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此地兩次淪陷,張自忠將軍熱血鑄軍魂

古人雲:“天下之要領, 襄陽實握之。 ”襄陽在我國地理上處於非常關鍵之位置, 既能控制著河南和湖北的要塞, 西邊聯通著西安和洛陽, 南邊控制著荊州和鄱陽湖, 被譽為“七省通衢”地處戰略要衝, 歷來為兵家必爭之地。 抗戰期間, 湖北的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它與中國持久抗戰總方略密切相關, 而襄陽又處於這一戰略要地的核心地位。

南京淪陷後, 西南地區接近中日基本作戰線就是洛陽、襄陽、衡陽一線, 是實行持久戰戰略, 也是爭取最後勝利的依託。 日軍曾經多次策劃進攻此地, 企圖迫使中國政府屈服。

1938年10月武漢淪陷, 第五戰區司令部進駐襄陽市樊城區樊侯祠, 此時襄陽已成為第五戰區指揮中心。 1939年5月, 日軍為確保武漢, 威逼重慶, 派遣了幾個師團主力部隊在隨州市、棗陽地區, 1940年5月在棗陽和宜城縣和1945年3月在穀城縣和老河口市, 同中國軍隊進行了三次大規模會戰。

我軍奮勇作戰, 在襄陽地區進行多次大規模戰爭, 但日軍始終未能突破鄂北防線進而窺視安康、漢中、威逼重慶。 襄陽軍民的英勇抗戰成功的鞏固了西南戰略大後方, 為中國持久戰抗戰總方略獲得最後的勝利作出了不容忽視的貢獻。

這6年間, 日軍先後兩次佔領襄陽, 三次佔領棗陽, 宜城縣和南漳縣也兩次淪陷, 日軍和我軍在襄陽、宜城、老河口一帶與小日本反復爭奪, 對該地區造成了毀滅性破壞, 軍民死傷30余萬, 房屋大部分被燒毀, 有五位高級將領的熱血灑在湖北土地上, 四位都殉國在襄陽。

其中, 張自忠將軍作為全世界反法西斯戰場上殉國的最高級別將領也犧牲在襄陽市宜城縣境內。 由此可見襄陽軍民為守護國土的抗日戰爭作出了多大的貢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