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108年前的今天,創造“基因”一詞的中國遺傳學泰斗談家楨出生

108年前的今天, 創造“基因”一詞的中國遺傳學泰斗談家楨出生

【轉學保送上大學】

1909年9月15日, 談家楨出生於浙江寧波慈溪。 父親是郵政局的一名小職員。

6歲上私塾, 12歲畢業於教會辦的道本小學, 進入寧波斐迪中學。 後轉學到湖州東吳三中。 1926年(17歲), 保送蘇州東吳大學, 主修生物學。

1930年(21歲), 大學畢業, 進入燕京大學, 跟隨唯一研究遺傳學的李汝祺教授學習。 1932年(23歲), 研究生畢業, 獲理學碩士學位。

【中國的摩爾根】

1934年(25歲), 談家楨新婚夫人, 赴美國加州理工學院攻讀博士學位, 師從現代遺傳學奠基人摩爾根。 摩爾根發現了染色體的遺傳機制, 創立染色體遺傳理論, 是現代實驗生物學的奠基人。 獲得1933年的諾貝爾醫學獎。

1936年(27歲), 他的論文《果蠅常染色體的遺傳圖》通過答辯, 獲哲學博士學位。 談家楨也被人稱為“中國的摩爾根”。

(談家楨與摩爾根)

【抗戰期間回國效力】

1937年(28歲), 回國後, 浙江大學校長竺可楨聘他為生物系教授。 不久全面抗戰爆發, 浙江大學輾轉內遷。 最後生物系遷到貴州遵義湄潭的一個破舊不堪的祠堂裡。 在艱苦的環境裡, 談家楨不但培養了一批優秀的學生, 在研究上也取得了重要的成就。

1944年(35歲), 談家楨發現了瓢蟲鞘翅色斑變異的鑲嵌顯性遺傳現象, 這一創新性研究成果, 至今仍被列為教科書的經典內容。 1946年, 發表了“異色瓢蟲色斑遺傳中的嵌鑲顯性”的論文。 這些成果豐富和發展了摩爾根遺傳學說, 引起國際遺傳學界的巨大反響。

【基因一詞的創造者】

1952年(43歲), 院系調整後, 任復旦大學生物系系主任。 1961年起, 曾先後擔任復旦大學遺傳所所長, 復旦大學副校長, 生命科學院院長等職務。 這是中國的第一個遺傳學專業, 第一個遺傳學研究所, 第一個生命科學院。

基因的英文是「Gene」, 是 「開始」 、「生育」 的意思。 這個名詞最初是由丹麥學者約翰森提出來的。

而中文的「基因」這個詞, 則出自談家楨的生動音譯, 既與英文原文讀音相近, 也表達出了其生命的「基本因數」的意思。

他先後發表了百餘篇研究論文, 對遺傳學做出重大貢獻。 他寫的科普文章《奇妙的克隆》收錄在初中語文教科書(人教版八年級)。

【有一顆小行星的多國院士】

1980年(71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85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987年,當選義大利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999年,當選為紐約科學院名譽終身院士。

1995年,獲得求是科學基金會傑出科學家獎。1999年,國際編號為3542號小行星被命名為“談家楨星”。

2008年11月1日7時18分,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99歲。

(2005年6月,參加復旦百年校慶的談家楨)

【有一顆小行星的多國院士】

1980年(71歲),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1985年,當選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美國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987年,當選義大利國家科學院外籍院士。1999年,當選為紐約科學院名譽終身院士。

1995年,獲得求是科學基金會傑出科學家獎。1999年,國際編號為3542號小行星被命名為“談家楨星”。

2008年11月1日7時18分,在上海華東醫院逝世,享年99歲。

(2005年6月,參加復旦百年校慶的談家楨)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