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看苟且偷安的大宋如何成為寒門士大夫的樂園!

編者按:本文由讀史縮編自著名史學家柏楊所著《中國人史綱》, 為通讀中國史第28篇文章。  

無疑, 大宋的國力是孱弱的, 無論是面對遼、西夏,

還是後起的金帝國, 都只有挨打的份, 那麼為何會造成這種局面?簡而言之, 和趙匡胤的立國精神是密不可分的。 今天, 我們就來說說大宋文化方面的事, 瞭解一下為何宋朝能成為寒門士大夫的樂園, 以及教育、宋詞的有關情況。

一、宋帝國立國精神:苟且偷安

任何新興的政權, 初起的時候, 都會有一段時間具有相當強大戰鬥力。 只宋帝國不然, 它一開始就高度疲憊。 同樣是中國人, 在唐王朝黃金時代, 生龍活虎使山河動搖。 可是一進入宋王朝, 卻成了病夫, 不堪一擊。

趙匡胤是後周皇帝郭榮的親信, 被認為絕對不會叛變的將領, 然而他終於叛變。 他自己的故事使他警覺到部下的所謂忠心, 並不可靠。 要想根絕叛變,

不能單純的寄託在部下的忠心上, 唯一的辦法是不要為別人累積叛變的資本。 所以他定下原則:不讓大臣有權, 萬不得已時, 也不讓大臣有權過久。 假如有權的人所掌握的權都只是暫時性的, 就無法作大規模行動。 這可從下列的宋王朝中央政府組織形態上, 觀察出來:

這個表只列出中樞三個機構, 另外“尚書省”、“門下省”、“九寺”, 跟唐政府組織一樣, 仍然存在, 不過都屬於輔樞, 地位並不重要。 中樞三機構並不總隸于宰相, 而是分隸于皇帝。 宰相只在理論上統攝全域, 但除非奉有特別命令, 否則他不能過問樞密院(軍事)或三司使司(財政)的事。 這是預防政治領袖跟軍事領袖或財政領袖結合的重要措施。

不但如此, 政府各單位首長,

跟他所主持的單位又完全不發生關連。 像中書令, 名義上是中書省的首長, 事實上中書令只是一個高級官銜, 他只能在自己家裡享受這個榮譽, 而不能去中書省行使他的首長職權。 去中書省行使首長職權的人, 即中書省的實際首長, 則由尚書省副首長(右僕射), 兼任中書省副首長(侍郎), 然後再代理中書省首長(尚書右僕射兼中書侍郎判省事)。 同樣, 尚書省首長尚書令, 也不能行使他的首長職權, 而有他省的副職來代理。

這太複雜了, 我們姑且用現代機構, 作一比喻。 猶如教育部長並不能過問教育部的事, 而由商業部副部長兼任教育部副部長, 此一兼任的副部長, 再代理教育部部長, 才是真正的教育部部長。

地方政府的情況, 完全相同, 各州不設正式州長(刺史·州牧), 所有州長都是臨時性的, 稱之為“知州事”或“判某州”, 他們的本職都在中央, 州長不過暫時兼任或暫時代理。 即令他不是中央官員, 有時也故意加上中央官員的官銜, 表示地方職務只是暫兼暫代, 隨時都會被調走。

於是, 宋政府所有機關和所有官員, 好像是七拼八湊走江湖的雜耍戲團, 只求今天的演出能夠糊口, 便心滿意足。 在這種情形下, 沒有人想到百年大計和長遠謀略, 而趙匡胤所希望的, 恰恰也正是如此。

軍事上主要目的在使將領們永遠沒有軍權。 樞密院即現代的國防部, 它的首長限定由文職人員擔任, 並且更進一步, 連戰術單位的部隊首長, 也改由文職人員擔任, 軍隊的戰鬥力, 遂被傷害。

宋帝國的武裝部隊分為兩種, 一種是稱為“禁軍”的國防軍;一種是稱為“廂軍”的地方團隊。

地方團隊全是老弱殘兵, 分散各地, 維持地方治安。 國防軍則是精銳, 全部集中在首都開封。 遇到戰爭, 即由中央臨時委派一位文職人員擔任統帥(甚至由宦官擔任統帥, 卻很少由將領擔任統帥),率領出征。

而負責實際作戰的將領,也出於臨時委派,他們雖然是職業軍人,但對所統率的部眾,卻一無所知。戰爭結束時,統帥把軍權交出,將領則調往別的單位,士兵返回營區。

這樣的好處是,統帥跟將領不熟習,將領跟士兵不熟習,絕對不會發生陳橋式兵變。不過正因為如此,再多的部隊只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不但不能擔當大的攻擊,連承受大的打擊都困難。

文官擔任統帥,尤其是致命的有害制度。像澶淵之盟那一年,天雄戰區(河北大名)司令官王欽若(當時官銜“參知政事判天雄軍府兼都部署河北轉運使”,即“副宰相兼天雄戰區司令官兼總指揮兼河北省省長”),看到遼軍從城下經過,嚇得屁尿直流,唯有燒香拜佛,祈求神仙保佑。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在這種情形之下,士氣是如何形態。

因此可以說,宋帝國的立國精神就是:抱殘守缺,苟且偷安,過一日算一日,將就一天算一天。

二、寒門士大夫的樂園

宋王朝社會異于唐王朝社會的是,門第世家消滅。在第九、第十世紀,唐王朝末期和小分裂時代,那些跟盜匪沒有區別的所謂政府軍隊和將領,往往屠殺門第世家,以奪取他們的財產,尊貴的門第已失去有效的保護。同時,長期勞力缺乏,土地不能生產足夠的食糧以供養大批寄生分子,尊貴的世家也不得不被迫星散。

宋政府對封爵貴族,防範同樣嚴格,親王、駙馬,都沒有實權。所以國家統治階層,幾乎全由寒門士大夫充當。社會結構的縱剖面,有如下表所示:

平民躍升到士大夫階層,方式跟唐王朝相同,一是學校,一是考試,一是推薦。學校,我們後面再談到它。科舉考試制度到了宋王朝,才開始真正的嚴肅。唐王朝那種浪漫性戲劇化的場外交易,漸被根絕。考試及格人士所受的重視,比唐王朝更甚。當進士考試及格的那些高級知識份子,結隊朝見皇帝,通過街市時,首都開封就好像瘋狂了一樣,萬人空巷。當時便有人感慨說:“縱使一位大將,于萬里之外立功滅國,凱旋歸來,所受的歡迎,也不過如此。”

至於推薦,類似從前的九品中正,知識份子群中的互相讚揚,也可以使人獲得官職。在達到高階層之後,這種互相讚揚和向皇帝表達這種讚揚,就更為重要。宋王朝的士大夫特別容易結黨,這是基本原因。

宋王朝的立國精神,跟儒家學派的保守思想,像水乳一樣,融合為一。宋王朝遂成為寒門士大夫的理想樂園,對政府所賜給他們的那些恍恍惚惚的官位和不求進步、不求效率的職務,都能非常的勝任愉快。

但趙姓皇帝對士大夫仍不放心,為了加強他們互相間的牽制,以防團結生變,特別鼓勵彈劾和檢舉,僅監察機構,就設立兩個,一是“禦史台”,一是“諫院”,任務完全相同,以便一個被野心家操縱時,另一個照樣發生功能。而且除了監察機構的官員,如禦史和諫議大夫外,其他任何高級官員,同樣都可以隨時向皇帝提出意見,或隨時對宰相以下提出抨擊。

這對於以寫文章為主要學問的寒門士大夫,是一個好制度,使他們舞文弄墨的英雄伎倆有了用武之地。他們隨時隨地都會對任何進步改革和他們所不知道的事物,發出反對的言論。目的並不在於把自己的意見付諸實行,只是希望他的文章能在皇帝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於是,再小再無聊的事,都會引起激烈爭論。

促使這種現象發生的另一個原因,是士大夫對他的言論所負的責任太輕。唐王朝以前,官員的彈劾或檢舉,如果被認為失當,可能被免職或被處死。宋王朝士大夫則沒有這種危險,他們所受的最大譴責,大多數不過貶官而已——貶出首都開封,到地方政府擔任州長(判某州·知州事)、副州長,或秘書長(通判)。

這與其說是一種譴責,勿寧說是一種獎賞,以鼓勵士大夫更勇於喧嘩取鬧。因為這種譴責,絲毫不損害他的既得利益,還可以平空多一個“正直忠良”、“不畏強權”的美名。

儒家學派用兩分法把人類分為兩個系統:一是君子系統,一是小人系統。這種分法本是經濟的,後來發展為倫理的,後來更發展為政治的和道德的,遂成為政治鬥爭中的一項重要武器。這武器用下表所列的不同文字表達:

對好喧嘩取鬧的宋王朝士大夫而言,人類一分為二,使他們在吵鬧內鬥中,可以節省不少精力。一旦掀起爭論,只要立刻把自己納入君子系統,把對方納入小人系統,就自以為可以大獲全勝。

我們舉出下列一事,作為說明。宋王朝第四任皇帝宋仁宗趙受益沒有兒子,收養他堂兄的兒子趙宗實(即後來的宋英宗)作為兒子,趙受益的堂兄是封爵濮王的趙允讓。他們的關係位置,如下表所示:

1063年,宋仁宗趙受益逝世,趙宗實即位。於是發生我們現代人死也想不通,但當時士大夫卻認為異常嚴重的稱呼問題,即趙宗實應該稱呼他親生老爹(趙允讓)什麼?

宰相韓琦、副宰相歐陽修主張當然稱為父親,這主張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另一派以司馬光為首的大臣,根據儒家學說,主張應該稱他親生老爹趙允讓為伯父。因為儒家是宗法社會的產物,在宗法制度下,趙宗實是“小宗”入繼“大宗”,應以大宗為主,對大宗“法定父親”(宋仁宗趙受益)的堂兄(趙允讓),當然稱為伯父。

兩派都擁有廣大的黨羽,而以司馬光的黨羽最多,技巧也最高。他的黨羽之一的總監察官(禦史中丞)賈黯,臨死時特地留下遺書,請求趙宗實一定要稱老爹為伯父;諮議部長(同知諫院)蔡伉,進見趙宗即時,跪下來痛哭流涕,陳述國家興亡,就在此一稱呼,趙宗實也深為蔡伉那付急來的眼淚所感動。另三位黨羽:監察部主任秘書(侍御史知雜事)呂誨和監察部委員(侍御史)范純仁、呂大防,更怒不可遏,把歐陽修、韓琦一下子就納入小人系統。小人當然沒有活的理由,於是請求把二人處斬,以謝天下。

當宋英宗趙宗實不接受他們的意見,而終於堅持稱自己的老爹為老爹時,司馬光黨羽洶洶然表示,君子系統絕不跟小人系統和平共存,要求辭職。

這就是有名的“濮議”,我們可借此對宋王朝士大夫作一綜合認識:

1、儒家思想,到了宋王朝,已開始僵化。歐陽修、韓琦本就是最頑強的保守派,只不過在父子至情上偶爾流露一點靈性,就立刻受到兇暴的待遇;

2、士大夫攻擊一旦開始,人類兩分法立刻登場,而所運用的表達文字,翻來覆去,都是那一套。說明他們字彙的缺乏和智慧的枯竭。

3、“濮議”是一件小事,卻被認為是一件天塌了似的大事。比當時被西夏帝國連連擊敗,死人千萬,喪師失地,還要重要。顯示出士大夫已沒有辨別輕重是非的能力,卻有勇於內鬥的特質。

三、教育文化

宋王朝的教育比過去任何時代都發達,這是寒門士大夫努力推廣的結果。猶如基督教牧師認為有義務把耶穌的福音傳播給大眾一樣,寒門士大夫也認為有義務把儒家學派的思想傳播給所有的民眾。

在政府系統中,仍以國立大學(國子監)為最高學府,設於首都開封。國立京師大學校長,最初稱“判國子監事”,後來才恢復古老的稱謂“祭酒”。

國立京師大學包括兩個學院,“國子學”和“太學”。國子學是貴族學院,七品官職(如縣長)以上官員的子弟,才有資格入學。太學則不同,八品以下低級官員的子弟或平民子弟,也可以入學。十一世紀七十年代,王安石當宰相時,把太學學生依他們的程度,分為三個學級,即“外舍”、“內舍”、“上舍”。外舍考試及格,升為內舍。再合格,升為上舍,上舍考試及格,即行畢業,由政府授予官職。

州政府所在地有州學,縣政府所在地有縣學。各鄉鎮有民眾自費設立的小型學校——私塾。

除國立大學外,社會上還有私立大學(書院)。國立大學僅首都一所,私立大學為數很多。規模的宏大,有時還超過國立大學,而以下列五所,最享盛譽:

它們因是私立的,所以畢業生不能像國立大學的畢業生一樣,有法定的地位。但它們卻全由政府官員創設,幾乎全靠政府的支持。石鼓書院成立最早,應該是中國最早的私立大學。其他四個書院也都成立於十世紀,只是到了十一世紀才開始顯示出它們的影響。而白鹿洞書院,到了十二世紀時,學生將近一萬人,竟成為儒家學派主流——道學(理學)的大本營。

和學校教育配合的是圖書,中國歷代政府都設有藏書機構。宋政府的藏書機構是崇文院,即國立圖書館。國立圖書館包括四個單位,稱為“四館”,即“昭文館”、“集賢殿”、“史館”、“崇文院秘閣”。

昭文館負責搜集和保管圖書;集賢館負責對藏書校正錯誤;史館負責搜集史料和編寫史書;崇文院秘閣負責保藏特別珍貴的書籍和名畫。圖書最多時達七萬三千卷,約七億三千萬字,比唐王朝略少。它的流通量當然很小,不過非法外流的數目很多,如管理人員私相授受,甚至偷竊而去,但對知識傳播,卻有貢獻。

國立圖書館在宋政府另有一種特殊地位,它是政府高級官員(包括宰相)的候補人才儲備所。“四館”裡的供職官員,在術語上稱為“館職”,全由具有儒書豐富知識的人選擔任。一旦擔任館職,就等於確定了他光明的前途,因之成為新進知識份子最重要的追求目標。

然而,國立圖書館最大的貢獻,是它編纂了下列四部巨大的“類書”。類書,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叢書,即把千百種圖書所包括的相類似的事件,編纂在一起。讀者如果需要某一類的資料,可免去翻查千百種圖書的艱苦。

四大類書除了能夠提供學者同類事件豐富的資料外,還為中國保存大量古籍。像《太平御覽》所引用的原書多達1689種,其中88%,即1500種以上,都已失傳。完全靠這部類書,才知道那些古籍和它們的內容,這是文化史上最大的勳績。

文化普及有賴於圖書普及,圖書普及有賴於進步的印刷術。古代圖書,都靠手抄。到了七世紀,木刻版興起,寺廟和尚最初用來雕刻佛經——宗教信仰始終是文化傳播的主要動力之一。十世紀時,士大夫才用來雕刻儒家學派的經典。到十一世紀,雕刻技術突飛猛進,業務蒸蒸日上,遂發展成為一種大規模的手工藝行業,大小工廠林立。杭州(浙江杭州)、成都(四川成都)、洪州(江西南昌)、泉州(福建泉州),都是重要的出版中心。遇到篇幅巨大的圖書,像上述的四部類書,就要送到這些地方雕版。除了政府刊行圖書外,因印刷的方便,民間也大量刊行圖書,書店業由是應運而生,圖書由珍藏秘寶,逐漸變成普通商品。

——十一世紀四十年代時,最偉大的雕版家之一的畢異,曾發明活字版。他在膠泥上刻字,用火燒鑄,使它變硬,形狀跟近代的鉛字一樣,排版的方式也相同,這是中國最早的活版印刷。但不知道什麼緣故,並沒有推廣,只曇花一現便消失了。可能是農業社會的靜態需要量,還沒有多到手刻版來不及供應的程度。

四、宋詞

中國文學在第八、第九兩世紀唐王朝時代,以詩的創作,有輝煌的成績。但中國詩有先天的缺點,即字數句數和韻腳,限制太嚴,又由於方塊文字運用困難,所以無法發展出來像希臘《伊利亞特》和《奧德賽》那種海洋般的長篇史詩。絕大多數的詩只有四句或八句,字數也只有五字或七字,只有在極少數情況下,可以稍作突破,但限度又非常的小,以致不能表達更複雜的感情和作更複雜的敘述。

同時因為音樂的普及,於是,一種新的形式興起,最初稱之為“詩餘”、“長短句”,這是最恰當的稱呼,但中國古代習慣使用單音節,所以又改稱為“詞”。

詞是詩的解放,無論字數句數和韻腳,大都比詩所要求的尺度為寬,而且比詩更適於歌唱。所以每首詞都有一個固定的雅麗名稱,以標出它的音樂性質。詩人只要選擇詞調之後,照它既定的格式下筆,就立刻成為一首歌曲。詞的歌唱法,很久以來,已經失傳。不過我們認為,詞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但不見得有很高的音樂價值。

——詞律最講究的是字的平上去入四聲與清濁,蘇軾作詞往往不合這種規定,有時還不注意斷句,曾被指摘為“把人的嗓子拗斷”。所以我們判斷,在如此單調簡陋的基礎之上,不可能有複雜的高級音樂產生。二十世紀的今天,我們可以聽到“詞”的後裔“昆曲”,實在並不悅耳,使我們更肯定這種判斷。

第八世紀唐王朝時,詞便出現於文壇之上,但它卻在進入第十世紀宋王朝之後,才生氣蓬勃,壓倒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造成詞的時代。宋王朝以詞聞名的有800餘人,有專業出版的有200餘人。

我們舉出其中最偉大的五人:李煜、蘇軾、柳永、辛棄疾、史達祖,作為詞時代的代表。李煜屬於十世紀;蘇軾、柳永屬於十一世紀;辛棄疾屬於十二世紀;史達祖屬於十三世紀。

李煜,恐怕是中國唯一的帝王詞人,他是小分裂時代南唐帝國最後一任皇帝。一生截然地分為兩段,前半生是無憂無慮的宮廷生涯,後半生家破國亡,成為宋帝國俘虜。兩種絕對相反的生活,使他寫出動人心弦的好詞。當他還是皇帝時,跟妻子周娥皇(大周後)感情最篤,為她寫下很多豔詞。我們舉《一斛珠》一詞為例:

晚妝初過,沈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

羅袖裛殘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

(沉,檀香木,用以焚香。丁香顆,形容舌尖。櫻桃,形容紅唇。裛,纏繞拂拭。醪:美酒。無那,無限之意。檀郎,愛人、丈夫。)

後來他瞞著妻子,跟她的妹妹(小周後)偷情,又為她寫下很多幽會的詞,如《菩薩蠻》:

花明月暗飛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劃襪下香階,手提金縷鞋。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劃襪,脫掉鞋子,以襪著地,避免發出聲音。)

被俘之後,送到開封,小周後被宋皇帝趙光義霸佔,向他哭泣求救,李煜毫無辦法,自有無限悲愴。978年的7月7日,正是他的生日,他和他的家人歌唱他的新詞《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對故國的懷念觸怒了趙光義,下令把他毒死。李煜死的很慘,他中的是牽機毒,痛苦時頭部跟足部佝僂相接。

李煜當皇帝是失敗了,但當一個詞人卻很成功。他用白描手法寫詞,表面上平鋪直敘,內部卻包括真摯的感情,是一種最艱難的功力,使他成為詞壇之仙,沒有一個詞人在同一道路上能達到他的造詣。

蘇軾,他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明星,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十項全能選手。對各種形式的作品,如“賦”、“詩”、“詞”、“文章”、“駢體”、“繪畫”、“書法”,幾無一不精。他把詞的範圍擴大,從狹小的兒女之情的天地,擴大到廣漠的大千世界。舉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赤壁,三世紀時,曹操大軍被周瑜在此擊敗,奠定三國時代的基礎。周郎,指周瑜。公瑾,周瑜別號。小喬,周瑜的妻子,美女之一。羽扇綸巾,不穿戎裝,只手執羽扇,頭戴綸巾帽,指揮大軍,《三國演義》中被用來描繪諸葛亮了。酹,用酒灑地祭典。)

豪放雄渾,使知道這段史跡的讀者,在讀這首詞後,感覺到風雨撲面。但蘇軾的婉約悲涼也同樣成功,如《江城子》一詞,寫他夜間夢見亡妻,誠是一字一慟: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

柳永,一個頹廢詩人,他最初在一首詞裡有兩句話:“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當他參加進士考試時,宋王朝第四任皇帝宋仁宗趙受益把他的姓名抹去說:“去淺斟低唱吧,要浮名幹什麼?”柳永遂幽默的自稱“奉旨作詞”。他的詞全部是愛情和離愁,表露出當時社會上紙醉金迷的一面。傳播之廣,凡有井水的地方,都有他的詞。詞在他的開拓下,句數增加,成為長調。他的創作技巧使他寫出難寫的感情和難寫的事和景,而仍保持直率的自然原始之美。像《雨霖鈴》描述離情,回腸百折: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都門,郡城城門。)

另一首《望海潮》,讚美杭州: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裡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三吳,指蘇州、紹興、湖州,即最富庶的太湖流域及錢塘江流域地區。羌管,笛。菱歌,江南婦女每逢采菱,在舟中邊采邊唱。高牙,古時軍營前大旗稱牙旗。)

在柳永的創作中,這並不是一首好詞。可是百年之後,到了十二世紀六十年代,金帝國皇帝完顏亮讀它,讀到“三秋桂子,十裡荷花”,對南中國的富麗,怦然心動,引起他大舉南征的殺機。

辛棄疾,十二世紀宋政府南遷後的偉大詞人,他原籍曆城(山東濟南),生下來時,山東已淪陷給金帝國。在女真民族統治之下,他和一批愛國青年,起兵反抗,推舉耿京為主。耿京派他到來政府當時首都臨安(浙江杭州)聯絡,可是等他從臨安回來,叛徒張安國已把耿京殺掉降敵。辛棄疾和他的同志向戒備森嚴的金軍大營突擊,把張安國擒出砍頭,然後率眾南下。

從這一段英雄行徑,可瞭解他的英雄性格。但他強烈的愛國心,卻限於客觀的苟且偷安的環境,眼看一半國土永遠喪失,而無可奈何。於是他的詞像錢塘江的大潮,氣吞 山嶽,但帶著嗚咽蒼涼。我們舉他《永遇樂》一詞,這首詞寫他在京口(江蘇鎮江)北固亭懷古的心情。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孫仲謀,孫權的別號,三世紀東吳帝國開國皇帝。寄奴,劉裕的乳名,五世紀劉宋帝國開國皇帝。元嘉,劉宋帝國第三任皇帝劉義隆的年號。狼居胥,即肯特山,紀元前二世紀,西漢王朝大將霍去病追擊匈奴,到狼居胥山,不見敵蹤。封,堆土祭神。倉皇北顧,劉義隆未作準備即行北伐,凡三次均大敗,劉義隆隔著長江,北望北魏軍營,面無人色。四十三年,辛棄疾作此詞時,距南下投奔祖國已43年。佛狸,北魏帝國第三任皇帝拓拔燾的乳名,劉義隆北伐的對手。廉頗,紀元前三世紀趙王國名將。)

辛棄疾作詞,最喜歡使用典故,被人認為“掉書袋”,但典故在手中並不阻礙感情奔放。

辛棄疾的詞不僅豪放,而且悲壯沉鬱。蘇軾的詞如日出時萬馬奔騰,長嘯道遊。辛棄疾的詞則如日落時兩軍生死鏖戰,縱是不悅耳的嘶喊,也出自肺腑。

史達祖,身跨十二、十三兩個世紀的偉大詞人。宋詞經過二百年的發展,到他而作出總結。十三世紀初,宰相韓侘胄北伐時,史達祖是幕僚之一。韓侘胄開罪了儒家學派的主流道學家,等到韓侘胄失敗,道學人士用毒惡的手段,大肆報復,史達祖被處黥刑——在臉上刺字後,貶竄,死在蠻荒。他雖然是政治鬥爭中的犧牲者,但他並沒有政治欲望。黥刑和道學對他的傷害,只更增高他的聲譽。他描寫春天燕子的《雙雙燕》:

過春社了,度簾幕中間,去年塵冷。差池欲住,試入舊巢相並。還相雕梁藻井,又軟語商量不定。飄然快拂花梢,翠尾分開紅影。

芳徑,芹泥雨潤,愛貼地爭飛,競誇輕俊。紅樓歸晚,看足柳暗花暝。應自棲香正穩,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損翠黛雙蛾,日日畫闌獨憑。

(春社,立春後農村祈求豐收的祭神禮。)

如果把史達祖的詞跟前面各家的詞,作一個比較,可看出時間的元素,使它們大不相同。詞到史達祖,已完全成熟。他集結前人的精華。一字一句,一音一調,都有仔細的斟酌,跟中國畫壇上的工筆劃一樣的無懈可擊。但也像工筆劃一樣,不為後人留下餘地,就再也發展不下去了。

卻很少由將領擔任統帥),率領出征。

而負責實際作戰的將領,也出於臨時委派,他們雖然是職業軍人,但對所統率的部眾,卻一無所知。戰爭結束時,統帥把軍權交出,將領則調往別的單位,士兵返回營區。

這樣的好處是,統帥跟將領不熟習,將領跟士兵不熟習,絕對不會發生陳橋式兵變。不過正因為如此,再多的部隊只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不但不能擔當大的攻擊,連承受大的打擊都困難。

文官擔任統帥,尤其是致命的有害制度。像澶淵之盟那一年,天雄戰區(河北大名)司令官王欽若(當時官銜“參知政事判天雄軍府兼都部署河北轉運使”,即“副宰相兼天雄戰區司令官兼總指揮兼河北省省長”),看到遼軍從城下經過,嚇得屁尿直流,唯有燒香拜佛,祈求神仙保佑。我們可以想像得到,在這種情形之下,士氣是如何形態。

因此可以說,宋帝國的立國精神就是:抱殘守缺,苟且偷安,過一日算一日,將就一天算一天。

二、寒門士大夫的樂園

宋王朝社會異于唐王朝社會的是,門第世家消滅。在第九、第十世紀,唐王朝末期和小分裂時代,那些跟盜匪沒有區別的所謂政府軍隊和將領,往往屠殺門第世家,以奪取他們的財產,尊貴的門第已失去有效的保護。同時,長期勞力缺乏,土地不能生產足夠的食糧以供養大批寄生分子,尊貴的世家也不得不被迫星散。

宋政府對封爵貴族,防範同樣嚴格,親王、駙馬,都沒有實權。所以國家統治階層,幾乎全由寒門士大夫充當。社會結構的縱剖面,有如下表所示:

平民躍升到士大夫階層,方式跟唐王朝相同,一是學校,一是考試,一是推薦。學校,我們後面再談到它。科舉考試制度到了宋王朝,才開始真正的嚴肅。唐王朝那種浪漫性戲劇化的場外交易,漸被根絕。考試及格人士所受的重視,比唐王朝更甚。當進士考試及格的那些高級知識份子,結隊朝見皇帝,通過街市時,首都開封就好像瘋狂了一樣,萬人空巷。當時便有人感慨說:“縱使一位大將,于萬里之外立功滅國,凱旋歸來,所受的歡迎,也不過如此。”

至於推薦,類似從前的九品中正,知識份子群中的互相讚揚,也可以使人獲得官職。在達到高階層之後,這種互相讚揚和向皇帝表達這種讚揚,就更為重要。宋王朝的士大夫特別容易結黨,這是基本原因。

宋王朝的立國精神,跟儒家學派的保守思想,像水乳一樣,融合為一。宋王朝遂成為寒門士大夫的理想樂園,對政府所賜給他們的那些恍恍惚惚的官位和不求進步、不求效率的職務,都能非常的勝任愉快。

但趙姓皇帝對士大夫仍不放心,為了加強他們互相間的牽制,以防團結生變,特別鼓勵彈劾和檢舉,僅監察機構,就設立兩個,一是“禦史台”,一是“諫院”,任務完全相同,以便一個被野心家操縱時,另一個照樣發生功能。而且除了監察機構的官員,如禦史和諫議大夫外,其他任何高級官員,同樣都可以隨時向皇帝提出意見,或隨時對宰相以下提出抨擊。

這對於以寫文章為主要學問的寒門士大夫,是一個好制度,使他們舞文弄墨的英雄伎倆有了用武之地。他們隨時隨地都會對任何進步改革和他們所不知道的事物,發出反對的言論。目的並不在於把自己的意見付諸實行,只是希望他的文章能在皇帝心目中留下良好的印象。於是,再小再無聊的事,都會引起激烈爭論。

促使這種現象發生的另一個原因,是士大夫對他的言論所負的責任太輕。唐王朝以前,官員的彈劾或檢舉,如果被認為失當,可能被免職或被處死。宋王朝士大夫則沒有這種危險,他們所受的最大譴責,大多數不過貶官而已——貶出首都開封,到地方政府擔任州長(判某州·知州事)、副州長,或秘書長(通判)。

這與其說是一種譴責,勿寧說是一種獎賞,以鼓勵士大夫更勇於喧嘩取鬧。因為這種譴責,絲毫不損害他的既得利益,還可以平空多一個“正直忠良”、“不畏強權”的美名。

儒家學派用兩分法把人類分為兩個系統:一是君子系統,一是小人系統。這種分法本是經濟的,後來發展為倫理的,後來更發展為政治的和道德的,遂成為政治鬥爭中的一項重要武器。這武器用下表所列的不同文字表達:

對好喧嘩取鬧的宋王朝士大夫而言,人類一分為二,使他們在吵鬧內鬥中,可以節省不少精力。一旦掀起爭論,只要立刻把自己納入君子系統,把對方納入小人系統,就自以為可以大獲全勝。

我們舉出下列一事,作為說明。宋王朝第四任皇帝宋仁宗趙受益沒有兒子,收養他堂兄的兒子趙宗實(即後來的宋英宗)作為兒子,趙受益的堂兄是封爵濮王的趙允讓。他們的關係位置,如下表所示:

1063年,宋仁宗趙受益逝世,趙宗實即位。於是發生我們現代人死也想不通,但當時士大夫卻認為異常嚴重的稱呼問題,即趙宗實應該稱呼他親生老爹(趙允讓)什麼?

宰相韓琦、副宰相歐陽修主張當然稱為父親,這主張是可以理解的。可是另一派以司馬光為首的大臣,根據儒家學說,主張應該稱他親生老爹趙允讓為伯父。因為儒家是宗法社會的產物,在宗法制度下,趙宗實是“小宗”入繼“大宗”,應以大宗為主,對大宗“法定父親”(宋仁宗趙受益)的堂兄(趙允讓),當然稱為伯父。

兩派都擁有廣大的黨羽,而以司馬光的黨羽最多,技巧也最高。他的黨羽之一的總監察官(禦史中丞)賈黯,臨死時特地留下遺書,請求趙宗實一定要稱老爹為伯父;諮議部長(同知諫院)蔡伉,進見趙宗即時,跪下來痛哭流涕,陳述國家興亡,就在此一稱呼,趙宗實也深為蔡伉那付急來的眼淚所感動。另三位黨羽:監察部主任秘書(侍御史知雜事)呂誨和監察部委員(侍御史)范純仁、呂大防,更怒不可遏,把歐陽修、韓琦一下子就納入小人系統。小人當然沒有活的理由,於是請求把二人處斬,以謝天下。

當宋英宗趙宗實不接受他們的意見,而終於堅持稱自己的老爹為老爹時,司馬光黨羽洶洶然表示,君子系統絕不跟小人系統和平共存,要求辭職。

這就是有名的“濮議”,我們可借此對宋王朝士大夫作一綜合認識:

1、儒家思想,到了宋王朝,已開始僵化。歐陽修、韓琦本就是最頑強的保守派,只不過在父子至情上偶爾流露一點靈性,就立刻受到兇暴的待遇;

2、士大夫攻擊一旦開始,人類兩分法立刻登場,而所運用的表達文字,翻來覆去,都是那一套。說明他們字彙的缺乏和智慧的枯竭。

3、“濮議”是一件小事,卻被認為是一件天塌了似的大事。比當時被西夏帝國連連擊敗,死人千萬,喪師失地,還要重要。顯示出士大夫已沒有辨別輕重是非的能力,卻有勇於內鬥的特質。

三、教育文化

宋王朝的教育比過去任何時代都發達,這是寒門士大夫努力推廣的結果。猶如基督教牧師認為有義務把耶穌的福音傳播給大眾一樣,寒門士大夫也認為有義務把儒家學派的思想傳播給所有的民眾。

在政府系統中,仍以國立大學(國子監)為最高學府,設於首都開封。國立京師大學校長,最初稱“判國子監事”,後來才恢復古老的稱謂“祭酒”。

國立京師大學包括兩個學院,“國子學”和“太學”。國子學是貴族學院,七品官職(如縣長)以上官員的子弟,才有資格入學。太學則不同,八品以下低級官員的子弟或平民子弟,也可以入學。十一世紀七十年代,王安石當宰相時,把太學學生依他們的程度,分為三個學級,即“外舍”、“內舍”、“上舍”。外舍考試及格,升為內舍。再合格,升為上舍,上舍考試及格,即行畢業,由政府授予官職。

州政府所在地有州學,縣政府所在地有縣學。各鄉鎮有民眾自費設立的小型學校——私塾。

除國立大學外,社會上還有私立大學(書院)。國立大學僅首都一所,私立大學為數很多。規模的宏大,有時還超過國立大學,而以下列五所,最享盛譽:

它們因是私立的,所以畢業生不能像國立大學的畢業生一樣,有法定的地位。但它們卻全由政府官員創設,幾乎全靠政府的支持。石鼓書院成立最早,應該是中國最早的私立大學。其他四個書院也都成立於十世紀,只是到了十一世紀才開始顯示出它們的影響。而白鹿洞書院,到了十二世紀時,學生將近一萬人,竟成為儒家學派主流——道學(理學)的大本營。

和學校教育配合的是圖書,中國歷代政府都設有藏書機構。宋政府的藏書機構是崇文院,即國立圖書館。國立圖書館包括四個單位,稱為“四館”,即“昭文館”、“集賢殿”、“史館”、“崇文院秘閣”。

昭文館負責搜集和保管圖書;集賢館負責對藏書校正錯誤;史館負責搜集史料和編寫史書;崇文院秘閣負責保藏特別珍貴的書籍和名畫。圖書最多時達七萬三千卷,約七億三千萬字,比唐王朝略少。它的流通量當然很小,不過非法外流的數目很多,如管理人員私相授受,甚至偷竊而去,但對知識傳播,卻有貢獻。

國立圖書館在宋政府另有一種特殊地位,它是政府高級官員(包括宰相)的候補人才儲備所。“四館”裡的供職官員,在術語上稱為“館職”,全由具有儒書豐富知識的人選擔任。一旦擔任館職,就等於確定了他光明的前途,因之成為新進知識份子最重要的追求目標。

然而,國立圖書館最大的貢獻,是它編纂了下列四部巨大的“類書”。類書,是中國特有的一種叢書,即把千百種圖書所包括的相類似的事件,編纂在一起。讀者如果需要某一類的資料,可免去翻查千百種圖書的艱苦。

四大類書除了能夠提供學者同類事件豐富的資料外,還為中國保存大量古籍。像《太平御覽》所引用的原書多達1689種,其中88%,即1500種以上,都已失傳。完全靠這部類書,才知道那些古籍和它們的內容,這是文化史上最大的勳績。

文化普及有賴於圖書普及,圖書普及有賴於進步的印刷術。古代圖書,都靠手抄。到了七世紀,木刻版興起,寺廟和尚最初用來雕刻佛經——宗教信仰始終是文化傳播的主要動力之一。十世紀時,士大夫才用來雕刻儒家學派的經典。到十一世紀,雕刻技術突飛猛進,業務蒸蒸日上,遂發展成為一種大規模的手工藝行業,大小工廠林立。杭州(浙江杭州)、成都(四川成都)、洪州(江西南昌)、泉州(福建泉州),都是重要的出版中心。遇到篇幅巨大的圖書,像上述的四部類書,就要送到這些地方雕版。除了政府刊行圖書外,因印刷的方便,民間也大量刊行圖書,書店業由是應運而生,圖書由珍藏秘寶,逐漸變成普通商品。

——十一世紀四十年代時,最偉大的雕版家之一的畢異,曾發明活字版。他在膠泥上刻字,用火燒鑄,使它變硬,形狀跟近代的鉛字一樣,排版的方式也相同,這是中國最早的活版印刷。但不知道什麼緣故,並沒有推廣,只曇花一現便消失了。可能是農業社會的靜態需要量,還沒有多到手刻版來不及供應的程度。

四、宋詞

中國文學在第八、第九兩世紀唐王朝時代,以詩的創作,有輝煌的成績。但中國詩有先天的缺點,即字數句數和韻腳,限制太嚴,又由於方塊文字運用困難,所以無法發展出來像希臘《伊利亞特》和《奧德賽》那種海洋般的長篇史詩。絕大多數的詩只有四句或八句,字數也只有五字或七字,只有在極少數情況下,可以稍作突破,但限度又非常的小,以致不能表達更複雜的感情和作更複雜的敘述。

同時因為音樂的普及,於是,一種新的形式興起,最初稱之為“詩餘”、“長短句”,這是最恰當的稱呼,但中國古代習慣使用單音節,所以又改稱為“詞”。

詞是詩的解放,無論字數句數和韻腳,大都比詩所要求的尺度為寬,而且比詩更適於歌唱。所以每首詞都有一個固定的雅麗名稱,以標出它的音樂性質。詩人只要選擇詞調之後,照它既定的格式下筆,就立刻成為一首歌曲。詞的歌唱法,很久以來,已經失傳。不過我們認為,詞有很高的文學價值,但不見得有很高的音樂價值。

——詞律最講究的是字的平上去入四聲與清濁,蘇軾作詞往往不合這種規定,有時還不注意斷句,曾被指摘為“把人的嗓子拗斷”。所以我們判斷,在如此單調簡陋的基礎之上,不可能有複雜的高級音樂產生。二十世紀的今天,我們可以聽到“詞”的後裔“昆曲”,實在並不悅耳,使我們更肯定這種判斷。

第八世紀唐王朝時,詞便出現於文壇之上,但它卻在進入第十世紀宋王朝之後,才生氣蓬勃,壓倒其他形式的文學作品,造成詞的時代。宋王朝以詞聞名的有800餘人,有專業出版的有200餘人。

我們舉出其中最偉大的五人:李煜、蘇軾、柳永、辛棄疾、史達祖,作為詞時代的代表。李煜屬於十世紀;蘇軾、柳永屬於十一世紀;辛棄疾屬於十二世紀;史達祖屬於十三世紀。

李煜,恐怕是中國唯一的帝王詞人,他是小分裂時代南唐帝國最後一任皇帝。一生截然地分為兩段,前半生是無憂無慮的宮廷生涯,後半生家破國亡,成為宋帝國俘虜。兩種絕對相反的生活,使他寫出動人心弦的好詞。當他還是皇帝時,跟妻子周娥皇(大周後)感情最篤,為她寫下很多豔詞。我們舉《一斛珠》一詞為例:

晚妝初過,沈檀輕注些兒個。向人微露丁香顆。一曲清歌,暫引櫻桃破。

羅袖裛殘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繡床斜憑嬌無那。爛嚼紅茸,笑向檀郎唾。

(沉,檀香木,用以焚香。丁香顆,形容舌尖。櫻桃,形容紅唇。裛,纏繞拂拭。醪:美酒。無那,無限之意。檀郎,愛人、丈夫。)

後來他瞞著妻子,跟她的妹妹(小周後)偷情,又為她寫下很多幽會的詞,如《菩薩蠻》:

花明月暗飛輕霧,今宵好向郎邊去,劃襪下香階,手提金縷鞋。畫堂南畔見,一向偎人顫。奴為出來難,教君恣意憐。

(劃襪,脫掉鞋子,以襪著地,避免發出聲音。)

被俘之後,送到開封,小周後被宋皇帝趙光義霸佔,向他哭泣求救,李煜毫無辦法,自有無限悲愴。978年的7月7日,正是他的生日,他和他的家人歌唱他的新詞《虞美人》:

春花秋月何時了?往事知多少。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

對故國的懷念觸怒了趙光義,下令把他毒死。李煜死的很慘,他中的是牽機毒,痛苦時頭部跟足部佝僂相接。

李煜當皇帝是失敗了,但當一個詞人卻很成功。他用白描手法寫詞,表面上平鋪直敘,內部卻包括真摯的感情,是一種最艱難的功力,使他成為詞壇之仙,沒有一個詞人在同一道路上能達到他的造詣。

蘇軾,他是中國文學史上最傑出的明星,也是中國文學史上一位十項全能選手。對各種形式的作品,如“賦”、“詩”、“詞”、“文章”、“駢體”、“繪畫”、“書法”,幾無一不精。他把詞的範圍擴大,從狹小的兒女之情的天地,擴大到廣漠的大千世界。舉他的《念奴嬌·赤壁懷古》一詞: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 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穿空,驚濤拍岸,卷起千堆雪。 江山如畫,一時多少豪傑。

遙想公瑾當年,小喬初嫁了,雄姿英發。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 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髮。人生如夢,一樽還酹江月。

(赤壁,三世紀時,曹操大軍被周瑜在此擊敗,奠定三國時代的基礎。周郎,指周瑜。公瑾,周瑜別號。小喬,周瑜的妻子,美女之一。羽扇綸巾,不穿戎裝,只手執羽扇,頭戴綸巾帽,指揮大軍,《三國演義》中被用來描繪諸葛亮了。酹,用酒灑地祭典。)

豪放雄渾,使知道這段史跡的讀者,在讀這首詞後,感覺到風雨撲面。但蘇軾的婉約悲涼也同樣成功,如《江城子》一詞,寫他夜間夢見亡妻,誠是一字一慟:

十年生死兩茫茫,不思量,自難忘。千里孤墳,無處話淒涼。縱使相逢應不識,塵滿面,鬢如霜。

夜來幽夢忽還鄉。小軒窗,正梳妝。相顧無言,唯有淚千行。料得年年腸斷處,明月夜,短松崗。

柳永,一個頹廢詩人,他最初在一首詞裡有兩句話:“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當他參加進士考試時,宋王朝第四任皇帝宋仁宗趙受益把他的姓名抹去說:“去淺斟低唱吧,要浮名幹什麼?”柳永遂幽默的自稱“奉旨作詞”。他的詞全部是愛情和離愁,表露出當時社會上紙醉金迷的一面。傳播之廣,凡有井水的地方,都有他的詞。詞在他的開拓下,句數增加,成為長調。他的創作技巧使他寫出難寫的感情和難寫的事和景,而仍保持直率的自然原始之美。像《雨霖鈴》描述離情,回腸百折:

寒蟬淒切,對長亭晚,驟雨初歇。都門帳飲無緒,留戀處,蘭舟催發。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念去去,千里煙波,暮靄沉沉楚天闊。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此去經年,應是良辰好景虛設。便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

(都門,郡城城門。)

另一首《望海潮》,讚美杭州:

東南形勝,三吳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雲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清嘉。有三秋桂子,十裡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誇。

(三吳,指蘇州、紹興、湖州,即最富庶的太湖流域及錢塘江流域地區。羌管,笛。菱歌,江南婦女每逢采菱,在舟中邊采邊唱。高牙,古時軍營前大旗稱牙旗。)

在柳永的創作中,這並不是一首好詞。可是百年之後,到了十二世紀六十年代,金帝國皇帝完顏亮讀它,讀到“三秋桂子,十裡荷花”,對南中國的富麗,怦然心動,引起他大舉南征的殺機。

辛棄疾,十二世紀宋政府南遷後的偉大詞人,他原籍曆城(山東濟南),生下來時,山東已淪陷給金帝國。在女真民族統治之下,他和一批愛國青年,起兵反抗,推舉耿京為主。耿京派他到來政府當時首都臨安(浙江杭州)聯絡,可是等他從臨安回來,叛徒張安國已把耿京殺掉降敵。辛棄疾和他的同志向戒備森嚴的金軍大營突擊,把張安國擒出砍頭,然後率眾南下。

從這一段英雄行徑,可瞭解他的英雄性格。但他強烈的愛國心,卻限於客觀的苟且偷安的環境,眼看一半國土永遠喪失,而無可奈何。於是他的詞像錢塘江的大潮,氣吞 山嶽,但帶著嗚咽蒼涼。我們舉他《永遇樂》一詞,這首詞寫他在京口(江蘇鎮江)北固亭懷古的心情。

千古江山,英雄無覓,孫仲謀處。舞榭歌台,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斜陽草樹,尋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贏得倉皇北顧。四十三年,望中猶記,烽火揚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鴉社鼓。憑誰問,廉頗老矣,尚能飯否?

(孫仲謀,孫權的別號,三世紀東吳帝國開國皇帝。寄奴,劉裕的乳名,五世紀劉宋帝國開國皇帝。元嘉,劉宋帝國第三任皇帝劉義隆的年號。狼居胥,即肯特山,紀元前二世紀,西漢王朝大將霍去病追擊匈奴,到狼居胥山,不見敵蹤。封,堆土祭神。倉皇北顧,劉義隆未作準備即行北伐,凡三次均大敗,劉義隆隔著長江,北望北魏軍營,面無人色。四十三年,辛棄疾作此詞時,距南下投奔祖國已43年。佛狸,北魏帝國第三任皇帝拓拔燾的乳名,劉義隆北伐的對手。廉頗,紀元前三世紀趙王國名將。)

辛棄疾作詞,最喜歡使用典故,被人認為“掉書袋”,但典故在手中並不阻礙感情奔放。

辛棄疾的詞不僅豪放,而且悲壯沉鬱。蘇軾的詞如日出時萬馬奔騰,長嘯道遊。辛棄疾的詞則如日落時兩軍生死鏖戰,縱是不悅耳的嘶喊,也出自肺腑。

史達祖,身跨十二、十三兩個世紀的偉大詞人。宋詞經過二百年的發展,到他而作出總結。十三世紀初,宰相韓侘胄北伐時,史達祖是幕僚之一。韓侘胄開罪了儒家學派的主流道學家,等到韓侘胄失敗,道學人士用毒惡的手段,大肆報復,史達祖被處黥刑——在臉上刺字後,貶竄,死在蠻荒。他雖然是政治鬥爭中的犧牲者,但他並沒有政治欲望。黥刑和道學對他的傷害,只更增高他的聲譽。他描寫春天燕子的《雙雙燕》:

過春社了,度簾幕中間,去年塵冷。差池欲住,試入舊巢相並。還相雕梁藻井,又軟語商量不定。飄然快拂花梢,翠尾分開紅影。

芳徑,芹泥雨潤,愛貼地爭飛,競誇輕俊。紅樓歸晚,看足柳暗花暝。應自棲香正穩,便忘了天涯芳信。愁損翠黛雙蛾,日日畫闌獨憑。

(春社,立春後農村祈求豐收的祭神禮。)

如果把史達祖的詞跟前面各家的詞,作一個比較,可看出時間的元素,使它們大不相同。詞到史達祖,已完全成熟。他集結前人的精華。一字一句,一音一調,都有仔細的斟酌,跟中國畫壇上的工筆劃一樣的無懈可擊。但也像工筆劃一樣,不為後人留下餘地,就再也發展不下去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