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潘石屹:在探索中成功,尋找教育最佳平衡點|

生活, 需要你不斷地汲取教訓或者總結經驗以便下次做得更好, 對孩子, 這一點更重要!

矯枉過正

屢犯錯後進行書本與現實的反思

1998年, 潘石屹的大兒子潘讓在香港出生。 潘石屹親自為孩子剪斷臍帶, 那種哭聲與鮮血混雜的場景, 對他觸動很大。 他第一次真切地感受到了“父親”二字的分量, 就在他還沒有規劃好如何當好一個好爸爸的角色時, 第二個孩子也緊接著來到了人世。 看著一大一小兩個可愛的小傢伙, 潘石屹有些著急, 他可不希望當個失敗的父親。

大兒子到了上學的年齡, 潘石屹和太太產生了矛盾。 太太認為, 孩子一定要上中國本地的學校, 要學地道的中國文化。 而潘石屹則認為中國正和國際化接軌, 孩子應具備學說英語的優勢。 最終在潘石屹的堅持下, 大兒子進入國際學校封閉式學習。 可是沒多久, 潘石屹就後悔了, 因為孩子已經能說一口流利的英語了,

可中文卻差得難以想像, 父子之間連正常交流都存在困難, 感情也隨之生疏。 更可怕的是, 國際學校沿襲國外的教育模式, 不讓學生死記硬背, 連乘法口訣也不背。 於是潘石屹趴在桌上親自給兒子畫了一個口訣表, 沒想到兒子兩分鐘就從網上下載了一個。 潘石屹白辛苦一場不說, 越發為兒子的未來擔憂。

潘石屹乾脆買來《三字經》和《千字文》, 強行讓兒子閱讀背誦。 孩子太小, 許多字根本就不認識, 拿著書來問潘石屹, 可潘石屹也傻眼了, 因為他也不認識。 潘石屹忽然發覺, 對於孩子的家教方式有些矯枉過正了!可最佳的平衡點又是怎樣的呢?

潘石屹苦苦思索不得其解的時候意外發現, 擅長英文的兒子居然也迷上了中國文學,

用英文應對學業, 用中文練習寫作, 中英文雙語考試, 拿了全校唯一一個雙料冠軍。 潘石屹頓時醒悟, 對於孩子的早期教育, 父母不應越俎代庖, 孩子才是主角, 他們的事情他們做主, 只要在父母可以接受的範圍內就可以了, 反而能收到更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育兒的路上, 潘石屹犯過很多類似錯誤, 所以有時候也會跟年輕人開玩笑:“如果你們沒有做好準備, 我勸你們先不要急於生養一個孩子。 要知道, 生養一個孩子比帶領一個團隊還要困難, 我創業的時候還沒這麼艱難過呢!”

自我約定、自我讚賞

育兒難題中的特殊獎勵品

成功的路上, 潘石屹並非走得一帆風順。 他也吃過很多苦,

受過很多騙, 但無論境遇好壞, 他都會給自己送一份小禮物作為安慰或者鼓勵。 在教育孩子的早期過程中, 潘石屹一直都想嘗試著把這種自我約定、自我讚賞的模式嫁接到孩子身上。 因為他在孩子三歲大的時候, 發現小傢伙開始有了自己的思想和意志, 有時候不聽他和太太的話, 越是批評孩子就越是反抗, 或者乾脆向父母索要禮物, 否則哭鬧對抗, 這使得孩子的壞習慣成為屢教不改的難題, 並且惡性循環。 “怎麼辦?”地產大王潘石屹和太太也陷入常人家庭的家教難題。

有一天, 潘石屹意外發現四歲的大兒子趁自己不注意, 溜進書房, 趴在書桌上用顏料筆塗抹一幅即將在深圳開工的社區草圖, 太陽是大紅的, 地面是青綠的,

房子是灰色的……一幅冷冰冰的建築草圖變成一幅生機盎然的兒童畫。 太太張欣一把抱住兒子, 緊張地為兒子辯護:“孩子還小, 不懂事, 你就別責怪孩子了, 你再讓設計部重新製作一幅。 ”可是, 潘石屹不僅沒有責怪, 反倒激動地說:“嘿, 我終於找到送給兒子的最佳禮物了!”

潘石屹當下找出一張白紙, 先在上面畫一張床, 床上睡著一個孩子, 然後在紙的上方圍繞著床畫上七個大大的藍色圓圈。 太太張欣不解地問:“你這是幹什麼啊?”潘石屹秘而不宣地笑笑:“等下你就知道了。 ”潘石屹將畫攤在兒子面前, 兒子很喜歡, 小手抓起顏色筆就要塗抹, 可是潘石屹卻又阻止了。 他向兒子啟發道:“畫面上的這張床就是你房間裡的那張, 床上面的七個藍色大圓圈代表一周中的七天,如果你從今晚開始能單獨在自己的房間睡覺,那麼每天就可以在藍色圓圈的中間塗上你喜歡的顏色。”

原來,四歲的兒子一直和父母睡一張床上,這無論是對於親密無間的夫妻還是逐漸長大的孩子,都不是一件好事,但小傢伙怎麼也不肯睡到自己房間的小床。可潘石屹畫了這張圖後,兒子當天晚上居然乖乖睡到了自己的房間,第二天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圖片裡藍色的大圈內塗抹上豔麗的紅色。

後來,潘石屹又畫出過許多有針對性的圖畫給兒子塗抹顏色。譬如,畫一個圓筒霜淇淋和一些勺子。每次兒子順利完成父母要求做的事情,他就可以把其中的一個勺子塗成他想要的顏色。當所有的勺子變成彩色後,潘石屹給予的獎勵就是:一個美味的霜淇淋。

有時候也會在紙上畫一些空的小籠子。當孩子乖乖聽話時,就可以在籠子裡貼上一種動物的貼紙,當他的動物園住滿了小客人後,就獎賞他去真正的動物園開開眼界。你千萬不要以為潘石屹這是在訓練兒子的繪畫能力或者色彩感,他只不過通過這種方式悄然改變兒子的某些壞習慣。這些簡單的塗畫遊戲,能使孩子雀躍,他們會把遊戲當做一件大事去認真完成。

潘石屹成功的過程中,獲得過無數榮譽,可是他從來不把那些獎盃、獎狀什麼的看得很重,胡亂地扔在家裡的角落,然而當兒子完成每幅“大作”後,他都要工工整整地粘貼在兒子屋裡的牆面上。他有所悟地解釋道:“獎勵的確是使孩子聽話的最好辦法,所以,我們還要認真對待這份別有用意的獎品,把圖片貼在孩子能夠看得見的地方,一個互動性的圖畫會提醒他,他的目標是什麼!”

後來,潘石屹的太太張欣在家教書裡看到這樣一句話:“三歲的孩子已經有了視覺形象方面的意識,他們有很棒的靈感,能用紙筆創造出他們心目中美麗的東西。漂亮的不乾膠貼紙,一些基本的畫圖工作都可以滿足孩子們獨立自主的欲望,讓他們覺得自己很厲害、很能幹。有針對性的繪圖方式可以使小搗蛋乖乖地待在自己的房間中不亂跑,聽父母的話每天按時睡覺。它還適用於其他各種情形,當你想要孩子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時,你都可以用這種特殊的方式來約束孩子的行為……”

張欣從前因為佩服潘石屹的才能嫁給他,這之後,她更加慶倖自己的選擇,因為她確信潘石屹也是一個負責的、聰明的父親。

鼓勵交際

讓孩子自己尋找玩伴和快樂

“你快樂嗎?”“你感到孤獨嗎?”“你是不是覺得朋友很少?”沒有人能想像得出來,這樣的問話經常出現在潘石屹和他太太之間,原來成功人士也有孤獨的一面。不過,潘石屹通常會這樣回答太太:“我的快樂是自己的,我的孤獨也是自己的,我自己尋找自己的朋友。”“那麼孩子的呢?”忽然有一天,潘石屹的太太這樣問他。

現在的孩子多數不會交往,導致的後果不僅是童年的孤獨,還有品性上的霸道、自私、缺乏安全感等。這個道理我們都知道,但我們探討過原因所在嗎?難道真是孩子自己形成的嗎?“每個孩子生下來的時候,都是人類完美的傑作,他們純真、可愛、愛笑,他們不具備成人的各類規則,但是,他們容易被改變,而改變他們的最佳榜樣就是——父母。”潘石屹發現,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天,家長就扮演了孩子玩伴的角色,很多時候甚至不是孩子在玩,而是家長在指導著玩、陪同著玩,孩子的主動意識就差了。同時,家長們也會過於擔心孩子的安全,不僅向孩子灌輸外面危險、壞人很多、不要輕信陌生人等思想,一旦孩子想要到外面和同齡小朋友玩耍,家長們首先要考察這個孩子是否聽話、是否愛欺負人,即便是得到認可,也會寸步不離地守在自家孩子身邊。

所以,潘石屹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貫堅持的原則就是,讓孩子自己尋找玩伴和快樂。

潘石屹一家居住的社區有很多小朋友,他總不忘向兒子描述外面美好的景象,譬如綠綠的草地、歡快的小朋友、各種各樣的遊戲……這些,都能勾起兒子的興趣和打消兒子對陌生孩子的警惕。當兒子和孩子們見面後,潘石屹通常坐在一邊,不會陪著他玩,他告訴兒子:“爸爸很累,想休息了,你自己玩吧。”兒子只能主動找小朋友玩了,很快就融入其中。如果跟小朋友有了什麼矛盾,潘石屹也不管,讓他自己去化解,不然遊戲就不能進行了。於是他兒子就會想辦法了,比如跟小朋友談條件,你把你的布娃娃貢獻出來,那我就把變形金剛拿出來,兩個小朋友皆大歡喜——無形之中,原本自私的孩子學會了分享。

等到潘石屹的第二個孩子會走路了,他和太太懶得下樓了,乾脆讓大兒子領著小兒子自己去和小朋友玩,教他們必要的安全守則就行了。而夫妻倆剛好騰出時間,一起做一頓全家人享用的美味佳餚,或者一起看電視。

學會感恩

讓孩子從小做個樂善好施的人

眾所周知,作為地產大亨的潘石屹家財萬貫,但是他們卻像個普通工薪家庭那樣教育孩子。

潘石屹從小生活在艱苦環境中,長大後知道財富可貴,所以他對孩子約法三章:能在家吃家常便飯,就不外出吃;每次進商店只能買一件玩具;過節只給一百元壓歲錢。兩個孩子從小就知道“富不過三代”這個道理,所以有同學好奇地打聽他們家有多少錢,兩個孩子總是回答不出來,因為他們從不關心,更不打聽家裡有多少財產。

不過,如果你問兩個孩子一共為慈善機構捐贈了多少錢,他們不僅能回答一個總數,並且還能將每次的具體數額一一說上來。潘石屹每次參加慈善活動,一定會帶上孩子。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時,大兒子驚訝地問潘石屹:“爸爸,我們少吃一個霜淇淋少買一樣玩具,真的可以讓山裡的孩子多上一個月的學嗎?”潘石屹沒有急於回答,第二天帶上兩個孩子回了甘肅老家,讓城裡的孩子零距離去體驗貧困地區孩子不一樣的生活。回到城裡後,潘石屹發現,兩個孩子比過去更不亂花錢了。

孩子很小的時候,潘石屹就為他們在銀行各自開了一個零花錢的戶頭,孩子們將錢攢下來全部存進了銀行。潘石屹總是暗示他們,這些零花錢存下來,等到他們念大學時用來支付學費。結果沒多久再帶孩子去參加慈善活動時,兩個不到十歲的孩子居然分別拿出兩千多元捐獻了出來。當時,這對潘石屹來說都是一個意外。事後他悄悄問兩個孩子:“你們把錢都拿出來了,以後哪還有錢念大學啊?”孩子說:“可是,那些山裡的孩子現在連小學都念不了。”然後又緊張地問,“爸爸,你真的不會讓我們沒錢念大學吧?”潘石屹笑笑,心想:“怎麼會呢?”

通過慈善公益活動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也是潘石屹的另外一個目的。三年前,潘石屹帶著兩個兒子去參加東南亞海嘯捐贈晚會,那張一百萬元的支票是潘石屹的兩個兒子親手捧出來的。當時有人誤認為全家出席這樣的活動是一場走秀,後來大家才明白,他是在教育兒子。“其實,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貧困和災難的場面最能扣人心弦。”潘石屹就是要讓兒子在現場記住這些令人難忘的畫面。所以,潘石屹的兩個孩子能像城市裡最普通家庭的孩子那樣生活,也就並不奇怪了。

對於財富,潘石屹在探索中積累,然後在積累中成功;對於教育孩子,潘石屹運用了同一種理念。

發現你的閱讀!關注天鵝閱讀網微信公眾號:swanreads,精彩繼續!本文來源於天鵝閱讀網,版權及最終解釋權歸天鵝閱讀網,轉載請注明來源。

床上面的七個藍色大圓圈代表一周中的七天,如果你從今晚開始能單獨在自己的房間睡覺,那麼每天就可以在藍色圓圈的中間塗上你喜歡的顏色。”

原來,四歲的兒子一直和父母睡一張床上,這無論是對於親密無間的夫妻還是逐漸長大的孩子,都不是一件好事,但小傢伙怎麼也不肯睡到自己房間的小床。可潘石屹畫了這張圖後,兒子當天晚上居然乖乖睡到了自己的房間,第二天早上起來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在圖片裡藍色的大圈內塗抹上豔麗的紅色。

後來,潘石屹又畫出過許多有針對性的圖畫給兒子塗抹顏色。譬如,畫一個圓筒霜淇淋和一些勺子。每次兒子順利完成父母要求做的事情,他就可以把其中的一個勺子塗成他想要的顏色。當所有的勺子變成彩色後,潘石屹給予的獎勵就是:一個美味的霜淇淋。

有時候也會在紙上畫一些空的小籠子。當孩子乖乖聽話時,就可以在籠子裡貼上一種動物的貼紙,當他的動物園住滿了小客人後,就獎賞他去真正的動物園開開眼界。你千萬不要以為潘石屹這是在訓練兒子的繪畫能力或者色彩感,他只不過通過這種方式悄然改變兒子的某些壞習慣。這些簡單的塗畫遊戲,能使孩子雀躍,他們會把遊戲當做一件大事去認真完成。

潘石屹成功的過程中,獲得過無數榮譽,可是他從來不把那些獎盃、獎狀什麼的看得很重,胡亂地扔在家裡的角落,然而當兒子完成每幅“大作”後,他都要工工整整地粘貼在兒子屋裡的牆面上。他有所悟地解釋道:“獎勵的確是使孩子聽話的最好辦法,所以,我們還要認真對待這份別有用意的獎品,把圖片貼在孩子能夠看得見的地方,一個互動性的圖畫會提醒他,他的目標是什麼!”

後來,潘石屹的太太張欣在家教書裡看到這樣一句話:“三歲的孩子已經有了視覺形象方面的意識,他們有很棒的靈感,能用紙筆創造出他們心目中美麗的東西。漂亮的不乾膠貼紙,一些基本的畫圖工作都可以滿足孩子們獨立自主的欲望,讓他們覺得自己很厲害、很能幹。有針對性的繪圖方式可以使小搗蛋乖乖地待在自己的房間中不亂跑,聽父母的話每天按時睡覺。它還適用於其他各種情形,當你想要孩子做什麼,或者不做什麼時,你都可以用這種特殊的方式來約束孩子的行為……”

張欣從前因為佩服潘石屹的才能嫁給他,這之後,她更加慶倖自己的選擇,因為她確信潘石屹也是一個負責的、聰明的父親。

鼓勵交際

讓孩子自己尋找玩伴和快樂

“你快樂嗎?”“你感到孤獨嗎?”“你是不是覺得朋友很少?”沒有人能想像得出來,這樣的問話經常出現在潘石屹和他太太之間,原來成功人士也有孤獨的一面。不過,潘石屹通常會這樣回答太太:“我的快樂是自己的,我的孤獨也是自己的,我自己尋找自己的朋友。”“那麼孩子的呢?”忽然有一天,潘石屹的太太這樣問他。

現在的孩子多數不會交往,導致的後果不僅是童年的孤獨,還有品性上的霸道、自私、缺乏安全感等。這個道理我們都知道,但我們探討過原因所在嗎?難道真是孩子自己形成的嗎?“每個孩子生下來的時候,都是人類完美的傑作,他們純真、可愛、愛笑,他們不具備成人的各類規則,但是,他們容易被改變,而改變他們的最佳榜樣就是——父母。”潘石屹發現,從孩子出生的那一天,家長就扮演了孩子玩伴的角色,很多時候甚至不是孩子在玩,而是家長在指導著玩、陪同著玩,孩子的主動意識就差了。同時,家長們也會過於擔心孩子的安全,不僅向孩子灌輸外面危險、壞人很多、不要輕信陌生人等思想,一旦孩子想要到外面和同齡小朋友玩耍,家長們首先要考察這個孩子是否聽話、是否愛欺負人,即便是得到認可,也會寸步不離地守在自家孩子身邊。

所以,潘石屹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一貫堅持的原則就是,讓孩子自己尋找玩伴和快樂。

潘石屹一家居住的社區有很多小朋友,他總不忘向兒子描述外面美好的景象,譬如綠綠的草地、歡快的小朋友、各種各樣的遊戲……這些,都能勾起兒子的興趣和打消兒子對陌生孩子的警惕。當兒子和孩子們見面後,潘石屹通常坐在一邊,不會陪著他玩,他告訴兒子:“爸爸很累,想休息了,你自己玩吧。”兒子只能主動找小朋友玩了,很快就融入其中。如果跟小朋友有了什麼矛盾,潘石屹也不管,讓他自己去化解,不然遊戲就不能進行了。於是他兒子就會想辦法了,比如跟小朋友談條件,你把你的布娃娃貢獻出來,那我就把變形金剛拿出來,兩個小朋友皆大歡喜——無形之中,原本自私的孩子學會了分享。

等到潘石屹的第二個孩子會走路了,他和太太懶得下樓了,乾脆讓大兒子領著小兒子自己去和小朋友玩,教他們必要的安全守則就行了。而夫妻倆剛好騰出時間,一起做一頓全家人享用的美味佳餚,或者一起看電視。

學會感恩

讓孩子從小做個樂善好施的人

眾所周知,作為地產大亨的潘石屹家財萬貫,但是他們卻像個普通工薪家庭那樣教育孩子。

潘石屹從小生活在艱苦環境中,長大後知道財富可貴,所以他對孩子約法三章:能在家吃家常便飯,就不外出吃;每次進商店只能買一件玩具;過節只給一百元壓歲錢。兩個孩子從小就知道“富不過三代”這個道理,所以有同學好奇地打聽他們家有多少錢,兩個孩子總是回答不出來,因為他們從不關心,更不打聽家裡有多少財產。

不過,如果你問兩個孩子一共為慈善機構捐贈了多少錢,他們不僅能回答一個總數,並且還能將每次的具體數額一一說上來。潘石屹每次參加慈善活動,一定會帶上孩子。第一次參加這樣的活動時,大兒子驚訝地問潘石屹:“爸爸,我們少吃一個霜淇淋少買一樣玩具,真的可以讓山裡的孩子多上一個月的學嗎?”潘石屹沒有急於回答,第二天帶上兩個孩子回了甘肅老家,讓城裡的孩子零距離去體驗貧困地區孩子不一樣的生活。回到城裡後,潘石屹發現,兩個孩子比過去更不亂花錢了。

孩子很小的時候,潘石屹就為他們在銀行各自開了一個零花錢的戶頭,孩子們將錢攢下來全部存進了銀行。潘石屹總是暗示他們,這些零花錢存下來,等到他們念大學時用來支付學費。結果沒多久再帶孩子去參加慈善活動時,兩個不到十歲的孩子居然分別拿出兩千多元捐獻了出來。當時,這對潘石屹來說都是一個意外。事後他悄悄問兩個孩子:“你們把錢都拿出來了,以後哪還有錢念大學啊?”孩子說:“可是,那些山裡的孩子現在連小學都念不了。”然後又緊張地問,“爸爸,你真的不會讓我們沒錢念大學吧?”潘石屹笑笑,心想:“怎麼會呢?”

通過慈善公益活動培養孩子的感恩之心也是潘石屹的另外一個目的。三年前,潘石屹帶著兩個兒子去參加東南亞海嘯捐贈晚會,那張一百萬元的支票是潘石屹的兩個兒子親手捧出來的。當時有人誤認為全家出席這樣的活動是一場走秀,後來大家才明白,他是在教育兒子。“其實,無論是成人還是兒童,貧困和災難的場面最能扣人心弦。”潘石屹就是要讓兒子在現場記住這些令人難忘的畫面。所以,潘石屹的兩個孩子能像城市裡最普通家庭的孩子那樣生活,也就並不奇怪了。

對於財富,潘石屹在探索中積累,然後在積累中成功;對於教育孩子,潘石屹運用了同一種理念。

發現你的閱讀!關注天鵝閱讀網微信公眾號:swanreads,精彩繼續!本文來源於天鵝閱讀網,版權及最終解釋權歸天鵝閱讀網,轉載請注明來源。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