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黑旗軍在臺灣將日軍打得頭破血流時,清政府為何不發兵支援?

1894年7月, 甲午中日戰爭爆發, 臺灣防務吃緊。 清廷大員無人願意去臺灣守衛, 清政府下令抗法老將劉永福赴台辦理防務。

此時距離從越南撤軍回國, 已經過去八個年頭了。 劉永福已年近60, 黑旗軍僅剩下300餘人。

在此條件下, 劉永福並無推搪計較, 全然將個人生死置之度外。 他在廣州招募了潮勇一千餘名, 帶上自己的義子劉成良、女兒劉秀蓉還有四個月的糧餉, 舊槍800枝後, 於9月4日欣然登陸台南準備與日軍血戰。

劉永福

這支隊伍雖然也稱黑旗軍, 但與當年在越南殺法國人的那支虎狼之師相比。 這幫招募來的潮勇, 只不過是一群烏合之眾。 劉永福自己都承認, “系閩浙總督傷募防廈烏合之眾, 倉猝成軍, 與之言戰, 誠不足以禦敵耳。 ”(戚其章.中日戰爭.(中國近代史資料叢刊續編)《中日戰爭》)

但就是這支烏合之眾的隊伍, 竟然在臺灣抗日軍民的配合下與日軍近代化海陸軍血戰了4個月,

取得了殺死日軍4642人(所殺敵人數量是甲午戰爭的1倍), 擊斃日軍近衛師團長百白川宮能久親王、近衛第二旅團長山根信成的輝煌戰績。

1895年5月27日, 日軍陸軍中將百白川宮能久親王統率精銳近衛師團2萬兵員, 軍艦29艘, 從沖繩出發入侵臺灣。 6月2日, 清廷駐守臺灣的官員紛紛內渡逃跑, 日軍佔領臺北成立了“臺灣總督府”。

日軍對劉永福發出投降書, 劉永福拒絕。 在8月23日《致日本臺灣總督樺山資紀函》中劉永福說: “臺灣隸我中國二百餘年矣……餘奉命駐防臺灣, 當與臺灣共存亡。 ”

劉永福塑像

此時的台南已經成立了臺灣民主國, 台南各界大集公民大會, 到會者數千人, 集議公推劉永福為臺灣民主大“總統”, 即鑄銀印一顆, 文曰“臺灣民國總統之印”八字。 各界代表邀集3000余人, 將印送與劉永福。 劉永福斷然拒絕, 他對眾人說:“吾中華統一疆土, 豈容分割?”

8月26日, 日軍能久親王和參謀長鮫島、旅團長山根信成率部從台中出發, 進軍台南。 劉永福當即發炮還擊, 擊中山根信成少將,

山根傷重斃命。 日軍大怒, 大軍強渡大肚溪要與黑旗軍血戰, 劉永福與抗日義士徐驤採取奇襲戰術在八卦山伏擊日軍, 此戰打死了日軍最為精銳的近衛師團1000餘人, 黑旗軍精銳七星隊也陣亡了300人。

日軍首戰吃虧, 於是再調集第二師團和混成第七旅團來台, 其中日軍第二師團在南部登陸, 第七旅團在嘉義登陸。 此時日軍的總兵力已經達到了4萬多人。

日軍百白川宮能久親王

10月8日, 日軍能久親王率部瘋狂進攻台南南部的嘉義城。 劉永福指令守將王德標在城外暗埋地雷, 炸死日軍700多人, 其餘倉皇潰退,半路又被黑旗軍、義軍伏兵截擊, 死傷甚多, 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中將亦重傷斃命。

近衛師團長北白川宮能久中將死後, 臺北日軍臺灣總督樺山資紀集中所有精銳兵力圍攻台南。 台南保衛戰極其慘烈, 黑旗軍大將紛紛戰死, 義軍首領徐驤戰死, 劉永福的女兒劉秀蓉也壯烈犧牲。

日軍在日記中記錄當時的慘烈情形道, “直至我軍突入陣地時尚不退走,炮手6名終死在炮側。 雖為敵人, 其勇敢真值得讚歎, 可稱為中日戰爭以來未曾有的勇兵。”

台南被日軍攻下,劉永福無奈只得帶上親信乘上英輪“迪利斯”號返回福建廈門。自此,劉永福的臺灣保衛戰徹底結束,臺灣落入日軍之手。

日軍艦隊

劉永福在臺灣的戰鬥是令人振奮的,5萬精銳日軍被他打得頭破血流。然而,劉永福的失敗不是被日軍擊敗,反而是被清政府給拖垮的。在劉永福與日軍血戰時,清政府非但沒有一兵一卒的支援,反而還處處扯劉永福的後腿,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清政府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清政府與日軍簽訂《馬關條約》後,已經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清政府已經將臺灣割給日本,無法在對劉永福進行支援。甲午戰敗後,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全國各地掀起反割台、反日本武裝入侵臺灣的怒潮。清政府不顧全國人民的堅決抗議和反對,1895 年 5 月 20 日,電令在臺灣的文武官員“陸續內渡”返回大陸。清政府也曾電命劉永福返回,劉永福不滿清政府的喪權辱國、割地賠款表示要“與台共存亡”。

中日簽訂馬關條約

二是清政府在劉永福血戰日軍時,多次阻撓支援,主要原因是懼怕日軍報復。清政府對劉永福不支援倒也罷了,對眾多愛國人士和官員的暗地支持,清政府也嚴令禁止。例如,1895年1月劉永福致《上總理衙門稟》中說:“糧餉、軍火均關緊要”,而“臺灣孤懸海外,口岸甚多……既無糧餉, 何能招軍?言至於此, 不禁痛哭。”劉永福僅有4個月的糧餉,面對強大的日軍,在臺灣艱苦作戰。劉永福為籌集不到糧餉而痛哭,同胞紛紛解囊相助,卻被清政府公然阻撓,嚴令沿海各省總督、巡撫“不得絲毫接濟臺灣”。

劉永福在最艱難的時刻,先後派了羅六琴、吳桐林以及知縣劉禹卿等回內地找總督、巡撫乞餉求援。但所到的直、魯、閩、粵等省都封疆, 大吏“無一應者”,都以不敢違聖旨、礙大局等為辭拒絕接濟。左宗棠見劉永福實在艱難,於是籌集了10萬兩的軍餉接濟劉永福,卻不料最後被李鴻章扣留。

戰至最後,劉永福的黑旗軍連伙食費都無法支付了,劉永福悲歎“內地諸公誤我,我誤台民! ”。

劉永福赴台

三是清政府不支援劉永福,也因其尷尬處境。劉永福在臺灣抗擊日軍,他是清廷的官員,按理說所進行的是政府行為。但此時清政府已經下令不准抵抗,此時他的黑旗軍已經是義軍武裝。在臺灣抗擊日軍時,雖然他是愛國抗日,但在清政府看來他與台南的中華民主國聯合,又似乎成為了臺灣割據政權的幫手。清政府要支援劉永福,一來違反了《馬關條約》很有可能引起第二次中日之戰,二來劉永福作為清朝官員不聽朝廷下令不准抵抗的政策,在清廷看來已經是抗旨,不追究責任就不錯了還要支援?第三是劉永福的抗日之舉是愛國行為,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支持,在重大的民意壓力下,清政府也不能為難劉永福。

劉永福和他的黑旗軍游離在抗日義軍、清朝官兵、台南三者之間,因此他的抗日行為夾帶了太多複雜的因素在裡面。這些應該是造成清政府對其態度尷尬的原因之一,這也是為什麼劉永福回到大陸後,清政府對其大加封賞的原因。

黑旗軍與高山族人民抗擊日軍

無論如何,劉永福和他的黑旗軍在臺灣給予了日本侵略軍以沉重打擊,他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

雖為敵人, 其勇敢真值得讚歎, 可稱為中日戰爭以來未曾有的勇兵。”

台南被日軍攻下,劉永福無奈只得帶上親信乘上英輪“迪利斯”號返回福建廈門。自此,劉永福的臺灣保衛戰徹底結束,臺灣落入日軍之手。

日軍艦隊

劉永福在臺灣的戰鬥是令人振奮的,5萬精銳日軍被他打得頭破血流。然而,劉永福的失敗不是被日軍擊敗,反而是被清政府給拖垮的。在劉永福與日軍血戰時,清政府非但沒有一兵一卒的支援,反而還處處扯劉永福的後腿,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呢?

清政府之所以這樣做,主要有以下幾點原因:

一是清政府與日軍簽訂《馬關條約》後,已經將臺灣割讓給日本,清政府已經將臺灣割給日本,無法在對劉永福進行支援。甲午戰敗後,清政府被迫與日本簽訂了屈辱的《馬關條約》,把臺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全國各地掀起反割台、反日本武裝入侵臺灣的怒潮。清政府不顧全國人民的堅決抗議和反對,1895 年 5 月 20 日,電令在臺灣的文武官員“陸續內渡”返回大陸。清政府也曾電命劉永福返回,劉永福不滿清政府的喪權辱國、割地賠款表示要“與台共存亡”。

中日簽訂馬關條約

二是清政府在劉永福血戰日軍時,多次阻撓支援,主要原因是懼怕日軍報復。清政府對劉永福不支援倒也罷了,對眾多愛國人士和官員的暗地支持,清政府也嚴令禁止。例如,1895年1月劉永福致《上總理衙門稟》中說:“糧餉、軍火均關緊要”,而“臺灣孤懸海外,口岸甚多……既無糧餉, 何能招軍?言至於此, 不禁痛哭。”劉永福僅有4個月的糧餉,面對強大的日軍,在臺灣艱苦作戰。劉永福為籌集不到糧餉而痛哭,同胞紛紛解囊相助,卻被清政府公然阻撓,嚴令沿海各省總督、巡撫“不得絲毫接濟臺灣”。

劉永福在最艱難的時刻,先後派了羅六琴、吳桐林以及知縣劉禹卿等回內地找總督、巡撫乞餉求援。但所到的直、魯、閩、粵等省都封疆, 大吏“無一應者”,都以不敢違聖旨、礙大局等為辭拒絕接濟。左宗棠見劉永福實在艱難,於是籌集了10萬兩的軍餉接濟劉永福,卻不料最後被李鴻章扣留。

戰至最後,劉永福的黑旗軍連伙食費都無法支付了,劉永福悲歎“內地諸公誤我,我誤台民! ”。

劉永福赴台

三是清政府不支援劉永福,也因其尷尬處境。劉永福在臺灣抗擊日軍,他是清廷的官員,按理說所進行的是政府行為。但此時清政府已經下令不准抵抗,此時他的黑旗軍已經是義軍武裝。在臺灣抗擊日軍時,雖然他是愛國抗日,但在清政府看來他與台南的中華民主國聯合,又似乎成為了臺灣割據政權的幫手。清政府要支援劉永福,一來違反了《馬關條約》很有可能引起第二次中日之戰,二來劉永福作為清朝官員不聽朝廷下令不准抵抗的政策,在清廷看來已經是抗旨,不追究責任就不錯了還要支援?第三是劉永福的抗日之舉是愛國行為,得到了廣大人民的支持,在重大的民意壓力下,清政府也不能為難劉永福。

劉永福和他的黑旗軍游離在抗日義軍、清朝官兵、台南三者之間,因此他的抗日行為夾帶了太多複雜的因素在裡面。這些應該是造成清政府對其態度尷尬的原因之一,這也是為什麼劉永福回到大陸後,清政府對其大加封賞的原因。

黑旗軍與高山族人民抗擊日軍

無論如何,劉永福和他的黑旗軍在臺灣給予了日本侵略軍以沉重打擊,他是不折不扣的民族英雄。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