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陰陽平衡,五行相克

《極簡生物學》100-32 中醫藥學中的生物學

摘要

中醫藥理論把生物體一分為二, 又把體內各大器官系統用一分為五的方法出歸納為“五

行、五臟、六腑、相生相剋論”。 進行診斷、分類、關聯、預防、養生、治療和康復。

博大精深的中醫藥學是生物學一個分支, 尤其是“黃帝經, 仲景方”。

西方醫學也是生物學一個分支, 兩個分支應該互補, 共存。

中醫藥學涉及到對生物體的診斷、分類、關聯、預防、養生、治療和康復。 認為任何事物都可以用陰陽來描述, 生物界也不例外。 《黃帝內經·素問》說“陰陽者, 天地之道, 萬物之納紀, 變化之父母,

生殺之本始, 神明之府也”。 說的是, 陰陽是變化的規律, 是綱領, 是變化的力量源泉, 是萬物產生和死亡的根本原因。

中醫藥學把萬物一分為二——陰與陽:下降--上升、月亮—太陽、寒冷--溫熱、虛--實、有形--無形、氣—血……甚至現代科學發現也不離陰陽:波—粒、合成—分解、磷酸化—去磷酸化……雌--雄、受體—配體、第二信使cGMP—cAMP、嘧啶(T、C、U)—嘌呤 (A、G)……

《黃帝內經》:“兩精相搏謂之神”。 兩精即陰陽, 相搏有生命。

陰陽學說也用太極圖表示, 描述了陰陽平衡, 陰陽轉化, 陰陽互生(根), 陰陽失調、物極必反。

人的飲食、保健和治療都需要先辯體質的陰陽寒熱。 尤其是中老年人和體弱多病人, 否則會加劇陰陽失衡, 增加疾病發生機會。

中醫藥理論又把生物體內大系統調節用一分為五的方法出歸納為“五行五

髒六腑相生相剋論”:

“肺”由肺臟、大腸、氣管、喉、鼻、皮膚等構成系統。 有“肺主氣”, “肺主皮毛”, “肺與大腸相表裡”, “肺開竅於鼻”, “肺藏魄(本能)”……

“腎”由性器官、腎臟、膀胱、骨、髓、毛髮、耳和免疫器官構成系統。 有“腎生精”, “腎與膀胱相表裡”, “腎開竅於耳”, “腎藏志(無意識)”……

“肝”由肝臟、膽、目、筋、爪構成系統。 有“肝主血”, “肝與膽相表裡”, “肝開竅於目”, “肝藏魄(理智)”……

“心”由心臟、心的包膜、經過心臟的經絡、小腸、脈、面、舌、腦、精神活動(意識、思維、情志)構成系統, 有“心主神明(腦, 思維)”, “心與小腸相表裡”, “心開竅於舌”, “心藏神(精神)”……

“脾”由脾臟、胃、肌肉、唇、口構成系統。 有脾和胃相表裡, 脾開竅於口, 其華在唇, “脾藏意(意識--思辨過程)”……

最新發現:

(1)霧霾顆粒從大腸杯狀細胞排泄,

這與“肺與大腸相表裡”有關;

(2)因為“肺主皮毛”, 減少手背和臉部色斑靠補“肺”中藥是有效的, 臉色靠化妝品塗抹改變不了內在;

(3)因為“肝開竅於目”, 補“肝”中藥可以緩解眼睛的疾病;

(4)西醫教授推廣“動舌”防癡呆, 只因“心開竅於舌”……

關注自己機體“五臟六腑”之間的關聯和“相生相剋”關係有益的。

博大精深的中醫藥學是生物學一個分支, 尤其是“黃帝經, 仲景方”。

西方醫學也是生物學一個分支, 兩個分支應該互補, 共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