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圍魏救趙的驚人真相:齊國圍魏不是為了救趙,而是想同時削弱魏趙

歷史上其實並沒有什麼“圍魏救趙”, 因為實際上並沒有“圍魏”, 齊國的目的也不是“救趙”。

戰國策中是這樣記載的。

趙國國都邯鄲被魏軍圍困, 不得已向齊國求救。

齊威王召集大臣商議。 相國鄒忌認為不救趙國, 對齊國更有利。

而段幹朋則認為, 不救趙國, 魏國佔領了邯鄲, 就會變得更加強大, 這對齊國不利。

但如果直接出兵邯鄲, 可能會魏國看到聯軍勢眾就不敢打了——若不開戰, 這樣魏軍和趙國的實力都不會削弱, 這對齊國也沒有利。

於是段幹朋建議齊威王分兵兩路, 一路去打魏國的襄陵, 削弱魏國實力;等魏軍攻破了趙國邯鄲後,

再派一路去打疲憊的魏軍, 以逸待勞, 以實擊虛, 故能一舉兩得。

齊威王採納了段幹朋的建議。

這第二路軍就是由孫臏、田忌帶領的, 準備在邯鄲失守後去攻打疲憊的魏軍。

可見, 齊國出兵的目的並非是“救趙”, 而是要趁機削弱魏趙兩國的實力。

當田忌想要直撲邯鄲的時候, 孫臏則認為:邯鄲失守, 魏軍佔領了城池, 直接攻城損失太大(孫子曰:上兵伐謀, 最下攻城), 應該把魏軍從邯鄲城裡引出來再打。 最好還要讓魏軍跑上兩三天路, 讓他自己耗得差不多了, 再揍。

田忌聽從建議, 出兵佯攻魏都大樑, 暗地裡卻在桂陵設伏。

國都被圍, 魏軍不得已回軍救援, 半路就中了孫臏的“圍點打援”之計。

春秋無義戰, 戰國也沒有, 大家都是從自己的利益出發, 選擇對自己最有利的手段做事。 救趙不是真的救趙, 要趁趙國削弱了再救一把;圍魏不是真的圍魏, 而是要吸引魏軍回撤以便半途伏擊。

另外, 段幹朋這個人只在《戰國策》一書中出現, 可能歷史上並無其人——大概是孫臏的化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