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烽火張垣」風雨滄桑的古代國(下)

烽 火 張 垣

編者按

張家口地處太行山、燕山和陰山山脈交匯處, 是華北平原與蒙古高原交界之地, 是連接蒙古高原地區與中原的唯一要塞, 獨特的地理位置, 決定了張家口這座城市重要的經濟、軍事、文化地位。 翻開張家口這座城市的發展史, 就是一部中華民族的戰爭史, 一處處聲名遠揚的昔日戰場, 一座座閱盡滄桑的要塞故壘, 一段段氣若長虹的長城古垣, 訴說著從上古民族融合到解放戰爭最後決戰期間50多場著名的戰事, 承載著歷代前賢、愛國將領、仁人志士的豐功偉績。 張垣方志按西元紀年梳理了曾在張家口地區發生的重要戰事,

以饗讀者。 今天向大家推送風雨滄桑的古代國(下), 歡迎您在文章後與我們互動留言。

風雨滄桑古代國(下)

西漢, 高祖元年(前206年), 西楚霸王項羽將趙王歇遷到代, 立歇為代王。 後陳余收復趙地, 立歇為趙王, 封陳余為代王。

高祖三年(前204年), 漢攻趙, 斬陳余, 俘趙王歇, 置代郡。

為了維護西漢王朝的長治久安, 西漢建國之初, 劉邦就大封劉氏宗室為王。 漢高祖六年正月, 立其兄劉喜為代王, 國都在今代王城。 代國轄雲中、雁門、定襄、代郡4郡53縣, 是一個相當大的諸侯國, 是漢朝與匈奴爭奪的重點地區之一。 漢高祖七年(前200年)匈奴大軍攻打代國, 劉喜卻在大敵當前扔下國家自保活命去了。

風雨滄桑古代國(下)

陳豨, 在秦末起兵時參加劉邦的部隊, 英勇善戰, 跟隨劉邦進軍關中, 為漢王立下了汗馬功勞, 被封為陽夏侯, 是西漢開國功臣之一。 後被劉邦封為代相。

陳豨北上代地赴任, 因其有心反漢, 就有意識地廣招賓客, 網羅人才。 西元前197年, 劉邦下令讓陳豨立即由代返京。 陳豨接到詔令, 恐回京不測, 便託病拒不奉詔。 劉邦的使臣一走, 陳豨就公開亮出旗號, 反叛劉邦, 自立為代王, 與朝廷分庭抗禮。 陳豨反漢後, 憑藉蓄養的將士和豐富的戰爭經驗, 向附近的郡縣展開大規模的進攻, 不長時間就攻略趙地20餘城,

對西漢王朝構成嚴重威脅。

高祖十一年(前196年), 劉邦御駕親征, 率大軍由洛陽出發, 征討陳豨。 與此同時, 呂後在洛陽放出風聲, 說前線傳來捷報, 陳豨已被殺死, 命列侯群臣入宮祝賀。 韓信分析陳豨不會這麼快就被打敗, 稱病沒有入朝祝賀。 呂後見韓信不上鉤, 就命令相國蕭何去動員韓信入朝, 韓信相信了蕭何的話, 勉強入朝, 剛一進大門, 呂後事先埋伏的武士就一擁而上, 把韓信緊緊捆綁起來, 當即斬于長樂宮的鐘室(即長樂宮中懸掛鐘的房子)。

呂後誅殺了韓信, 為劉邦解除了一個心腹大患。 劉邦立即與周勃、樊噲計議, 對陳豨展開更為強大的攻勢。 同年, 陳豨被周勃趕出代郡, 逃到當城(今蔚縣西合營一帶), 所剩部隊被全殲。

陳豨力戰不屈, 最後被周勃殺死在當城。

風雨滄桑古代國(下)

劉邦在誅殺陳豨, 平定代地之後, 為鞏固北方, 防禦匈奴, 威鎮邊軍, 又封他的第三個兒子劉恒為代王, 但考慮到代地因戰爭破壞嚴重, 遂將治所移至晉陽(今山西太原)。 但今張家口的蔚縣、陽原、懷安一帶依然為代國所轄之地。 代王劉恒後來在周勃的支持下,誅滅諸呂,繼皇帝位,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漢文帝。

漢武帝時,代郡又徙清河,這就是入漢以來的代國三遷。直到東漢光武帝時實行大一統的政策,代國被廢除,重新變為代郡。

東晉時廢除代郡。北魏道武帝定平城(大同)為代郡,代王城為東代郡。此時郡治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已遷移至平城(大同)。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年)置蔚州(治今蔚縣城)。至此,作為歷史上曾經繁榮的代國都邑、郡縣治所的代王城,淪為了一般村鎮。

風雨滄桑古代國(下)

代王城遺址位於蔚縣城東10公里處的代王城鎮政府所在地周圍,海拔高度908米,古城址南20公里為東西橫亙的恒山餘脈,正南有“飛孤關隘”,地勢險要,成為古城的一道天然屏障,城址北為淺山丘陵區,壺流河由西南向東北繞城流過,古代王城就建在壺流河盆地之中,城內有金波泉、密河二水,均向北流出城外,匯入壺流河,城西部為鹽鹼灘地,東部城牆外均為耕地。代王城、馬家寨、北門子、城牆碾四村則座落在古城遺址之上。

代王城平面呈橢圓形,東西寬3400米,南北長2200米,全城周9256米,與明人尹耕《兩鎮三關志》記載基本吻合。牆垣高1-12米,均為夯土版築,夯層清晰,厚3-16釐米,但多為7-8釐米,夯窩較密集,個別地段夯層中砌放河卵石,在南門(榮陽門)兩側牆體有凸出的馬面、角台,共11座,寬窄3-30米不等;牆體內外遺存有成排的半圓孔,孔徑13釐米,深1-3米不等。個別孔記憶體有腐朽糟木為築城時加固牆體結構、增強拉力、防止牆體坍塌所加的木筋痕跡。關於城門,《兩鎮三關志》記載:“蔚廢代城,俗稱代王城,週二十五裡,九門遺跡尚存”。

(文章摘選自《蔚縣誌》《張家口事典》《張家口軍事文化大觀》《張家口軍事志》《可愛的張家口》)

代王劉恒後來在周勃的支持下,誅滅諸呂,繼皇帝位,他就是歷史上有名的漢文帝。

漢武帝時,代郡又徙清河,這就是入漢以來的代國三遷。直到東漢光武帝時實行大一統的政策,代國被廢除,重新變為代郡。

東晉時廢除代郡。北魏道武帝定平城(大同)為代郡,代王城為東代郡。此時郡治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已遷移至平城(大同)。北周宣帝大成元年(579年)置蔚州(治今蔚縣城)。至此,作為歷史上曾經繁榮的代國都邑、郡縣治所的代王城,淪為了一般村鎮。

風雨滄桑古代國(下)

代王城遺址位於蔚縣城東10公里處的代王城鎮政府所在地周圍,海拔高度908米,古城址南20公里為東西橫亙的恒山餘脈,正南有“飛孤關隘”,地勢險要,成為古城的一道天然屏障,城址北為淺山丘陵區,壺流河由西南向東北繞城流過,古代王城就建在壺流河盆地之中,城內有金波泉、密河二水,均向北流出城外,匯入壺流河,城西部為鹽鹼灘地,東部城牆外均為耕地。代王城、馬家寨、北門子、城牆碾四村則座落在古城遺址之上。

代王城平面呈橢圓形,東西寬3400米,南北長2200米,全城周9256米,與明人尹耕《兩鎮三關志》記載基本吻合。牆垣高1-12米,均為夯土版築,夯層清晰,厚3-16釐米,但多為7-8釐米,夯窩較密集,個別地段夯層中砌放河卵石,在南門(榮陽門)兩側牆體有凸出的馬面、角台,共11座,寬窄3-30米不等;牆體內外遺存有成排的半圓孔,孔徑13釐米,深1-3米不等。個別孔記憶體有腐朽糟木為築城時加固牆體結構、增強拉力、防止牆體坍塌所加的木筋痕跡。關於城門,《兩鎮三關志》記載:“蔚廢代城,俗稱代王城,週二十五裡,九門遺跡尚存”。

(文章摘選自《蔚縣誌》《張家口事典》《張家口軍事文化大觀》《張家口軍事志》《可愛的張家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