃面上,散發著一股醇香肉膩和香菇甜味,聞著那味道,食欲突然大增。

杏皮水

杏皮水是敦煌當地特色的飲料,與酸梅湯有些相似,但口感要較為柔和一些,是當地人家家都會熬制的飲品。

杏皮水以敦煌特產李廣杏為原料,酸甜之間又有杏的香味。尤其是冰鎮過的,在炎熱的氣候中來一杯,解暑爽口。

李廣杏,是甘肅省敦煌市特產。其名稱來源於飛將軍李廣的傳說,得益於當地氣候地理條件,以味道鮮美可口而聞名。

臊子面

臊子面是敦煌的一種傳統特色麵食,歷史悠久,敦煌臊子面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

麵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紅油浮面,湯味酸辣,筋韌爽口,老幼皆宜。臊子面在敦煌有其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婚喪、逢年過節、孩子滿月、老人過壽、迎接親朋等重要場合都離不開。

河西走廊既有自成系統的地方大菜

也有特色濃郁、花樣繁多的地方風味小吃系列

不管哪種美味佳餚

都成為美食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都將河西的餐飲美食裝點得枝繁葉茂。

今天“三套車”以成為一種集飲食文化,及其營養科學為一體的深得民眾喜愛的時尚速食。

面皮子

面皮子是甘肅武威一帶著名的風味小吃。秋吃到冬,春吃到夏,竟沒見有人吃夠過。

武威面皮子敦敦實實,寸把厚的棕黃色略帶透明的面墩墩,一刀一刀切起來帶著彈性,如同武威人的性格和方言,敦厚,柔韌,餘味厚重之中還帶著一些倔強。

在武威吃面皮子,武威人喜歡把它切成紅燒肉大小的方塊塊,澆上醋鹵子,抓一撮切碎的胡蘿蔔、芹菜丁,潑上油辣子,香辣酸柔全都有了,吃肉般地痛快滑爽。

武威面皮子與蘭州釀皮子的做法略有不同,武威面皮子在麵糊糊中加入了一種用戈壁灘上的蓬草燒制的天然植物堿--蓬灰,使蒸出來的面餅更加柔韌透亮。

西瓜泡饃

西瓜泡饃是武威民勤的特色美食,吃起來十分簡單,而且相當有味道!夏天的時候是家家都在吃,既可以當做夏日的一頓正餐,又可以作為消暑的一道“下午茶”。西瓜的香甜多汁加上晾乾的饃饃,饃饃也變得十分綿軟可口,真是不可多得的美食啊!

民勤饃:特點是發麵蒸饃。發麵饃獨具特色,不添加食用堿、助酵劑;發麵饃鬆軟香甜,別有風味,更特異的是晾乾後可以久存不壞。幹透的發麵饃,只要泡入開水,馬上浸潤綿軟,筋骨尚存,其味不變。而牙齒堅硬的人則喜歡乾脆嚼吃,一咬即碎,香脆可口。

民勤西瓜:民勤地處騰格裡沙漠和巴丹吉林沙漠之間,是一片沙漠綠洲,那裡晝夜溫差大,日照時間長,氣候乾燥,種出來的瓜類水分少、糖分高,富含多種維生素營養成分,吃起來很甜。民勤西瓜是無污染的綠色食品,不需任何金屬刀具,只在花蒂處,用大姆指甲掐一行印引,一拍即為兩半。

第二站:張掖

張掖位於甘肅省西北部,是古時河西走廊四郡之一,舊稱“甘州”,正所謂“不望祁連山上雪,錯把張掖當江南”,來到張掖,你會發現粗獷的大西北也有柔美的一面。

小飯

小飯可是張掖最有名的美食早餐了,小飯因其面塊小、肉塊小、豆腐小、菜丁小,以小料做成小飯故名。“小飯”裡的湯,是用雞湯或牛骨湯熬就的,裡面配以黃牛肉片、粉條(當地產的粉條,看相特別好,表面晶瑩,口感好,潤滑又有嚼頭)、豆腐片,熱乎乎地往“飯”上一澆,濃濃的胡椒香味,色香誘人。

圖說美食

小飯中“飯”的是面塊,而非米。將面切成飯粒大小,粒粒分明。

“小飯”裡的湯,是用雞湯或牛骨湯熬就的,加入胡椒粉和薑粉調味,還勾過水澱粉,有一定的粘度,裡面配以黃牛肉片、粉條、豆腐片。

在大鍋裡滾水煮小飯,煮熟的小飯,撈出後需要浸涼水,將浸過涼水的小飯撈出後,熱乎乎地往“飯”上一澆,濃濃的胡椒香味,色香誘人,吃得人鼻間冒汗,絕對的美味。

炒炮

炒炮,顧名思議就是像爆竹一樣的麵食。張掖因全國第二大內陸河——黑河貫境而過,歷史上農業就很發達,這裡種植的小麥、玉米等農作物質地優良,口味絕佳,孕育了豐富的飲食文化,“炒炮”也成為當地人青睞的麵食之一。

炒炮”是張掖市一種地方特色麵食,也叫“炒炮仗子”。“炒炮”只是取其形——把面搓成筷子粗的圓麵條,然後揪寸段于開水中煮熟撈出,與蔬菜相拌炒熟外加鹵肉即可食。因寸段麵條形似鞭炮,故名“炮杖子”,和蔬菜、鹵肉炒後食用,就是“炒炮”了。

值得一提的是,炒炮相配的鹵肉製作極為繁雜,要選用上好豬肉,洗淨切成十多公分見方小塊,加入調味品、中藥材等佐料,用老鹵湯文火慢燉好幾個小時,熟後切片,再用鹵湯相伴,鹵肉肥而不膩、香濃四溢。

炒撥拉

炒撥拉是張掖市山丹縣最有名的一種地方小吃,到山丹的遊客一定都吃過這種有地方特色的小吃。而且冬季食用最佳,麻辣適度,肥而不膩,煙薰火燎,邊炒邊吃,美味可口,熱熱乎乎,實在是一種不可多見的街頭小吃。

圖說美食

炒撥拉以羊雜為主料,輔以洋蔥、青椒、辣椒面,孜然等調味品。

在鐵板鍋上用豬油大火爆炒,頓時香味撲鼻,口水不止。

大夥可以圍坐在大鍋前,一起吃熱乎乎的炒撥拉。

特殊由來

關於“炒撥拉”的名字有兩種特殊說法。

一種是按其製作,叫“炒——撥——拉”。“炒”,製作首先熟油,油或為大肉油,或為羊油,隨之炒豬或羊之下水,心、肝、肺、腸、肚、腰子皆可如食,看食客之所好,任爾選之;炒制過程可以加洋蔥、青辣椒,以佐滋味,這便是“炒——撥”之過程;然而,最主要的則是最後的這一“拉”,這是將炒熟的美味拉之食客之前,剩下的便是享用美食。但是,每當問及山丹人,他們便稱其“炒布拉”,也許是取了言語和諧之意。

還有一種,據說這個小吃在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就已經有了,那個時候不是現點現做的,而是一次炒出一大堆,小孩子們拿著五分錢,一毛錢就去吃,攤販便用鏟子撥拉一堆兒到孩子面前,說,給你撥拉5分錢的,給你撥拉一毛錢的……於是得名“炒撥拉”。

魚兒粉

夏天在張掖街巷中,別具風味的小吃比比皆是,遐而聞名的魚兒粉便是其中之一。隨喝一聲“魚兒粉……吃”,總招來不少顧客,賣者走街串巷,幾十年過去了,那悅耳動聽的晚喝聲仍縈回在“老張掖”的耳邊。

魚兒粉是張掖有名的傳統小吃。用精細的大豆粉製作,形狀象小魚,顏色有白有紅,配上調料、小菜,活象一條條小魚在碗裡遊動,吃起來清涼、潤滑,既充饑又解渴,是一種地道的風味小吃。

西北大菜

西北大菜又叫香飯,張掖美食界的一朵奇葩,據說香飯還曾是清康熙年間宮廷名宴中的一道名菜。香飯是用豬和羊的肝肺剁成碎未,把蔥蒜未摻進去,拌勻,加調料、食鹽,並用麵粉和成麵團,再搓成圓條,用油炸熟,叫卷肝子。

再將卷肝子切成圓片,拼碼在碗內,加調料蔥蒜,另拼大肉片子,加肉湯蒸好後,扣於另一大盤內,澆上汁子烹調而成。香飯是張掖宴席上必上之菜。

第三站:酒泉

糊鍋

糊鍋是酒泉人喜食的早點,湯料用雞湯,投入蠶豆、粉汁,成糊狀,加入蠶豆粉製成的粉塊、粉條、雞絲、肉片,再把炸好的大麻花掰開放入配好的湯中即可食用,糊鍋的味道鮮香,突出薑與胡椒的辣味。

酒泉城區大街小巷有很多糊鍋飯館,遍佈酒泉的大街小巷。門面不大,最大的也就擺十幾張小桌子,賣糊鍋的店主在門內支上火爐,架上一口大鍋,使糊鍋湯一直保持滾燙。

客人來了把麵筋、麻花、粉皮都現放到湯麵上,也可以只選擇麻花、麵筋中的一種,稍微一攪盛入碗中,吃起來麵筋酥軟、麻花香脆、粉皮滑爽,喝一口湯雞香中透著胡椒的辛辣,尤其是秋冬季節,吃上一碗全身能暖和大半天。

麻食子

酒泉的麻什子在當地也被稱為疙丁子,麻什子和麵要硬,擀切成小方面丁,煮透撈出盛在木制筒裡,然後以羊肉湯為主配製湯料,投入粉塊、粉條羊肉沫、豆腐丁及其它塊狀菜丁,湯配好後,再將煮熟的面丁放入,稀稠適中,這種飯也叫“羊肉麻什子”或“小飯”。

第四站:嘉峪關

嘉峪關是古絲綢之路的交通要道,張騫曾帶著滿載絲綢的駱駝商隊,緩緩西行;這裡是明時萬里長城的西起點,古時出了嘉峪關,就是茫茫戈壁,告別了中原故土,進入蠻荒之地。如今的嘉峪關,旅遊業迅速發展,給這座新城帶來了無限活力。

嘉峪關烤肉

來嘉峪關,一把烤肉,一瓶啤酒是不可或缺的美食標配。烤羊腿、羊肉串、烤羊蹄……羊肉吃起來毫無膻味,外皮酥脆,肉質軟嫩。

手邊的啤酒可不是普通的啤酒,而是當地特有的果啤,嘗起來味道像鳳梨啤。這裡的烤肉之所以不可錯過,是因為這裡的羊是喝著祁連山的雪水,吃著茫茫戈壁上中草藥,肉質自然不一樣。

烤羊肉串

烤羊肚

羊肉墊卷子

羊肉墊卷子也是嘉峪關特色小吃之一。與手抓羊肉不同之處,它既有手抓羊肉的豪放,又把河西麵食的精美表現得淋漓盡致。與蒙古純粹的遊牧生活方式相比,這裡已經有了較為發達的農耕文明,文化的交融同樣體現在一道民間美食之中,也算是一葉知秋吧。

羊羔肉墊卷子是河西地區幾百年來風行的一種風味名吃。由於羊只主食北山鹹草,羊羔肉質地細嫩,瘦而不柴,營養豐富,且無一絲膳味,堪稱塞上佳餚。

第五站:敦煌

敦煌地處河西走廊的最西端,是古絲綢之路上的名城重鎮。歷史上,它是中原通往西域、乃至歐州的惟一通道,是中國、印度、希臘、伊斯蘭四大古老文明的匯流地,也是西域民族集散的大舞臺,充滿了異域風情和古老的傳說。

驢肉黃面

驢肉黃面是敦煌的特色名吃,也被譽為“中華一絕”,在敦煌城內很容易找到。驢肉黃面的特別之處,在於“驢肉”和“黃面”其實是兩道分開的菜—— 一盤單獨的驢肉再配上主食黃面。

在敦煌,對吃流行一句話:天上的龍肉,地上的驢肉。也就是說,在沙漠邊緣的敦煌城,最好吃的是驢肉。值的一提的是,醬驢肉、驢肉火燒、爆炒驢皮等驢肉特色菜也值得品嘗。

敦煌黃面細如龍鬚,長如金線,柔韌耐拉,調湯或加菜食用,香味溢口。敦煌的黃面好吃,主要在於香菇汁做得好。這香菇汁是用香菇末、驢肉丁、水豆腐等做成的臊子,帶著湯汁,豆腐切成小塊小塊的,有點硬度,也有些嚼頭。湯汁澆在黃面上,散發著一股醇香肉膩和香菇甜味,聞著那味道,食欲突然大增。

杏皮水

杏皮水是敦煌當地特色的飲料,與酸梅湯有些相似,但口感要較為柔和一些,是當地人家家都會熬制的飲品。

杏皮水以敦煌特產李廣杏為原料,酸甜之間又有杏的香味。尤其是冰鎮過的,在炎熱的氣候中來一杯,解暑爽口。

李廣杏,是甘肅省敦煌市特產。其名稱來源於飛將軍李廣的傳說,得益於當地氣候地理條件,以味道鮮美可口而聞名。

臊子面

臊子面是敦煌的一種傳統特色麵食,歷史悠久,敦煌臊子面以薄、筋、光、煎、稀、汪、酸、辣、香而著名。

麵條細長,厚薄均勻,臊子鮮香,紅油浮面,湯味酸辣,筋韌爽口,老幼皆宜。臊子面在敦煌有其非常重要的地位,在婚喪、逢年過節、孩子滿月、老人過壽、迎接親朋等重要場合都離不開。

河西走廊既有自成系統的地方大菜

也有特色濃郁、花樣繁多的地方風味小吃系列

不管哪種美味佳餚

都成為美食界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都將河西的餐飲美食裝點得枝繁葉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