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數碼>正文

為何手機廠商一窩蜂地推出全面屏手機

全面屏正成為當下智慧手機形態演進的主要趨勢, 今年下半年更將會進入全面爆發狀態。 如我們所見, 在小米、三星、夏普這些已推出產品的廠商之外,

蘋果、vivo、金立、華為等等廠商的全面屏機型, 也都即將來到消費者的身邊。

而在全面屏智慧手機全面興起的同時, 一些問題也隨之而來。

一、啥是全面屏智慧手機, 又是誰引領了這一輪趨勢發展?

說來有趣的是, 雖然全面屏智慧手機在當下全面興起, 廠商無一不在跟進, 但究竟啥是全面屏智慧手機, 在當下卻並無定論。 正因如此, 各大品牌粉絲為了爭得全面屏的定義權, 實現概念引領佔據認知優勢, 在網路上也是爭得不可開交。

如我們所見, 有從螢幕背後封裝技術來談論的, 諸如魅族李楠就認為採用COF這類新封裝技術的才能稱為真全面屏;也有以屏占比來定義的, 認為屏占比越高、四周邊框越窄越能稱為全面屏;而在產業鏈上,

則認為突破傳統16:9, 採用18:9或18.5:9這類螢幕比例且擁有高屏占比的智慧手機就可以稱為全面屏。

對此, 個人倒是認為:爭論全面屏的概念定義, 其實並沒有多大的意義。 更為關鍵的是要看誰有產業引領能力, 能讓業界跟著它的路線走, 能在市場上得到消費者的認可, 進行市場普及帶來銷量回報, 而不是爭一個名頭。 名頭在響但沒有廠商跟隨, 沒有實質性的銷量認可, 就難免會讓人覺的這是在自娛自樂、空中樓閣。

二、為何全面屏成為了當下智慧手機的共同演進方向?

如開篇所言, 下半年全面屏智慧手機將進入全面爆發階段, 那麼其背後的驅動力量在哪裡?能使得廠商紛紛愛上全面螢幕, 成為當下智慧手機的共同演進方向。

個人認為其驅動力量源自兩個方面:上游產業鏈的成熟為其提供了基礎, 但更為重要的是全面屏正在成為智慧手機銷量增長的興奮劑。

從上游產業鏈成熟提供基礎:

眾所周知, 智慧手機不是無本之木, 要實現形態的進化,

背後需要的是產業鏈的支撐。 全面屏的全面爆發其幕後也是上游螢幕供應鏈開始邁入成熟階段。 當下三星、LG、夏普、JDI、京東方、天馬微電子、華星光電、友達光電、群創廣電和瀚宇彩晶等上游廠商都具備了全面螢幕的供應能力。

而從現實來說, 全面螢幕的未來發展趨勢則很有可能是朝著OLED的方向發展, 而不是LCD方向。 而當下在OLED全面螢幕領域, 龍頭老大是三星, 諸如蘋果就向三星下了巨額訂單, 以三星AMOLED螢幕但品質與產能來滿足iPhone對於全面螢幕的巨大需求;其次則是LG與國內的京東方。

全面屏成為了銷量刺激的興奮劑:

產業鏈的成熟為全面屏的大規模爆發提供了基礎, 但更為重要的原因則是全面螢幕為當下增速乏力的智慧手機,

帶來久違新意, 成為了刺激銷量增長的興奮劑。 其產生銷量刺激作用的核心在於:屏占比的跨越式提升在帶來更為震撼視覺效果(諸如在播放視頻、遊戲顯示以及流覽閱讀體驗等多方面)的同時, 更能調和智慧手機大屏化與用戶握持感之間的矛盾(能夠對智慧手機機身三圍進行大“瘦身”, 諸如S8、iPhone8), 使得消費者在擁更大螢幕尺寸的同時也擁有了更佳的大屏把控感, 能在大螢幕時代享受小屏握感。

三、喜樂相伴,全面螢幕的難點在哪裡?

綜上,全面屏在為智慧手機帶來更為震撼視覺效果的同時調和了智慧手機大屏化與用戶握持感之間的矛盾,使得消費者在擁更大螢幕的同時也擁有更佳的大屏把控感。這兩大優勢的集合,在當下這個賣點匱乏的時代,顯然能為智慧手機增添新意賣點。

但在光鮮之外,對於廠商而言,全面屏的使用伴隨而來的還有更具難度的結構設計技術挑戰。

眾所周知,對於當下智慧手機而言,指紋識別、前置攝像頭等等功能早已成為便捷體驗的標配,幾乎擁有著不可代替性,取消任何一項都或將引起消費者的反彈。

但由於全面屏極大的提升了屏占比,使得螢幕的上下邊界被極具壓縮,那麼帶來的顯著後果則是嚴重的擠壓了智慧手機前面板功能感測器的擺放區間。這將大大的增加廠商在智慧手機內部結構設計上的難度和在關鍵體驗上進行相對的妥協。諸如對前置攝像頭等感測器就只能進行定制,作出小型化處理,以便使其能夠安放在變窄的額頭(或底欄)之上,而在光學指紋技術尚不能商用的現實下,帶來快捷體驗的指紋識別就只能被移至機身背部,而使用面部識別或是虹膜識別做代替方案。

四、在異形與非異形這兩大全面屏演進流派中,為何多數廠商選擇了非異形全面屏?

從目前已上市或正在曝光的各大廠商的全面屏產品形態來看,能夠發現在全面屏的路徑選擇上,廠商似乎也分為了兩大流派。

一是以三星為代表的非異形全面螢幕派,其特點是為了照顧機身整體觀感的協調性而不追求屏占比的最大化;二是以蘋果為代表的異形全面螢幕派,其則是反其道而行之——追求機身屏占比的最大化,但由於技術難度的存在,也使得機身整體觀感的突兀性更為明顯。

而觀察市場廠商在全面屏產品上的實際動向(已上市或正在曝光產品),我們發現,在這場全面螢幕的路徑選擇上,似乎更多的廠商選擇了三星的非異形全面屏進化路線,而不是蘋果的異形全面螢幕進化路線。

1.異形全面屏的更大技術難度能否為用戶帶來更佳使用體驗?

如上所述,全面螢幕在帶來新意的同時,也為廠商帶來了更多的考驗與妥協,但這些考驗,其實還只是針對非異形全面屏產品而言的。實際上,相對於非異形全面屏產品,異形全面屏產品還有著更高的技術難度。

諸如異形全面螢幕的製作切割就是難點之一,而在完成螢幕異形切割之後的技術實現又是一大難題,要在切割區域內實現對諸多感測器的集中安放,更是考驗廠商的結構優化能力,其帶來了更大的產品風險。又如在軟體適配上,相對於非異形全面屏產品,使用異形全面螢幕的智慧手機顯然會有著更大的適配難度,如何實現軟體使用時的現實協調,是擺在廠商面前的難題,如果不能進行良好的軟體設計適配,那麼切割區域周圍的顯示區域就會影響體驗,在實際的體驗中,諸如使用異形全面屏產品觀看視頻,帶來的將是視覺體驗的突兀感,影響著產品的視覺協調性和體驗的沉浸感。這種突兀如下圖所示:

面對異形全面屏產品的種種難度,回到現實,我們卻能發現異形全面屏產品,除開擁有了更大一點的屏占比之外,相對於非異形全面屏產品而言,其在當下可能並不能給消費者帶來更佳的使用體驗優勢,反而更有可能增加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的視覺不協調性、打破體驗的沉浸感,即使它離我們所期待的全面螢幕是更近了一步。

諸如在iPhone8的諜照中,其用異形全面屏帶來了近三年來工業設計的最大變革,但由於技術難題的存在,要將前置感測器悉數藏於螢幕之下,在當下成為了一個不可完成的任務,而這也使得iPhone8的異形切割區域被戲稱為是空氣劉海,造成了視覺突兀。似乎當下我還很少聽見有人說iPhone8的劉海設計是非常漂亮的。

而對於已採用全面屏設計的產品而言,異形螢幕與非異形螢幕的屏占比競爭,就更只是毫釐之爭了。異形全面屏產品相對於非異形全面螢幕產品為消費者帶來的視覺震撼力也遠不及非全面螢幕產品跨越到全面螢幕產品。其對消費者的決策影響將會變得更低。

所以在技術尚不能解決異形全面屏設計所面臨的視覺突兀感和軟體適配難題時,多數廠商都放棄了走追求極致屏占比的異形全面螢幕路線,而是走向了難度稍低的非異形全面螢幕路線。

寫在最後:

隨著上游產業鏈的成熟與全面螢幕帶給智慧手機市場的久違新意,其正成為當下智慧手機的共同演進方向。但如我們所見,全面屏在帶來市場新意的同時,也帶來的更大的技術難度,對於異形全面屏設計而言則更是如此。在此現實下,廠商需要量力而為。而更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屏占比雖是消費者抉擇的重要因素,但其並不是消費抉擇的唯一。所以廠商在來全面螢幕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一款智慧手機的體驗本質——影像系統、續航能力、系統體驗這些方面。而對於那些只為奪人眼球卻不能大規模量產的全面屏產品,個人認為,還是將其先放在實驗室中潛心研究,待到產業鏈進一步成熟時,再將其拿出來為好。

注:本文所有圖片源自網路。

轉自:鄰章

三、喜樂相伴,全面螢幕的難點在哪裡?

綜上,全面屏在為智慧手機帶來更為震撼視覺效果的同時調和了智慧手機大屏化與用戶握持感之間的矛盾,使得消費者在擁更大螢幕的同時也擁有更佳的大屏把控感。這兩大優勢的集合,在當下這個賣點匱乏的時代,顯然能為智慧手機增添新意賣點。

但在光鮮之外,對於廠商而言,全面屏的使用伴隨而來的還有更具難度的結構設計技術挑戰。

眾所周知,對於當下智慧手機而言,指紋識別、前置攝像頭等等功能早已成為便捷體驗的標配,幾乎擁有著不可代替性,取消任何一項都或將引起消費者的反彈。

但由於全面屏極大的提升了屏占比,使得螢幕的上下邊界被極具壓縮,那麼帶來的顯著後果則是嚴重的擠壓了智慧手機前面板功能感測器的擺放區間。這將大大的增加廠商在智慧手機內部結構設計上的難度和在關鍵體驗上進行相對的妥協。諸如對前置攝像頭等感測器就只能進行定制,作出小型化處理,以便使其能夠安放在變窄的額頭(或底欄)之上,而在光學指紋技術尚不能商用的現實下,帶來快捷體驗的指紋識別就只能被移至機身背部,而使用面部識別或是虹膜識別做代替方案。

四、在異形與非異形這兩大全面屏演進流派中,為何多數廠商選擇了非異形全面屏?

從目前已上市或正在曝光的各大廠商的全面屏產品形態來看,能夠發現在全面屏的路徑選擇上,廠商似乎也分為了兩大流派。

一是以三星為代表的非異形全面螢幕派,其特點是為了照顧機身整體觀感的協調性而不追求屏占比的最大化;二是以蘋果為代表的異形全面螢幕派,其則是反其道而行之——追求機身屏占比的最大化,但由於技術難度的存在,也使得機身整體觀感的突兀性更為明顯。

而觀察市場廠商在全面屏產品上的實際動向(已上市或正在曝光產品),我們發現,在這場全面螢幕的路徑選擇上,似乎更多的廠商選擇了三星的非異形全面屏進化路線,而不是蘋果的異形全面螢幕進化路線。

1.異形全面屏的更大技術難度能否為用戶帶來更佳使用體驗?

如上所述,全面螢幕在帶來新意的同時,也為廠商帶來了更多的考驗與妥協,但這些考驗,其實還只是針對非異形全面屏產品而言的。實際上,相對於非異形全面屏產品,異形全面屏產品還有著更高的技術難度。

諸如異形全面螢幕的製作切割就是難點之一,而在完成螢幕異形切割之後的技術實現又是一大難題,要在切割區域內實現對諸多感測器的集中安放,更是考驗廠商的結構優化能力,其帶來了更大的產品風險。又如在軟體適配上,相對於非異形全面屏產品,使用異形全面螢幕的智慧手機顯然會有著更大的適配難度,如何實現軟體使用時的現實協調,是擺在廠商面前的難題,如果不能進行良好的軟體設計適配,那麼切割區域周圍的顯示區域就會影響體驗,在實際的體驗中,諸如使用異形全面屏產品觀看視頻,帶來的將是視覺體驗的突兀感,影響著產品的視覺協調性和體驗的沉浸感。這種突兀如下圖所示:

面對異形全面屏產品的種種難度,回到現實,我們卻能發現異形全面屏產品,除開擁有了更大一點的屏占比之外,相對於非異形全面屏產品而言,其在當下可能並不能給消費者帶來更佳的使用體驗優勢,反而更有可能增加消費者在使用過程中的視覺不協調性、打破體驗的沉浸感,即使它離我們所期待的全面螢幕是更近了一步。

諸如在iPhone8的諜照中,其用異形全面屏帶來了近三年來工業設計的最大變革,但由於技術難題的存在,要將前置感測器悉數藏於螢幕之下,在當下成為了一個不可完成的任務,而這也使得iPhone8的異形切割區域被戲稱為是空氣劉海,造成了視覺突兀。似乎當下我還很少聽見有人說iPhone8的劉海設計是非常漂亮的。

而對於已採用全面屏設計的產品而言,異形螢幕與非異形螢幕的屏占比競爭,就更只是毫釐之爭了。異形全面屏產品相對於非異形全面螢幕產品為消費者帶來的視覺震撼力也遠不及非全面螢幕產品跨越到全面螢幕產品。其對消費者的決策影響將會變得更低。

所以在技術尚不能解決異形全面屏設計所面臨的視覺突兀感和軟體適配難題時,多數廠商都放棄了走追求極致屏占比的異形全面螢幕路線,而是走向了難度稍低的非異形全面螢幕路線。

寫在最後:

隨著上游產業鏈的成熟與全面螢幕帶給智慧手機市場的久違新意,其正成為當下智慧手機的共同演進方向。但如我們所見,全面屏在帶來市場新意的同時,也帶來的更大的技術難度,對於異形全面屏設計而言則更是如此。在此現實下,廠商需要量力而為。而更需要說明的一點是:屏占比雖是消費者抉擇的重要因素,但其並不是消費抉擇的唯一。所以廠商在來全面螢幕的同時,也不能忽視一款智慧手機的體驗本質——影像系統、續航能力、系統體驗這些方面。而對於那些只為奪人眼球卻不能大規模量產的全面屏產品,個人認為,還是將其先放在實驗室中潛心研究,待到產業鏈進一步成熟時,再將其拿出來為好。

注:本文所有圖片源自網路。

轉自:鄰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