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2016年3月4日, 習近平總書記看望全國政協民建、工商聯界委員並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非公有制經濟要健康發展, 前提是非公有制經濟人士要健康成長。 廣大非公有制經濟人士也要認識到這一點, 加強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不要聽到這個要求就感到不舒服, 我們共產黨內對領導幹部也是這樣要求的, 而且要求得更嚴, 正所謂‘金無足赤, 人無完人’。 我們都要‘自強不息, 止於至善’。 ”

“金無足赤, 人無完人”出自宋人戴復古《寄興》一詩:“黃金無足色, 白璧有微瑕。 求人不求備, 妾願老君家。 ”意思是說, 黃金無法求足色,

白璧也會有細微的瑕疵, 對人無須求全責備, 即便你有些小缺點, 我仍然願意與你一起相攜到老。 後人把這首詩凝縮成“金無足赤, 人無完人”這個俗語, 說的是世界上沒有十全十美的人, 就像沒有成色十足的金子;也比喻不能求全責備, 要求一個人沒有一點瑕疵和錯誤。

“金無足赤, 人無完人”使用了傳統“比興”的修辭手法, 以金比人。 “足”, 本義為“人之足也”, 是個象形字。 徐鍇認為上半部分的“口”象“股脛之形”。 “股”指大腿, “脛”指小腿。 下半部分象“止”之形狀, 即腳趾。 則“足”的本意即為大腿到腳趾的部分。 後來可以單指腳, 也可用來指代整個腿腳部分, 甚至身體, 因而抽象就有“整個”“全體”的意思, 再虛化就是“滿”“全”或“純”的狀態。 以“足”來形容金銀成色足夠、充分,

通常寫作“足色”。 但“金無足赤”一語中, 使用的是“足赤”, 而非“足金”。 怎麼理解呢?

這要從古書中對金子的成色記載來說明:明曹昭《格古要論》卷中《金鐵論·金》:“古雲:金怕石頭銀怕火。 其色七青八黃九紫十赤, 以赤色為足色金也。 ”也就是說, 黃金含金量不同則呈現的顏色不同, 含金十成則呈赤色, 因而“足赤”就是“足金”。 直到現在, 我們依然無法提取出百分之百的純金, 所以說“金無足赤”。

“完”就是“全”, 在最初往往作為動詞, 表示“使完整”“保全”。 後來詞義虛化, 逐漸有“完美”意。 “完人”一詞, 在宋代已出現, 多指身體健全的人。 到了元代, “完人”開始有“完美無缺的人”的意思。 元劉祁《歸潛志》卷十三:“士之立身如素絲然, 慎不可使點汙, 少有點汙則不得為完人矣。

”直到現在, 我們依然用“完人”來形容十全十美的人。 曆覽前史, 完人實在是鳳毛麟角, “人非聖賢, 孰能無過?”哪一位傑出的政治家、實業家、學問家、藝術家, 沒有一點缺陷和不足呢?所以說“人無完人”是至理名言。

“金無足赤, 人無完人”, 這句話對我們的啟示太大了, 可以從對客觀事物、對他人、對自己三個方面分析:一是要用客觀的眼光來看待世界。 如中國的文藝作品有一個傳統:善惡分明, 褒貶迥異。 所以很多人動筆寫作, 常要把所追憶的人物描寫成大智大勇, 完美無瑕。 這就造成作品中的人物要麼是好人、完人, 要麼是壞人、小人。 京劇中, 為了明確區分善惡給人物畫上了青臉、白臉, 就是一個例子。 事實上, 生活中的人物沒有如此簡單劃一,

歷史上真正的優秀文學作品中的人物也性格豐滿而多面。

二是我們對人要有包容的態度。 既然承認“金無足赤, 人無完人”, 我們對人就要寬厚包容, 與人相處要有寬容大度之心。 對於主事者來說, 關鍵在於用人所長。 晏子談“任人之大略”說:“任人之長, 不強其短;任人之工, 不強其拙。 ”善用人者能夠量才適用, 把不同專長的人才安排到合適的位置, 使才位相配、人崗相適, 故能人盡其才、才盡其用。

三是提醒我們要有自知之明。 對人要寬宏, 對己則要謙虛, 要認識到自己的不足並不斷加以改正。 《左傳·宣公二年》雲:“人誰無過, 過而能改, 善莫大焉。 ”一切事物永遠在變化和發展, 人生是一個不斷追求完善的過程。

《大學》所謂“止於至善”, 是千百年來士人學子修身的終極目標。 晚清重臣曾國藩被譽為“千古第一完人”, 但他自謂“吾生平短於才”“秉質愚柔”, 梁啟超曾評價說“文正固非有超群絕倫之天才, 在並時諸賢傑中, 稱最鈍拙”。 但是“中人之資”的曾國藩靠著“堅忍有恆”的意志, 不斷學習向善, 一生實踐了儒家“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理念, 在自我完善的道路上走得比別人更遠, 因而離完人的目標也更近。 《周易》說:“天行健, 君子以自強不息。 ”“君子進德修業”, 自我淨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的腳步永不停息, 所謂“終日乾乾, 夕惕若”。 這是“金無足赤, 人無完人”給予我們的啟示。

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引用“金無足赤, 人無完人”, 強調非公有制經濟人士要“加強自我學習、自我教育、自我提升”, 文藝工作者要“加強文藝評論工作”,這些都說明,只有不斷學習、接受教育,才能保證個人得到不斷完善。從這種認識考慮,對個體而言,就要嚴於律己,對於共產黨員,更要嚴格要求,從嚴治黨。對社會制度而言,就要不斷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建立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對於國家和整個社會而言,尤其需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努力避免“人治”的缺陷與偏見,實現公平與公正,保證人民的根本利益。(作者:王雲路,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江學者)

文藝工作者要“加強文藝評論工作”,這些都說明,只有不斷學習、接受教育,才能保證個人得到不斷完善。從這種認識考慮,對個體而言,就要嚴於律己,對於共產黨員,更要嚴格要求,從嚴治黨。對社會制度而言,就要不斷推進全面深化改革,建立更完備、更穩定、更管用的制度體系。對於國家和整個社會而言,尤其需要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努力避免“人治”的缺陷與偏見,實現公平與公正,保證人民的根本利益。(作者:王雲路,系浙江大學人文學院教授、長江學者)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