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國千年軍陣的神奇密碼

軍陣,一個在古代戰爭中無處不在的詞彙;破陣, 一段在古典著作和武俠小說中被極力渲染的情節。 歷史上的真實軍陣究竟是什麼樣子?它是如何產生和發展的?

說起來,陣法的起源與狩獵活動有著極深的淵源。 在狩獵過程中, 對於弱小動物而言, 古人要採取追擊或伏擊的隊形, 而在面臨猛獸時,則要採取防守隊形,讓健壯者走在前面, 母親帶領幼子走在當中, 兩側是青壯年, 穩重勇猛的壯年殿后……

最早在戰爭中使用的陣法應是步兵方陣。 但組織形式較為成熟、運用自如且名目繁多的早期軍陣, 還是在戰車產生後的車戰軍陣。

車戰源于夏代,至商代晚期才形成一定規模的作戰樣式。 它的主要裝備是由2匹馬或4匹馬駕挽的木質戰車, 戰車上載3名甲士, 按左、中、右排列, 左方甲士執弓射箭, 右方甲士執戈、矛等長兵器, 居中者控馬駕車。

通常情況下,

戰車都是在保持自己寬大的編隊隊形的前提下,伴隨著緩慢的鼓點徐徐前進。 在接近敵人時, 左方甲士以弓箭射向敵人, 敵對雙方戰車交錯時, 右方甲士以長兵器進行格鬥, 直到棄車肉搏。 每輛戰車周圍還配備一定數量的步兵。

到了春秋時期, 車戰的規模日益擴大,並且出現了一些較為經典的陣型, 其中以方陣和雁行陣最為常見。

方陣陣型整齊, 四方如繩,構成一個正方形或長方形, 形成寬大的作戰正面。 孫臏認為方陣應該“薄中厚方”, 即方陣中央的兵力稀疏, 四周的兵力厚密。 中間兵力少,可虛張聲勢;四周兵力多, 可防禦敵人進攻。

雁行陣又叫鳥陣,是一種橫向展開、左右兩翼向前或向後梯次排列的戰鬥隊形, 向前則呈“V”字形,

就像猿猴的兩臂向前伸出一樣, 是一種用來包抄迂回的陣型,但後方的防禦比較薄弱;向後則呈倒”V”字形, 用於保護兩翼和後方的安全。

隨著作戰地域向山地水網地帶延伸,特別是隨著戰國時期弩(遠比弓箭威力強大)被裝備部隊, 步兵可在寬大的正面上, 有效遏制戰車的衝擊, 使得車兵雄風不再。 此後, 騎兵的出現, 又促使中國軍隊陣法的發展繼續向前發展。

在對抗騎兵的步兵陣法中, 值得一提的是南宋將領在實戰中摸索出的“疊陣法”。 南宋名將吳璘在漢中一帶抵禦金兵20餘年, 他根據金兵堅韌善戰、衝擊力強的特點, 將軍隊分為前後兩陣, 每陣有3排士兵, 第一排手持長槍, 蹲坐待敵, 第二排是弩手和弓手, 採用跪姿迎敵,

第三排是神臂弓手, 立姿射敵。 此外, 還有騎兵隊掩護兩翼。

作戰時, 後面兩排依次放箭射擊敵人騎兵, 當敵人沖至陣前時, 第一排長槍手會站立起來進行肉搏。 當前陣不支時, 後陣會代替前陣繼續作戰。 這種陣法能使對敵正面始終保持堅強的戰鬥力, 而且, 3排士兵器盡其用, 互不妨礙, 可最大限度發揮每個士兵的作用。

從古至今, 戰場上最大的傷亡和戰果, 並不是在陣型穩固的有組織對抗中, 而是在一方陣型被破壞後的混戰當中。 因此, 能否率先破壞對方的陣型就成了取勝的關鍵。

比如《孫子兵法》中所說的“一字長蛇陣”, 從頭到尾都被佈設成一個一個的小方陣, 小方陣前後銜接, 綿長逶迤。 這種陣型最大的優勢是相互配合非常靈敏。 攻擊它的中央部位, 如果力度不大, 它的頭部和尾部的兵力都會包圍過來, 迅速割裂對手的兵力;攻擊它的尾部, 它的頭部和中央又會對對方翼側實施攻擊;攻擊它的頭部, 它的尾部和中央又會從對方翼側實施攻擊。

蛇雖狠毒,但和世上的任何事物一樣, 終有破解。西元589年,隋朝為實施南北統一,兵臨陳朝的都城建康(今南京),陳軍幾乎動用了所有的兵力,在城外部署了“一字長蛇陣”。隋將賀若弼組織兵力對陳軍中央部位的指揮中心實施攻擊,最終攻佔陳國首都。

而改變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成吉思汗及其繼任者們所率領的蒙古軍,常採用的陣法是“魚鱗陣”。“魚鱗陣”在西方也出現過,但以成吉思汗創立的“大魚鱗陣”最為典型。

成吉思汗的“大魚鱗陣”的最前方是用兵較少的先鋒陣,之後是兵力更多、力量更強的第二、第三梯隊。先鋒陣首先對敵方隊形進行襲擾,如果敵方戰鬥隊形沒有混亂,第二層、第三層部隊的衝擊會隨即展開,一旦衝擊奏效,敵方軍陣混亂,那麼,主帥會率全部力量沖向敵方,予以全部殲滅。

如果在幾次攻擊後,軍陣仍沒有奏效,則會採取後退的方式,引誘對方的戰鬥隊形向前突出。而在突出的過程中,對方的一些弱點就會暴露出來,找准這些弱點,再返頭痛擊……

還有,明將戚繼光在接到抗擊東南沿海倭寇的重任後,在浙江金華編練新軍。江浙一帶以水窪稻田為主,不適於騎兵大規模集團衝鋒。由此,戚繼光創立“鴛鴦陣”,重“長短兵器的結合”、“冷兵器與火器的結合”,它以12人為一隊,居前一人為隊長,次二人持盾牌,再次二人持狼筅,第四列四人持長槍,第五列二人持短兵器,末一人為火兵。

根據不同的地形,戚繼光的“鴛鴦陣”還分為“大鴛鴦陣”和“小鴛鴦陣”,“大鴛鴦陣”由數個“小鴛鴦陣”組成,在江浙一帶可謂如魚得水。

不過,中國歷史上也有人發明出了一些稀奇古怪的陣法,甚至還將陣法加以神秘化。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本是後周的一員武將,依靠政變黃袍加身,頗有軍事才能。但皇位傳到其弟趙光義手中後,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每次出兵前,幽居深宮的趙光義都將制定好的陣圖授予主將,令其遵照執行,還派出文官隨行監督。事實上,這些陣法很多都是由完全不懂軍事的文官枯坐書房硬生生地想像出來的。

更有甚者,在唐宋以後,還出現了將愈演愈烈的奇門遁甲之術附會到陣法中的現象。古人大多迷信,常年帶兵打仗的將領們,時常將一些超自然因素看著運兵打仗成敗的原因之一。這種穿鑿附會的現象,到了明代愈發嚴重,甚至誕生出了所謂太乙八陣圖、太乙方陣圖、六甲陣等諸多稀奇古怪的陣法。

當然,真正懂得陣法的軍事家自然不會相信這些歪理邪說,發明出“六花陣”的李靖在與唐太宗討論陣法時,就對奇門遁甲之術嗤之以鼻。但有趣的是,李靖並不完全排斥奇門遁甲之術,因為這些充滿了神秘色彩的理論雖然沒有什麼實用價值,卻可以用來迷惑和震懾對手,或者鼓舞本方士兵的士氣,起到心理戰的作用。

這樣的例子在古代戰爭史上舉不勝舉。宋代名將狄青在攻打廣西昆侖關之前,軍隊中瘟疫盛行,士兵們又都覺得敵人強大,因而士氣十分低落。狄青於是告訴他們說,他已經求過神了,如果他把手裡的一大把銅錢全部扔到天上去,落下的每一枚銅錢都是正面朝上,就表明神會庇護軍隊獲勝,如果有一枚銅錢背面朝上,那麼他會立即撤軍。

之後,狄青將銅錢拋上天去。銅錢落下後,士兵們驚呆了,所有的銅錢都正面朝上。頃刻間,全軍群情激昂,士氣高漲。狄青下令用釘子把所有的銅錢都釘在地下,等打完勝仗回來再取。隨後,他帶領士兵迅速出擊,不久便凱旋而歸。待取出銅錢後,士兵們恍然大悟:所有的銅錢都是特製的,兩面都朝上!

宋、元、明時期,甚至在清朝中期,中國還是一個以冷兵器為主、以火器為輔的時代。隨著西方火器東漸,尤其在進入了機械化戰爭的時代以後,中國固守了數千年的軍陣開始走向衰落,新的軍陣應運而生。

在19世紀50年代爆發的太平天國戰爭中,戰場上的雙方都不同程度地突破了傳統陣法的限制。太平軍的“百鳥陣”是專為減少敵方火力殺傷所創造出的陣型。它採用小分隊形式,通常以25人為一隊,各分隊如百鳥星羅棋佈,從四面八方同時向敵人進攻。而太平軍的對手湘軍和淮軍,則吸取了戚繼光陣法思想的精華,以橫隊隊形為主,甚至也出現了向現代意義上的散兵線轉化的趨勢。

但在隨後的甲午戰爭中遭到慘敗之後,傳統陣法已經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當前,隨著各國核彈、軍用飛機等的競賽式發展,陣法是否將徹底退隱到歷史深處呢?對此,軍事專家的答案是:只要地面戰爭存在,陣法就會存在。

終有破解。西元589年,隋朝為實施南北統一,兵臨陳朝的都城建康(今南京),陳軍幾乎動用了所有的兵力,在城外部署了“一字長蛇陣”。隋將賀若弼組織兵力對陳軍中央部位的指揮中心實施攻擊,最終攻佔陳國首都。

而改變世界政治地理格局的成吉思汗及其繼任者們所率領的蒙古軍,常採用的陣法是“魚鱗陣”。“魚鱗陣”在西方也出現過,但以成吉思汗創立的“大魚鱗陣”最為典型。

成吉思汗的“大魚鱗陣”的最前方是用兵較少的先鋒陣,之後是兵力更多、力量更強的第二、第三梯隊。先鋒陣首先對敵方隊形進行襲擾,如果敵方戰鬥隊形沒有混亂,第二層、第三層部隊的衝擊會隨即展開,一旦衝擊奏效,敵方軍陣混亂,那麼,主帥會率全部力量沖向敵方,予以全部殲滅。

如果在幾次攻擊後,軍陣仍沒有奏效,則會採取後退的方式,引誘對方的戰鬥隊形向前突出。而在突出的過程中,對方的一些弱點就會暴露出來,找准這些弱點,再返頭痛擊……

還有,明將戚繼光在接到抗擊東南沿海倭寇的重任後,在浙江金華編練新軍。江浙一帶以水窪稻田為主,不適於騎兵大規模集團衝鋒。由此,戚繼光創立“鴛鴦陣”,重“長短兵器的結合”、“冷兵器與火器的結合”,它以12人為一隊,居前一人為隊長,次二人持盾牌,再次二人持狼筅,第四列四人持長槍,第五列二人持短兵器,末一人為火兵。

根據不同的地形,戚繼光的“鴛鴦陣”還分為“大鴛鴦陣”和“小鴛鴦陣”,“大鴛鴦陣”由數個“小鴛鴦陣”組成,在江浙一帶可謂如魚得水。

不過,中國歷史上也有人發明出了一些稀奇古怪的陣法,甚至還將陣法加以神秘化。

宋朝開國皇帝趙匡胤本是後周的一員武將,依靠政變黃袍加身,頗有軍事才能。但皇位傳到其弟趙光義手中後,情況就大不一樣了。每次出兵前,幽居深宮的趙光義都將制定好的陣圖授予主將,令其遵照執行,還派出文官隨行監督。事實上,這些陣法很多都是由完全不懂軍事的文官枯坐書房硬生生地想像出來的。

更有甚者,在唐宋以後,還出現了將愈演愈烈的奇門遁甲之術附會到陣法中的現象。古人大多迷信,常年帶兵打仗的將領們,時常將一些超自然因素看著運兵打仗成敗的原因之一。這種穿鑿附會的現象,到了明代愈發嚴重,甚至誕生出了所謂太乙八陣圖、太乙方陣圖、六甲陣等諸多稀奇古怪的陣法。

當然,真正懂得陣法的軍事家自然不會相信這些歪理邪說,發明出“六花陣”的李靖在與唐太宗討論陣法時,就對奇門遁甲之術嗤之以鼻。但有趣的是,李靖並不完全排斥奇門遁甲之術,因為這些充滿了神秘色彩的理論雖然沒有什麼實用價值,卻可以用來迷惑和震懾對手,或者鼓舞本方士兵的士氣,起到心理戰的作用。

這樣的例子在古代戰爭史上舉不勝舉。宋代名將狄青在攻打廣西昆侖關之前,軍隊中瘟疫盛行,士兵們又都覺得敵人強大,因而士氣十分低落。狄青於是告訴他們說,他已經求過神了,如果他把手裡的一大把銅錢全部扔到天上去,落下的每一枚銅錢都是正面朝上,就表明神會庇護軍隊獲勝,如果有一枚銅錢背面朝上,那麼他會立即撤軍。

之後,狄青將銅錢拋上天去。銅錢落下後,士兵們驚呆了,所有的銅錢都正面朝上。頃刻間,全軍群情激昂,士氣高漲。狄青下令用釘子把所有的銅錢都釘在地下,等打完勝仗回來再取。隨後,他帶領士兵迅速出擊,不久便凱旋而歸。待取出銅錢後,士兵們恍然大悟:所有的銅錢都是特製的,兩面都朝上!

宋、元、明時期,甚至在清朝中期,中國還是一個以冷兵器為主、以火器為輔的時代。隨著西方火器東漸,尤其在進入了機械化戰爭的時代以後,中國固守了數千年的軍陣開始走向衰落,新的軍陣應運而生。

在19世紀50年代爆發的太平天國戰爭中,戰場上的雙方都不同程度地突破了傳統陣法的限制。太平軍的“百鳥陣”是專為減少敵方火力殺傷所創造出的陣型。它採用小分隊形式,通常以25人為一隊,各分隊如百鳥星羅棋佈,從四面八方同時向敵人進攻。而太平軍的對手湘軍和淮軍,則吸取了戚繼光陣法思想的精華,以橫隊隊形為主,甚至也出現了向現代意義上的散兵線轉化的趨勢。

但在隨後的甲午戰爭中遭到慘敗之後,傳統陣法已經完全失去了存在的意義。

當前,隨著各國核彈、軍用飛機等的競賽式發展,陣法是否將徹底退隱到歷史深處呢?對此,軍事專家的答案是:只要地面戰爭存在,陣法就會存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