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這一件春秋時期的青銅器一直被模仿,但從未超越

【毛叔盤】

毛叔盤, 高17.2cm, 寬52.5cm, 口徑47.6cm, 重14.26kg。

盤敞口平緣, 斂腹, 外侈圈足下加飾三個牛形附足。 雙耳起自腹部, 上飾鳥紋和蟠虺紋, 腹、圈足飾蟠虺紋。

器內底有銘文4行23字:

毛叔媵彪氏

孟姬寶盤。 其

萬年眉壽無

疆, 子子孫孫永保用。

銘文記述毛叔送給女兒彪氏孟姬作陪嫁的寶盤, 希望她萬年長壽無疆, 子孫後代永遠享用。

【鑄子叔黑『0032』簠】

鑄子叔黑『0032』簠, 高17.8cm, 寬27.6cm, 重4.24kg。

器斜壁, 腹較淺, 有簡化的獸首形環耳, 器與圈足的底邊均有“『0099』”形缺口。

蓋可卻置。

器、蓋對銘, 各4行17字:

鑄子叔黑

『0032』(音夷)肇作寶, 『0032』

其萬年眉

壽, 永寶用。

銘文大意為鑄國公子叔黑『0032』自作寶簠, 祈望萬年長壽, 永寶用之。

傳此器為清光緒初年出土于山東桓台。

【梁伯戈】

梁伯戈,長17.5cm,寬9.4cm,重0.28kg。

戈為魏國的兵器。援的前鋒呈圭角狀,上刃在援末揚起,與長欄的上端形成弧線,下刃與胡自然相接,內為長方形,有一長穿,欄上兩面各飾一獸頭,欄內側有三長穿。

穿旁正反兩面共有銘文2行14字:

抑鬼方『0026』,抑攻方。

梁伯作宮行元用。

銘文記述梁伯做的是近衛部隊宮行使用的戈,用來對付攻方敵人。

圭形援頭流行於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援的上刃與長欄相連成上揚的曲線則多見於春秋以前,而欄上飾物又常見於春秋早期以後。綜合考察,本器的鑄造年代當定於春秋前期。

援: 青銅戈部位名稱,即戈前端兩側帶刃的部分,與柲方向垂直的兩側帶刃部分。柲即戈柄。

胡:青銅戈或戟鋒刃曲而下垂的部分,一面為鋒刃,一面有案,以用線索固定於柲上。

內:位於戈頭後部。當援戳刺敵人時,可增加力度與速度,也可以同援合力摚架對方的攻擊。

欄:戈頭中部位於援、內之間的凸起的長條。

穿:是用來穿系綁長柄的帶子的穿孔。

【四蛇飾甗】

四蛇飾甗,高44.7cm,寬33.7cm,口徑28.7×23.2cm,重12.3kg。

甗分體式。甑呈長方鬥形,直口附耳,口內無隔,腹高深,上部外侈,下部收斂,平底上有箅孔,甑下有榫圈,是為子口。鬲直口附耳,口內有用來插甑之榫圈的凹形母口,肩四角各飾以盤蛇,蛇上頸昂起,雙眼凸於頭頂處,鬲鼓腹,飾四球,分襠線連於腰際,足為蹄形。甑腹飾有三層勾連雷紋,耳飾變體重環紋,鬲腹飾蛇紋,四條盤蛇身上飾鱗紋。

春秋早期的青銅器基本上沿襲西周晚期的文飾。如重環紋、鱗紋等,都是西周晚期新出現的紋飾,不過從本器耳部紋飾來看,重環紋已開始變形,失去了中間的內環,只剩下外環。勾連雷紋曾一度在商末和周初盛行,春秋時則流行嵌有松石、金、銀等物的勾連雷紋。本器所飾勾連雷紋未見鑲嵌,尚處於過渡階段。

【蓮鶴方壺】

蓮鶴方壺,高122cm,寬54cm,重64kg。

方壺形體巨大。雙層鏤雕蓮瓣蓋上立有一隻展翅欲飛、引頸高吭的仙鶴。鏤空的雙龍耳較大,上出器口,下及器腹。壺體四面以蟠龍紋為主體紋飾,並在腹部四角各鑄一飛龍。圈足下以兩隻伏虎承器。

春秋時期,青銅器的鑄造工藝有了飛速發展,如“失蠟法”的發明等。但這一階段青銅器的鑄造工藝的成就並不僅僅體現在創新上,對於一些優秀的傳統工藝,也予以繼承並發揚光大,如“分鑄法”。本器的仙鶴、雙龍耳與器身主體即採用分鑄法,既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技術,也反映了當時青銅器上動物造型肖像化的潮流。

感謝今日頭條提供大家交流的平臺,也感謝大家的關注,這裡是廣大古玩收藏愛好者學習,分享和交流的家園。定期為您提供全球藝術品最新資訊、市場行情。

【梁伯戈】

梁伯戈,長17.5cm,寬9.4cm,重0.28kg。

戈為魏國的兵器。援的前鋒呈圭角狀,上刃在援末揚起,與長欄的上端形成弧線,下刃與胡自然相接,內為長方形,有一長穿,欄上兩面各飾一獸頭,欄內側有三長穿。

穿旁正反兩面共有銘文2行14字:

抑鬼方『0026』,抑攻方。

梁伯作宮行元用。

銘文記述梁伯做的是近衛部隊宮行使用的戈,用來對付攻方敵人。

圭形援頭流行於西周晚期至春秋早期;援的上刃與長欄相連成上揚的曲線則多見於春秋以前,而欄上飾物又常見於春秋早期以後。綜合考察,本器的鑄造年代當定於春秋前期。

援: 青銅戈部位名稱,即戈前端兩側帶刃的部分,與柲方向垂直的兩側帶刃部分。柲即戈柄。

胡:青銅戈或戟鋒刃曲而下垂的部分,一面為鋒刃,一面有案,以用線索固定於柲上。

內:位於戈頭後部。當援戳刺敵人時,可增加力度與速度,也可以同援合力摚架對方的攻擊。

欄:戈頭中部位於援、內之間的凸起的長條。

穿:是用來穿系綁長柄的帶子的穿孔。

【四蛇飾甗】

四蛇飾甗,高44.7cm,寬33.7cm,口徑28.7×23.2cm,重12.3kg。

甗分體式。甑呈長方鬥形,直口附耳,口內無隔,腹高深,上部外侈,下部收斂,平底上有箅孔,甑下有榫圈,是為子口。鬲直口附耳,口內有用來插甑之榫圈的凹形母口,肩四角各飾以盤蛇,蛇上頸昂起,雙眼凸於頭頂處,鬲鼓腹,飾四球,分襠線連於腰際,足為蹄形。甑腹飾有三層勾連雷紋,耳飾變體重環紋,鬲腹飾蛇紋,四條盤蛇身上飾鱗紋。

春秋早期的青銅器基本上沿襲西周晚期的文飾。如重環紋、鱗紋等,都是西周晚期新出現的紋飾,不過從本器耳部紋飾來看,重環紋已開始變形,失去了中間的內環,只剩下外環。勾連雷紋曾一度在商末和周初盛行,春秋時則流行嵌有松石、金、銀等物的勾連雷紋。本器所飾勾連雷紋未見鑲嵌,尚處於過渡階段。

【蓮鶴方壺】

蓮鶴方壺,高122cm,寬54cm,重64kg。

方壺形體巨大。雙層鏤雕蓮瓣蓋上立有一隻展翅欲飛、引頸高吭的仙鶴。鏤空的雙龍耳較大,上出器口,下及器腹。壺體四面以蟠龍紋為主體紋飾,並在腹部四角各鑄一飛龍。圈足下以兩隻伏虎承器。

春秋時期,青銅器的鑄造工藝有了飛速發展,如“失蠟法”的發明等。但這一階段青銅器的鑄造工藝的成就並不僅僅體現在創新上,對於一些優秀的傳統工藝,也予以繼承並發揚光大,如“分鑄法”。本器的仙鶴、雙龍耳與器身主體即採用分鑄法,既顯示了高超的鑄造技術,也反映了當時青銅器上動物造型肖像化的潮流。

感謝今日頭條提供大家交流的平臺,也感謝大家的關注,這裡是廣大古玩收藏愛好者學習,分享和交流的家園。定期為您提供全球藝術品最新資訊、市場行情。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