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播撒“愛”與和平的使者:孫中山眼中的墨子

墨子(前468~376), 姓墨, 名翟, 戰國時魯國人, 墨家學派創始人。 在學術上, 初受孔子影響, “學儒者之業, 受孔子之術”, 後逐漸叛逆, 他反對儒家所強調的等級尊卑,

認為“官無富貴而既常賤。 ”創建與儒家相對立的墨家學派。 儒墨兩派互相辯駁, 在先秦首先揭開了百家爭鳴的序幕。

孫中山先生非常推崇墨子, 他曾經評價墨子說:“古時候最講‘愛’字的莫過於墨子, 墨子所講的兼愛與耶穌所講的博愛是一樣的。 ”

墨子為濟世而奔走天下, 常常是連席子都沒睡暖, 爐子才生著火, 煙囪剛冒煙就又要出發了。 他周遊於各國之間, 通過“國際性談判”挽救百姓的性命, 而“兼愛”、“非攻”就是這位大師的主要思想。 因為博愛與和平之故, 這位思想大師提出的若干問題, 至今仍在拷問著現代人的智慧和良心。 諸如:為什麼在街上殺一人是犯罪, 而在戰場上殺一萬人是英雄?為什麼搶奪別人的雞鴨是盜賊,

而搶奪別人的國土是名將?為什麼人民要忍饑挨餓去供養統治者享樂揮霍?為什麼人民要把政權交給一家人世代相傳?為什麼一個人死後要用活人殉葬?為什麼埋葬一個死人要花費那麼多錢?為什麼父母死了, 兒子要守喪三年, 不去從事勞動生產, 卻平白受人供養?這些問題的提出, 都觸動了社會上的既得利益階層的痛處, 也顯示出墨翟的高度智慧和勇氣。

由此可見, 墨子是一肚子的不合時宜。 墨子曾習儒術, 受過儒家思想的影響, 後因覺“其禮煩擾而不悅, 厚葬靡財而貧民, 久服傷生而害事”(《淮南子》), 遂決然舉起叛旗, 自立一宗。

墨子一腔熱血, 救助苦難。 “兼愛”, 即“一視同仁地愛一切人”, 這無疑是墨子最核心的主張。

墨子所謂“兼愛”的本義還可以更精確地闡述為“像愛自己一樣地愛所有人”。 他的這種觀點是要人們像耶穌一樣普愛天下, 基督教中的博愛意為上帝這樣愛我們, 我們也當彼此相愛。 愛之“博大”和“無私”集中地表現在基督教“愛人如己”的誡命和耶穌“愛仇敵”的教導之中, 具有超乎自然和超越自我的特點, 成為愛的最高境界和理想境界, 甚至是人性的最高境界。 這與儒家宣導“親親”、“尊尊”的“推愛”是相對立的。 在面臨饑荒而自己手中有糧時, 他們都將選擇把乾糧分給他人。 區別在於, 兼愛與博愛是不分親疏均分給人, 孔子則將首先讓與父母, 後兄弟姊妹, 逐次下去。

所以, 墨子的思想與儒家發生了尖銳的衝突。 墨子並不反對“仁”,

但是對於“仁”有自己的理解。 墨子反對“仁”的延伸——“孝”, “孝”是儒家主張的倫理道德賴以形成的基礎。 在他看來, 以家庭為模式來規定社會體制是不合適的, 他明確地提出兼愛理論, 以為天下人無貴賤, 大家平等博愛, 互讓互利, 而不是以種種藉口維持一部分人對另一部分人的剝奪, 或是假借種種旗號在國家之間以武力相侵害。 而墨家的“兼愛”則是一種無差等的愛, 要求人們拋棄血緣和等級差別的觀念, 愛人如己。 用墨子的話說就是:“視人之國若視其國, 視人之家若視其家, 視人之身若視其身。 ”以此達到“國與國不相攻, 家與家不相亂, 盜賊無有, 君臣父子皆能孝慈”的良好局面。 ~

墨子僅僅主張“兼愛”, 就被孟子斥為“禽獸”。

因為兼愛明顯被“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儒家思想所不容。 儒家講究忠孝, 而兼愛自然就父父無君, 自然就在儒家眼中成為禽獸。 我們不必摻和兩千多年的這段官司, 歷史的發展自然有其局限, 誰是誰非難以說清。 但有一點應當給予充分的肯定, 那就是中國歷史上沒有第二個提出“摩頂放踵, 以利天下”的人。 就連孟子也不得不承認“墨子兼愛, 摩頂放踵, 利天下, 為之”。 說是說了, 墨家的精神是儒者可望而不可即的啊。

不禁想起詩聖杜甫在草廬為秋風所破後的呐喊:“安得廣廈千萬間, 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這位正宗的儒家知識份子所追求的不正是兼愛的境界嗎?

但是, 墨家的這一思想與儒家是不同的。 《論語》中記載,葉公語孔子日:“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日:“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可見,儒家的仁愛是沒有平等的。而沒有平等就很難有法制。墨家的兼愛卻是基於平等的基礎。在歷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墨子的大徒弟是秦國的鉅子。戰國時,鉅子的兒子犯法,秦王顧念他年老而饒恕了他的兒子,鉅子卻以墨者的律法將兒子處死了。

可見,儒家的仁愛,是中國封建社會人治的基礎,但對於現代這個追求法治的社會,我們確實應該去墨家那裡去尋找一些可借鑒的思想。

墨子行走在戰國年代,即使戰火紛飛,他也不會獨善其身,而是四處奔走,訴說著他關於“愛”與和平的人生夢想……

《論語》中記載,葉公語孔子日:“吾黨有直躬者,其父攘羊,而子證之。”孔子日:“吾黨之直者異於是,父為子隱,子為父隱,直在其中矣。”可見,儒家的仁愛是沒有平等的。而沒有平等就很難有法制。墨家的兼愛卻是基於平等的基礎。在歷史上有這樣一個故事,墨子的大徒弟是秦國的鉅子。戰國時,鉅子的兒子犯法,秦王顧念他年老而饒恕了他的兒子,鉅子卻以墨者的律法將兒子處死了。

可見,儒家的仁愛,是中國封建社會人治的基礎,但對於現代這個追求法治的社會,我們確實應該去墨家那裡去尋找一些可借鑒的思想。

墨子行走在戰國年代,即使戰火紛飛,他也不會獨善其身,而是四處奔走,訴說著他關於“愛”與和平的人生夢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