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張氏起源(附豐順張氏分佈)

據說, 聽著音樂看更有feel~

zhang

關於張

貴姓?姓張, 弓長張。 這是所有姓張的人對自己姓氏的“張”字的詮釋。

《說文解字》把張字也解釋為“張, 施弓弦也, 以弓, 長聲”。

《辭源》中說:“凡施弓弦皆曰張, 羅取鳥獸曰張。 ”

張姓起源

書香門第, 儒商世家, 工藝世家

張姓起源一:姬姓

張(Zhāng)姓是軒轅黃帝的後代, 得姓始祖:張輝。 黃帝少昊青陽氏之第五子, 自幼聰明過人, 愛動腦筋, 他從星宿的組合中得到啟發, 發明(或改進)了弓。 於是, 黃帝封揮公為專門負責制造弓的長官——“弓正”, 其子孫以官名為姓, 即“張”。

張姓始祖——張輝

1. 源于黃帝之後揮公

屬於以官職稱謂為氏。 據《新唐書·宰相世系表》《通志·氏族略》及《元和姓纂》所載:“黃帝少昊青陽氏第五子揮為弓正, 始制弓矢, 子孫賜姓張氏。 ”由此可知, 曾經是重要武器弓的發明者揮, 其後有以張為姓氏的。 這一支張姓以青陽(即清陽, 在今河北清河縣東面)為發源地, 是為清河張氏。 民間有“天下張姓出清河”的說法。

2. 源于黃帝姬姓後代

屬於以字為氏。 據《通志·氏族略》所載, 春秋時, 晉國有大夫解張, 字張侯, 其子孫以字命氏, 也稱張氏。 又載, 張氏世仕晉, 西元前403年韓、趙、魏三家瓜分晉國後, 除部分留在原地外, 大部分隨著三國遷都而遷移。

是為山西、河北、河南之張氏。

張氏族譜

張姓起源二:改姓

1. 源于聶姓

三國魏將張遼原姓聶, 其家族為了避怨而改張姓, 其子嗣便以張為姓。

2. 源於賜姓

世居雲南的南蠻酋長龍佑那, 于三國時被蜀相諸葛亮賜姓張, 以後其子孫便以張為氏。

3. 源于古奚族

張忠志, 奚族人, 居住在范陽, 因善騎射, 被范陽守將張鎖高收為義子, 遂從義父姓張。 後張忠志屢立戰功, 官至禮部尚書, 封趙國公。

4. 源於少數民族改姓

古代的烏桓、女真、羯、鮮卑、匈奴、契丹等少數民族, 有改姓為張姓的。 今阿昌族、納西族、僳僳族、瑤族、壯族、黎族、高山族、藏族, 以及赫舍裡氏、紮拉裡氏、章佳氏、章錦氏、紮庫塔氏、愛義氏等十幾個滿族姓氏, 都有人改姓張。

張氏宗祠

歷史上張姓的分佈和遷移

張姓氏族最早活動于“尹城青陽”, 古地在今河南濮陽和河北清河一帶。 之後張姓一直默默無聞, 氏族的迂徙路線也不明, 可能那時已悄悄遷入了山西。 直至西周, 宣王時期, 在陝西地區出現了張姓的蹤跡, 西周青銅器皿上銘有張伯、張仲, 他們是西周的貴族。 張仲輔佐周宣王, 使西周得以中興。

春秋時, 晉國是張姓發展歷史上最重要的地區, 河東“解邑張城”是張姓重要的聚集地和發祥地, 古張城在今山西臨猗西的黃河東岸。 張氏世代事晉, 晉滅後事韓。 張老、張侯(即解張)均是晉國的大夫, 張老的後代韓國貴族張良成為漢朝開國第一功臣,解張也被一部分張姓後裔奉為先祖。在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張姓人群主要活動於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區。

秦漢是張姓向四周發展和繁衍的重要的時期,張姓在秦初就進入了“天府之國”四川,張姓族人多為三晉貴族的後裔,在反秦戰爭和隨後的楚漢之爭中,政治傾向明顯,英勇善戰,足智多謀,在這場戰爭中紛紛建功立業,封侯賜爵。張姓迅速蔓延到齊魯燕代,由關中闖入四川,西進甘肅縱深,奉旨出使西域,貫通絲綢通道,安定寧夏、守邊衛疆。

張姓人群活動地區迅速發展到整個北方、西北和四川地區,其發展之迅猛是其他姓氏所不可比擬的,事實上是當時北方地區的第一大姓。同時,西漢留侯張良的後裔從陝西出發,徙河北人江蘇,渡過天塹長江,首次進入江南。西漢末,張姓已經到達浙江、江西和福建了。

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由於北方的戰亂和少數民族的大批進入中原,張姓隨其他的原華北居民一起向南方和東南遷移,同時繼續向有雄厚張氏基礎的西北發展。

西晉末,張姓族人通過渤海灣首次涉足東北,渤海灣地區成為張姓人群重要的聚集中心,這種狀態一直延續到今天。

唐宋時張姓開始向湖廣和雲貴地區移民。

明朝永樂年間由廣東始入臺灣地區。

宋朝時期,張姓大約有49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6.3%,排在王、李之後,為宋朝第三大姓。張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省。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于山東、河南兩省,大約占張姓總人口的27.7%,其次分佈于四川、河北、陝西、湖南、湖北、山西、甘肅、江西八省,又集中了54.5%。全國形成了華北、西北和中原地區張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時期,張姓大約有56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6%,為明朝第二大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蘇、浙江、江西三省,大約占全國張姓人口的36%,江蘇一躍成為張姓第一大省。南方張姓主要是在宋元明600年中發展的。

從中可以看到,張姓的人口主要向東南地區遷移,而四川地區張姓人口主要向湖廣地區遷移。全國形成了南方贛浙蘇、北部晉魯冀豫陝兩大塊張姓入口聚集地區。

當代張姓的分佈和圖譜

當代張姓的人口已達到近8500萬,為全國第三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6.79%。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張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山東、河北三省,大約占張姓總人口的27.5%,其次分佈於江蘇、四川、安徽、遼寧、黑龍江、湖北六省,又集中了28.5%。河南居住了張姓總人口的10.1%,為當代張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張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張姓區。

張姓分佈很廣,但很不均衡。張姓在人群中分佈在魯豫、冀晉蒙京津、陝寧、甘肅大部、青海東部、黑吉遼、川渝鄂皖蘇北部狹長地帶,張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最高可達10%,占了國土面積的36%,居住了大約60%的張姓人口。在川渝鄂皖蘇大 部、雲貴、贛浙閩台、湘北、粵東、桂西和新疆北部,比例一般達4.2%—7%,約占國土面積的32%,居住了大約35%的張姓人口。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民間素有“張、王、李、趙遍地劉”之說,足見張姓在歷史上的地位是何等的顯赫、榮耀;在歷朝歷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中,張氏一族,精英輩出,人才濟濟,在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留下了一篇篇濃墨重彩,燦爛輝煌而又滄桑厚重的華章。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張姓歷代名人1741名,占總名人數的3.8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位。張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4.95%,排在第三位。張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5.34%,排在第二位;張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5.58%,排存第二位。

漢初輔佐劉邦得天下的大臣張良,出使西域的張騫,科學家張衡,醫學家張仲景,書法家張芝,異姓諸侯趙王張耳,經學家張禹;東漢五斗米道始祖張道陵,黃巾軍首領張角;

三國蜀國大將張飛,魏國名將張遼;十六國前涼國主張茂;西晉大臣張華,文學家張翰;南朝梁時名畫家張僧繇;唐朝名相張說、張九齡,名將張巡,詩人張繼、張籍,畫家張萱,書法家張旭;北宋哲學家張載,詩人張耒;南宋大臣張浚;金國醫學家張子和;元朝詩人張翥;明朝政治家張居正,文學家張溥,醫學家張景嶽,書畫家張瑞圖,橫掃中原、西北、四川的大西國主張獻忠;清朝的“天下第一清官”張伯行,洋務派名臣張之洞,北洋軍閥張勳、張作霖,著名姓氏學者張澍;

近代國民黨元老張群,民主革命家張瀾,實業家張謇,教育家張伯苓,畫家張大千,抗日名將張自忠;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將張雲逸,法學家張友漁,著名內科醫學家張孝驁,動物學家張致一,植物學家張肇騫。

豐順張氏分佈所在村落

埔寨鎮:埔南、埔北、埔西、萬安宮下埔、茅園鋪子、半嶺、大塘。

湯西鎮:大羅。

八鄉鎮:蟬聯、貴人、粗石坑、下山子、將軍地、長圳尾。

北斗鎮:拾荷。

湯坑鎮:西市、石聯石坑尾、東聯上村。

豐良鎮:雙溪。

建橋鎮:建安、建橋圍、新和、環西、三社。

龍崗鎮:吉演、田坑。

大龍華:北溪、龍北洋石、壩子、茶盤、洋田。

潘田鎮:流坑、華亭、石坑、中心、上吉、新聯、下鋪子。

留隍鎮:環市、溪北、田增、沙湯、葛布。茶背黃沙田、崠下。

黃金鎮:雙靈、湖田、東坑、望樓、長林、石九、志揚、鹽坪。

潭江鎮:楓坑、粉輋、勝溪、降福、丹竹洋、高牛、溪西、大勝、官下、社輋、箭竹、然新。

砂田鎮:岳坑、南洋、沙溪、占頭、占上。

小勝鎮:朱坑、大南、三坑尖山。(如有錯漏,請指正)

為張氏個

張老的後代韓國貴族張良成為漢朝開國第一功臣,解張也被一部分張姓後裔奉為先祖。在西周、春秋戰國時期,張姓人群主要活動於山西、陝西、河北、河南、山東等地區。

秦漢是張姓向四周發展和繁衍的重要的時期,張姓在秦初就進入了“天府之國”四川,張姓族人多為三晉貴族的後裔,在反秦戰爭和隨後的楚漢之爭中,政治傾向明顯,英勇善戰,足智多謀,在這場戰爭中紛紛建功立業,封侯賜爵。張姓迅速蔓延到齊魯燕代,由關中闖入四川,西進甘肅縱深,奉旨出使西域,貫通絲綢通道,安定寧夏、守邊衛疆。

張姓人群活動地區迅速發展到整個北方、西北和四川地區,其發展之迅猛是其他姓氏所不可比擬的,事實上是當時北方地區的第一大姓。同時,西漢留侯張良的後裔從陝西出發,徙河北人江蘇,渡過天塹長江,首次進入江南。西漢末,張姓已經到達浙江、江西和福建了。

進入魏晉南北朝之後,由於北方的戰亂和少數民族的大批進入中原,張姓隨其他的原華北居民一起向南方和東南遷移,同時繼續向有雄厚張氏基礎的西北發展。

西晉末,張姓族人通過渤海灣首次涉足東北,渤海灣地區成為張姓人群重要的聚集中心,這種狀態一直延續到今天。

唐宋時張姓開始向湖廣和雲貴地區移民。

明朝永樂年間由廣東始入臺灣地區。

宋朝時期,張姓大約有49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6.3%,排在王、李之後,為宋朝第三大姓。張姓第一大省是山東省。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于山東、河南兩省,大約占張姓總人口的27.7%,其次分佈于四川、河北、陝西、湖南、湖北、山西、甘肅、江西八省,又集中了54.5%。全國形成了華北、西北和中原地區張姓人口聚集中心。

明朝時期,張姓大約有560萬人,約占全國人口的6%,為明朝第二大姓。在全國的分佈主要集中於江蘇、浙江、江西三省,大約占全國張姓人口的36%,江蘇一躍成為張姓第一大省。南方張姓主要是在宋元明600年中發展的。

從中可以看到,張姓的人口主要向東南地區遷移,而四川地區張姓人口主要向湖廣地區遷移。全國形成了南方贛浙蘇、北部晉魯冀豫陝兩大塊張姓入口聚集地區。

當代張姓的分佈和圖譜

當代張姓的人口已達到近8500萬,為全國第三大姓,大約占全國人口的6.79%。自宋朝至今1000年中張姓人口的增長率是呈上升的態勢。在全國的分佈目前主要集中于河南、山東、河北三省,大約占張姓總人口的27.5%,其次分佈於江蘇、四川、安徽、遼寧、黑龍江、湖北六省,又集中了28.5%。河南居住了張姓總人口的10.1%,為當代張姓第一大省。全國形成了以長江為界的高比率的北方張姓區和低比率的南方張姓區。

張姓分佈很廣,但很不均衡。張姓在人群中分佈在魯豫、冀晉蒙京津、陝寧、甘肅大部、青海東部、黑吉遼、川渝鄂皖蘇北部狹長地帶,張姓一般占當地人口的比例在7%以上,最高可達10%,占了國土面積的36%,居住了大約60%的張姓人口。在川渝鄂皖蘇大 部、雲貴、贛浙閩台、湘北、粵東、桂西和新疆北部,比例一般達4.2%—7%,約占國土面積的32%,居住了大約35%的張姓人口。

名人頻率和宗族先賢

民間素有“張、王、李、趙遍地劉”之說,足見張姓在歷史上的地位是何等的顯赫、榮耀;在歷朝歷代的帝王將相文人墨客中,張氏一族,精英輩出,人才濟濟,在上下五千年的中華文明史上留下了一篇篇濃墨重彩,燦爛輝煌而又滄桑厚重的華章。

《中國人名大辭典》收入了張姓歷代名人1741名,占總名人數的3.83%,排在名人姓氏的第三位。張姓的著名文學家占中國歷代文學家總數的4.95%,排在第三位。張姓的著名醫學家占中國歷代醫學家總數的5.34%,排在第二位;張姓的著名美術家占中國歷代美術家總數的5.58%,排存第二位。

漢初輔佐劉邦得天下的大臣張良,出使西域的張騫,科學家張衡,醫學家張仲景,書法家張芝,異姓諸侯趙王張耳,經學家張禹;東漢五斗米道始祖張道陵,黃巾軍首領張角;

三國蜀國大將張飛,魏國名將張遼;十六國前涼國主張茂;西晉大臣張華,文學家張翰;南朝梁時名畫家張僧繇;唐朝名相張說、張九齡,名將張巡,詩人張繼、張籍,畫家張萱,書法家張旭;北宋哲學家張載,詩人張耒;南宋大臣張浚;金國醫學家張子和;元朝詩人張翥;明朝政治家張居正,文學家張溥,醫學家張景嶽,書畫家張瑞圖,橫掃中原、西北、四川的大西國主張獻忠;清朝的“天下第一清官”張伯行,洋務派名臣張之洞,北洋軍閥張勳、張作霖,著名姓氏學者張澍;

近代國民黨元老張群,民主革命家張瀾,實業家張謇,教育家張伯苓,畫家張大千,抗日名將張自忠;中華人民共和國大將張雲逸,法學家張友漁,著名內科醫學家張孝驁,動物學家張致一,植物學家張肇騫。

豐順張氏分佈所在村落

埔寨鎮:埔南、埔北、埔西、萬安宮下埔、茅園鋪子、半嶺、大塘。

湯西鎮:大羅。

八鄉鎮:蟬聯、貴人、粗石坑、下山子、將軍地、長圳尾。

北斗鎮:拾荷。

湯坑鎮:西市、石聯石坑尾、東聯上村。

豐良鎮:雙溪。

建橋鎮:建安、建橋圍、新和、環西、三社。

龍崗鎮:吉演、田坑。

大龍華:北溪、龍北洋石、壩子、茶盤、洋田。

潘田鎮:流坑、華亭、石坑、中心、上吉、新聯、下鋪子。

留隍鎮:環市、溪北、田增、沙湯、葛布。茶背黃沙田、崠下。

黃金鎮:雙靈、湖田、東坑、望樓、長林、石九、志揚、鹽坪。

潭江鎮:楓坑、粉輋、勝溪、降福、丹竹洋、高牛、溪西、大勝、官下、社輋、箭竹、然新。

砂田鎮:岳坑、南洋、沙溪、占頭、占上。

小勝鎮:朱坑、大南、三坑尖山。(如有錯漏,請指正)

為張氏個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