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光緒死後,載灃為什麼不自己當皇帝?

溥儀入繼大統, 等於名義上把溥儀過繼給了光緒帝當兒子。 這既是慈禧太后臨終前的安排, 也是當時清廷比較正常的選擇,

因為這是宗室中和光緒血緣最近的。

當然, 之前也出現過哥哥死了, 弟弟繼位元的情況。 比如同治死的時候無子, 由堂弟光緒繼位。 光緒還沒有兒子, 就只能讓光緒的親弟弟載灃的兒子繼位。

但是, 這種情況下, 以外藩入繼大統, 很容易發生大禮議這種問題, 就是要千方百計抬高自己本生父親的地位。 漢朝出現過定陶王的兒子入繼的情況, 宋朝出現了宋英宗入繼大統的問題, 都在如何尊崇自己的本生父親的問題上, 發生過比較嚴重的爭論。

而最為典型的則是明朝嘉靖帝。 正德死時無子, 嘉靖帝入繼大統。 朝臣都認為, 為人後者為人子, 嘉靖帝應當以孝宗的兒子的身份登基, 他的本生父親興獻王只要在禮制上抬高就可以了。

但嘉靖帝就是不肯, 認為遺詔說自己是“倫序當立”, 是因為他的血緣關係更近, 所以才入繼, 而沒有說讓他以孝宗兒子的身份入繼。 從而引發了明朝中期的一個重要問題, 也就是大禮議。

最後的結果是, 武宗正德就是這樣赤裸裸的被絕了後。 而且,

嘉靖帝也不稱孝宗為皇考, 還把自己的父親興獻王追尊為皇帝, 是為睿宗, 雖然沒有進太廟, 但另外立廟。 也就是說, 不光武宗被絕了後, 實際上連孝宗也被絕了後。

處理這種問題, 處理得最好的, 其實是宋高宗。 高宗無子, 孝宗選自民間, 高宗養育宮中, 又早早禪位給孝宗。 孝宗本生父親去世, 高宗二話不說, 讓孝宗出宮回家, 在家服喪, 三年期滿, 才又回到宮中。 這之後, 又出現過類似情況, 也都照此辦理, 並沒有發生嚴重的政治危機。

不過, 因為慈禧太后強勢, 光緒無權, 所以光緒從未提出過這個問題, 也就沒有發生類似大禮議這樣的問題。 既然沒有先例可循, 載灃即使自己的親生兒子入繼大統, 也不存在問題。

而且, 慈禧臨終前的安排是, 內有隆裕太后垂簾聽政, 外有張之洞袁世凱作為輔政大臣。 如果載灃想改變遺命, 自己當皇帝, 別人不說, 隆裕太后必然是第一個跳出來要反對的。 溥儀當皇帝, 她還可以當太后, 地位尊崇, 而且可以垂簾聽政, 如果是載灃當皇帝, 她不可能垂簾聽政,

只能在後宮混吃等死一條路。

張之洞袁世凱當然也不會同意載灃自己當皇帝。 皇帝是三歲小孩, 他們以輔政大臣的身份可以掌控朝廷局勢, 載灃雖然是攝政王, 但畢竟和自己一樣是臣子, 而不是君臣。 如果載灃當皇帝, 他們就不會有輔政大臣的身份了, 而且是確定的君臣關係。

從載灃自己的角度來說, 他也沒這個必要。 兒子當皇帝, 隆裕太后名義上垂簾聽政, 實際上並不干預政治運轉, 載灃自己當攝政王, 朝廷大小事務都由他決策, 又何必去當皇帝, 成為眾矢之的呢。

此外, 清朝對藩王防範很嚴, 提籠架鳥玩玩可以, 但是不能干預日常政治運轉, 也就是沒有什麼實權。 所以, 藩王在朝廷上沒有什麼勢力。 所以, 在光緒死後, 也沒人提過要讓載灃繼位,就算他當了皇帝,朝廷也沒什麼自己的人,皇帝是不好當的。

也沒人提過要讓載灃繼位,就算他當了皇帝,朝廷也沒什麼自己的人,皇帝是不好當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