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南陽市實施“醫保救助工程”+“一站式”結算築牢農村困難群眾因病致貧返貧的防線

南陽市12個縣區中有6個國家級貧困縣、1個省級貧困縣, 農村貧困人口39.3萬人, 其中60%左右因病致貧返貧, 慢性病患者又占因病致貧返貧人口的25%左右, 進一步減輕就醫負擔是幫助困難群眾脫貧致富最直接、最基礎的途徑。 今年以來, 南陽市積極探索實施“醫保救助工程”, 與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困難群眾大病補充保險相銜接, 突出慢性病救助, 提高門診大病和住院醫療補助費用, 實行先診療後付費和“一站式”即時結算, 社會保障網又織密了一層, 為農村困難群眾構築起醫療救助的又一道防線。
一、問題導向, 試點先行。 近年來, 南陽市認真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和省委、省政府部署, 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困難群眾大病補充醫療保險政策,

患病困難群眾住院實際報銷比例達70%左右, 極大緩解了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但隨著脫貧攻堅工作的深入推進, 市委、市政府領導在與貧困戶的走訪座談中發現, 因病致貧返貧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 突出表現在三個方面:一是患高血壓、冠心病等慢性病困難群眾群體龐大, 每人每年醫藥費在4000元左右, 而門診報銷有限, 困難群眾醫藥費用負擔較重;二是大病住院三次報銷後餘下的30%自付費用, 對困難群眾來說仍是較大的經濟負擔;三是大病患者出院後, 多數仍需長期門診治療, 後續治療費用困難群眾“吃不消”。 這些情況導致有些困難群眾有病不醫、小病拖大, 加深了貧困程度。
如何有效遏制和減少因病致貧返貧, 已成為南陽市推動精准扶貧急需解決的難題。
對此, 南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關注, 深刻認識到:慢性病問題已經成為困難群眾脫貧致富的障礙, 成為影響全市脫貧攻堅的突出短板, 必須樹牢民本思想, 堅持問題導向, 強化有解思維, 在慢性病醫療救助方面積極探索, 進一步為困難群眾織密健康保障網, 切實解決群眾因病致貧返貧問題。 年初, 安排鎮平、方城和淅川三縣先行開展試點。 半年來, 三個試點縣圍繞困難群眾門診慢性病、門診重特大疾病及住院負擔過重等問題, 結合各自實際, 分別出臺了以慢性病救助為主的具體政策, 列出了專項資金, 醫療機構設立了專門服務視窗,
開展了醫療補助。 試點工作短時間內取得明顯成效, 切實減輕了患慢性病和大病困難群眾的醫療負擔, 得到貧困戶的真心擁護。
二、充分論證, 全面推開。 市委、市政府組織人社局、衛計委、民政局、扶貧辦、財政局等部門, 深入三個試點縣認真總結經驗, 同步對全市貧困人口慢性病醫療救助進行調研摸底, 為出臺市級層面政策提供借鑒和依據。 本著實事求是、務實管用的原則, 研究出臺了《南陽市農村困難群眾“醫保救助辦法”(試行)》及《實施細則》, 自2017年7月1日起在全市全面實施。 一是明確救助對象。 “醫保救助工程”的保障物件是具有南陽市戶口,參加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且為建檔立卡的貧困人口、農村特困人員(五保戶)集中救助供養對象。 困難群眾脫貧後,“醫保救助工程”待遇延續一年,到期後自動終止。二是明晰救助標準。突出三類救助:第一類是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等19種門診慢性病病種進行補助。在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大病補充保險報銷的基礎上,剩餘合規費用按70%給予補助,每人每年累計補助金額不超過2000元。第二類是對終末期腎病等10種門診重特大疾病病種進行補助。在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大病補充保險報銷的基礎上,剩餘合規費用二級、三級醫療機構分別按70%、60%給予補助,每人每年累計補助金額不超過1.2萬元。第三類是對住院醫療費用進行補助。在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大病補充保險報銷的基礎上,合規自付費用超過2000元以上的部分,一級、二級、三級醫療機構分別按85%、80%、70%給予補助,不設封頂線。三是確定資金來源。“醫保救助工程”補助資金由市、縣財政共同分擔,市級財政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農村特困人員集中救助供養對象每人每年定補50元,剩餘資金由縣級財政承擔。縣級財政部門建立財政專賬,對補助資金實行專賬管理、專款專用,當年結餘部分滾動至下一年度使用,不足部分由縣級財政彌補解決。止目前,全市已有3978名困難群眾得到救助,慢性病、大病人均報銷比例提高了10—20個百分點,進一步減輕了困難群眾就醫負擔。如宛城區慢性病患者楊文風,在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門診醫療費用1413.9元,基本醫療保險報銷894.3元,醫保救助工程報銷337.1元,個人僅負擔182.5元,報銷比例達87.1%。
三、“一站式”結算,便民利民。醫療費用報銷涉及部門多、手續繁瑣,為讓困難群眾少跑腿、快結算,南陽市實行“一站式”即時結算,最大程度地方便困難群眾就醫。一是開發“一站式”結算軟體平臺。專門開發出“醫保救助工程”“一站式”結算系統,與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大病補充保險實現一個平臺即時結算,6月上旬,全市22家市級、67家縣級、205家鄉級定點醫療機構全部實現了無縫對接。整合扶貧、醫保、民政等部門資料資源,建立醫保救助大資料庫,全市39.3萬農村困難群眾全部納入保障範圍。同時,根據農村困難群眾變化情況,每季度對資料庫更新一次,確保新增人員和退出人員有序變動。目前,全市農村貧困群眾門診規定病種已納入4.86萬人,10月底前全部納入。二是開通綠色通道。各定點醫療機構設立扶貧視窗,專門為貧困患者就醫登記和結算進行服務,救助物件憑藉參保證件、身份證及慢性病救助卡等直接進行登記,結算時系統自動顯示每次報銷比例及數額,病人只需負擔各類報銷後的自付費用。三是實行先診療後付費。貧困群眾住院治病時在扶貧視窗免費登記,治療期間不交押金,出院時一併報銷所有合規費用後,結清自付費用即可。如宛城區貧困患者王維善,於今年7月16日在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住院,醫藥總費用33556元,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報銷20897元,大病補充保險補償2962元,醫保救助工程補償3186元,通過四次報銷後自付費用6511元。王維善高興地說,“現在住院治病不用先交押金了,自己掏錢也少了,所有手續一個視窗辦完,再也不用發愁找不到地方、來回跑腿了,黨的政策真是好啊!”
四、完善機制,保障運行。“醫保救助工程”涉及多個部門、多個領域,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南陽市堅持不斷完善機制,強化部門協同,常態長效推進,確保順利運行。一是建立部門聯動機制。在市委、市政府統一領導下,人社部門牽頭負責“醫保救助工程”的具體實施,財政部門負責資金籌措,民政部門負責提供農村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物件資料,扶貧部門負責核准農村困難群眾資訊,衛計部門負責醫療機構監管,審計部門負責資金安全運行,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二是構建精准服務機制。以縣區為單位組織醫療專家組深入基層醫療機構,按門診規定病種對困難群眾進行鑒定,符合條件的及時發放救助卡。對行動不便的貧困人員,組織專家入戶瞭解貧困患者情況,建立醫療檔案,經常上門診治。鼓勵有條件的縣區,及時跟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逐一與貧困人口簽訂醫療衛生服務管理協定,提供藥物配送、規範用藥、定期診療等個性化服務。三是實行分級診療制度。門診慢性病原則上在縣域內治療,以鄉級定點醫療機構為主;門診重特大疾病原則上不出市,以市、縣兩級定點醫療機構為主。引導參保群眾合理利用衛生資源,基本實現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四是健全監控監管機制。合理控制診療費用,督促指導醫療機構規範診療行為、防止過度醫療,有效控制目錄外藥品和診療專案的使用,確保把一級、二級、三級醫院目錄外費用分別控制在2.5%、7%、10%以內,切實減輕困難群眾診療費用負擔。加強資金監管,定期開展監督、檢查、審計,對定點醫療機構有虛假就醫、偽造醫療文書等欺詐、騙保行為的,堅決依法查處,騙保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確保“醫保救助工程”資金專款專用、安全運行。
“醫保救助工程”自7月份全面推行以來,全市困難群眾門診慢性病報銷比例達到90%左右,門診大病報銷比例達到93%左右,住院報銷比例達到81%左右,農村困難群眾解除了後顧之憂,能夠安心治病、安心生活、安心生產,被老百姓親切的稱為“暖心工程”“安心工程”,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困難群眾脫貧後,“醫保救助工程”待遇延續一年,到期後自動終止。二是明晰救助標準。突出三類救助:第一類是對類風濕性關節炎等19種門診慢性病病種進行補助。在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大病補充保險報銷的基礎上,剩餘合規費用按70%給予補助,每人每年累計補助金額不超過2000元。第二類是對終末期腎病等10種門診重特大疾病病種進行補助。在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大病補充保險報銷的基礎上,剩餘合規費用二級、三級醫療機構分別按70%、60%給予補助,每人每年累計補助金額不超過1.2萬元。第三類是對住院醫療費用進行補助。在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和大病補充保險報銷的基礎上,合規自付費用超過2000元以上的部分,一級、二級、三級醫療機構分別按85%、80%、70%給予補助,不設封頂線。三是確定資金來源。“醫保救助工程”補助資金由市、縣財政共同分擔,市級財政對建檔立卡貧困人口、農村特困人員集中救助供養對象每人每年定補50元,剩餘資金由縣級財政承擔。縣級財政部門建立財政專賬,對補助資金實行專賬管理、專款專用,當年結餘部分滾動至下一年度使用,不足部分由縣級財政彌補解決。止目前,全市已有3978名困難群眾得到救助,慢性病、大病人均報銷比例提高了10—20個百分點,進一步減輕了困難群眾就醫負擔。如宛城區慢性病患者楊文風,在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門診醫療費用1413.9元,基本醫療保險報銷894.3元,醫保救助工程報銷337.1元,個人僅負擔182.5元,報銷比例達87.1%。
三、“一站式”結算,便民利民。醫療費用報銷涉及部門多、手續繁瑣,為讓困難群眾少跑腿、快結算,南陽市實行“一站式”即時結算,最大程度地方便困難群眾就醫。一是開發“一站式”結算軟體平臺。專門開發出“醫保救助工程”“一站式”結算系統,與基本醫療保險、大病保險、大病補充保險實現一個平臺即時結算,6月上旬,全市22家市級、67家縣級、205家鄉級定點醫療機構全部實現了無縫對接。整合扶貧、醫保、民政等部門資料資源,建立醫保救助大資料庫,全市39.3萬農村困難群眾全部納入保障範圍。同時,根據農村困難群眾變化情況,每季度對資料庫更新一次,確保新增人員和退出人員有序變動。目前,全市農村貧困群眾門診規定病種已納入4.86萬人,10月底前全部納入。二是開通綠色通道。各定點醫療機構設立扶貧視窗,專門為貧困患者就醫登記和結算進行服務,救助物件憑藉參保證件、身份證及慢性病救助卡等直接進行登記,結算時系統自動顯示每次報銷比例及數額,病人只需負擔各類報銷後的自付費用。三是實行先診療後付費。貧困群眾住院治病時在扶貧視窗免費登記,治療期間不交押金,出院時一併報銷所有合規費用後,結清自付費用即可。如宛城區貧困患者王維善,於今年7月16日在南陽市第二人民醫院住院,醫藥總費用33556元,基本醫療保險和大病保險報銷20897元,大病補充保險補償2962元,醫保救助工程補償3186元,通過四次報銷後自付費用6511元。王維善高興地說,“現在住院治病不用先交押金了,自己掏錢也少了,所有手續一個視窗辦完,再也不用發愁找不到地方、來回跑腿了,黨的政策真是好啊!”
四、完善機制,保障運行。“醫保救助工程”涉及多個部門、多個領域,是一項綜合性系統工程,南陽市堅持不斷完善機制,強化部門協同,常態長效推進,確保順利運行。一是建立部門聯動機制。在市委、市政府統一領導下,人社部門牽頭負責“醫保救助工程”的具體實施,財政部門負責資金籌措,民政部門負責提供農村特困人員集中供養物件資料,扶貧部門負責核准農村困難群眾資訊,衛計部門負責醫療機構監管,審計部門負責資金安全運行,各司其職、各負其責。二是構建精准服務機制。以縣區為單位組織醫療專家組深入基層醫療機構,按門診規定病種對困難群眾進行鑒定,符合條件的及時發放救助卡。對行動不便的貧困人員,組織專家入戶瞭解貧困患者情況,建立醫療檔案,經常上門診治。鼓勵有條件的縣區,及時跟進家庭醫生簽約服務,逐一與貧困人口簽訂醫療衛生服務管理協定,提供藥物配送、規範用藥、定期診療等個性化服務。三是實行分級診療制度。門診慢性病原則上在縣域內治療,以鄉級定點醫療機構為主;門診重特大疾病原則上不出市,以市、縣兩級定點醫療機構為主。引導參保群眾合理利用衛生資源,基本實現小病不出村,常見病不出鄉,大病不出縣。四是健全監控監管機制。合理控制診療費用,督促指導醫療機構規範診療行為、防止過度醫療,有效控制目錄外藥品和診療專案的使用,確保把一級、二級、三級醫院目錄外費用分別控制在2.5%、7%、10%以內,切實減輕困難群眾診療費用負擔。加強資金監管,定期開展監督、檢查、審計,對定點醫療機構有虛假就醫、偽造醫療文書等欺詐、騙保行為的,堅決依法查處,騙保行為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確保“醫保救助工程”資金專款專用、安全運行。
“醫保救助工程”自7月份全面推行以來,全市困難群眾門診慢性病報銷比例達到90%左右,門診大病報銷比例達到93%左右,住院報銷比例達到81%左右,農村困難群眾解除了後顧之憂,能夠安心治病、安心生活、安心生產,被老百姓親切的稱為“暖心工程”“安心工程”,為打贏脫貧攻堅戰奠定了堅實基礎。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