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四海遊蹤:八閩大地行之銅山古城,東山的咽喉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銅山古城全景

東山島東北隅有一片寬闊的海域, 進出東山的漁船、商船、貨船、遊輪都要從這片海域經過, 因此, 這裡也成為東山的咽喉,

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該海域與東山主島連接處, 是一片巨大的海濱礁石群, 怪石嶙峋, 情態各異, 是典型的海蝕地貌奇觀。 礁石之上, 木麻黃蔥蘢滴翠, 綠樹叢中, 一條蜿蜒巨龍連綿起伏……這就是閩海五大水寨之一的銅山古城。

順著腳下的古城登臨而上,

見花崗岩砌成的城牆巍然屹立海岸, 蜿蜒如盤。 明朝初年, 中國東南沿海倭患日重。 洪武二十年(1387), 明太祖朱元璋派江夏侯周德興巡視福建沿海, 築城建寨。 周德興至銅山, 於險要之地, 徵調雲霄、詔安、漳浦等地民工, 臨海砌石, 環山築城。 銅山古城建築完工後, 在此建置銅山水寨, 設福船、哨船、冬船、快船等各種船隻46艘, 派141名官兵駐守。 當時的銅山水寨與福甯烽火、福州小埕、興化南日、泉州浯嶼, 合稱“閩海五大水寨”, 肩負起抵禦外侵、平定海氛、保衛祖國海疆的歷史重任, 是福建沿海重要的軍事防禦要地之一。

據《東山縣誌》載,銅山城總長 571 丈,高 2.6 丈,牆厚1丈,女嬙864堞,窩鋪16個,城基用條石幹砌疊壘而成,城牆用粘土夾以碎石夯築。城設東西南北四城門,皆有石門額,上鐫城門美稱,東曰晨曦、西曰思美、南曰答陽、北曰拱極。六百年來,銅山軍民憑藉古城,先後擊敗了葡萄牙、荷蘭、英國、日本等帝國主義侵略者的進攻,古城上的每一石、每一土都記錄了東山人民可歌可泣的鬥爭史,刻寫了古城經歷的無數次戰爭浩劫: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和明永曆10年(1582),抗倭名將戚繼光兩度率浙江義烏兵,在東山島上設立“浙兵營”,據古城擊潰倭寇的侵擾。

明崇禎六年(1633),巡撫路振飛、大帥徐一鳴,據守銅山城,在東山海面連續兩次擊潰荷蘭帝國東印艦隊。七年(1634) 銅山鄉賢、四川巡撫陳士奇之父陳焯,率眾于城南門外沙灘埋下“暗鼎陣”,全殲入侵登陸的倭寇。

清順治五年(1648),鄭成功興師抗清,銅山古城便是他造船練兵、籌糧募餉的根據地之一。十八年(1661),鄭成功東征收復臺灣時,銅山有500多名青壯年投身東征隊伍。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從這裡出發,用武力統一臺灣。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國侵略者從虎門敗退後,猛攻銅山城。曾任銅山守備的福建水師提督陳化成率水師和銅山軍民奮起反抗,打得英艦狼狽逃竄。

抗日戰爭期間,東山軍民又先後3次在此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進犯。

修復後的城牆依山起伏,條石砌成,長1900米,高7米。古城內有一座回廊曲徑、玲瓏雅致的關帝廟,又稱武廟,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廟側有數椽古老廬舍,是明末著名學者、書畫家、民族英雄黃道周出生地。道周(1585—1646)字幼玄,又字螭若,號石齋,天啟二年(1622)進士,福王時任禮部尚書,唐王時任武英殿大學士。其行書、草書,行筆轉折剛勁有力,體勢方整,書風雄健奔放,不諧流俗,一如其人;其楷書既古拙厚重來,又清秀飄逸。黃道周素有“閩海才子”之美譽,乾隆帝說他“立朝守正,風節凜然,其奏議慷慨極言,忠議溢於簡牘;卒之以身殉國,不愧一代完人。”徐霞客說他“字畫為館閣第一,文章為國朝第一,人品為海內第一,其學問直接周孔,為古今第一。”

關帝廟附近海濱石崖上,有一塊重約200噸的巨石,狀似玉兔蹲狀,底部接觸僅數寸,風吹石動,搖搖欲墜,故名“風動石”,以“天下第一奇石”載入《世界地理之最》。

海濱建有長長的棧道,漫步其上,聆聽海風潮音,遙想古城往事,胸中頓生豪氣。至為遺憾的是,古城牆的200多張照片大多被我誤刪,也不知還能恢復否?嗚呼——

連結·周德興

周德興(?-1392),安徽鳳陽人,朱元璋幼時玩伴,累積戰功遷左翼大元帥,後升指揮使、湖廣行省左丞。洪武三年(1370)封江夏侯,複任命為將軍出征湖南、貴州少數民族叛亂。二十年(1387)三月,複令周德興到福建,委以防倭重任,築城一十六。二十五年(1392),其子周驥被揭發同宮女亂搞關係,以“帷德不修”罪名,父子連坐被誅,命收其公田。《明史》有傳,雲——

周德興,濠人。與太祖同裡,少相得。從定滁、和。渡江,累戰皆有功,遷左翼大元帥。從取金華、安慶、高郵。援安豐,征廬州,進指揮使。從討贛州、安福、永新,拔吉安。再進湖廣行省左丞。同楊璟討廣西,攻永州。元平章阿思蘭及周文貴自全州來援,德興再擊敗之,斬朱院判。追奔至全州,遂克之。道州、甯州、藍山皆下。進克武岡州,分兵據險,絕靖江聲援。廣西平,功多。洪武三年封江夏侯,歲祿千五百石,予世券。

是歲,慈利土酋覃垕連茅岡諸寨為亂,長沙洞苗俱煽動。太祖命德興為征南將軍,帥師討平之。明年伐蜀,副湯和為征西左將軍,克保寧。先是,傅友德已克階、文,而和所帥舟師未進。及保甯下,兩路軍始合。蜀平,論功,帝以和功由德興,賞德興而面責和。且追數征蠻事,謂覃垕之役,楊璟不能克,趙庸中道返,功無與德興比者。複副鄧愈為征南左將軍,帥趙庸、左君弼出南寧,平婪鳳、安田諸州蠻,克泗城州,功複出諸將上。賞倍于大將,命署中立府,行大都督府事。德興功既盛,且恃帝故人,營第宅逾制。有司列其罪,詔特宥之。十三年命理福建軍務,旋召還。

明年,五溪蠻亂。德興已老,力請行,帝壯而遣之,賜手書曰:“趙充國圖征西羌,馬援請討交址,朕常嘉其事,謂今人所難。卿忠勤不怠,何忝前賢,靖亂安民,在此行也。”至五溪,蠻悉散走。會四川水盡源、通塔平諸洞作亂,仍命德興討平之。十八年,楚王楨討思州五開蠻,複以德興為副將軍。德興在楚久,所用皆楚卒,威震蠻中。定武昌等十五衛,歲練軍士四萬四千八百人。決荊州嶽山壩以溉田,歲增官租四千三百石。楚人德之。還鄉,賜黃金二百兩,白金二千兩,文綺百匹。

居無何,帝謂德興:“福建功未竟,卿雖老,尚勉為朕行。”德興至閩,按籍僉練,得民兵十萬餘人。相視要害,築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防海之策始備。逾三年,歸第,複令節制鳳陽留守司,並訓練屬衛軍士。諸勳臣存者,德興年最高。歲時入朝,賜予不絕。二十五年八月,以其子驥亂宮,並坐誅死。

值得一提的是,周德興對明代海防尤其是福建海防建設功績巨大,卻遭到民眾的激烈反抗,留下“千古惡人”之名。原因何在?從短短的傳記裡,亦可得到端倪。其一是“按籍僉練,得民兵十萬餘人”。別的史料記其就福、興、漳、泉四府民戶“三丁取一”為沿海衛所戍兵。抓丁為兵,古代不知道留下多少關於此類慘劇的詩文,而在社會尚動盪不安的明朝初年,此事當造成更大的社會動盪,也自然要加深民眾對執行者的仇恨。其二是“相視要害,築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如此沉重浩大的工程,費用一輪輪攤派在老百姓的各種徭役雜稅裡,在已經被元末的各種戰爭和禁海遷界等拖得民不聊生的閩南諸地,自然會遭到激烈的抵抗。其三亦有周德興驕橫性格的因素。《明史》記周德興“功既盛,且恃帝故人,營第宅逾制”。雖不得全貌,也可略知一二。福建民間傳說裡的周德興,不論到哪裡都是騎著高頭馬,跟著一堆隨從,目中無人,可見也不是完全沒有依據的。

按照我的認知,周德興是中國歷史上的有功之人,卻在福建這一片土地上背負了千古惡名——歷史常常以這種開玩笑的方式,讓人忘記它的本來面目。無奈也!

據《東山縣誌》載,銅山城總長 571 丈,高 2.6 丈,牆厚1丈,女嬙864堞,窩鋪16個,城基用條石幹砌疊壘而成,城牆用粘土夾以碎石夯築。城設東西南北四城門,皆有石門額,上鐫城門美稱,東曰晨曦、西曰思美、南曰答陽、北曰拱極。六百年來,銅山軍民憑藉古城,先後擊敗了葡萄牙、荷蘭、英國、日本等帝國主義侵略者的進攻,古城上的每一石、每一土都記錄了東山人民可歌可泣的鬥爭史,刻寫了古城經歷的無數次戰爭浩劫:

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和明永曆10年(1582),抗倭名將戚繼光兩度率浙江義烏兵,在東山島上設立“浙兵營”,據古城擊潰倭寇的侵擾。

明崇禎六年(1633),巡撫路振飛、大帥徐一鳴,據守銅山城,在東山海面連續兩次擊潰荷蘭帝國東印艦隊。七年(1634) 銅山鄉賢、四川巡撫陳士奇之父陳焯,率眾于城南門外沙灘埋下“暗鼎陣”,全殲入侵登陸的倭寇。

清順治五年(1648),鄭成功興師抗清,銅山古城便是他造船練兵、籌糧募餉的根據地之一。十八年(1661),鄭成功東征收復臺灣時,銅山有500多名青壯年投身東征隊伍。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福建水師提督施琅從這裡出發,用武力統一臺灣。

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英國侵略者從虎門敗退後,猛攻銅山城。曾任銅山守備的福建水師提督陳化成率水師和銅山軍民奮起反抗,打得英艦狼狽逃竄。

抗日戰爭期間,東山軍民又先後3次在此抗擊日本侵略者的進犯。

修復後的城牆依山起伏,條石砌成,長1900米,高7米。古城內有一座回廊曲徑、玲瓏雅致的關帝廟,又稱武廟,建於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廟側有數椽古老廬舍,是明末著名學者、書畫家、民族英雄黃道周出生地。道周(1585—1646)字幼玄,又字螭若,號石齋,天啟二年(1622)進士,福王時任禮部尚書,唐王時任武英殿大學士。其行書、草書,行筆轉折剛勁有力,體勢方整,書風雄健奔放,不諧流俗,一如其人;其楷書既古拙厚重來,又清秀飄逸。黃道周素有“閩海才子”之美譽,乾隆帝說他“立朝守正,風節凜然,其奏議慷慨極言,忠議溢於簡牘;卒之以身殉國,不愧一代完人。”徐霞客說他“字畫為館閣第一,文章為國朝第一,人品為海內第一,其學問直接周孔,為古今第一。”

關帝廟附近海濱石崖上,有一塊重約200噸的巨石,狀似玉兔蹲狀,底部接觸僅數寸,風吹石動,搖搖欲墜,故名“風動石”,以“天下第一奇石”載入《世界地理之最》。

海濱建有長長的棧道,漫步其上,聆聽海風潮音,遙想古城往事,胸中頓生豪氣。至為遺憾的是,古城牆的200多張照片大多被我誤刪,也不知還能恢復否?嗚呼——

連結·周德興

周德興(?-1392),安徽鳳陽人,朱元璋幼時玩伴,累積戰功遷左翼大元帥,後升指揮使、湖廣行省左丞。洪武三年(1370)封江夏侯,複任命為將軍出征湖南、貴州少數民族叛亂。二十年(1387)三月,複令周德興到福建,委以防倭重任,築城一十六。二十五年(1392),其子周驥被揭發同宮女亂搞關係,以“帷德不修”罪名,父子連坐被誅,命收其公田。《明史》有傳,雲——

周德興,濠人。與太祖同裡,少相得。從定滁、和。渡江,累戰皆有功,遷左翼大元帥。從取金華、安慶、高郵。援安豐,征廬州,進指揮使。從討贛州、安福、永新,拔吉安。再進湖廣行省左丞。同楊璟討廣西,攻永州。元平章阿思蘭及周文貴自全州來援,德興再擊敗之,斬朱院判。追奔至全州,遂克之。道州、甯州、藍山皆下。進克武岡州,分兵據險,絕靖江聲援。廣西平,功多。洪武三年封江夏侯,歲祿千五百石,予世券。

是歲,慈利土酋覃垕連茅岡諸寨為亂,長沙洞苗俱煽動。太祖命德興為征南將軍,帥師討平之。明年伐蜀,副湯和為征西左將軍,克保寧。先是,傅友德已克階、文,而和所帥舟師未進。及保甯下,兩路軍始合。蜀平,論功,帝以和功由德興,賞德興而面責和。且追數征蠻事,謂覃垕之役,楊璟不能克,趙庸中道返,功無與德興比者。複副鄧愈為征南左將軍,帥趙庸、左君弼出南寧,平婪鳳、安田諸州蠻,克泗城州,功複出諸將上。賞倍于大將,命署中立府,行大都督府事。德興功既盛,且恃帝故人,營第宅逾制。有司列其罪,詔特宥之。十三年命理福建軍務,旋召還。

明年,五溪蠻亂。德興已老,力請行,帝壯而遣之,賜手書曰:“趙充國圖征西羌,馬援請討交址,朕常嘉其事,謂今人所難。卿忠勤不怠,何忝前賢,靖亂安民,在此行也。”至五溪,蠻悉散走。會四川水盡源、通塔平諸洞作亂,仍命德興討平之。十八年,楚王楨討思州五開蠻,複以德興為副將軍。德興在楚久,所用皆楚卒,威震蠻中。定武昌等十五衛,歲練軍士四萬四千八百人。決荊州嶽山壩以溉田,歲增官租四千三百石。楚人德之。還鄉,賜黃金二百兩,白金二千兩,文綺百匹。

居無何,帝謂德興:“福建功未竟,卿雖老,尚勉為朕行。”德興至閩,按籍僉練,得民兵十萬餘人。相視要害,築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防海之策始備。逾三年,歸第,複令節制鳳陽留守司,並訓練屬衛軍士。諸勳臣存者,德興年最高。歲時入朝,賜予不絕。二十五年八月,以其子驥亂宮,並坐誅死。

值得一提的是,周德興對明代海防尤其是福建海防建設功績巨大,卻遭到民眾的激烈反抗,留下“千古惡人”之名。原因何在?從短短的傳記裡,亦可得到端倪。其一是“按籍僉練,得民兵十萬餘人”。別的史料記其就福、興、漳、泉四府民戶“三丁取一”為沿海衛所戍兵。抓丁為兵,古代不知道留下多少關於此類慘劇的詩文,而在社會尚動盪不安的明朝初年,此事當造成更大的社會動盪,也自然要加深民眾對執行者的仇恨。其二是“相視要害,築城一十六,置巡司四十有五”。如此沉重浩大的工程,費用一輪輪攤派在老百姓的各種徭役雜稅裡,在已經被元末的各種戰爭和禁海遷界等拖得民不聊生的閩南諸地,自然會遭到激烈的抵抗。其三亦有周德興驕橫性格的因素。《明史》記周德興“功既盛,且恃帝故人,營第宅逾制”。雖不得全貌,也可略知一二。福建民間傳說裡的周德興,不論到哪裡都是騎著高頭馬,跟著一堆隨從,目中無人,可見也不是完全沒有依據的。

按照我的認知,周德興是中國歷史上的有功之人,卻在福建這一片土地上背負了千古惡名——歷史常常以這種開玩笑的方式,讓人忘記它的本來面目。無奈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