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人物|丁寶楨:主職山東巡撫,兼職美食家

作者 | 任寶禎

清代山東巡撫系列

自康熙五年(1666年), 巡撫周有德開始入住珍珠泉大院以來, 清代總共有一百一十余位巡撫在這裡居住過,

但其中在濟南近代史和珍珠泉大院建築史上有一定影響的代表人物有以下13人, 分別是:周有德、佛倫、國泰、畢沅、鐵保、閻敬銘、丁寶楨、周恒祺、張曜、毓賢、袁世凱、周馥、孫寶琦。

在中國近代史上, 丁寶楨與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沈葆楨等人同為“中興名臣”。 丁寶楨(1820~1886), 字稚璜, 貴州平遠(今貴州織金縣)人。 道光二十三年(1843年)舉人, 咸豐三年(1853年)中進士, 授翰林院庶起士, 自此步入仕途。 咸豐十年(1860年)授湖南嶽州府知府, 不久調任長沙府知府;同治二年(1863年)任山東按察使, 次年遷布政使;同治六年(1867年)升任山東巡撫;光緒二年(1876年)擢升為四川總督。 光緒十二年(1886年)在成都逝世。 著有《丁文誠公奏稿》、《丁文誠公遺集》等。

丁寶楨像

丁寶楨在山東做了近10年的巡撫。 在任時, 他面對內憂外患、國勢日蹙、政治黑暗、亂象迭起的社會現實, 始終以救國救民為己任, 治理黃河, 為民除患;興修水利, 株殺患逆, 整頓吏治, 興辦洋務, 體恤民困。 時人對丁寶楨的清風亮節推崇備至, 贊其操守“清絕一世”;後人為其作傳時評價他“至今言吏治者,

常與沈葆楨並稱, 尤勵清操”, 為百姓稱道, 這在晚清封建官僚中是少見的。

丁寶楨在任山東巡撫期間, 他的最為著名的政績, 莫過於“智殺權監安德海”這件事兒。 這個故事自清末民初以來, 一直在濟南民間廣為流傳著。

老濟南們都知曉, 在濟南共青團路中段路北, 五龍潭公園的西側, 有一座關帝廟, 廟宇院內有一處叫做“西蜜脂泉”的名泉。 不知你是否知曉, 這處泉池為何稱名為“蜜脂”泉呢?據老一輩的濟南人說, 此泉池原來叫“密旨泉”, 後來隨著時間的流逝, 人們誤把“密旨”訛傳為“蜜脂”故而“密旨泉”就訛稱為“西蜜脂泉”了。 至於稱名“密旨泉”的緣由, 說起來話就長了。

西蜜脂泉

話說清同治初年, 當時朝廷因同治皇帝年幼, 便由慈安與慈禧兩宮“垂簾聽政”。 同治八年(1869年)秋天, 慈禧太后派其寵愛的貼身太監、小名“小安子”的安德海南下江浙置辦龍衣。 於是, 安德海便攜帶孌童歌伎, 乘龍船, 順運河南下。 一路之上, 招權納賄, 耀武揚威, 觀者如堵, 地方官吏莫不畏懼,

不敢有絲毫怠慢, 以至於搞得地方雞犬不寧。 同治皇帝得到這一消息後, 便與慈安、恭親王奕欣商量, 要趁這個機會, 把依仗慈禧的權勢弄權納賄、排除異己、干預朝政的小安子在他離開京城後除掉。 可是, 找誰來辦這件事好呢?三人數來數去, 都想到了時任山東巡撫的丁寶楨。 於是, 同治皇帝背著慈禧, 密諭丁寶楨“嚴密查拿, 令隨從人等指正確實, 毋庸審訊, 即行就地正法”。

生性廉潔剛烈的丁寶楨接到密旨後, 經過幾天的跟蹤, 終於在泰安境內將安德海拿下, 星夜解送濟南, 並火速上報慈安太后和同治皇帝, 獲許後立即把安得海綁赴殺人刑場——西門外的丁字街(即今共青團路中段往南的原城頂街), 以清宮祖訓“太監不得私自離京”為由, 砍頭示眾,結束了安德海罪惡的一生。可就在此時,慈禧太后發來解救安德海的懿旨。丁寶楨果斷地決定“前門接旨,後門斬首”,將安德海拉到丁字街斬首。生米既然已做成熟飯,慈禧太后最後也奈何不得。

安德海等太監侍奉慈禧

後來,人們就把丁寶楨接密旨的地方稱為密旨殿,而其附近的泉子也“堂而皇之”地叫做“密旨泉”了。因“蜜脂”與“密旨”同音,時間久了,以訛傳訛,“密旨泉”就成了“蜜脂泉”。不管這個說法是否真實,丁寶楨智殺安得海的驚人之舉當時震驚朝野,博得天下臣民交口稱頌。李鴻章聞訊後,“矍然而起,傳示幕客,字呼丁公曰:‘稚璜(丁寶楨字)成名矣!’”曾國藩聽到這個消息後,高興地告訴薛福成:“吾目疾已數月,聞是事,積翳(白內障)為之一開。稚璜豪傑士也!”但丁寶楨也因此而遭到慈禧的忌恨。此後,他雖每有建樹,卻反遭彈劾,其根源即起於此。

民國間,誅殺安德海的事也被載入《清史稿》。據《清史稿·卷四百四十七·丁寶楨列傳》記述道:“安德海者,以奄人侍慈禧太后,頗用事。八年秋,乘樓船緣運河南下,旗繒殊異,稱有密遣。所過招納權賄,無敢發者。至泰安,寶楨先已入告,使騎捕而守之。安德海猶大言,謂:‘汝輩自速辜耳!’傳送濟南,寶楨曰:‘宦豎私出,非制。且大臣未聞有命,必詐無疑。’奏上,遂正法。”儘管這段記載只有區區140字,但在《清史演義》、《同治皇帝》等野史、小說中,該故事已被演繹出諸多個版本。老濟南們至今還在茶餘飯後,街頭巷尾,津津樂道地談論呢。

宮保雞丁

說起丁寶楨,在濟南還有一道叫做“宮保雞丁”的傳統魯系名菜與他密切相關。原來,這道名菜就是以丁寶楨的官銜而命名的。丁寶楨當年因平息過撚亂,被皇帝賜加了個“太子少保”的頭銜。“少保”又稱“宮保”,所以丁寶楨也被人稱為“丁宮保”。傳說丁宮保是位美食家,喜愛烹調。一日,丁宮保身著微服帶一家僕去大明湖一帶私訪。天近中午,已覺腹饑。突然聞到一股子香味正從附近一農家院中飄出,於是信步走進院中。只見一中年漢子正在灶房內炒菜。丁宮保連忙走上前,問漢子炒的是何菜?漢子答道:“爆炒雞丁”。漢子熱情地讓他品嘗一下,丁公毫不客氣地叨了一口,味道十分鮮美,連忙又問道:“既為雞丁,為何卻這般鮮嫩?”漢子答道:“此乃取當地笨雞雞脯肉切丁,丁外薄裹澱粉糊,以利於快熟且可防味泄,後配以花生,胡椒,加上白糖、鹽、醬油、南酒、蔥、薑、蒜、味精等調料,經旺火爆炒而成。成品色澤紅亮,雞丁細嫩,花生米酥脆,鹹鮮香辣,佐酒下飯均宜。”丁公撫須點頭,找出盤中一花生叼入口裡,細細咂摸,果真是別有滋味。“爆炒雞丁”這道菜令丁公回味悠長,走時百般不舍,他記准了地方,回府不久就譴人重金把漢子聘為家廚。每逢遠客到來,必用這道菜為壓軸菜饗客,無論佐酒或者下飯都十分適宜,百吃不厭。

後來,丁公奉調任四川總督,臨行徵求漢子意見,漢子感其恩重,遂攜家眷一起隨丁公進川,進而把“宮保雞丁”帶到了四川,他的後人通過把胡椒換成辣椒,做出了川味的“宮保雞丁”。丁公去世後不久,“宮保雞丁”被四川當地官員作為貢菜獻給皇帝,正式進軍北京,發展成為御用的名菜之一。

丁寶楨塑像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67歲的丁寶楨死于四川總督任所。噩耗傳出,濟南父老悲慟、惋惜、哀歎,請求朝廷將丁寶楨的靈柩盤回濟南。靈柩運至濟南,士紳百姓爭相“郊野祭吊”。丁寶楨遺體在曆城(今濟南)九華山麓與先逝的前妻合葬。前山東巡撫閻敬銘親撰的《皇清誥授光祿大夫贈太子太保四川總督丁文成公墓誌銘》,刻立於墓前,以昭後人。一個外鄉人,被濟南視為“賢良”,懇請將他歸葬濟南,為他立祠祀奉,這是何等崇高的褒獎和愛戴。他離開山東十年,人們仍對他如此思念,情之深,愛之篤,由此可見一斑。

砍頭示眾,結束了安德海罪惡的一生。可就在此時,慈禧太后發來解救安德海的懿旨。丁寶楨果斷地決定“前門接旨,後門斬首”,將安德海拉到丁字街斬首。生米既然已做成熟飯,慈禧太后最後也奈何不得。

安德海等太監侍奉慈禧

後來,人們就把丁寶楨接密旨的地方稱為密旨殿,而其附近的泉子也“堂而皇之”地叫做“密旨泉”了。因“蜜脂”與“密旨”同音,時間久了,以訛傳訛,“密旨泉”就成了“蜜脂泉”。不管這個說法是否真實,丁寶楨智殺安得海的驚人之舉當時震驚朝野,博得天下臣民交口稱頌。李鴻章聞訊後,“矍然而起,傳示幕客,字呼丁公曰:‘稚璜(丁寶楨字)成名矣!’”曾國藩聽到這個消息後,高興地告訴薛福成:“吾目疾已數月,聞是事,積翳(白內障)為之一開。稚璜豪傑士也!”但丁寶楨也因此而遭到慈禧的忌恨。此後,他雖每有建樹,卻反遭彈劾,其根源即起於此。

民國間,誅殺安德海的事也被載入《清史稿》。據《清史稿·卷四百四十七·丁寶楨列傳》記述道:“安德海者,以奄人侍慈禧太后,頗用事。八年秋,乘樓船緣運河南下,旗繒殊異,稱有密遣。所過招納權賄,無敢發者。至泰安,寶楨先已入告,使騎捕而守之。安德海猶大言,謂:‘汝輩自速辜耳!’傳送濟南,寶楨曰:‘宦豎私出,非制。且大臣未聞有命,必詐無疑。’奏上,遂正法。”儘管這段記載只有區區140字,但在《清史演義》、《同治皇帝》等野史、小說中,該故事已被演繹出諸多個版本。老濟南們至今還在茶餘飯後,街頭巷尾,津津樂道地談論呢。

宮保雞丁

說起丁寶楨,在濟南還有一道叫做“宮保雞丁”的傳統魯系名菜與他密切相關。原來,這道名菜就是以丁寶楨的官銜而命名的。丁寶楨當年因平息過撚亂,被皇帝賜加了個“太子少保”的頭銜。“少保”又稱“宮保”,所以丁寶楨也被人稱為“丁宮保”。傳說丁宮保是位美食家,喜愛烹調。一日,丁宮保身著微服帶一家僕去大明湖一帶私訪。天近中午,已覺腹饑。突然聞到一股子香味正從附近一農家院中飄出,於是信步走進院中。只見一中年漢子正在灶房內炒菜。丁宮保連忙走上前,問漢子炒的是何菜?漢子答道:“爆炒雞丁”。漢子熱情地讓他品嘗一下,丁公毫不客氣地叨了一口,味道十分鮮美,連忙又問道:“既為雞丁,為何卻這般鮮嫩?”漢子答道:“此乃取當地笨雞雞脯肉切丁,丁外薄裹澱粉糊,以利於快熟且可防味泄,後配以花生,胡椒,加上白糖、鹽、醬油、南酒、蔥、薑、蒜、味精等調料,經旺火爆炒而成。成品色澤紅亮,雞丁細嫩,花生米酥脆,鹹鮮香辣,佐酒下飯均宜。”丁公撫須點頭,找出盤中一花生叼入口裡,細細咂摸,果真是別有滋味。“爆炒雞丁”這道菜令丁公回味悠長,走時百般不舍,他記准了地方,回府不久就譴人重金把漢子聘為家廚。每逢遠客到來,必用這道菜為壓軸菜饗客,無論佐酒或者下飯都十分適宜,百吃不厭。

後來,丁公奉調任四川總督,臨行徵求漢子意見,漢子感其恩重,遂攜家眷一起隨丁公進川,進而把“宮保雞丁”帶到了四川,他的後人通過把胡椒換成辣椒,做出了川味的“宮保雞丁”。丁公去世後不久,“宮保雞丁”被四川當地官員作為貢菜獻給皇帝,正式進軍北京,發展成為御用的名菜之一。

丁寶楨塑像

清光緒十二年(1886年),67歲的丁寶楨死于四川總督任所。噩耗傳出,濟南父老悲慟、惋惜、哀歎,請求朝廷將丁寶楨的靈柩盤回濟南。靈柩運至濟南,士紳百姓爭相“郊野祭吊”。丁寶楨遺體在曆城(今濟南)九華山麓與先逝的前妻合葬。前山東巡撫閻敬銘親撰的《皇清誥授光祿大夫贈太子太保四川總督丁文成公墓誌銘》,刻立於墓前,以昭後人。一個外鄉人,被濟南視為“賢良”,懇請將他歸葬濟南,為他立祠祀奉,這是何等崇高的褒獎和愛戴。他離開山東十年,人們仍對他如此思念,情之深,愛之篤,由此可見一斑。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