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體育>正文

日本大學生飆到9秒98叫板蘇炳添 可怕的是身後還有一批人

9秒98, 順風1.8米/秒, 日本選手桐生祥秀在看清記分牌上的數字之後興奮地轉了幾個圈——9月9日, 憑藉在福井舉行的全日本大學生錦標賽決賽中的這一成績, 這位東洋大學的四年生後發制人戰勝了同場競技的老對手多田修平, 成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在風速合規的情況下男子百米跑進10秒的選手。 單從秒數上看, 他的成績甚至將蘇炳添2015年兩次跑出的9秒99提高了百分之一秒, 一舉將中日之間本就已經白熱化的“東亞飛人大戰”推向新高潮。

日本國內媒體對於桐生祥秀的這一突破反響熱烈, 日本短跑名宿, 曾在2008年北京奧運會上帶領日本隊奪得銅牌的朝原宣治也對桐生的表現贊許有加, 他說:“(桐生)一直被外界看好成為日本短跑的領軍人物, 篤信他會成為第一個打開10秒大關的日本選手。 最終, 他克服了這一重壓, 包括這一重壓給他個人生活帶來的不便,

跑進了10秒, 華麗晉級為一名更高水準的運動員。 ”

日本小將破10秒 難撼蘇炳添一哥地位

1995年出生的桐生祥秀雖然年輕, 卻並不是百米賽場上的新人。 2013年他就曾在廣島跑出10秒01(順風0.9米/秒)的成績令所有人刮目相看。 到了2015年桐生甚至曾在順風3.3米/秒的條件下跑出9秒87的佳績, 幾年來一直被日本田徑界寄予厚望。 大家討論的並非桐生能否“破十”, 而是這位小將何時才能突破自我;但是重壓之下年輕的桐生狀態起伏較大, 在今年5月日本田徑錦標賽暨世錦賽選拔賽上, 他10秒26的成績甚至未能獲得倫敦世錦賽個人項目的參賽資格, 也因此錯過了與蘇炳添、謝震業在國際大賽賽場上正面交鋒的機會。

如果將“破十”作為標準, 那麼第一個完成黃種人“華麗晉級”當然是中國選手蘇炳添。 而中國飛人也對桐生的實力有清醒的認知, 談到這次的破十, 他說道:“我覺得他(桐生)本來就有實力, 因為他跑過很多次10秒0幾, 具備(破十秒)的能力, 希望他能夠繼續努力, 在國際比賽上也能跑出來,

這樣更具有說服力。 ”

確實從個人成績方面來看, 雖然桐生祥秀這次的9秒98表面上壓了蘇炳添的9秒99百分之一秒, 卻遠遠不足以讓未滿22歲的日本小將就此取代中國飛人成為東亞短跑一哥。 蘇炳添雖然在剛剛結束的全運會上僅獲得銀牌, 但是他在2015年成為東亞“破十”第一人之後單項成績一直比較穩定, 曾兩次站上世錦賽百米決賽的跑道。 而且蘇炳添2015年在尤金站跑出9秒99的時候僅僅順風1.5米/秒, 在北京第二次跑出同一成績的時面對的更是0.4米/秒的逆風, 實際上比桐生這次9秒98, 順風1.8米/秒的成績更勝一籌。

通過蘇炳添與桐生祥秀近三年被國際田聯認可的最佳成績對比我們可以看出, 雖然兩人看似實力不相伯仲, 但是桐生祥秀的成績多在其國內低級別賽事中取得,

與蘇炳添在國際大賽中取得的佳績相比含金量略顯不足:

蘇炳添個人最佳成績(2015-2017)

2017年8月4日 倫敦(奧林匹克體育場) 逆風0.2米/秒10秒

2016年8月14日 里約熱內盧(奧林匹克體育場) 靜風10秒08

2015年8月23日 北京(國家體育場) 逆風0.4米/秒9秒99

2015年5月30日 尤金(海沃德體育場) 順風1.5米/秒9秒99

桐生祥秀個人最佳成績(2015-2017)

2017年9月9日 福井 順風1.8米/秒9秒98

2016年6月11日 平塚 順風1.8米/秒10秒01

2015年10月18日 佈施 順風0.3米/秒10秒09

中日對抗再度升級 中國進步中有隱憂

領頭羊的優秀並不能真正確保中國男子百米在東亞的絕對優勢地位。 實際上在90年代後期中國體育整體崛起之前, 日本一直是東亞競技體育的絕對霸主, 這種歷史傳承的優勢在男子短跑項目上也不不例外。 田徑,特別是短距離項目在日本的群眾基礎深厚;從小學到大學,從市縣到全國,各種層級的錦標賽吸引大量青少年選手踴躍參與——除了開頭提到的桐生祥秀,比他還年輕一歲的多田修平也是在今年平塚競技場舉行的全日本大學生錦標賽決賽上跑出的個人最好成績——10秒08,順風1.8米/秒。除此之外多田還曾在今年六月同一賽場舉行的半決賽上順風4.5米/秒跑出9秒94的成績,令人刮目相看。

這種與文教系統相伴相生的訓練和選拔體系成熟高效,日本整體的培訓理念和技巧一直以來也都是中國田徑積極學習的對象。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短距離項目貫徹著“以面帶點”的培養策略——從接力專案切入,提升整體實力,以技術之長補天賦之短。2016年裡約奧運會上,日本4x100米接力隊以37秒60的成績獲得銀牌,這一數字比參賽的四名選手當時百米最好成績之和40秒30快了整整2.7秒;而奪得冠軍的牙買加隊在這一資料對比上輸給日本1秒以上,先進精巧的下手接棒技術是日本隊整體進步的法寶。

中國田徑短距離專案的進步也離不開對日本先進技術和理念的學習,通過對接力項目的重點投入和對教練組的整合,在注重選手個人成績提升的同時加強隊伍的默契。2008年之後,全新的訓練體系保證每週中國隊進行9-10堂訓練課,有很大部分都是交接棒練習。集體訓練除了提升默契,也能帶動隊員的個人能力;張培萌2013年就跑到了10秒,隨後2015年蘇炳添跑出9秒99。2014年的仁川亞運會,中國隊以37秒99的成績首次將中國男子4x100米短跑接力的成績提升到38秒之內並且打破了當時的亞洲記錄。2016年裡約奧運會,中國隊決賽中跑出37秒90的歷史最好成績獲得第四,取得的進步有目共睹。

然而,與日本年輕選手層出不窮的現狀相比,中國男子百米項目後備力量不足隱憂已經開始慢慢顯現。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銅牌,到2016年裡約奧運會勇奪銀牌,日本4x100米男子接力隊的平均年齡卻從28歲下降到了24歲,隊伍的年輕化非常成功。2017年至今,日本全國已有六名選手跑出10秒10以內的優秀成績,以至於他們不得不優中選優地決定世錦賽的參賽名單,在接力比賽中可以演練多套陣容,反觀同期的中國隊,後備力量不足的短板已經逐漸凸顯,年輕隊員與頂尖選手之間差距過大,蘇炳添甚至曾經在採訪中調侃中國男子接力隊面臨著“三缺一”的煩惱。倫敦世錦賽若非謝震業帶傷出戰,中國隊甚至湊不齊一支有競爭力的4x100米接力隊伍,而日本靠本土選手就摘得了世錦賽的獎牌。雖然近年來中國也湧現出了徐海洋、吳智強、莫有雪、梁勁生、湯星強等一批有潛力的年輕運動員,但是他們的個人成績和大賽經驗與蘇炳添等名將甚至與日本同年齡段選手的差距還很明顯,梯隊建設的緊湊程度遠不如日本。

中日年輕選手百米個人最好成績對比:

謝震業 1993年出生 10秒04(順風0.3米/秒)

徐海洋 1995年出生 10秒21(靜風)

吳智強 1994年出生 10秒56(逆風1.1米/秒)

莫有雪 1996年出生 10秒35(順風0.4米/秒)

湯星強 1995年出生 10秒30(逆風0.7米/秒)

桐生祥秀 1995年出生 9秒98 (順風1.8米/秒)

多田修平 1996年出生 10秒07(順風1.8米/秒)

薩尼布朗 1999年出生 10秒05(逆風0.6米/秒)

劍橋飛鳥 1993年出生 10秒08(逆風0.9米/秒)

山縣亮太 1992年出生 10秒03(順風0.5米/秒)

形成這樣的局面,與自從2013年取得2020年東京奧運會主辦權之後,日本政府著手制定的涵蓋所有奧運項目的“2020年後備人才培養計畫”有關。雖然該計畫的重點是游泳、乒乓球等日本隊奪金希望較大的項目,但是對於田徑,特別是曾經對在2008年和2016年奧運會上為日本奪取獎牌的男子短跑接力項目,該培養計畫也給予了相當程度的重視。社團法人加大資金支援力度,擴大各級青少年比賽規模,提高競技層次;2014年底日本負責文教和體育事務的文部科學省更是直接劃撥540億日元(約和人民幣30億元)的相關預算,專門用於奧運後備人才的選拔和培養。

除了重視對一般青少年選手的培養和選拔,日本在短時間內提高競技體育水準方面還有一項“獨門絕技”——與其他東亞人整體劣勢項目一樣,近年來“混血軍團”的崛起對日本短距離徑賽整體實力的提升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薩尼布朗-雜湊姆,這個1999年出生日本迦納混血兒今年已經兩次跑出10秒05的成績,是日本全國錦標賽男子100米、200米的雙冠王;還有日本與牙買加混血的名將劍橋飛鳥,拋開4月他在順風5.1米/秒的環境下跑出9秒98的成績不談,24歲的劍橋今年記錄在冊的最好成績是10秒08,也達到了世錦賽的參賽標準。雖然這些混血選手在外貌和體格上都與東亞人差別明顯,但是他們都是不折不扣的日本籍。這些混血強援有效帶動了日本隊整體實力的提升,包括文章開頭提到的95後純日本本土選手桐生祥秀、多田修平,以及曾被稱為亞洲博爾特、放言要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上跑到9秒60以內的山縣亮太,再加上裡約奧運會接力銀牌隊成員飯塚翔太;2017年國際田聯男子百米成績榜上日本選手在前50名中足足佔據6席,相比只有蘇炳添和謝震業兩人上榜的中國軍團,日本隊的集團優勢已經相當明顯,兩國在後備人才培養方面的差異值得深思。

亞運大考難抗衡 奧運才是真對決

中國隊與日本隊現階段在男子百米頂尖選手的實力依然不相上下,中國隊的明星選手在個人實力方面甚至略勝一籌,短時間內地位難以撼動。從歷年成績上對比,不難看出桐生祥秀的成績整體低於蘇炳添,但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年齡,桐生祥秀今年只有22歲,正是開始騰飛的年紀,而蘇炳添已經29歲,想再上一個新臺階已經是難上加難。而且日本隊年輕選手進步明顯,實力平均,後備力量雄厚,隊內良性競爭激烈,後勁不容小覷。

中國年輕選手的個人實力雖然與日本同齡選手相比差距明顯,但是在剛剛結束的第十三屆全運會上我們還是看到了希望和亮點。除了謝震業在個人項目上跑出10秒04的佳績力壓蘇炳添奪冠之外,4x100米接力項目的前七名成績都在40秒以內,前三名更是全部跑進了39秒,這樣的成績體現出選手們對接力項目的重視以及技巧訓練成果——

由吳智強、謝震業、蘇炳添、張培萌組成的京浙鄂粵隊38秒16的成績相當亮眼,而由莫有雪、張瑞軒、陸嘉騰、許周政組成的滬粵隊跑出的38秒80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競爭力,排在2017年國際田聯男子4x100米接力項目的第29位。全運會這種允許優秀運動員跨省組隊的模式實際上讓中國男子百米頂尖選手們實現了一次最優組合之間的自測。而且也像賽後蘇炳添所說,“全運會是推廣我們項目一個很重要的平臺,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大家,看到這個項目在世界上是有一席之地的。”——老對手日本的經驗也告訴我們,一個項目要發展除了國家的投入之外,國民的認可度和參與程度也非常重要。

而在全運會結束之後,隨著張培萌的退役,中國男子4x100接力隊伍的短板將會進一步凸顯,在期望蘇炳添、謝震業這樣的名將保持狀態的同事,年輕選手中誰能率先突破10秒20大關也成為關鍵。2018年的印尼雅加達亞運會將是逐漸成熟的日本新生代與新老交替中的中國隊之間的第一次全面對決。

儘管目前看來中國隊整體劣勢明顯,但是我們也大可不必過分悲觀——競技體育的發展永遠是機遇與挑戰並存,雖然沒有劉翔那樣的天才選手橫空出世,進入21世紀之後中國男子百米也憑藉科學的訓練體系和選手們的不懈努力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到了如今傲視東亞,眺望世界的地位。距離東京奧運會還有三年,擁有日本這樣的近鄰作為競爭對手不得不說是中國男子短距離專案的幸事——人種、基因都不再是藉口,對方先進的訓練方法和競技技巧都可以為我所用。有比較才有反思,有差距才有動力,我們看重的不僅僅是記分牌上閃動的數字,更重要的是整個專案的全面發展進步。今天桐生祥秀的9秒98,一如2015年蘇炳添的9秒99,必能激起中日兩國年輕選手更強烈的鬥志和進步的欲望——中日之間的東亞飛人之爭還遠遠沒有落幕。

田徑,特別是短距離項目在日本的群眾基礎深厚;從小學到大學,從市縣到全國,各種層級的錦標賽吸引大量青少年選手踴躍參與——除了開頭提到的桐生祥秀,比他還年輕一歲的多田修平也是在今年平塚競技場舉行的全日本大學生錦標賽決賽上跑出的個人最好成績——10秒08,順風1.8米/秒。除此之外多田還曾在今年六月同一賽場舉行的半決賽上順風4.5米/秒跑出9秒94的成績,令人刮目相看。

這種與文教系統相伴相生的訓練和選拔體系成熟高效,日本整體的培訓理念和技巧一直以來也都是中國田徑積極學習的對象。進入21世紀以來,日本短距離項目貫徹著“以面帶點”的培養策略——從接力專案切入,提升整體實力,以技術之長補天賦之短。2016年裡約奧運會上,日本4x100米接力隊以37秒60的成績獲得銀牌,這一數字比參賽的四名選手當時百米最好成績之和40秒30快了整整2.7秒;而奪得冠軍的牙買加隊在這一資料對比上輸給日本1秒以上,先進精巧的下手接棒技術是日本隊整體進步的法寶。

中國田徑短距離專案的進步也離不開對日本先進技術和理念的學習,通過對接力項目的重點投入和對教練組的整合,在注重選手個人成績提升的同時加強隊伍的默契。2008年之後,全新的訓練體系保證每週中國隊進行9-10堂訓練課,有很大部分都是交接棒練習。集體訓練除了提升默契,也能帶動隊員的個人能力;張培萌2013年就跑到了10秒,隨後2015年蘇炳添跑出9秒99。2014年的仁川亞運會,中國隊以37秒99的成績首次將中國男子4x100米短跑接力的成績提升到38秒之內並且打破了當時的亞洲記錄。2016年裡約奧運會,中國隊決賽中跑出37秒90的歷史最好成績獲得第四,取得的進步有目共睹。

然而,與日本年輕選手層出不窮的現狀相比,中國男子百米項目後備力量不足隱憂已經開始慢慢顯現。從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銅牌,到2016年裡約奧運會勇奪銀牌,日本4x100米男子接力隊的平均年齡卻從28歲下降到了24歲,隊伍的年輕化非常成功。2017年至今,日本全國已有六名選手跑出10秒10以內的優秀成績,以至於他們不得不優中選優地決定世錦賽的參賽名單,在接力比賽中可以演練多套陣容,反觀同期的中國隊,後備力量不足的短板已經逐漸凸顯,年輕隊員與頂尖選手之間差距過大,蘇炳添甚至曾經在採訪中調侃中國男子接力隊面臨著“三缺一”的煩惱。倫敦世錦賽若非謝震業帶傷出戰,中國隊甚至湊不齊一支有競爭力的4x100米接力隊伍,而日本靠本土選手就摘得了世錦賽的獎牌。雖然近年來中國也湧現出了徐海洋、吳智強、莫有雪、梁勁生、湯星強等一批有潛力的年輕運動員,但是他們的個人成績和大賽經驗與蘇炳添等名將甚至與日本同年齡段選手的差距還很明顯,梯隊建設的緊湊程度遠不如日本。

中日年輕選手百米個人最好成績對比:

謝震業 1993年出生 10秒04(順風0.3米/秒)

徐海洋 1995年出生 10秒21(靜風)

吳智強 1994年出生 10秒56(逆風1.1米/秒)

莫有雪 1996年出生 10秒35(順風0.4米/秒)

湯星強 1995年出生 10秒30(逆風0.7米/秒)

桐生祥秀 1995年出生 9秒98 (順風1.8米/秒)

多田修平 1996年出生 10秒07(順風1.8米/秒)

薩尼布朗 1999年出生 10秒05(逆風0.6米/秒)

劍橋飛鳥 1993年出生 10秒08(逆風0.9米/秒)

山縣亮太 1992年出生 10秒03(順風0.5米/秒)

形成這樣的局面,與自從2013年取得2020年東京奧運會主辦權之後,日本政府著手制定的涵蓋所有奧運項目的“2020年後備人才培養計畫”有關。雖然該計畫的重點是游泳、乒乓球等日本隊奪金希望較大的項目,但是對於田徑,特別是曾經對在2008年和2016年奧運會上為日本奪取獎牌的男子短跑接力項目,該培養計畫也給予了相當程度的重視。社團法人加大資金支援力度,擴大各級青少年比賽規模,提高競技層次;2014年底日本負責文教和體育事務的文部科學省更是直接劃撥540億日元(約和人民幣30億元)的相關預算,專門用於奧運後備人才的選拔和培養。

除了重視對一般青少年選手的培養和選拔,日本在短時間內提高競技體育水準方面還有一項“獨門絕技”——與其他東亞人整體劣勢項目一樣,近年來“混血軍團”的崛起對日本短距離徑賽整體實力的提升也是有目共睹的。比如薩尼布朗-雜湊姆,這個1999年出生日本迦納混血兒今年已經兩次跑出10秒05的成績,是日本全國錦標賽男子100米、200米的雙冠王;還有日本與牙買加混血的名將劍橋飛鳥,拋開4月他在順風5.1米/秒的環境下跑出9秒98的成績不談,24歲的劍橋今年記錄在冊的最好成績是10秒08,也達到了世錦賽的參賽標準。雖然這些混血選手在外貌和體格上都與東亞人差別明顯,但是他們都是不折不扣的日本籍。這些混血強援有效帶動了日本隊整體實力的提升,包括文章開頭提到的95後純日本本土選手桐生祥秀、多田修平,以及曾被稱為亞洲博爾特、放言要在2020年東京奧運會上跑到9秒60以內的山縣亮太,再加上裡約奧運會接力銀牌隊成員飯塚翔太;2017年國際田聯男子百米成績榜上日本選手在前50名中足足佔據6席,相比只有蘇炳添和謝震業兩人上榜的中國軍團,日本隊的集團優勢已經相當明顯,兩國在後備人才培養方面的差異值得深思。

亞運大考難抗衡 奧運才是真對決

中國隊與日本隊現階段在男子百米頂尖選手的實力依然不相上下,中國隊的明星選手在個人實力方面甚至略勝一籌,短時間內地位難以撼動。從歷年成績上對比,不難看出桐生祥秀的成績整體低於蘇炳添,但還有一個不容忽視的問題就是年齡,桐生祥秀今年只有22歲,正是開始騰飛的年紀,而蘇炳添已經29歲,想再上一個新臺階已經是難上加難。而且日本隊年輕選手進步明顯,實力平均,後備力量雄厚,隊內良性競爭激烈,後勁不容小覷。

中國年輕選手的個人實力雖然與日本同齡選手相比差距明顯,但是在剛剛結束的第十三屆全運會上我們還是看到了希望和亮點。除了謝震業在個人項目上跑出10秒04的佳績力壓蘇炳添奪冠之外,4x100米接力項目的前七名成績都在40秒以內,前三名更是全部跑進了39秒,這樣的成績體現出選手們對接力項目的重視以及技巧訓練成果——

由吳智強、謝震業、蘇炳添、張培萌組成的京浙鄂粵隊38秒16的成績相當亮眼,而由莫有雪、張瑞軒、陸嘉騰、許周政組成的滬粵隊跑出的38秒80在國際上也有一定競爭力,排在2017年國際田聯男子4x100米接力項目的第29位。全運會這種允許優秀運動員跨省組隊的模式實際上讓中國男子百米頂尖選手們實現了一次最優組合之間的自測。而且也像賽後蘇炳添所說,“全運會是推廣我們項目一個很重要的平臺,要把最好的一面展現給大家,看到這個項目在世界上是有一席之地的。”——老對手日本的經驗也告訴我們,一個項目要發展除了國家的投入之外,國民的認可度和參與程度也非常重要。

而在全運會結束之後,隨著張培萌的退役,中國男子4x100接力隊伍的短板將會進一步凸顯,在期望蘇炳添、謝震業這樣的名將保持狀態的同事,年輕選手中誰能率先突破10秒20大關也成為關鍵。2018年的印尼雅加達亞運會將是逐漸成熟的日本新生代與新老交替中的中國隊之間的第一次全面對決。

儘管目前看來中國隊整體劣勢明顯,但是我們也大可不必過分悲觀——競技體育的發展永遠是機遇與挑戰並存,雖然沒有劉翔那樣的天才選手橫空出世,進入21世紀之後中國男子百米也憑藉科學的訓練體系和選手們的不懈努力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到了如今傲視東亞,眺望世界的地位。距離東京奧運會還有三年,擁有日本這樣的近鄰作為競爭對手不得不說是中國男子短距離專案的幸事——人種、基因都不再是藉口,對方先進的訓練方法和競技技巧都可以為我所用。有比較才有反思,有差距才有動力,我們看重的不僅僅是記分牌上閃動的數字,更重要的是整個專案的全面發展進步。今天桐生祥秀的9秒98,一如2015年蘇炳添的9秒99,必能激起中日兩國年輕選手更強烈的鬥志和進步的欲望——中日之間的東亞飛人之爭還遠遠沒有落幕。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