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這些優秀的孩子啥也不缺,為何就是不快樂?

做父母, 應該是這世上最“賠本”的工作, 因為隨著這些小人兒漸漸長大, 他們會投入更加廣闊的天地, 與此同時與父母之間的距離也會漸漸拉開, 當然, 這些是不可避免的成長代價。

但是有時, 孩子卻主動性地加速與父母之間的距離, 選擇逃離家庭, 個中緣由不得不讓人感慨:這是為什麼?

我生女兒的時候是早產, 她在我的肚子裡只待了短短的38周, 就迫不及待地想要看一看這個世界。 13個小時的陣痛和手術透支了我所有的力量和喊叫, 但是當我第一次看到她的模樣時, 我的辛苦暫態煙消雲散。 她出生之前,

我曾幻想過無數種她未來的樣子, 但是那一刻, 我突然不渴求她變成完美的小孩, 我只希望這個世界能對她溫柔一些, 希望她能健康快樂地度過這一生。

上週末, 我帶她去吃雞蛋仔, 她興奮地說自己以後的夢想是做雞蛋仔, 我的表情當時頓了一下,

的確, 我內心升起一股想讓她換個夢想的衝動, 但是我很快調整好心態, “寶寶如果以後做雞蛋仔, 會開心嗎?”她的頭點得如搗蒜, 兩隻小辮子歡脫地跳躍著, 我笑了:“如果這樣可以讓你快樂, 那媽媽支援你。 ”是的, 我需要做的, 是用盡所有的愛, 給予她最好的陪伴與支持。

有人曾問我, 難道不希望女兒變成優秀的“別人家孩子”嗎?講真, 我的確希望她可以上常春藤, 拿雙學位, 在風吹不著雨淋不到的辦公室拿著7位數年薪。 但是仔細一想, 那是我的夢想, 不是她的, 我不願把我的孩子像泥人一樣任我捏成我喜歡的模樣, 她是獨立的個體, 可以自己選擇未來的道路。

她的路, 一定遠比我想像得精彩, 因為她屬於未來, 屬於我到達不了的明天。

這世上沒有不愛孩子的父母, 只是對於“愛”的定義千差萬別, 我很理解並心疼這些為了孩子優秀而變得焦慮的父母, 畢竟這是源自生物起源的正常反應。 但有時我也在思考一個問題, 這些為了父母變得優秀的“別人家孩子”, 真的快樂嗎?

娛樂圈中有一個自帶靈氣的少女, 她叫鄭爽。 一夜成名粉絲無數, 擁有其他明星可望不可即的流量和曝光率, 財富名利雙豐收, 這樣的畫風, 的確是家長心目中優秀的表現。 可在我眼中, 她卻是一個沒有安全感的孩子。

世界於她來說總是過分嚴苛,

她如同驚弓之鳥一般小心翼翼, 媒體鏡頭下的她要麼放飛自我, 要麼街頭大哭。 談戀愛時, 她放下手頭所有的工作, 跑去男朋友的劇組去幫忙洗衣服, 為了留住男朋友, 她去整容, 卻終認為分手是因為自己不夠好。 為了留住粉絲的愛, 她瘋狂地瘦身, 暴瘦的模樣讓人心疼, 對此她袒露心聲:“我要是變成大胖子, 誰還會喜歡我啊?”

我也有女兒,每每這個時候,我都會於心不忍,想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鄭爽和父親一起錄製《旋風孝子》時,

她提到11歲被父母送去成都學舞蹈的經歷,一個學期她只能回家一次,得不到父母足夠的愛和陪伴,只能默默承受所有的孤獨和壓力。在兒童心理學中,孩子對父母有著與生俱來的依戀模式,父母的陪伴與保護對孩子的心理成長至關重要。可是鄭爽的父母本著“為她好”的出發點決定她的未來,在她最需要陪伴的時刻忽視了愛的輸入,這讓她的性格陷入“受害者”原型的狀態中,缺乏自信,難以認同自己。

三毛說過,“很多父母把孩子當成命根,期待自己一生都未曾實現的光榮在孩子身上得到延續,更認為自己的人生經驗百分之百可以轉移到下一代的教育中,這種思維是最需要克服的。”

海蒂•格蘭特•霍爾沃森的《成功,動機與目標》中科普了“自我決定論”,他認為每個人天生都具有關聯感、勝任力和自主權三大需求,孩子也是,渴望在歸屬感中獲得幸福,在新事物中獲得成長,在自由選擇中獲得“內在動力”。

張惠妹自己選擇唱歌這條路,她的母親給予了充分的支持。小時候張惠妹去各種舞臺上唱歌,她的母親都陪在身邊,張惠妹有了自我選擇權,並與母親建立了較為強烈的關聯感,這讓她在實現唱歌夢想時激發了“內在動力”,在追求夢想的路上不斷成長,並且她的心理十分強大。

世人都在說張惠妹變胖時,她能夠十分自信地回應:“我很健康很美麗。”她從未熄滅內心對音樂夢想的追求,這份自主權帶來的成就感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釋放。

有相似經歷的人還有王若琳,她的父母也在陪伴中建立了親子間的關聯感,王若琳自主選擇喜歡的曲風,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和鼓勵,這讓王若琳感受到自己是能勝任這份興趣的,所以她內心的滿足感非常旺盛,內心動力也時刻滿格。看到如今王若琳享受在音樂中的快樂,我很想給她的父母點個贊。

所以父母給予歸屬感,引導孩子做出獨立選擇,對孩子的心理發展至關重要。

孩子的人生路需要自己體驗,而不是父母決定式地規劃好航線。把孩子培養優秀之前,應該先保證孩子的內在動力得到滿足。

在要求孩子優秀之前,先保證孩子快樂

女兒在上學之前,我曾在寄宿雙語小學這個選項上糾結過,外教教學,教育設施非常齊全,學生餐有專業的營養師在把關。所有的條件都讓我很是心動,如果女兒在這裡接受教育,一定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寄宿制意味著女兒一個月才能回家一趟,在這個年齡讓她承受和爸爸媽媽的離別,太過殘酷。

我詢問了女兒的意見,把寄宿雙語小學和普通走讀小學的優缺點都列舉出來,讓她自己選擇,女兒選擇了普通走讀小學。要知道,好的外在條件都可替換,唯獨父母的陪伴,是誰都替換不了的。

克服“媽媽的咒語”

仔細分析這個過程,發現真正讓人變得焦慮的原因在於一份擔憂:“如果不讓孩子去寄宿雙語小學,她以後會沒出息。”、“這時不心狠,以後寶寶會被社會淘汰。”家庭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媽媽的咒語”,家長們會在腦海中設定出許多假想的壞結果,這些演變成圍繞在心頭的焦慮。要知道,媽媽們的擔憂,其實是孩子的“毒藥”,不要給孩子傳遞焦慮感,這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如果媽媽們忍不住說焦慮的話,可以嘗試一下“478”方法,吸氣4秒後保持7秒,然後吐氣8秒,這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呼吸方法,重複3次後你會發現心情平靜,不再有抱怨的衝動。

增加參與感,提升內在動力

黃磊曾在接受採訪時說道,他從不強制孩子必須去學什麼,而是會給孩子列舉一些選擇項,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比如他讓多多在國畫、毛筆字、鋼琴、舞蹈中選擇喜歡的,多多很有責任感地自己選擇了最喜歡的,現在的多多描得一手好丹青,黃磊的許多禮物都是多多親手畫的。

把選擇權拋給孩子,會提升孩子的參與感,這種自主選擇的感覺會促使內在動力不斷增長,自信便是如此養成的。

當然,讓孩子做出選擇的前提是劃定好區域,畢竟孩子此時的是非觀念還沒有那麼成熟。生活中,媽媽們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劃定適合他的一個範圍,把所有選項的優缺點客觀地列舉出來,讓孩子選擇最喜歡的那一項。

例如假期旅行,媽媽可以列舉多個地點,告訴孩子哪些地方可以玩水,哪些地方可以參觀古跡,最終決定權交給孩子,相信你的孩子一定會非常熱情地投入其中。

創造陪伴的“黃金時間”

沈殿霞雖然是單親媽媽,但是她對女兒鄭欣宜的陪伴則很有品質,她無論去哪裡拍戲,都會把女兒帶在身邊。在無線電臺錄製節目時,沈殿霞也常常會給予女兒滿含愛的眼神。無論是旅行還是聚會,母女倆都像姐妹一般結伴出行。所以欣宜是個堅強的女孩,她瘦身減去大半體重,在母親去世的日子中自立地生活著。

高品質的陪伴,是孩子心中安全感的來源。

很多媽媽都會抽出時間來陪孩子,但孩子卻總感受不到被陪伴,原因就在於陪伴的品質較低。從現在開始,媽媽要有意識地創造陪伴的“黃金時間”,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不要三心二意,讓孩子覺得,這個時間裡父母的眼神只看著自己。高品質陪伴的方式除了共讀、遊戲等形式,還可以用記錄式。我和女兒會在相處時記錄過程,我寫日記,她畫畫,在她長大一些學會更多字之後,也會投入到和我一起寫日記的節奏中。不要小瞧這份記錄,這種儀式感會讓孩子印象深刻,這樣她會把被陪伴的感覺記錄在腦海中,不會有孤獨的感覺。

紀伯倫在《先知》中寫過,“孩子是對生命渴求的兒女,他們借你們而生。”不要把孩子束縛成自己的所有物,他們有必然精彩的未來。在關心孩子飛得高不高之前,先重視他們飛得累不累,只有給予高品質的愛和陪伴,才能讓他們生長出被安全感裝點的翅膀。

作者:王十三職業撰稿人,國內外多家兩性品牌簽約作家,親子情感專欄作家。

我也有女兒,每每這個時候,我都會於心不忍,想給她一個大大的擁抱。鄭爽和父親一起錄製《旋風孝子》時,

她提到11歲被父母送去成都學舞蹈的經歷,一個學期她只能回家一次,得不到父母足夠的愛和陪伴,只能默默承受所有的孤獨和壓力。在兒童心理學中,孩子對父母有著與生俱來的依戀模式,父母的陪伴與保護對孩子的心理成長至關重要。可是鄭爽的父母本著“為她好”的出發點決定她的未來,在她最需要陪伴的時刻忽視了愛的輸入,這讓她的性格陷入“受害者”原型的狀態中,缺乏自信,難以認同自己。

三毛說過,“很多父母把孩子當成命根,期待自己一生都未曾實現的光榮在孩子身上得到延續,更認為自己的人生經驗百分之百可以轉移到下一代的教育中,這種思維是最需要克服的。”

海蒂•格蘭特•霍爾沃森的《成功,動機與目標》中科普了“自我決定論”,他認為每個人天生都具有關聯感、勝任力和自主權三大需求,孩子也是,渴望在歸屬感中獲得幸福,在新事物中獲得成長,在自由選擇中獲得“內在動力”。

張惠妹自己選擇唱歌這條路,她的母親給予了充分的支持。小時候張惠妹去各種舞臺上唱歌,她的母親都陪在身邊,張惠妹有了自我選擇權,並與母親建立了較為強烈的關聯感,這讓她在實現唱歌夢想時激發了“內在動力”,在追求夢想的路上不斷成長,並且她的心理十分強大。

世人都在說張惠妹變胖時,她能夠十分自信地回應:“我很健康很美麗。”她從未熄滅內心對音樂夢想的追求,這份自主權帶來的成就感也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釋放。

有相似經歷的人還有王若琳,她的父母也在陪伴中建立了親子間的關聯感,王若琳自主選擇喜歡的曲風,得到了父母的支持和鼓勵,這讓王若琳感受到自己是能勝任這份興趣的,所以她內心的滿足感非常旺盛,內心動力也時刻滿格。看到如今王若琳享受在音樂中的快樂,我很想給她的父母點個贊。

所以父母給予歸屬感,引導孩子做出獨立選擇,對孩子的心理發展至關重要。

孩子的人生路需要自己體驗,而不是父母決定式地規劃好航線。把孩子培養優秀之前,應該先保證孩子的內在動力得到滿足。

在要求孩子優秀之前,先保證孩子快樂

女兒在上學之前,我曾在寄宿雙語小學這個選項上糾結過,外教教學,教育設施非常齊全,學生餐有專業的營養師在把關。所有的條件都讓我很是心動,如果女兒在這裡接受教育,一定有很大的幫助,但是寄宿制意味著女兒一個月才能回家一趟,在這個年齡讓她承受和爸爸媽媽的離別,太過殘酷。

我詢問了女兒的意見,把寄宿雙語小學和普通走讀小學的優缺點都列舉出來,讓她自己選擇,女兒選擇了普通走讀小學。要知道,好的外在條件都可替換,唯獨父母的陪伴,是誰都替換不了的。

克服“媽媽的咒語”

仔細分析這個過程,發現真正讓人變得焦慮的原因在於一份擔憂:“如果不讓孩子去寄宿雙語小學,她以後會沒出息。”、“這時不心狠,以後寶寶會被社會淘汰。”家庭心理學中有一個概念叫“媽媽的咒語”,家長們會在腦海中設定出許多假想的壞結果,這些演變成圍繞在心頭的焦慮。要知道,媽媽們的擔憂,其實是孩子的“毒藥”,不要給孩子傳遞焦慮感,這會影響孩子的心理安全感。如果媽媽們忍不住說焦慮的話,可以嘗試一下“478”方法,吸氣4秒後保持7秒,然後吐氣8秒,這是一個非常神奇的呼吸方法,重複3次後你會發現心情平靜,不再有抱怨的衝動。

增加參與感,提升內在動力

黃磊曾在接受採訪時說道,他從不強制孩子必須去學什麼,而是會給孩子列舉一些選擇項,讓孩子自己做決定。比如他讓多多在國畫、毛筆字、鋼琴、舞蹈中選擇喜歡的,多多很有責任感地自己選擇了最喜歡的,現在的多多描得一手好丹青,黃磊的許多禮物都是多多親手畫的。

把選擇權拋給孩子,會提升孩子的參與感,這種自主選擇的感覺會促使內在動力不斷增長,自信便是如此養成的。

當然,讓孩子做出選擇的前提是劃定好區域,畢竟孩子此時的是非觀念還沒有那麼成熟。生活中,媽媽們可以根據孩子的情況,劃定適合他的一個範圍,把所有選項的優缺點客觀地列舉出來,讓孩子選擇最喜歡的那一項。

例如假期旅行,媽媽可以列舉多個地點,告訴孩子哪些地方可以玩水,哪些地方可以參觀古跡,最終決定權交給孩子,相信你的孩子一定會非常熱情地投入其中。

創造陪伴的“黃金時間”

沈殿霞雖然是單親媽媽,但是她對女兒鄭欣宜的陪伴則很有品質,她無論去哪裡拍戲,都會把女兒帶在身邊。在無線電臺錄製節目時,沈殿霞也常常會給予女兒滿含愛的眼神。無論是旅行還是聚會,母女倆都像姐妹一般結伴出行。所以欣宜是個堅強的女孩,她瘦身減去大半體重,在母親去世的日子中自立地生活著。

高品質的陪伴,是孩子心中安全感的來源。

很多媽媽都會抽出時間來陪孩子,但孩子卻總感受不到被陪伴,原因就在於陪伴的品質較低。從現在開始,媽媽要有意識地創造陪伴的“黃金時間”,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不要三心二意,讓孩子覺得,這個時間裡父母的眼神只看著自己。高品質陪伴的方式除了共讀、遊戲等形式,還可以用記錄式。我和女兒會在相處時記錄過程,我寫日記,她畫畫,在她長大一些學會更多字之後,也會投入到和我一起寫日記的節奏中。不要小瞧這份記錄,這種儀式感會讓孩子印象深刻,這樣她會把被陪伴的感覺記錄在腦海中,不會有孤獨的感覺。

紀伯倫在《先知》中寫過,“孩子是對生命渴求的兒女,他們借你們而生。”不要把孩子束縛成自己的所有物,他們有必然精彩的未來。在關心孩子飛得高不高之前,先重視他們飛得累不累,只有給予高品質的愛和陪伴,才能讓他們生長出被安全感裝點的翅膀。

作者:王十三職業撰稿人,國內外多家兩性品牌簽約作家,親子情感專欄作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