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豬場如何向批次生產模式轉型?

2017-03-29 雲牧大資料

可能很多養豬人對於批次化生產還不太瞭解, 小編今天就跟大家一起探討下批次生產, 以及我們應該如何向批次生產模式轉型。

什麼是批次生產

批次化生產就是將原有連續式管理模式每天或每週都有斷乳、配種及分娩的工作, 改為在集中的時間內完成這些生產工作, 且間隔分明有規則,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阻斷傳統連續飼養方式造成的疫病傳播, 降低養豬的生物安全風險。

批次化生產不是一個新技術, 最早起源於20年前的歐洲家庭農場, 由於平均每個豬場的存欄母豬數量較少, 為了一次性獲得數量較多的斷奶豬而發明的生產技術, 只不過當時還沒有引起人們的充分重視。 自從2013年以來, 豬流行性腹瀉在全球流行起來, 革新生產流程技術, 降低疾病風險成為養豬業的頭等大事。 由此批次化生產技術逐漸受到引起人們的重視。

目前歐美幾乎所有的豬場都是採用的以批次生產的方式來運作的, 因此國外的批次生產管理有很多需要我們借鑒和學習的地方。 拿德國來說, 德國豬場批次化生產非常普遍, 算是實現了真正意義的工廠化養殖, 人均母豬飼養效率達200頭, 人員工作不但效率高, 而且還條理清晰, 每週2天配種、1天防疫、2天分娩、1天母豬斷奶上產床周轉、1天休息, 工作so easy, 媽媽再也不用擔心我去豬場搬磚了呢, 每天上下班都是開車回家, 員工徹底從豬場工作中解放出來。

如何轉型過渡

傳統的按周生產並不是周批次, 而是周連續生產。 真正的批次生產不僅僅是對豬舍進行重新調整, 還要對豬群進行大的調整, 使得分娩、配種、斷奶相對集中。 由於連續生產的節奏難以打破, 原來的豬舍是按車間進行佈局的, 要從傳統的周連續生產方式導入到批次生產, 確實存在很大的困難。 相比較而言, 新建場實施批次化就要簡單的多, 最重要的是做好計畫, 根據批次化的大小和母豬群體大小,

設計批次化生產的參數和流程。

向批次生產過渡前應根據豬群和圈舍數量、類型設計適合本場的批次生產模式, 根據批次生產的要求對各項生產參數(例如:年產胎次、年產批次、每批分娩母豬數、每批配種母豬數、每批後備母豬補充數、每批斷奶仔豬數、每批保育下床數、每批育肥出欄數、各階段欄舍數量等)進行設計。

首先, 後備豬提前入群, 在過渡期最遲在130日齡入群, 認真監測母豬發情表現, 做好後備豬同期發情處理。

其次, 實施批次生產的斷奶計畫(數量、時間點), 斷奶之後要用血清促性腺激素和促性腺激素釋放激素, 按計劃間隔時間配種, 這樣全部母豬均可以按照批次生產計畫運轉。 已經開始進入批次化生產的母豬群嚴格按計劃周轉, 所生產的仔豬嚴格按照計畫進行轉群。 掉隊豬做好健康管理, 跟上批次化生產的節奏。 兩次仍趕不上批次的, 淘汰。

據小編瞭解, 從現實的生產角度出發, 批次化生產主要有兩種形式, 即3周批和4周批, 對於這兩種形式的批次優化不外乎兩點 :

掉隊豬如何處置;

二是斷奶發情率如何提高。

對於第一個問題,可以優化烯丙孕素的處理常式,對於第二個問題可以提高烯丙孕素的品質。

掉隊豬如何處置;

二是斷奶發情率如何提高。

對於第一個問題,可以優化烯丙孕素的處理常式,對於第二個問題可以提高烯丙孕素的品質。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