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民國近代名校校訓,教育底蘊與境界的差異在校訓上高下立見

現代意義上的校訓是伴隨中國近代教育的開始而出現的。 “校訓”名稱來源於日本。 中國古代有校訓的原型, 沒有校訓的明確名稱。 直到近代, 教會大學出現了英文校訓(motto), 隨後中文“校訓”從日本侍入, 才使得校訓概念和內容達到了名實統一。 “校訓”名稱的引進, 表面上是新概念的出現, 實質上是新教育觀念的誕生, 是傳統教育向現代教育轉換的影射, 是西方新式學校體制被我國接納、採用、完善的表現。

清華大學的“自強不息, 厚德載物”、南開大學的“允公允能, 日新月異”和浙江大學的“求是”等。 一校的校訓可以說是該校的精神內核。

因此, 有人說看一所學校的氣質如何, 有一條捷徑就是看它的校訓。 校訓是一種格言、箴言和座右銘。 它蘊涵優秀的傳統文化, 體現辦學者的理想追求。

【圖片來源於網路,由凹凸創意整理發佈,歡迎訂閱、評論、收藏、轉發】

【圖片來源於網路,由凹凸創意整理發佈,歡迎訂閱、評論、收藏、轉發】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