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擁護溥儀搞復辟的張勳死後為什麼會有很多名人來弔唁他

1917年7月1日的淩晨北京城發生了一件驚天動地的大事, 已經滅亡5年之久的大清國突然之間宣佈複國, 北京的大街小巷一下子掛滿了象徵皇權的龍旗當時的中國大有改天換日的跡象。 此時早已退位的廢帝溥儀在紫禁城裡正在接受列為大臣的朝拜, 這些大臣中為首的一位就是籌畫溥儀復辟的軍閥張勳。 溥儀皇帝在張勳和康有為等人的擁護下對外通電宣佈清朝複國。 張勳復辟事件發生之後不久立刻遭到了全國各地的聲討, 這種不得人心的復辟行為引起了天下人的公憤, 隨後在系軍閥段祺瑞組建“討逆軍”擊敗了張勳的復辟軍,

溥儀皇帝在1917年7月12日被迫再次宣佈退位, 張勳失敗之後逃入了荷蘭使館避難, 不久便得到了北洋政府的特赦。 此後張勳便不問政事在家閒居, 於1923年9月11日去世。

討逆軍

據記載張勳去世之後的當時的政界名人和文人大亨都紛紛致電向其表示弔唁,

這些人中有的是張勳生前的親朋好友, 有的是他的勁敵仇人。 但是無論是敵是友在張勳去世之後這些人都對其大加讚美, 而且在張勳死後他的靈柩被運往老家江西安葬, 當時很多江西籍貫的百姓自發相送, 從這裡可以看出張勳的死在當年可謂是轟動一時的大事件。 那麼張勳這個一心想搞復辟阻礙歷史前進的人為什麼在當時的名望這麼高呢?他的死不僅沒有人拍手稱快, 而且還得到了政界民間的惋惜和弔唁, 張勳在歷史上到底是一個什麼樣的人呢?

張勳

我們說瞭解一個人就要瞭解他的生長環境和成長經歷, 張勳出生於1854年這時候的大清朝已經經歷了鴉片戰爭的慘敗, 正開始逐步走向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會。 張勳早年的時候父母就相繼去世了, 所以我們可以知道張勳的出身其實是很一般的, 等到他長大成人之後便從了軍, 他先後參加過中法戰爭和中日戰爭, 憑藉著卓越的軍功受到了當時北洋重臣袁世凱的欣賞被提拔為了陸軍工程營管帶。

後來又在1901年被調任為御前護衛負責慈禧太后和光緒帝的人身安全。 等到溥儀皇帝繼位之後張勳被提拔為了江南提督成為了地方大員。

溥儀皇帝

從上面的介紹我們可以看出張勳是很受清廷重視和信任的人,

這也是後來為什麼張勳要執著於復辟的原因之一。 張勳和袁世凱雖然都是清廷所重用的人, 但兩人卻有本質上的不同。 如果我們說袁世凱是一個政治野心家, 那麼給張勳的評價我認為應該是守舊的士大夫。 和袁世凱不同的是張勳復辟清朝是出自于古代傳統的臣子的思想, 他想做的是中興清朝而不是成為一個控制朝野的權臣。 我們知道張勳出身於草根, 他感激清廷對他的重用又加上他的腦中還保留著古時君君臣臣的等級守舊思想, 所以我們說他擁護溥儀搞復辟的行為就很容易理解了。 張勳對清朝的愚忠表現在很多方面, 辛亥革命爆發之後不久清朝宣佈滅亡, 張勳依然留著辮子而且他的部下也不得剪除辮子, 他用留辮來表示他依然忠心於清朝。後來張勳復辟失敗之後他依然執著的留著大辮子,有人勸告他大清已亡大勢已定應該把辮子剪掉。張勳卻說道:“吾回天無力,尚可獨善其身。腦袋在、辮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

辮子兵

張勳復辟失敗後被北洋政府特赦,當時的軍閥如袁世凱和張作霖都紛紛請他出山為官但都被張勳給拒絕。1923年9月11日張勳去世,溥儀得知之後賜於他“忠武”諡號。孫中山曾評價張勳道“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張勳雖然是革命的敵人,但是他也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我們說張勳要是在古代或許是一個忠臣,但是當時世界形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帝制已經走向了末路,張勳想憑藉一己之力阻礙歷史前進可以說是螳臂當車。

孫中山:“清室遜位,本因時勢。張勳強求復辟,亦屬愚忠,叛國之罪當誅,戀主之情自可憫。文對於真復辟者,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之也。”

他用留辮來表示他依然忠心於清朝。後來張勳復辟失敗之後他依然執著的留著大辮子,有人勸告他大清已亡大勢已定應該把辮子剪掉。張勳卻說道:“吾回天無力,尚可獨善其身。腦袋在、辮子不掉!真吾大清股肱之臣。”

辮子兵

張勳復辟失敗後被北洋政府特赦,當時的軍閥如袁世凱和張作霖都紛紛請他出山為官但都被張勳給拒絕。1923年9月11日張勳去世,溥儀得知之後賜於他“忠武”諡號。孫中山曾評價張勳道“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之也”,這句話的意思是張勳雖然是革命的敵人,但是他也是一個值得尊敬的人。我們說張勳要是在古代或許是一個忠臣,但是當時世界形勢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帝制已經走向了末路,張勳想憑藉一己之力阻礙歷史前進可以說是螳臂當車。

孫中山:“清室遜位,本因時勢。張勳強求復辟,亦屬愚忠,叛國之罪當誅,戀主之情自可憫。文對於真復辟者,雖以為敵,未嘗不敬之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