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唐玄宗一日內連殺三個兒子

李瑛當太子已經二十多年了, 從來沒出過什麼大錯, 李瑤和李琚更是以學識著稱, 三個人就這麼不明不白地死了, 好多人都替他們惋惜,

覺得唐玄宗太心狠了。 趙美人, 後來被封為趙麗妃, 生的這個兒子後來還當了太子, 名字叫做李瑛, 只可惜, 這個太子後來被武惠妃陷害, 和其他兩個兄弟一起, 在一天之中都被玄宗殺掉了。 真是血腥的家庭悲劇啊!

這是怎麼回事呢?說來話長。

李瑛是玄宗的第二個兒子, 是開元三年立的太子。 可能有人會問, 按照傳統, 太子不應該是由皇帝的嫡長子來當嗎?這李瑛既不是嫡子也不是長子, 為什麼讓他當太子啊?我們講過, 玄宗的皇后王皇后沒有兒子, 嫡子根本就不存在。 嫡子沒有, 那就應該考慮長子了, 可是, 玄宗的長子小時候打獵又被野獸抓傷了臉, 有損國家形象, 也不適合當太子。 老大不行那就考慮老二吧, 這個老二李瑛不僅排行靠前, 而且母親趙麗妃在開元初年也正得寵, 以長以愛都佔優勢, 所以, 他就順理成章地成了太子。 如果沒有變故, 這個太子就安心等著接皇帝的班了。 但是, 變故還是出現了。

什麼變故呢?武惠妃橫空出世了, 而且很快就成了後宮專寵, 趙麗妃靠邊站了。 大家都知道一句話叫作母色衰則子愛馳, 李瑛的地位會不會受到威脅啊?沒有。 因為武惠妃雖然專寵, 也不停地生孩子, 但是不知道怎麼回事, 她生的孩子都活不長。 連著三個孩子都夭折了。 接連的打擊讓武惠妃都沒自信了,

所以, 生到第四個孩子的時候, 她再也不敢自己帶了, 乾脆送給李隆基的大哥甯王去帶, 對外都謊稱是人家的兒子。 這樣一來, 雖然唐玄宗對趙麗妃的感情淡了, 但是, 李瑛的地位倒沒發生什麼動搖。 可是, 到了開元十二年之後, 接連發生三件大事, 使得情況又發生了變化。

第一件事, 開元十二年, 武惠妃動用種種手段, 終於扳倒了王皇后, 眼看就要成為新一任皇后了。 第二件, 開元十三年, 武惠妃的兒子李瑁已經七歲, 過了兒童危險期, 從甯王那裡回到了唐玄宗和武惠妃身邊, 封為壽王了。 第三、開元十四年, 李瑛的親媽趙麗妃死了。 就在開元十四年, 李瑛人生中第一個考驗終於到來了。 這一年, 唐玄宗跟大臣提出, 要立武惠妃當皇后。 可以想像, 如果這個動議一通過, 武惠妃變成武皇后, 李瑛馬上就得給她的兒子讓位。 這可是千鈞一髮的時刻, 好在大臣出來說話了。 大臣說:太子已立, 武惠妃又有兒子, 如果讓他當皇后, 難道太子也要跟著換嗎?當時玄宗還比較明智, 想想政治成本太大, 終於放棄了這個想法。武惠妃幾乎到手的皇后之位隨風飄散,李瑛的位子才又算保了下來。李瑛政治生命中的第一波驚濤駭浪算是通過了。

開元二十三年,壽王已經十七歲,該娶妻了。娶了誰呢?他娶了大美女楊玉環,就是後來的楊貴妃。眼看兒子長大成人了,武惠妃更著急了,怎麼辦呢?就在這時候,事情出現了轉機,首先,李林甫悄悄讓宦官帶話,許諾要幫助壽王,武惠妃在朝廷終於有了支持者。當年唐中宗和韋皇后不是生了兩個女兒嗎?一個叫長寧公主,一個叫安樂公主。安樂公主被唐玄宗殺了,但是,長寧公主活了下來,楊洄就是她的兒子。楊家在唐朝可是太出人才了,武則天的母親楊夫人,後來大名鼎鼎的楊貴妃都出身于這個家族。小夫妻兩個都表態,願意幫助母親給哥哥爭個太子當。這樣一來,武惠妃的勢力一下子增強了。武惠妃不愧是武則天的侄孫女,馬上做出了部署。她自己專心致志在後宮給玄宗灌迷魂湯,李林甫在外廷暗中相助,至於楊洄嘛,就利用青年公子哥的身份,專門負責盯著太子的一舉一動,隨時舉報不法行為好了。俗話說三人成虎,她就不信這只大老虎吃不了太子李瑛!

開元二十四年,機會終於來了。這一年的十月,楊洄向武惠妃彙報,最近,太子李瑛總和兩個弟弟一個叫鄂王瑤,一個叫光王琚混在一起,三個人經常發表對皇帝的不滿言論!中國古代的皇帝跟太子的關係最微妙了,雖然是自己的兒子,但畢竟也是未來的接班人,試想,要是有這麼一人,職業就是等著你死了好去接你的班,任何人都會覺得不舒服,何況是夢想自己的統治千秋萬歲的皇帝呢!本來心裡就彆扭著呢,你再說太子對他不滿,他能不生氣嗎!所以,唐玄宗聽武惠妃這麼一說,馬上血往上湧。第二天一上朝就跟宰相提出來了,太子和兩個兄弟結党,擅自議論皇帝,應該廢掉!皇帝這麼一說,李瑛政治生命中的第二個大浪可又打過來了,而且來得比上次還猛,這一次他能頂住嗎?能,因為又有貴人來搭救了。誰呢?張九齡。

這時的首席宰相還是張九齡。我們不是講過張九齡剛正不阿,喜歡跟皇帝叫板嗎?一般小事尚且要爭個是非曲直,何況是廢太子這樣的大事啊。張九齡說:“陛下踐祚垂三十年,太子諸王不離深宮,日受聖訓,天下之人皆慶陛下享國久長,子孫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聞大過,陛下奈何一旦以無根之語,喜怒之際,盡廢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輕搖。……陛下必欲為此,臣不敢奉詔。”表明態度之後,張九齡還給唐玄宗上起歷史課來了,講了一大堆歷史上因為聽了女人的話,改換太子引發的禍害,矛頭直指武惠妃。要知道,唐玄宗當時已經被感情所左右了,哪裡聽得進這些呀?越聽眉頭皺得越緊。可是,廢太子也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沒有宰相認可,玄宗不敢、也不能貿然行動,怎麼辦呢?

就在這個時候,武惠妃沉不住氣了,走了一步臭棋,一下子讓自己陷入不利的局面了。當時廢不廢太子,關鍵不就在張九齡這兒嗎?武惠妃想,乾脆去他那裡疏通疏通關係好了,告訴他,只要在這個問題上高抬貴手,武惠妃絕對虧待不了他!於是,就派了一個心腹宦官牛貴兒去找張九齡了,聽,簡直像兜頭潑了一瓢冷水,一下子把他澆醒了。本來,武惠妃梨花帶雨一番哭訴,他還覺得武惠妃楚楚可憐,引起了他保護弱者的衝動,但是,現在看來,這個女人的心機不簡單啊!更要不得的是,她居然想對外廷插手,跟宰相勾結,這可就觸犯了唐玄宗的底線了。要知道,唐玄宗可是在武則天、韋皇后和太平公主時代歷練成長起來的,他太知道後宮和外廷勾結的威力了,他可以寵愛一個有政治頭腦的女人,但是,絕不能接受一個有政治野心的女人!就這樣,因為武惠妃的失著,也因為張九齡的保護,李瑛的太子之位又保住了。

上一次玄宗要廢太子,被張九齡勸阻了,那麼,這一次玄宗跟宰相商量,宰相又會怎麼表態呢?要知道,這時候的首席宰相已經是李林甫了,李林甫當然是支持廢太子的。那他會怎麼說啊?說陛下,我早看太子不順眼了,廢掉算了?那可不是李林甫的風格。李林甫不是以柔順著稱嗎?他做任何事情,都要讓皇帝感覺是他自己在拿主意的。所以,李林甫還是那句話:“這是陛下的家事,我們當大臣的不宜過問。您就按照自己的意思來吧。”這種說法貌似不表態,其實就是支持啊!一看宰相沒有意見,唐玄宗的決心也就定了。

李林甫不是說這是家事嗎?那就按家法處理吧,不用在朝廷裡宣佈了。他直接派了一個宦官到宮裡宣制,把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都廢為庶人。廢黜的皇后通常沒有好結果,倒臺的太子也一樣。十五天之後,太子李瑛兄弟三人被賜死在長安城東的驛站裡。一日之內殺三子,這可是唐玄宗當皇帝以來最大的冤案。李瑛當太子已經二十多年了,從來沒出過什麼大錯,李瑤和李琚更是以學識著稱,三個人就這麼不明不白地死了,好多人都替他們惋惜,覺得唐玄宗太心狠了。

終於放棄了這個想法。武惠妃幾乎到手的皇后之位隨風飄散,李瑛的位子才又算保了下來。李瑛政治生命中的第一波驚濤駭浪算是通過了。

開元二十三年,壽王已經十七歲,該娶妻了。娶了誰呢?他娶了大美女楊玉環,就是後來的楊貴妃。眼看兒子長大成人了,武惠妃更著急了,怎麼辦呢?就在這時候,事情出現了轉機,首先,李林甫悄悄讓宦官帶話,許諾要幫助壽王,武惠妃在朝廷終於有了支持者。當年唐中宗和韋皇后不是生了兩個女兒嗎?一個叫長寧公主,一個叫安樂公主。安樂公主被唐玄宗殺了,但是,長寧公主活了下來,楊洄就是她的兒子。楊家在唐朝可是太出人才了,武則天的母親楊夫人,後來大名鼎鼎的楊貴妃都出身于這個家族。小夫妻兩個都表態,願意幫助母親給哥哥爭個太子當。這樣一來,武惠妃的勢力一下子增強了。武惠妃不愧是武則天的侄孫女,馬上做出了部署。她自己專心致志在後宮給玄宗灌迷魂湯,李林甫在外廷暗中相助,至於楊洄嘛,就利用青年公子哥的身份,專門負責盯著太子的一舉一動,隨時舉報不法行為好了。俗話說三人成虎,她就不信這只大老虎吃不了太子李瑛!

開元二十四年,機會終於來了。這一年的十月,楊洄向武惠妃彙報,最近,太子李瑛總和兩個弟弟一個叫鄂王瑤,一個叫光王琚混在一起,三個人經常發表對皇帝的不滿言論!中國古代的皇帝跟太子的關係最微妙了,雖然是自己的兒子,但畢竟也是未來的接班人,試想,要是有這麼一人,職業就是等著你死了好去接你的班,任何人都會覺得不舒服,何況是夢想自己的統治千秋萬歲的皇帝呢!本來心裡就彆扭著呢,你再說太子對他不滿,他能不生氣嗎!所以,唐玄宗聽武惠妃這麼一說,馬上血往上湧。第二天一上朝就跟宰相提出來了,太子和兩個兄弟結党,擅自議論皇帝,應該廢掉!皇帝這麼一說,李瑛政治生命中的第二個大浪可又打過來了,而且來得比上次還猛,這一次他能頂住嗎?能,因為又有貴人來搭救了。誰呢?張九齡。

這時的首席宰相還是張九齡。我們不是講過張九齡剛正不阿,喜歡跟皇帝叫板嗎?一般小事尚且要爭個是非曲直,何況是廢太子這樣的大事啊。張九齡說:“陛下踐祚垂三十年,太子諸王不離深宮,日受聖訓,天下之人皆慶陛下享國久長,子孫蕃昌。今三子皆已成人,不聞大過,陛下奈何一旦以無根之語,喜怒之際,盡廢之乎!且太子天下本,不可輕搖。……陛下必欲為此,臣不敢奉詔。”表明態度之後,張九齡還給唐玄宗上起歷史課來了,講了一大堆歷史上因為聽了女人的話,改換太子引發的禍害,矛頭直指武惠妃。要知道,唐玄宗當時已經被感情所左右了,哪裡聽得進這些呀?越聽眉頭皺得越緊。可是,廢太子也是國家政治生活中的大事,沒有宰相認可,玄宗不敢、也不能貿然行動,怎麼辦呢?

就在這個時候,武惠妃沉不住氣了,走了一步臭棋,一下子讓自己陷入不利的局面了。當時廢不廢太子,關鍵不就在張九齡這兒嗎?武惠妃想,乾脆去他那裡疏通疏通關係好了,告訴他,只要在這個問題上高抬貴手,武惠妃絕對虧待不了他!於是,就派了一個心腹宦官牛貴兒去找張九齡了,聽,簡直像兜頭潑了一瓢冷水,一下子把他澆醒了。本來,武惠妃梨花帶雨一番哭訴,他還覺得武惠妃楚楚可憐,引起了他保護弱者的衝動,但是,現在看來,這個女人的心機不簡單啊!更要不得的是,她居然想對外廷插手,跟宰相勾結,這可就觸犯了唐玄宗的底線了。要知道,唐玄宗可是在武則天、韋皇后和太平公主時代歷練成長起來的,他太知道後宮和外廷勾結的威力了,他可以寵愛一個有政治頭腦的女人,但是,絕不能接受一個有政治野心的女人!就這樣,因為武惠妃的失著,也因為張九齡的保護,李瑛的太子之位又保住了。

上一次玄宗要廢太子,被張九齡勸阻了,那麼,這一次玄宗跟宰相商量,宰相又會怎麼表態呢?要知道,這時候的首席宰相已經是李林甫了,李林甫當然是支持廢太子的。那他會怎麼說啊?說陛下,我早看太子不順眼了,廢掉算了?那可不是李林甫的風格。李林甫不是以柔順著稱嗎?他做任何事情,都要讓皇帝感覺是他自己在拿主意的。所以,李林甫還是那句話:“這是陛下的家事,我們當大臣的不宜過問。您就按照自己的意思來吧。”這種說法貌似不表態,其實就是支持啊!一看宰相沒有意見,唐玄宗的決心也就定了。

李林甫不是說這是家事嗎?那就按家法處理吧,不用在朝廷裡宣佈了。他直接派了一個宦官到宮裡宣制,把太子李瑛、鄂王李瑤、光王李琚都廢為庶人。廢黜的皇后通常沒有好結果,倒臺的太子也一樣。十五天之後,太子李瑛兄弟三人被賜死在長安城東的驛站裡。一日之內殺三子,這可是唐玄宗當皇帝以來最大的冤案。李瑛當太子已經二十多年了,從來沒出過什麼大錯,李瑤和李琚更是以學識著稱,三個人就這麼不明不白地死了,好多人都替他們惋惜,覺得唐玄宗太心狠了。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