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把承德講給世界聽避暑山莊及周圍寺廟尋蹤」系列報導之二十四——夕陽落幕 回望承德安遠廟

導讀

安遠廟位於磬錘峰西北的山崗上, 與普樂寺隔穀相望。

在這個火熱的旅遊旺季, 到磬錘峰遊歷的人們絡繹不絕, 而不遠處的安遠廟卻顯得遺世獨立, 門可羅雀。

傍晚時分, 站在廟門外端詳著它, 久久地放空自己, 想到那一段美好的傳說, 又仿佛一段歷史在眼前上演。

孫樹峰/攝

藏式建築展現宗教信仰

一個寺廟的誕生往往伴隨著朝代的歷史變更, 安遠廟又被人們稱為伊犁廟,

是因為它有個美麗的傳說。

那年, 乾隆皇帝納了一位維吾爾族的姑娘為妃, 稱為香妃。 遠離家鄉的香妃經常因為思鄉望向遠方。 愛美人的乾隆皇帝哪捨得伊人心碎, 便仿照她的家鄉伊黎河畔的固爾紮廟修建了一座廟宇, 然後又在香妃居住的宮內修建了一座兩層高樓, 取名為“暢遠樓”。 每當香妃思鄉心切的時候, 就可以從避暑山莊暢遠樓內眺望對面山崗上的安遠廟, 好像回到了自己的故鄉。

於是, 這座仿造香妃家鄉的固爾紮廟修建的廟宇就被人們稱為伊犁廟。

孫樹峰/攝

帶著美好的傳說走進它, 去感受它悠久的歷史和民族的大義。

安遠廟建於乾隆二十九年(西元1764年), 平面佈局為長方形, 內外共分三層牆垣, 外圍牆均用石砌築, 高五尺左右, 南北寬為100米, 東西長達260米, 占地面積為26000平方米。

山門, 即為廟門, 通常有三個門洞, 分別為空門, 無相門, 無作門, 合成解脫門, 出家人要想達到解脫必須從這裡經過。

進入山門即為第一進院落, 是城樓式的建築, 上有梯形的藏式盲窗,

盲窗是假的, 增加了層次感。 因為西藏建築, 每一所建築都是一座城堡, 平時遮住, 在裡面喇嘛可以專心致志的念經, 在遇到特殊情形, 可以捅開, 從裡面向外面射箭, 體現了藏族式的建築。

禦路兩側青松蒼鬱, 院內平坦寬闊, 苗木蔥蘢, 花草繁茂。 清代, 這裡是舉行宗教活動的場地。 二層院以漢、藏結合的平臺門與一層院分開。

孫樹峰/攝

門殿位於安遠廟主殿普度殿西側圍廊正中, 面闊三間, 殿中置乾隆皇帝禦題臥碑《安遠廟瞻禮書事有序》。 正面為滿漢兩種文字, 背面為蒙藏文字。

伊黎河北舊有廟, 曰固爾紮都綱。 三層繚垣, 週一裡許。 當噶爾丹策淩時, 以五集賽更番居此誦經。 每歲首盛夏, 準噶爾之眾膜拜頂禮者, 遠近鹹集。 其俗素奉黃教, 往往捐珍寶、施金銀, 以事莊嚴, 廟之閎瞻遂甲於漠北。 阿逆之叛, 賊黨肆掠焚劫, 廟乃毀廢。 曾用韓愈陸渾山火詩韻以紀其事。 及我師再平伊犁, 其地並建城堡, 而梵宇之僅存煨燼之餘者, 已不可複整, 亦不必為之複整也。 因思山莊為秋蒐肆覲之所, 舊番新附絡繹鱗集。爰規東北岡阜,肖固爾紮之制,營建斯廟,名之曰安遠。集梵僧,演步踏,以慶蕆事。惟時都爾伯特郡王策淩、烏巴什等,適以朝賀至,與達什達瓦部眾之隸居茲土者,歡喜額手,僉謂琳宮晃曜,妙相莊嚴,不啻曩時在固爾紮都綱聞唄贊也。然予之所以為此者,非惟闡揚黃教之謂,益以綏靖荒服,柔懷遠人,俾之長享樂利,永永無極雲。因系十韻以識緣起如此。

伊犁兵燹後,梵宇為重為。縮地齊近遠,歸宗何改移?今朝初慶落,戎索永延厘。聳峙輝山麓,來瞻渡水涯。制仍固爾紮,境一毗耶離。唱唄格隆侶(喇嘛中之格隆如僧中之受五戒者),歸旗達瓦貽(達什達瓦舊屬歸旗者居於此,其願為喇嘛者聽之)。維新同致敬,憶舊孰含悲。群訝胡寬市,予懷範燮辭。藉無示敗彼,詎有睹成斯。置器廑安處,恢綱靖遠陲。

——乾隆乙酉仲秋月朔日御筆。

樊江岩、孫國威/攝

碑文記述安遠廟是乾隆皇帝仿照伊犁固爾紮廟而建,是達什達瓦部遷徙熱河後舉行佛事活動的重要場所。碑文兩側鐫刻乾隆皇帝兩首禦制詩,右側詩表明天山南北已歸於清朝版圖,為清末初新疆建省奠定歷史基礎。

回望歷史

感受民族統一大義

達什達瓦部是準噶爾蒙古的一支,乾隆二十年,清王朝平定準噶爾部達瓦齊叛亂活動,達什達瓦部在這次平叛活動中堅定地站在清王朝的一邊。

當時達什達瓦部約有6000多人,達什達瓦之弟伯格裡(已去世)的部眾也有1000多人,加在一起共有8000人口,能夠躍馬揮刀的戰士在2000以上。這在當時人口不多的準噶爾部中,是一支相當可視的力量。

阿睦爾撒納多次企圖用詭計利用達什達瓦部,但被清政府識破。乾隆二十年八月,阿睦爾撒納經過一段時間的串聯和準備,叛亂已是如箭在弦,勢在必發。而清政府由於處理失當,使伊犁又成為叛亂勢力的中心。

孫樹峰/攝

達什達瓦部已經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明他們同這場叛亂是勢不兩立的。為了避免被阿睦爾撒納消滅,達什達瓦之妻率領部下向清政府西路軍基地巴里坤前進,到達後受到清朝官員的接待,並特令嘉獎。叛亂平定中,達什達瓦人長期屯住給作戰增加了不小的負擔,達什達瓦部幾經遷徙,最終移到熱河。此時只剩下2136人。

達什達瓦的故事並沒有到此結束,乾隆二十七年,清政府設立“總統伊犁等處將軍”,簡稱伊犁將軍,次年又抽調兵力長期駐守天山南北兩路。達什達瓦部500名士兵也在抽調之列,沒有移防的達什達瓦部眾,從此留居熱河。1764年,清政府為了照顧他們的宗教活動的需要,在他們駐地附近的山崗上修建了安遠廟。

孫樹峰/攝

留居熱河的達什達瓦部眾,絕大多數是窮苦的牧民和兵丁,在漫長的歲月中,他們同當地各族人民一道,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普度殿現乾隆英姿

三進院落由70間廊房組成(現已不存),正中為主體建築普度殿,平面整體呈“回”字形,是蒙族寺廟中常見的“都罡法式”。

普度殿共分三層,通高27米。第一層為磚石砌築,外觀一層,內分二層,牆壁飾以藏式盲窗。下層正中有三座圓形拱門,在拱門的券面上雕有雲龍。二三層為漢式重簷歇山頂樓閣,中間裝有木制菱花隔扇,簷下高懸滿、漢、蒙、藏四種文字的乾隆皇帝題寫的“普度殿”雲龍匾額。最上層殿頂全用黑琉璃瓦覆頂,正脊上裝有三座鈴狀喇嘛塔,側面兩山配以八寶法器式樣的紋飾。

孫樹峰/攝

普度殿內正中間為空井,四周有32根金柱。上下分為三層,一層為白色,二層為綠色,三層為紅色,與頂部的八角形雲龍藻井交映生輝,色彩分明,蔚為壯觀。

殿內供奉的主尊佛像是綠度母。這是喇嘛教中最多見的女佛,亦稱“救度佛母”、“多羅母”。傳說度母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是救苦救難的善良女神。

綠度母頭戴寶冠,凝神垂目,神態安然。左手擎蓮花當胸向外,右手展掌垂於右膝之上,左腿盤坐,右腿微伸向外作“吉祥坐”,表示這樣就可以壓制憤怒,實現慈悲,能與眾生安樂。

佛像身上的臂釧、手臂、瓔珞、蓮花等物無不精雕細刻,佛身後的木雕金翅鳥、祥雲卷草等圖案,雕鏤層次分明、豐富,與佛像渾然一體。

在佛前的金柱上掛有一副乾隆皇帝書寫的楹聯,上聯是“朔漠風同萬里綏”,下聯是“竺乾雲護三摩峙”。

在金柱兩側各有一尊木制熊、虎。這虎、熊曾是乾隆皇帝木蘭行圍時親手射獵的,一直擺放在殿內三層,由於時間太久,皮質變質,只得將其做為模型展示在一層,以其彰顯乾隆皇帝的英姿。

孫樹峰/攝

殿內的壁畫以《佛國源流》的內容構圖,情節繁變,題材廣泛。畫中有莊嚴的佛,端莊的菩薩,矯健的天王,兇猛的力士,一個個線條流暢,造型生動,富有生活氣息。

夕陽下回望

一個王朝的背影

解放前,安遠廟遭到了日本侵略者、軍閥、反動派的搶劫和破壞,寺廟中的文物散失,殿堂毀壞坍塌,壁畫破損,殘垣斷壁,源於毀滅的邊緣。

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對寺廟的保護極為重視,多次撥款維修,1982年安遠廟被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片來源於網路

整修後的安遠廟再也不見曾經的鼎盛輝煌,甚至開始落寞。

即便如此,安遠廟依然散發出耀眼的光輝。

立在其中,依然可以感受到曾經達什達瓦部眾為了民族的統一而浴血奮戰的滿腔熱血;可以感受當年達什達瓦部眾在此進行宗教活動時的虔誠;更可以感受到一代君主為了民族統一大業的殫精竭慮和英勇身姿。

圖片來源於網路

“遊客稀少已經是常態,但是每一個來到安遠廟的遊客,都會為曾經的歷史而震撼和感動。”景區工作人員感慨萬千。

初秋時分,走在通往安遠廟的路上,寬闊的大道引領著前方。

遠遠望去,夕陽下,耀眼光輝下的安遠廟,散發著別樣的光芒。

在廟外佇立,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本報記者:陳丁源

編輯:建安

舊番新附絡繹鱗集。爰規東北岡阜,肖固爾紮之制,營建斯廟,名之曰安遠。集梵僧,演步踏,以慶蕆事。惟時都爾伯特郡王策淩、烏巴什等,適以朝賀至,與達什達瓦部眾之隸居茲土者,歡喜額手,僉謂琳宮晃曜,妙相莊嚴,不啻曩時在固爾紮都綱聞唄贊也。然予之所以為此者,非惟闡揚黃教之謂,益以綏靖荒服,柔懷遠人,俾之長享樂利,永永無極雲。因系十韻以識緣起如此。

伊犁兵燹後,梵宇為重為。縮地齊近遠,歸宗何改移?今朝初慶落,戎索永延厘。聳峙輝山麓,來瞻渡水涯。制仍固爾紮,境一毗耶離。唱唄格隆侶(喇嘛中之格隆如僧中之受五戒者),歸旗達瓦貽(達什達瓦舊屬歸旗者居於此,其願為喇嘛者聽之)。維新同致敬,憶舊孰含悲。群訝胡寬市,予懷範燮辭。藉無示敗彼,詎有睹成斯。置器廑安處,恢綱靖遠陲。

——乾隆乙酉仲秋月朔日御筆。

樊江岩、孫國威/攝

碑文記述安遠廟是乾隆皇帝仿照伊犁固爾紮廟而建,是達什達瓦部遷徙熱河後舉行佛事活動的重要場所。碑文兩側鐫刻乾隆皇帝兩首禦制詩,右側詩表明天山南北已歸於清朝版圖,為清末初新疆建省奠定歷史基礎。

回望歷史

感受民族統一大義

達什達瓦部是準噶爾蒙古的一支,乾隆二十年,清王朝平定準噶爾部達瓦齊叛亂活動,達什達瓦部在這次平叛活動中堅定地站在清王朝的一邊。

當時達什達瓦部約有6000多人,達什達瓦之弟伯格裡(已去世)的部眾也有1000多人,加在一起共有8000人口,能夠躍馬揮刀的戰士在2000以上。這在當時人口不多的準噶爾部中,是一支相當可視的力量。

阿睦爾撒納多次企圖用詭計利用達什達瓦部,但被清政府識破。乾隆二十年八月,阿睦爾撒納經過一段時間的串聯和準備,叛亂已是如箭在弦,勢在必發。而清政府由於處理失當,使伊犁又成為叛亂勢力的中心。

孫樹峰/攝

達什達瓦部已經用自己的實際行動表明他們同這場叛亂是勢不兩立的。為了避免被阿睦爾撒納消滅,達什達瓦之妻率領部下向清政府西路軍基地巴里坤前進,到達後受到清朝官員的接待,並特令嘉獎。叛亂平定中,達什達瓦人長期屯住給作戰增加了不小的負擔,達什達瓦部幾經遷徙,最終移到熱河。此時只剩下2136人。

達什達瓦的故事並沒有到此結束,乾隆二十七年,清政府設立“總統伊犁等處將軍”,簡稱伊犁將軍,次年又抽調兵力長期駐守天山南北兩路。達什達瓦部500名士兵也在抽調之列,沒有移防的達什達瓦部眾,從此留居熱河。1764年,清政府為了照顧他們的宗教活動的需要,在他們駐地附近的山崗上修建了安遠廟。

孫樹峰/攝

留居熱河的達什達瓦部眾,絕大多數是窮苦的牧民和兵丁,在漫長的歲月中,他們同當地各族人民一道,為社會的發展,做出了自己的貢獻。

普度殿現乾隆英姿

三進院落由70間廊房組成(現已不存),正中為主體建築普度殿,平面整體呈“回”字形,是蒙族寺廟中常見的“都罡法式”。

普度殿共分三層,通高27米。第一層為磚石砌築,外觀一層,內分二層,牆壁飾以藏式盲窗。下層正中有三座圓形拱門,在拱門的券面上雕有雲龍。二三層為漢式重簷歇山頂樓閣,中間裝有木制菱花隔扇,簷下高懸滿、漢、蒙、藏四種文字的乾隆皇帝題寫的“普度殿”雲龍匾額。最上層殿頂全用黑琉璃瓦覆頂,正脊上裝有三座鈴狀喇嘛塔,側面兩山配以八寶法器式樣的紋飾。

孫樹峰/攝

普度殿內正中間為空井,四周有32根金柱。上下分為三層,一層為白色,二層為綠色,三層為紅色,與頂部的八角形雲龍藻井交映生輝,色彩分明,蔚為壯觀。

殿內供奉的主尊佛像是綠度母。這是喇嘛教中最多見的女佛,亦稱“救度佛母”、“多羅母”。傳說度母是觀世音菩薩的化身,是救苦救難的善良女神。

綠度母頭戴寶冠,凝神垂目,神態安然。左手擎蓮花當胸向外,右手展掌垂於右膝之上,左腿盤坐,右腿微伸向外作“吉祥坐”,表示這樣就可以壓制憤怒,實現慈悲,能與眾生安樂。

佛像身上的臂釧、手臂、瓔珞、蓮花等物無不精雕細刻,佛身後的木雕金翅鳥、祥雲卷草等圖案,雕鏤層次分明、豐富,與佛像渾然一體。

在佛前的金柱上掛有一副乾隆皇帝書寫的楹聯,上聯是“朔漠風同萬里綏”,下聯是“竺乾雲護三摩峙”。

在金柱兩側各有一尊木制熊、虎。這虎、熊曾是乾隆皇帝木蘭行圍時親手射獵的,一直擺放在殿內三層,由於時間太久,皮質變質,只得將其做為模型展示在一層,以其彰顯乾隆皇帝的英姿。

孫樹峰/攝

殿內的壁畫以《佛國源流》的內容構圖,情節繁變,題材廣泛。畫中有莊嚴的佛,端莊的菩薩,矯健的天王,兇猛的力士,一個個線條流暢,造型生動,富有生活氣息。

夕陽下回望

一個王朝的背影

解放前,安遠廟遭到了日本侵略者、軍閥、反動派的搶劫和破壞,寺廟中的文物散失,殿堂毀壞坍塌,壁畫破損,殘垣斷壁,源於毀滅的邊緣。

解放後,黨和人民政府對寺廟的保護極為重視,多次撥款維修,1982年安遠廟被列為河北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圖片來源於網路

整修後的安遠廟再也不見曾經的鼎盛輝煌,甚至開始落寞。

即便如此,安遠廟依然散發出耀眼的光輝。

立在其中,依然可以感受到曾經達什達瓦部眾為了民族的統一而浴血奮戰的滿腔熱血;可以感受當年達什達瓦部眾在此進行宗教活動時的虔誠;更可以感受到一代君主為了民族統一大業的殫精竭慮和英勇身姿。

圖片來源於網路

“遊客稀少已經是常態,但是每一個來到安遠廟的遊客,都會為曾經的歷史而震撼和感動。”景區工作人員感慨萬千。

初秋時分,走在通往安遠廟的路上,寬闊的大道引領著前方。

遠遠望去,夕陽下,耀眼光輝下的安遠廟,散發著別樣的光芒。

在廟外佇立,內心久久不能平靜……

本報記者:陳丁源

編輯:建安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