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加拿大教育——幾分優,幾分劣

加拿大, 一個遠在北美洲的國家, 吸引著全世界各國的人。 在踏入加拿大的土地之前, “環境優美”、“空氣新鮮”、“福利好”、“毗鄰美國”、“生活安逸”、“人心向善”、“廉潔指數高”等等字眼映入所有外國人的眼簾。 加拿大好似天堂一般美好。 在進入加拿大以後, 所有人才明白, 加拿大並不特殊, 它和所有國家一樣, 都是既有人喜愛, 又有人痛恨。 移民到了一個新地方, 就好似一支NBA球隊進入到季後賽一般——無論你在常規賽的表現多麼驚豔, 到了季後賽就必須一切清零, 否則, 慘遭“下克上”甚至被製造“黑八奇跡”都有可能發生。

一直以來, 由於極少的人口總量導致的極為有限的工作機會, 加拿大都讓無數身懷絕技的移民者們感受到了“虎落平原”的失落感——曾經, 他們在自己的祖國是人人敬仰的、拿著高薪的工程師、大學教授、企業高管、牙科醫生等等, 但到了加拿大以後, 他們卻被迫淪為了垃圾工、清潔工、洗碗工、保安、工人等等社會最底層。 更可怕的是, 與鼓勵創新和支持個人奮鬥的美國不同, 加拿大一切都是那樣的死板, 那樣的循規蹈矩。 這裡鮮有30歲出頭就挑大樑的, 這裡也極小可能讓你“不怕起點低, 只要好好幹, 就能升上去”。 無數移民者到了加拿大以後不僅經歷了從國內的精英變身加國的螻蟻的蛻變, 而且, 他們當中的相當數量的人還長期處於社會最底層。
說到此, 便有人來問, “加拿大如此不好, 為何不離開”?在絕大多數的情況下, 這些失意的移民者(尤其以華人、韓國人、伊朗人居多)都會告訴你幾乎統一的答案——為了子女的教育。 那麼, 各位看官所聽說到的加拿大的教育與真實的加拿大的教育之間有幾分一致, 有幾分不同呢?筆者將在本文中通過講述一個具有典型代表的大陸移民家庭的故事, 以點帶面地讓各位來瞭解加拿大教育。

2016年美國總統大選, 希拉蕊最終敗給了川普。 在希拉蕊眾多敗選的原因中, 華人的參與是其中一個極為重要的因素。 希拉蕊延續了左翼民主黨“放空炮”、“說大話”和“濫用聖母心”的一貫無恥的作風, 竟要在教育領域推行必然導致逆向淘汰的所謂“平權法案”, 即“按族裔比例錄取學生”。 這一政策必將導致無數優秀的華人學生無緣名校——儘管你的平均成績是A, 但依然可能被平均成績只有C的墨西哥人和黑人淘汰。 於是, 一向懦弱安靜、不問政治的華人群體, 為了自己的子女,

終於勇敢地站了出來, 用選票阻止了聖母婊的上臺。 這就是華人, 無論他們平時多麼軟弱, 只要自己的子女遭遇了他人的欺壓, 他們立馬變成了虎豹, 去維護子女的利益。 而子女的教育問題往往又是華人關注的重中之重。 子女的教育也是無數的華人選擇移民的共同理由。 張先生和王女士就是這樣的華人。

在移民加拿大之前, 他們二人在中國有著令無數人羡慕的生活。 張先生是企業的高級工程師, 王女士是大學教授。 然而, 他們的兒子小張卻讓他們感到了挫敗。 小張的興趣廣泛, 但就是討厭學習。 他的成績非常不理想, 往往排名全班甚至全校靠後。 父母絞盡腦汁, 想盡一切辦法都沒有達成“讓兒子學習進步”的目的。

在萬般無奈之下, 他們認為, 國內“重應試, 輕素質”的教育環境無法讓兒子發揮出特長, 聽說國外的教育是素質教育, 何不移民呢?在全世界的國家中, 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紐西蘭等國都是接收移民較多的國家。 在做了反復對比和瞭解以後, 夫妻倆決定移民加拿大——因為加拿大臨近美國, 而且移民難度相對較小。 經過了一段時間, 他們最終成功移民加拿大, 帶著自己的兒子開始了國外的新生活。

那是一年的年底, 當一家三口下飛機以後, 他們首先感受到的卻是寒冷——加拿大冬季的嚴寒, 連中國的東北地區都要甘拜下風。 然而, 滿大街洋溢著的耶誕節和元旦節的喜慶卻也給他們帶來了溫暖和快樂。 在那一刻, 他們對這個新踏入的國度懷揣著滿心的憧憬和美好的幻想。

然而,在度過了初期的新鮮感之後,一家三口開始了艱辛的生活。夫妻二人在進入加拿大後,跑斷了腿也沒有能夠找到與在國內專業對口的工作,為了兒子,他們必須有一份收入,於是便被迫雙雙進入到生產線當工人。期間,他們還瞭解到,加拿大的公立學校是就近入學的。眾所周知,教育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的三位一體。由於加拿大的公立學校的師資力量比較平衡,因此其好壞普遍取決於學生而非教師。通常而言,華人、猶太人居多的公立學校就會比較好,因為這些族裔的孩子的家長特別注重子女的教育。此外,這些族裔聚集的社區通常而言比較安全與和諧。這就是說,華人和猶太人除了在學校以外,也可以得到高品質的家庭和社會環境,也就能夠實現“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有機結合”。而有些族裔,家庭環境普遍是父母遊手好閒,社會環境普遍是社區犯罪盛行,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學校的老師水準再高也很難將他們教育好。為了能夠讓兒子進入到相對好一點的學校,他們不得不忍痛把國內的房子賣了,把所得收入在加拿大買離比較好的學校附近的房子。就這樣,小張進入到了加拿大的學校開始了學習。這個過程對於小張而言是十分痛苦的——加拿大是一個母語是英語和法語(儘管法語是加拿大的官方語言之一,但普及率很低,除了魁北克省(法語省)和新布朗斯瑞克省(雙語省)以外,別的省份都只普及英語)的國家,所有的外國留學生,無論是否具有加拿大身份,只要語言不過關,都要進行時間不等的語言學習。進入到公立學校的國際留學生可以語言和正課同時上。學校會對留學生進行定期的英語水準評估——“初級水準者”只能修數學、電腦、體育和烹飪等應用技能課程;“中級水準者”則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科學、應用技巧等對語言要求更高的課程;“高級水準者”,則可以修習所有高中課程,如“社會研究”和一些需要較好語言才容易取得學分的選修課程。小張在國內的時候,初二(在加拿大,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三,相對應的是1年級到12年級。因此,初二對應的就是8年級)結束以後便終止了學業,英語底子很薄,自然在剛開始被評估為“初級水準者”。不僅如此,由於兩國學分互換性不高,加之小張的學習成績也不理想,他被迫從7年級開始讀。

真可謂“萬事開頭難”,這個三口之家來到了加拿大以後,便遭遇了極大的心理落差——夫妻二人不僅遭遇了從人人羡慕到無人關注的墜落,而且在看著兒子英語和正課同時學的痛苦之後也根本沒有感覺到國外的所謂“素質教育”。這時,夫妻二人陷入到了深深的迷茫——移民這條路,到底對不對?然而,無論是莫斯科、北上廣還是任何一個地方都不會相信眼淚——你若不堅強,脆弱給誰看?夫妻二人只能咬牙堅持。

事情在6個月後的一天出現了一絲轉機。在加拿大,職業教育與本科教育是針對不同需求人群的兩種教育方式,並沒有太多明顯的優劣之分。對於注重就業的學生而言,職業教育反而更有優勢。因為職業學校所教授的課程與市場需求高度吻合。而本科教育更適合那些有志於走科研路線的人群。為了就業的方便,中途放棄本科學習,轉而就讀職業學校的學生大有人在。加拿大這個國家由於人口稀少,導致專業工作機會稀缺。再加上嚴苛的稅收政策造成加拿大鮮有大公司。因此,在加拿大的企業中,中小企業佔據大多數。這些中小企業普遍排斥高學歷者,因為他們所學往往與市場需求不符,而且他們跳槽的概率會很大。因此,加拿大的職場流行著“知識不如技能”的潛規則。張先生從工友那裡得知,加拿大針對失業者、新移民都有扶持的專案。這些人群可以通過加拿大的職業學校進行技能培訓,獲得加拿大的本地證書,從而在將來更方便地獲得就業。他二話不說便在第二天請假來到了有關部門詢問。他得到的回復是,有以下兩種選擇:

1. 第二職業專案。這一項目針對失業至少6個月的具有加拿大身份(加拿大楓葉卡持有者或者加拿大國籍持有者)的人群。在這一專案中,申請成功者的學費可以被政府報銷掉絕大多數,而且剩餘部分也可以分期無利息付清。除此之外,政府還會每2個星期向申請成功者提供一定數額的生活費。

2. 貸款專案。這一專案的面向人群更廣,不需要有加拿大身份。申請成功者可以得到政府在學費上的貸款。貸款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給學生的獎勵,類似於助學金、獎學金,這部分是不用還的。而另一部分則是需要學生在畢業後還清的。需要還清的這部分是包括利息的。至於多久還清,會有一些選項。假如沒有按時還清,欠款人將會有不良信用記錄。

這是一個令張先生糾結的選擇題。第一個選項待遇好,但是自己根本不具備“失業6個月”的前提條件,假如想申請成功,不僅要想方設法地“被失業”(加拿大政府對失業有著明確的定義,只有裁員、工傷等非勞動者過錯導致的下崗才算失業,主動辭職和因打架、鬥毆、盜竊公司財務、損壞公司設備等勞動者過錯而造成的下崗不算失業),還要長達6個月。第二個選項速度快,但是要準備在讀期間的生活費。該作何選擇呢?

那天,張先生懷著忐忑的心情把事情告訴了王女士。顯然,張先生低估了自己太太的賢慧。他不會想到,王女士聽後毫不猶豫地對他說,“選擇第二個,生活費我出”!那一刻,張先生幾乎感動落淚——是啊,人在最艱難的時候,家人的支持往往是支撐下去的重要乃至唯一動力。受到了極大感動的張先生轉而對王女士說,“我作為一個男人還要你來養,太沒面子了!要不你去讀吧,我幫你出生活費”!王女士卻說,“你怎麼那麼封建呀?都這個時候了,還扯什麼面子問題。另外,我是有條件的。你必須在校期間好好學習,獲得好成績。畢業後,也必須找到好工作。我這是對你投資,你要讓我對你的投資失敗了,我就讓你好看”!王女士這番鼓勵、鞭策和調侃式的“駁斥”讓張先生更加堅定了決心。他對王女士說,“我就不多說了,看我的行動吧”!

供張先生選擇申請的學校大體有兩類——最快6個月就能畢業,但是沒有帶薪實習機會的私立職業學校以及最快2年才能畢業,但是提供帶薪實習機會的公立職業學校。經過再三權衡,最終為了節約時間和生活費成本,張先生選擇申請私立職業學校,並挑選了與自己在國內所從事的工作相近的專業。很快,他在政府人員的幫助下獲得了進修的機會。

就這樣,這個三口之家的其中兩個成員都成為了學生。王女士的負擔之重可想而知。然而,生活的神奇就在於“不僅有可能禍不單行,也有可能雙喜臨門”。一天,王女士去接兒子從學校回家。在與其他孩子交談的過程中,她明白了,原來具有加拿大身份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可以獲得政府部門的補助,也就是俗稱的“牛奶金”。加拿大這個國家具有一定數量的福利。但是,福利絕不是政府自動發給你的,而是必須通過申請才有可能得到。於是,王女士便多方打聽申請“牛奶金”的流程。經過一番努力,兒子的“牛奶金”得到了,這大大緩解了王女士的負擔。

然而,令夫妻二人感到不安的是,兒子在學習成績方面依然沒有太大起色。這該如何是好?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樣,華人總是在子女問題上不惜血本。王女士便提出,必須讓兒子參加課外補習。在加拿大,公立學校屬於政府,受到政府嚴格的監管,對具有加拿大身份的學生而言,學費低廉甚至免費。但是,課外補習就屬於市場行為,無論補習一方收多高的學費,只要不存在欺詐消費者等犯罪行為,那就屬於買賣雙方“你情我願”的公平交易關係。然而,比起補習需要花費的高價,夫妻二人更加擔心的是兒子的狀態。在到了加拿大以後,他依舊不改國內的厭學情緒,對課外補習更是充滿了抵觸。儘管忙於生計,但是夫妻雙方吸取了在國內對兒子疏于管教的教訓,在來到加拿大以後開始了對兒子的嚴格教育。因為他們深知“小樹得砍,小孩得管”,過分的放縱只會給子女未來的一無是處埋下地雷。因此,夫妻雙方在補習問題上,沒有對兒子小張進行任何的讓步。就這樣,小張在父母的要求下,極不情願地參加了一門門的課外補習課程。這對於整個家庭而言都是一種挑戰——父母花高價,子女卻抵觸。小張在極度抵觸情緒之下,對父母抱怨道,“我討厭學習,喜歡樂器,你們為何不發展我的特長”?張先生毫不示弱地說,“起初,我和你媽也認為歐美國家都是素質教育。可是,這並不等於應試教育就不重要。你不是喜歡看NBA嗎?我告訴你,絕大多數參加NBA選秀的球員都具有大學文憑。在體育界,美國、韓國和日本都是要求體教結合的。發展特長,不等於要成為文盲,懂嗎?另外,我在此明確告訴你,除非你把學習成績提高,否則你休想發展特長”!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小張雖然深知父親的話有理,卻年少氣盛,不願“服輸”。但是此刻,他的內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因為別的,就因為他在樂器方面不僅有天賦,而且有興趣。他太渴望發展自己特長了,為了這個理想,他決定必須提高學習成績。

轉眼之間,張先生結束了6個月的學習生活。由於他在國內扎實的專業背景,他十分輕鬆地以極為優異的成績獲得了證書。而後,他又在學校的幫助下,獲得了無薪實習的機會。緊接著,他用自己出色的表現,贏得了雇主的肯定。僅僅1個月之後,雇主就決定對其正式聘用。此時,距離他們踏入加拿大已經有1年多的時間。儘管張先生獲得的工作與在國內的那份相比相去甚遠,但畢竟這是一個開始。在那一刻,他下定決定,要好好工作,既要儘早還清貸款,也要回報妻子的恩情。

就這樣,這個三口之家的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觀。張先生對王女士既感激又心疼,想讓王女士別在工廠受罪了。王女士卻堅持要繼續幹。讓他們欣慰的是,兒子的學習成績也終於有了一定的進步,英語水準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升級成了“中級水準者”。

儘管生活方面有一點好轉,但是夫妻二人卻依然是焦慮的。每天,當他們刷著微信朋友圈,看著他們國內的朋友們過著豐富多彩的生活、用著日新月異的黑科技的時候,夫妻倆就會不禁地哀歎。

又過了一段時間,王女士收到了工廠寄來的一封信。她懷著緊張的心情,拆開了這封信。一看信的內容,她首先松了一口氣,之後便是滿面狐疑——剛開始,她還以為這是一封裁員信。看後才知,這是一張反映過去一年的收入與上稅情況的信。第二天,王女士把情況告訴了雇主。雇主告訴她,“這是一張關於過去一年的稅單,你必須去報稅。顯然,你這是明顯的低收入,可以得到政府的退稅。”說完後,雇主給王女士介紹了一個華人社區服務中心,並告訴她,那個中心會提供免費的報稅服務。幾乎在同一時間,張先生曾經工作過的工廠也給張先生寄來了過去一年的稅單。夫妻二人便打電話向那個服務中心進行了預約。在交流過程中,他們得到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消息——課外興趣班的學費以及張先生的貸款專案中所需要償還部分的利息都可以用來抵稅。過了幾個月,這個家庭便獲得了政府的退稅。在加拿大,低收入個人或家庭都會得到政府相應的退稅。這時候,夫妻倆露出了一陣苦笑——他們沒想到加拿大政府是如此“劫富濟貧”,更沒想到他們從國內的納稅大戶淪為了加國的接受救濟的“弱勢群體”。

經過3年多的努力,儘管相比於過去在國內的生活狀態依然有著巨大的差距,但是這個三個之家總算是在加拿大立住了腳跟。在此期間,張先生和王女士加起來的工作收入已經不算低,暫時擺脫了初期的貧困狀態。此外,他們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交往圈子——既有華人,也有其他族裔的朋友。這時候,兒子小張已經開始10年級的學習了。就在這時,已經具備一定經濟基礎的夫妻倆卻在為兒子醞釀著一場大的變動。

他們向多個管道打聽私立學校的事情。前文介紹了加拿大公立學校學費低廉甚至免費的情況。除此之外,公立學校的負擔也輕,即便是高中生很多也是下午3點就放學。然而,在這個世界上,“免費的往往就是最貴的”。一切的福利,都只保證你有得吃,既不保證你吃得飽,更不保證你吃得好。福利往往為了“廣覆蓋”,而必須“低標準”。比如,“給癌症患者發一片感冒藥”是福利的普遍表現形式。公立學校屬於平民教育,是典型的社會福利,它們的教學目標僅僅是“不讓學生成為文盲”。假如你的子女接受的是公立教育,又不是超級天才,那麼,參加課外補習是必須的。而私立學校則大不相同。私立學校是私人出錢,可以“有錢就任性”——既可以“任性地”高薪招聘最好的老師,也可以“任性地”安排學生的教學計畫。私立學校的學生往往作業非常多,放學時間非常晚。因為,私立學校屬於精英教育。而這個世界上,沒有幾個人能夠不付出艱辛就成為精英。於是乎,夫妻倆就算了一筆賬——公立學校的花費看似低廉,但是加上課外補習的花費,兩項相加並不比私立學校的花費節省多少。更重要的是,私立學校有專門培養兒子興趣的平臺,還提供住宿,這也省去了夫妻倆的時間成本。還有一點就是,儘管私立學校的語言和正課的學習並不同時進行,即“那些語言不合格的私立學校學生不能進行正課的學習”,但那時候,他們的兒子小張的英語已經被評估為“高級水準者”,可以不用再學習語言。就這樣,夫妻二人便把兒子送去了一所聲譽很好的私立學校。在新移民中,“1到9/10年級讀公立,10/11年級開始讀私立”的情況並不少見。他們無一例外,都是為了子女能夠坐擁私立學校優質的教育資源,在申請名校的過程中佔據有利位置。

經過3年的學習,小張和他曾經公立學校以及目前私立學校的同學們都高中畢業了。加拿大的高中普遍都有就業服務中心來滿足高中畢業生的多樣性選擇——有的會直接申請大學,有的會選擇畢業旅遊1年,有的學生則會選擇先工作1年來確定職業方向後再來有針對性地選擇申請職業學校還是本科學校,也有針對性地選擇專業。應當說,加拿大的學生學習的目標會比較明確。這一點尤其在研究生階段表現得更加明顯。加拿大的研究生絕大多數都有工作經驗。他們讀研是帶著明確的目標讀的,而不是盲目地為了獲得那張紙。小張選擇了直接申請本科學校。在加拿大,高中畢業生申請本科學校的依據是在高中學習期間的所有科目的考試成績、參與義工的表現以及課外特長等等一系列標準。所以,在國外上名校同樣不是那麼容易的,這也應驗了那句歌詞——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最終,他沒有如願進入他理想中的大學,但也進入了與他理想中的大學同城的另一所不算太差的大學,專業也是他感興趣的聲樂類。這對於小張,也不算是一個失望的結果。因為在加拿大,許多同城高校都是有聯盟關係的,一個學校的學生去修另一個同城學校的某些課程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此,小張便可以在大學期間去選修他理想中的大學的某些課程,來填補他的那一點點遺憾。

然而,就在這時,張先生卻向王女士提出了要求。他說,“6年前,是你毫不猶豫地資助我去進修職業學校。這6年來,你遭遇的痛苦實在太多了。現在是我回報你的時候了。你去讀個博士吧,學費我來付”!王女士當時並沒有答應。她覺得自己已經那麼大歲數了,已經沒有這個必要了。但是,在帶兒子去大學報到的那天,她改變了想法。在校園裡,她看到了無數中老年者的面孔。剛開始,她還以為他們是學校的工作人員,可一問卻讓她十分吃驚——他們都是學生。有的甚至還是大一新生。在加拿大,“教育不受年齡限制”不僅是法律,也是人們的普遍觀念。王女士在回到家後同意了張先生的要求,開始了博士的申請。王女士在國內早已是博士,所以整個申請過程也相對比較順利。而其實,在加拿大,本科生直接申請博士的可能性並不是沒有,在一些情況下,工作經驗可以被視同為研究生學歷。最終,王女士也如願拿到了博士生的錄取通知書。博士生的學習在學費上並沒有太大壓力——王女士早已具有加拿大身份,和她兒子一樣,她要付出的學費僅僅是國際留學生要付出學費的三分之一左右。不僅如此,博士生也普遍具有一定數量的生活補助。對於國際留學生而言,生活補助可以抵相當數量的學費。而對於具有加拿大身份的人而言,生活補助抵了學費以後還有一定結餘。儘管如此,張先生依然會定期給王女士付生活費。

在讀博期間,王女士對加拿大社會有了較之過去幾何倍的增長。她的研究專案需要她不斷地在加拿大各個省走動。在這期間,她既去過富裕區,也去過貧困區。她發現,貧困區長大的孩子的成材幾率很低。原因是多方面的。由於家庭條件拮据,這些孩子只能讀公立學校,既不可能參加課外補習,更不可能讀私立學校。此外,這些孩子的父母普遍吃低保的社會閒散人員,成天遊手好閒,不務正業。

而他們所在的社區也往往充斥著毒品和暴力。於是乎,這些孩子當中的大多數在高中畢業後只能重複著上一輩的生活狀態——繼續幹著最底層的工作,繼續吃低保。然而,有一天,她的一位校友告訴了她一個更加殘酷的現實——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不是出生以後才有,在母體就已經有了。那些吃著高額營養品的闊太太生出的寶寶和那些不知道哪天要流產的窮姑娘生出的寶寶,你認為能一樣嗎?那一刻,王女士深深地感受到了 “世界是平的”——階層固化是全世界的普遍現象,並不是某個國家的特殊現象。

如今,夫妻倆在加拿大已經7年之久。回憶起在加拿大的這些年,他們依舊會不斷地重複著那個假設——假如一直留在國內……

誰也無法知道,假如留在國內,他們全家會飛黃騰達、維持原狀還是跌入穀底。無論他們對自己在加拿大的生活狀態是否滿意,他們都至少有一份收穫——在這7年的時間裡,加拿大教育的方方面面貫穿著這個三口之家。加拿大的教育到底利弊幾何,就留給各位看官去評判吧!

(本文作者Mark,綽號“錢多倫多”,青年力網作者。出生於1989年,深圳長大,在加拿大留學,現於多倫多從事數控機床工作,業餘關心時政。)

然而,在度過了初期的新鮮感之後,一家三口開始了艱辛的生活。夫妻二人在進入加拿大後,跑斷了腿也沒有能夠找到與在國內專業對口的工作,為了兒子,他們必須有一份收入,於是便被迫雙雙進入到生產線當工人。期間,他們還瞭解到,加拿大的公立學校是就近入學的。眾所周知,教育是學校、家庭和社會的三位一體。由於加拿大的公立學校的師資力量比較平衡,因此其好壞普遍取決於學生而非教師。通常而言,華人、猶太人居多的公立學校就會比較好,因為這些族裔的孩子的家長特別注重子女的教育。此外,這些族裔聚集的社區通常而言比較安全與和諧。這就是說,華人和猶太人除了在學校以外,也可以得到高品質的家庭和社會環境,也就能夠實現“學校、家庭和社會的有機結合”。而有些族裔,家庭環境普遍是父母遊手好閒,社會環境普遍是社區犯罪盛行,在這樣的情況下,即便學校的老師水準再高也很難將他們教育好。為了能夠讓兒子進入到相對好一點的學校,他們不得不忍痛把國內的房子賣了,把所得收入在加拿大買離比較好的學校附近的房子。就這樣,小張進入到了加拿大的學校開始了學習。這個過程對於小張而言是十分痛苦的——加拿大是一個母語是英語和法語(儘管法語是加拿大的官方語言之一,但普及率很低,除了魁北克省(法語省)和新布朗斯瑞克省(雙語省)以外,別的省份都只普及英語)的國家,所有的外國留學生,無論是否具有加拿大身份,只要語言不過關,都要進行時間不等的語言學習。進入到公立學校的國際留學生可以語言和正課同時上。學校會對留學生進行定期的英語水準評估——“初級水準者”只能修數學、電腦、體育和烹飪等應用技能課程;“中級水準者”則可以在這個基礎上進一步學習科學、應用技巧等對語言要求更高的課程;“高級水準者”,則可以修習所有高中課程,如“社會研究”和一些需要較好語言才容易取得學分的選修課程。小張在國內的時候,初二(在加拿大,從小學一年級到高三,相對應的是1年級到12年級。因此,初二對應的就是8年級)結束以後便終止了學業,英語底子很薄,自然在剛開始被評估為“初級水準者”。不僅如此,由於兩國學分互換性不高,加之小張的學習成績也不理想,他被迫從7年級開始讀。

真可謂“萬事開頭難”,這個三口之家來到了加拿大以後,便遭遇了極大的心理落差——夫妻二人不僅遭遇了從人人羡慕到無人關注的墜落,而且在看著兒子英語和正課同時學的痛苦之後也根本沒有感覺到國外的所謂“素質教育”。這時,夫妻二人陷入到了深深的迷茫——移民這條路,到底對不對?然而,無論是莫斯科、北上廣還是任何一個地方都不會相信眼淚——你若不堅強,脆弱給誰看?夫妻二人只能咬牙堅持。

事情在6個月後的一天出現了一絲轉機。在加拿大,職業教育與本科教育是針對不同需求人群的兩種教育方式,並沒有太多明顯的優劣之分。對於注重就業的學生而言,職業教育反而更有優勢。因為職業學校所教授的課程與市場需求高度吻合。而本科教育更適合那些有志於走科研路線的人群。為了就業的方便,中途放棄本科學習,轉而就讀職業學校的學生大有人在。加拿大這個國家由於人口稀少,導致專業工作機會稀缺。再加上嚴苛的稅收政策造成加拿大鮮有大公司。因此,在加拿大的企業中,中小企業佔據大多數。這些中小企業普遍排斥高學歷者,因為他們所學往往與市場需求不符,而且他們跳槽的概率會很大。因此,加拿大的職場流行著“知識不如技能”的潛規則。張先生從工友那裡得知,加拿大針對失業者、新移民都有扶持的專案。這些人群可以通過加拿大的職業學校進行技能培訓,獲得加拿大的本地證書,從而在將來更方便地獲得就業。他二話不說便在第二天請假來到了有關部門詢問。他得到的回復是,有以下兩種選擇:

1. 第二職業專案。這一項目針對失業至少6個月的具有加拿大身份(加拿大楓葉卡持有者或者加拿大國籍持有者)的人群。在這一專案中,申請成功者的學費可以被政府報銷掉絕大多數,而且剩餘部分也可以分期無利息付清。除此之外,政府還會每2個星期向申請成功者提供一定數額的生活費。

2. 貸款專案。這一專案的面向人群更廣,不需要有加拿大身份。申請成功者可以得到政府在學費上的貸款。貸款包括兩部分,一部分是給學生的獎勵,類似於助學金、獎學金,這部分是不用還的。而另一部分則是需要學生在畢業後還清的。需要還清的這部分是包括利息的。至於多久還清,會有一些選項。假如沒有按時還清,欠款人將會有不良信用記錄。

這是一個令張先生糾結的選擇題。第一個選項待遇好,但是自己根本不具備“失業6個月”的前提條件,假如想申請成功,不僅要想方設法地“被失業”(加拿大政府對失業有著明確的定義,只有裁員、工傷等非勞動者過錯導致的下崗才算失業,主動辭職和因打架、鬥毆、盜竊公司財務、損壞公司設備等勞動者過錯而造成的下崗不算失業),還要長達6個月。第二個選項速度快,但是要準備在讀期間的生活費。該作何選擇呢?

那天,張先生懷著忐忑的心情把事情告訴了王女士。顯然,張先生低估了自己太太的賢慧。他不會想到,王女士聽後毫不猶豫地對他說,“選擇第二個,生活費我出”!那一刻,張先生幾乎感動落淚——是啊,人在最艱難的時候,家人的支持往往是支撐下去的重要乃至唯一動力。受到了極大感動的張先生轉而對王女士說,“我作為一個男人還要你來養,太沒面子了!要不你去讀吧,我幫你出生活費”!王女士卻說,“你怎麼那麼封建呀?都這個時候了,還扯什麼面子問題。另外,我是有條件的。你必須在校期間好好學習,獲得好成績。畢業後,也必須找到好工作。我這是對你投資,你要讓我對你的投資失敗了,我就讓你好看”!王女士這番鼓勵、鞭策和調侃式的“駁斥”讓張先生更加堅定了決心。他對王女士說,“我就不多說了,看我的行動吧”!

供張先生選擇申請的學校大體有兩類——最快6個月就能畢業,但是沒有帶薪實習機會的私立職業學校以及最快2年才能畢業,但是提供帶薪實習機會的公立職業學校。經過再三權衡,最終為了節約時間和生活費成本,張先生選擇申請私立職業學校,並挑選了與自己在國內所從事的工作相近的專業。很快,他在政府人員的幫助下獲得了進修的機會。

就這樣,這個三口之家的其中兩個成員都成為了學生。王女士的負擔之重可想而知。然而,生活的神奇就在於“不僅有可能禍不單行,也有可能雙喜臨門”。一天,王女士去接兒子從學校回家。在與其他孩子交談的過程中,她明白了,原來具有加拿大身份的公立學校的學生可以獲得政府部門的補助,也就是俗稱的“牛奶金”。加拿大這個國家具有一定數量的福利。但是,福利絕不是政府自動發給你的,而是必須通過申請才有可能得到。於是,王女士便多方打聽申請“牛奶金”的流程。經過一番努力,兒子的“牛奶金”得到了,這大大緩解了王女士的負擔。

然而,令夫妻二人感到不安的是,兒子在學習成績方面依然沒有太大起色。這該如何是好?正如前文提到的那樣,華人總是在子女問題上不惜血本。王女士便提出,必須讓兒子參加課外補習。在加拿大,公立學校屬於政府,受到政府嚴格的監管,對具有加拿大身份的學生而言,學費低廉甚至免費。但是,課外補習就屬於市場行為,無論補習一方收多高的學費,只要不存在欺詐消費者等犯罪行為,那就屬於買賣雙方“你情我願”的公平交易關係。然而,比起補習需要花費的高價,夫妻二人更加擔心的是兒子的狀態。在到了加拿大以後,他依舊不改國內的厭學情緒,對課外補習更是充滿了抵觸。儘管忙於生計,但是夫妻雙方吸取了在國內對兒子疏于管教的教訓,在來到加拿大以後開始了對兒子的嚴格教育。因為他們深知“小樹得砍,小孩得管”,過分的放縱只會給子女未來的一無是處埋下地雷。因此,夫妻雙方在補習問題上,沒有對兒子小張進行任何的讓步。就這樣,小張在父母的要求下,極不情願地參加了一門門的課外補習課程。這對於整個家庭而言都是一種挑戰——父母花高價,子女卻抵觸。小張在極度抵觸情緒之下,對父母抱怨道,“我討厭學習,喜歡樂器,你們為何不發展我的特長”?張先生毫不示弱地說,“起初,我和你媽也認為歐美國家都是素質教育。可是,這並不等於應試教育就不重要。你不是喜歡看NBA嗎?我告訴你,絕大多數參加NBA選秀的球員都具有大學文憑。在體育界,美國、韓國和日本都是要求體教結合的。發展特長,不等於要成為文盲,懂嗎?另外,我在此明確告訴你,除非你把學習成績提高,否則你休想發展特長”!處於青春叛逆期的小張雖然深知父親的話有理,卻年少氣盛,不願“服輸”。但是此刻,他的內心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因為別的,就因為他在樂器方面不僅有天賦,而且有興趣。他太渴望發展自己特長了,為了這個理想,他決定必須提高學習成績。

轉眼之間,張先生結束了6個月的學習生活。由於他在國內扎實的專業背景,他十分輕鬆地以極為優異的成績獲得了證書。而後,他又在學校的幫助下,獲得了無薪實習的機會。緊接著,他用自己出色的表現,贏得了雇主的肯定。僅僅1個月之後,雇主就決定對其正式聘用。此時,距離他們踏入加拿大已經有1年多的時間。儘管張先生獲得的工作與在國內的那份相比相去甚遠,但畢竟這是一個開始。在那一刻,他下定決定,要好好工作,既要儘早還清貸款,也要回報妻子的恩情。

就這樣,這個三口之家的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觀。張先生對王女士既感激又心疼,想讓王女士別在工廠受罪了。王女士卻堅持要繼續幹。讓他們欣慰的是,兒子的學習成績也終於有了一定的進步,英語水準也有了一定的提高,升級成了“中級水準者”。

儘管生活方面有一點好轉,但是夫妻二人卻依然是焦慮的。每天,當他們刷著微信朋友圈,看著他們國內的朋友們過著豐富多彩的生活、用著日新月異的黑科技的時候,夫妻倆就會不禁地哀歎。

又過了一段時間,王女士收到了工廠寄來的一封信。她懷著緊張的心情,拆開了這封信。一看信的內容,她首先松了一口氣,之後便是滿面狐疑——剛開始,她還以為這是一封裁員信。看後才知,這是一張反映過去一年的收入與上稅情況的信。第二天,王女士把情況告訴了雇主。雇主告訴她,“這是一張關於過去一年的稅單,你必須去報稅。顯然,你這是明顯的低收入,可以得到政府的退稅。”說完後,雇主給王女士介紹了一個華人社區服務中心,並告訴她,那個中心會提供免費的報稅服務。幾乎在同一時間,張先生曾經工作過的工廠也給張先生寄來了過去一年的稅單。夫妻二人便打電話向那個服務中心進行了預約。在交流過程中,他們得到了一個極為重要的消息——課外興趣班的學費以及張先生的貸款專案中所需要償還部分的利息都可以用來抵稅。過了幾個月,這個家庭便獲得了政府的退稅。在加拿大,低收入個人或家庭都會得到政府相應的退稅。這時候,夫妻倆露出了一陣苦笑——他們沒想到加拿大政府是如此“劫富濟貧”,更沒想到他們從國內的納稅大戶淪為了加國的接受救濟的“弱勢群體”。

經過3年多的努力,儘管相比於過去在國內的生活狀態依然有著巨大的差距,但是這個三個之家總算是在加拿大立住了腳跟。在此期間,張先生和王女士加起來的工作收入已經不算低,暫時擺脫了初期的貧困狀態。此外,他們建立起了屬於自己的交往圈子——既有華人,也有其他族裔的朋友。這時候,兒子小張已經開始10年級的學習了。就在這時,已經具備一定經濟基礎的夫妻倆卻在為兒子醞釀著一場大的變動。

他們向多個管道打聽私立學校的事情。前文介紹了加拿大公立學校學費低廉甚至免費的情況。除此之外,公立學校的負擔也輕,即便是高中生很多也是下午3點就放學。然而,在這個世界上,“免費的往往就是最貴的”。一切的福利,都只保證你有得吃,既不保證你吃得飽,更不保證你吃得好。福利往往為了“廣覆蓋”,而必須“低標準”。比如,“給癌症患者發一片感冒藥”是福利的普遍表現形式。公立學校屬於平民教育,是典型的社會福利,它們的教學目標僅僅是“不讓學生成為文盲”。假如你的子女接受的是公立教育,又不是超級天才,那麼,參加課外補習是必須的。而私立學校則大不相同。私立學校是私人出錢,可以“有錢就任性”——既可以“任性地”高薪招聘最好的老師,也可以“任性地”安排學生的教學計畫。私立學校的學生往往作業非常多,放學時間非常晚。因為,私立學校屬於精英教育。而這個世界上,沒有幾個人能夠不付出艱辛就成為精英。於是乎,夫妻倆就算了一筆賬——公立學校的花費看似低廉,但是加上課外補習的花費,兩項相加並不比私立學校的花費節省多少。更重要的是,私立學校有專門培養兒子興趣的平臺,還提供住宿,這也省去了夫妻倆的時間成本。還有一點就是,儘管私立學校的語言和正課的學習並不同時進行,即“那些語言不合格的私立學校學生不能進行正課的學習”,但那時候,他們的兒子小張的英語已經被評估為“高級水準者”,可以不用再學習語言。就這樣,夫妻二人便把兒子送去了一所聲譽很好的私立學校。在新移民中,“1到9/10年級讀公立,10/11年級開始讀私立”的情況並不少見。他們無一例外,都是為了子女能夠坐擁私立學校優質的教育資源,在申請名校的過程中佔據有利位置。

經過3年的學習,小張和他曾經公立學校以及目前私立學校的同學們都高中畢業了。加拿大的高中普遍都有就業服務中心來滿足高中畢業生的多樣性選擇——有的會直接申請大學,有的會選擇畢業旅遊1年,有的學生則會選擇先工作1年來確定職業方向後再來有針對性地選擇申請職業學校還是本科學校,也有針對性地選擇專業。應當說,加拿大的學生學習的目標會比較明確。這一點尤其在研究生階段表現得更加明顯。加拿大的研究生絕大多數都有工作經驗。他們讀研是帶著明確的目標讀的,而不是盲目地為了獲得那張紙。小張選擇了直接申請本科學校。在加拿大,高中畢業生申請本科學校的依據是在高中學習期間的所有科目的考試成績、參與義工的表現以及課外特長等等一系列標準。所以,在國外上名校同樣不是那麼容易的,這也應驗了那句歌詞——沒有人能隨隨便便成功。最終,他沒有如願進入他理想中的大學,但也進入了與他理想中的大學同城的另一所不算太差的大學,專業也是他感興趣的聲樂類。這對於小張,也不算是一個失望的結果。因為在加拿大,許多同城高校都是有聯盟關係的,一個學校的學生去修另一個同城學校的某些課程的可能性是存在的。如此,小張便可以在大學期間去選修他理想中的大學的某些課程,來填補他的那一點點遺憾。

然而,就在這時,張先生卻向王女士提出了要求。他說,“6年前,是你毫不猶豫地資助我去進修職業學校。這6年來,你遭遇的痛苦實在太多了。現在是我回報你的時候了。你去讀個博士吧,學費我來付”!王女士當時並沒有答應。她覺得自己已經那麼大歲數了,已經沒有這個必要了。但是,在帶兒子去大學報到的那天,她改變了想法。在校園裡,她看到了無數中老年者的面孔。剛開始,她還以為他們是學校的工作人員,可一問卻讓她十分吃驚——他們都是學生。有的甚至還是大一新生。在加拿大,“教育不受年齡限制”不僅是法律,也是人們的普遍觀念。王女士在回到家後同意了張先生的要求,開始了博士的申請。王女士在國內早已是博士,所以整個申請過程也相對比較順利。而其實,在加拿大,本科生直接申請博士的可能性並不是沒有,在一些情況下,工作經驗可以被視同為研究生學歷。最終,王女士也如願拿到了博士生的錄取通知書。博士生的學習在學費上並沒有太大壓力——王女士早已具有加拿大身份,和她兒子一樣,她要付出的學費僅僅是國際留學生要付出學費的三分之一左右。不僅如此,博士生也普遍具有一定數量的生活補助。對於國際留學生而言,生活補助可以抵相當數量的學費。而對於具有加拿大身份的人而言,生活補助抵了學費以後還有一定結餘。儘管如此,張先生依然會定期給王女士付生活費。

在讀博期間,王女士對加拿大社會有了較之過去幾何倍的增長。她的研究專案需要她不斷地在加拿大各個省走動。在這期間,她既去過富裕區,也去過貧困區。她發現,貧困區長大的孩子的成材幾率很低。原因是多方面的。由於家庭條件拮据,這些孩子只能讀公立學校,既不可能參加課外補習,更不可能讀私立學校。此外,這些孩子的父母普遍吃低保的社會閒散人員,成天遊手好閒,不務正業。

而他們所在的社區也往往充斥著毒品和暴力。於是乎,這些孩子當中的大多數在高中畢業後只能重複著上一輩的生活狀態——繼續幹著最底層的工作,繼續吃低保。然而,有一天,她的一位校友告訴了她一個更加殘酷的現實——人與人之間的差別不是出生以後才有,在母體就已經有了。那些吃著高額營養品的闊太太生出的寶寶和那些不知道哪天要流產的窮姑娘生出的寶寶,你認為能一樣嗎?那一刻,王女士深深地感受到了 “世界是平的”——階層固化是全世界的普遍現象,並不是某個國家的特殊現象。

如今,夫妻倆在加拿大已經7年之久。回憶起在加拿大的這些年,他們依舊會不斷地重複著那個假設——假如一直留在國內……

誰也無法知道,假如留在國內,他們全家會飛黃騰達、維持原狀還是跌入穀底。無論他們對自己在加拿大的生活狀態是否滿意,他們都至少有一份收穫——在這7年的時間裡,加拿大教育的方方面面貫穿著這個三口之家。加拿大的教育到底利弊幾何,就留給各位看官去評判吧!

(本文作者Mark,綽號“錢多倫多”,青年力網作者。出生於1989年,深圳長大,在加拿大留學,現於多倫多從事數控機床工作,業餘關心時政。)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