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古代的東夷、西戎、北狄、南蠻都指啥?

華夷五方格局的形成經歷了春秋、戰國五個多世紀, 而文獻中明確以華夏居中, 東夷、西戎、南蠻、北狄配合四方的記述, 大概出現于戰國。

無論東夷、南蠻、西阿戎、北狄, 都只是對一方民族的統稱, 具體包括哪些地區的民族, 隨著時間推移, 也有所不同。

東夷

先秦文獻中的東夷, 專指今山東省及淮河以北那些非華夏方國和部落, 即分佈在今山東、蘇北、淮北地區。

東夷文化是中國最古老的文明之一, 東夷人是中國最古老文字、弓箭、禮制和金屬的發明和使用者。

東夷不全是東方的土著, 有些也出自炎黃一系,

如徐國國君追溯他們的祖先到了顓頊、伯益。 《史記·趙世家》記載趙人、秦人始祖蜚廉、惡來、季勝也屬東夷。

伏羲, 又名太皞(昊), 是傳說中東夷族最早的領袖, 東夷人最早發明弓箭, 擅長射箭, 因此有所謂“東夷”為東邊的弓箭手說法。

據說涿鹿大戰後, 東夷集團瓦解, 其中一部分與炎黃部落融合, 另一部分則向南遷移到淮河流域, 而後被稱為“淮夷”。

又過去了幾百年, 淮夷在於中原的華夏族的戰爭中, 被逼退到了江南。 於是淮夷與當地苗蠻族融合, 逐漸變成了一個分支, 這就是今天苗族的祖先。

西戎

西戎是古代中國中原王朝對其邊界西方的部落的泛指, 也可以指春秋戰國時期的一個國家。 應劭《風俗通義》說:“戎者, 凶也。 ”夏朝時稱西戎為昆侖、析支、渠搜等。

《史記·匈奴列傳》記秦穆公時有西戎八國, 即綿諸(今甘肅東部)、緄戎(今甘肅東部)、翟、鎔之戎(今陝西北部);岐山、梁山(今陝西韓城與洛川之間)、涇水、漆水以北有義渠(今甘肅寧縣西北)、大荔(今陝西大荔東)、烏氏(今甘肅平涼西北甘寧交界處)、朐衍(今寧夏鹽池一帶),

皆位於隴山(今寧夏六盤山)附近。

犬戎, 中國古代周朝時期活躍在周朝西部(今甘肅東部、寧夏一帶)的少數民族部落。 《山海經·大荒北經》稱犬戎與夏人同祖, 皆出於黃帝。 犬戎自稱祖先是兩白犬, 崇拜白犬圖騰, 屬於西羌族的遊牧部族。

南蠻

南蠻是中國古代對南部的部族的稱呼。 南蠻的總稱, 大概出現于戰國。

南蠻是對今伏牛山脈以南漢水流域、淮河中上游、長江流域、珠江流域以至雲貴高原各個民族的統稱, 其中族系複雜:長江中游有三苗、楚、群蠻;長江下游及珠江流域有百越、長江中上游有濮與巴蜀;雲貴高原西南夷的先民大概也不止一個族系。

元朝蒙古人以蒙古為中心, 稱淮河以南(但是不包括四川)的漢人為“南蠻”、“蠻子”。

滿清時代, 亦有以此作為滿人對漢人的蔑稱。 康熙深知黨爭之害, 但鑒於滿漢之間的矛盾, 卻也不加以整頓, 他與旗人權貴談話總稱漢官員為“蠻子”。

北狄

北狄的稱謂最早起始于周代, 是古代華夏人對北方少數民族的統稱。

春秋中葉以後, 狄與戎在地域上有明顯的不同, 但整個春秋時代, 乃至戰國中葉以前, 戎狄仍往往混稱, 有些部落仍兼有戎與狄兩種稱號。 這種情況以及春秋北狄諸部的姓族, 陝北、山西、河北諸地的戎狄文化遺存, 都說明春秋時期的戎與狄只是地域分佈有明顯區分, 族類卻比較接近。

春秋初,在秦、晉、鄭、衛、邢等國以北,即今陝北及山西、河北兩省的中部與北部,有許多強悍有力的部落統一稱為戎,只在方位上稱為北戎。至春秋中葉,出現了稱上述地區各部落為狄的記載,因其在北,稱為北狄。在狄的族稱出現以後差不多100年間,又出現了赤狄、白狄、長狄等許多稱號。

狄的本義,王國維先生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斷定,是由“遠”與“剔除”的含義,“後乃引申之為驅除之于遠方之義”。此外,狄還有強悍有力,行動疾快等含義。

中華民族今天的繁榮富強,少不了歷史上各個民族的文化融合,最終形成一條獨具魅力的東方巨龍,這就是中華民族千年來都不曾變過的包容之心。

族類卻比較接近。

春秋初,在秦、晉、鄭、衛、邢等國以北,即今陝北及山西、河北兩省的中部與北部,有許多強悍有力的部落統一稱為戎,只在方位上稱為北戎。至春秋中葉,出現了稱上述地區各部落為狄的記載,因其在北,稱為北狄。在狄的族稱出現以後差不多100年間,又出現了赤狄、白狄、長狄等許多稱號。

狄的本義,王國維先生在《鬼方昆夷獫狁考》中斷定,是由“遠”與“剔除”的含義,“後乃引申之為驅除之于遠方之義”。此外,狄還有強悍有力,行動疾快等含義。

中華民族今天的繁榮富強,少不了歷史上各個民族的文化融合,最終形成一條獨具魅力的東方巨龍,這就是中華民族千年來都不曾變過的包容之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