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育兒>正文

一位資深校長的育兒經驗:一年級新生入學,我陪兒子做了這些準備

不知道剛成為小學一年級新生的萌娃們是不是都適應小學生活了?一年級, 不僅是孩子學習生活的新起點, 也是成長的又一轉捩點。 對於幼小銜接這個大事, 相信你們一定有很多問題想問。

今天小E邀請了一位牛娃媽媽——英孚青少兒英語上海聯洋大拇指廣場中心的資深校長Ally跟大家聊一聊。 她是一名卓越的教育工作者, 有著豐富的教育經驗和育兒心得。

她家孩子學習成績優異, 興趣愛好廣泛, 曾被“上海升學”學霸欄目採訪報導, 並獲得多項重要大獎, 包括Junior Achievement中國綠色創新挑戰賽、China Speaks國際英語大賽,

並在今年隨校管弦樂隊(市級樂隊)赴維也納金色大廳演出。 對於孩子如何適應一年級新生活這個話題, 一起來聽聽看她的獨到見解。

Ally

英孚青少兒英語上海聯洋大拇指廣場中心資深校長Ally

卓越的學校運營管理者, 連續兩年被評為英孚全國明星校長、總裁最高榮譽獎

資深的教育者, 近10年教育行業工作經驗

領先的教育理念實踐者和傳播者

1、讓孩子有參與感和儀式感, 從心理上做好學習準備

從幼稚園進入小學, 孩子多多少少都會有些不適應, 此時, 讓孩子做好充分的心理準備就成了幼小銜接的關鍵因素。 到底該怎麼做呢?

1. 增強參與感, 讓孩子對開學充滿期待

對孩子來說, 參與感能讓他們覺得自己對自己的人生有自主權, 而不是全然按照爸爸媽媽的要求, 因此, 有了參與感, 孩子會體現出更強的適應性和自主性。

我們會提前和孩子溝通擇校, 和他一起分析每個學校的利弊, 比如這家學校離家更近, 早上能多睡一會兒, 這家小學有更多幼稚園的小夥伴, 讓孩子也能參與到決策過程。

雖然在溝通過程中, 我們會有意識地引導他選擇我們心儀的學校, 但對他來說, 因為有了參與感, 也有了“決定權”, 自然而然地就對小學生活更加嚮往。

此外, 準備文具、參加入學登記、包書等, 每個環節我也都讓孩子參與, 使他獲得滿足感和成就感, 也正因如此, 孩子上學的動力也更足了。

2. 充滿儀式感的生活, 激發學習動力

無論是孩子還是成人, 儀式感都是生活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 對孩子來說, 儀式感的生活能夠讓孩子有良好的自我暗示, 讓他更專注更有動力。

所以在每學期的開學第一天, 我們都會給孩子做入學紀念, 準備新的學習用品, 拍入學照片等, 他每一次做項目、表演節目、社會實踐, 我們也會為他拍照記錄。

孩子一年級開學前, 我們還特地讓他參與設計了他自己的新房間, 告訴他, 小學生就該住自己的房間, 開始獨立起來, 結果開學第一天, 孩子都沒經我們提醒, 就很自覺地把東西搬進自己的房間, 沒有一點不適應。

3. 儘量確保孩子每一個“第一次”嘗試,

都是快樂的體驗

孩子對第一次嘗試的直觀體驗, 很大程度上, 將會影響他之後對這件事的看法。 所以, 在孩子的成長過程中, 我們儘量引導他, 對第一次嘗試產生正向的積極的感受。

孩子幼稚園的時候, 我和先生帶著他一起完成了他人生中的第一次演講分享, 雖然在演講過程中, 他說的部分並不多, 但整個過程讓他很享受。 進小學後, 他還主動和老師提出上臺做演講。

很多時候, 孩子對事物的感受不取決於事物本身, 而是家長的情緒和評判, 決定了他對事物的看法, 所以我們儘量放下焦慮, 讓他的每一個“第一次”都是美好的體驗。

4. 良好溝通,正向引導,消除緊張和忐忑

幼稚園和小學相比,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會有很大的變化。比如學習的課程、作息時間、新的老師和同學、陌生的環境等,都可能會引起孩子的不適應。

作為家長,我們每天都會和孩子溝通當天的校園生活,接觸到哪些新鮮的事物?結交了哪些朋友?通過積極正向的引導,讓孩子對新學期生活充滿期待,消除緊張情緒。

我還記得孩子第一天放學回來,和我說了好些小學和幼稚園不同的地方,我告訴他,也許這些做法和你之前習慣的不太一樣,但你長大了,就要學著接受這些不同。

孩子們的好奇心都很強,內心也比較敏感,當你跟他提前做好心理鋪墊,他就會更樂於接受這些差異。

2、一年級孩子的重要任務:學習習慣的培養

在一年級這個起點上,孩子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養好習慣,學習的過程就輕鬆,孩子也會更樂於上學。

1. 專心上課,融入課堂生活

課堂學習,是在學校裡學習的主要形式。孩子們越早適應它,就越能夠很快進入校園生活。所以,一年級的時候,孩子得學會專心融入到課堂學習。

如果孩子上課分心,我的建議是,先和孩子溝通,如果老師在上課,你開小差或者跟小夥伴講話,這會影響老師授課也干擾到別的小夥伴聽課,似乎不太合適。

再找出原因,是什麼原因導致你上課分心和提不起學習興趣的?是不是因為已經學過課堂上的內容,所以才不願意聽課的。分析完原因後,給孩子制定規則,並讓老師或同學給予適當的提醒。

2. 做作業不拖遝,做好預習複習任務

首先是學習習慣的培養,第一、體現在做作業不拖遝,第二、做好預習複習。

如何解決孩子做作業拖遝的問題,這裡要強調的是,千萬不能邊做作業邊吃零食,尤其是家中有老人,一定要規定好,孩子回家以後,先休息10分鐘,吃點零食,再全神貫注地做作業。

我們家採取的方式是孩子自我管理,他有個作業手冊,每天都要寫上做作業的時間和任務,比如幾點到幾點,完成了什麼作業,做完打勾。孩子做完作業後,我會帶他一起進行簡單的複習和預習。

孩子很喜歡旅遊,我們就規定,在有品質地完成作業後,在原本每天半小時彈琴的基礎上,每多彈一分鐘,就積累一公里,等累積到一定里程後,就帶孩子到相應的地方去玩。同樣地,如果孩子每早一分鐘完成作業,也能累積一公里。

用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去激發他的內在驅動力,這個方法非常有效。爸爸媽媽們也可以借鑒應用到孩子作業拖拉的問題上。

3. 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閱讀興趣

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閱讀習慣的培養非常重要。

越小的孩子,親子閱讀越有效,這需要爸媽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我是這樣做的:在孩子幼稚園的時候,為孩子設定一個固定的閱讀時間,比如臨睡前,給孩子讀20-30分鐘故事,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孩子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就會找個固定的時間,讀各自喜歡的書,讀完以後花3-5分鐘互相分享讀後心得。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4. 按時睡覺,作息規律

一年級的孩子剛剛進入一種新的生活形態,興奮、緊張、好奇……多種情緒叢生,他們尤其需要按時作息。晚間的休息時間要在9點以前,這樣才能夠保證第二天上學的充沛精力和良好狀態。

怎麼做呢?在睡覺這個事情上,一定要規定好幾點上床睡覺,但也不要掐得太緊,關注孩子的個人感受,可稍微適當調整。

不能按時睡覺的孩子一般為睡前精力過於旺盛,可以跟孩子做睡前閱讀,回顧分享一天的生活,讓孩子的心平靜下來。我家的孩子會彈鋼琴也喜歡體育鍛煉,這兩者都能幫他釋放多餘能量,所以一般都能做到早睡早起。

如果是作業拖拉導致的晚睡,那得趕緊幫孩子改掉這個壞習慣。

3、一年級後家長的四個重要任務

下面這四件事情,爸爸媽媽也要力求做到!

1. 按時接送

在一年級準時接送,對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認同感是很有幫助的。試想一下,上學遲到,在全班同學和老師的注目下走進教室,孩子心裡必然會不自在;眼看全班同學都被爸爸媽媽接走了,還不見自己爸媽,孩子當時肯定也會很難受。

所以,在接送孩子這個方面,我和我先生基本都會做到按時接送,很少會遲到。在接孩子放學的時候,我還會向老師瞭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並且有引導性地跟孩子溝通,比如設定一下場景,看看孩子的想法和判斷。

比如,我孩子在一次比較重要的考試中沒考好,成績比班級平均分還要低,在那個當下我沒有直接跟孩子溝通。而是特意等週一去接他的時候,看他自己能不能發現這個問題,並主動和我交流。如果不能,我再去跟老師瞭解情況,幫孩子分析。沒想到,那天孩子自己就向我仔細地分析他在考試失誤的原因。

2. 安排好課後生活

對於孩子的特長發展,那就要靠爸爸媽媽們的一雙“慧眼”,問問看老師,通過自己的觀察,再結合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決定孩子的特長發展方向。

我覺得選擇課後機構的原則是,如果校內有,先考慮校內的,校內的通常是學校提供給家長的便利,通常沒有費用或者很少費用,同時老師也是學校裡的老師;如果選擇校外的,提前多打聽,最好能夠和同班同學結伴去。

比如我家孩子有音樂特長,喜歡彈鋼琴,我們就給他選擇了音樂特長的重點班級,著重培養他的音樂天賦。當發現孩子身上的一個亮點後,我還會挖掘下一個,幫他爭取機會發揮這些特長,讓他能有所鍛煉。

3. 陪伴做作業

像之前提到的,我們在孩子的管理過程中,強調自我管理,通過作業手冊結合里程激勵的方式,加強孩子的自我監督。

但這並不是說家長在此過程中就不需要陪伴了,剛開始,我們每天都會檢查孩子的作業,充分關注細節,給予回饋,鼓勵他完成得好的地方,指出存在缺陷的地方。孩子做完作業後,我們還會帶著他預習複習,幫他養成預習複習的習慣。

4. 瞭解孩子的學校環境

有個事情是我每次擇校的時候都會做,就是留意學校的環境,瞭解該校的老師、同學和同學的家人是什麼樣的。這有兩個好處:一,可以察覺到孩子在這個學習的環境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二,對孩子情感、學習生活等能有一個大概的瞭解。

有些家長過於焦慮,沒有真正瞭解就給學校、老師或孩子的同學下判斷。比如,單憑一個行為,就認為某個同學沒禮貌,是個壞朋友,讓孩子不要跟他一起玩。

其實完全沒有必要,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可以有更加開放的心態,先觀察後評價,可以利用家長會觀察,也可以組織一些家庭派對,讓自己有個更好的機會去瞭解他們。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能跟來自各個地方的人交朋友。在我孩子一年級的時候,我發現他只跟與他性格相似的孩子交朋友。

我就特意幫他製造機會,舉辦一些活動,讓他多點瞭解跟他有不同個性和特長的孩子,找到他們之間的共同愛好,學會包容別人的不一樣,這也能培養他的適應性。

其實家長沒必要事事都為孩子擔心焦慮,過多的干擾其實反倒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多給他們一點信心,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如果孩子實在解決不了,爸媽再介入,及時引導就好。

4. 良好溝通,正向引導,消除緊張和忐忑

幼稚園和小學相比,孩子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會有很大的變化。比如學習的課程、作息時間、新的老師和同學、陌生的環境等,都可能會引起孩子的不適應。

作為家長,我們每天都會和孩子溝通當天的校園生活,接觸到哪些新鮮的事物?結交了哪些朋友?通過積極正向的引導,讓孩子對新學期生活充滿期待,消除緊張情緒。

我還記得孩子第一天放學回來,和我說了好些小學和幼稚園不同的地方,我告訴他,也許這些做法和你之前習慣的不太一樣,但你長大了,就要學著接受這些不同。

孩子們的好奇心都很強,內心也比較敏感,當你跟他提前做好心理鋪墊,他就會更樂於接受這些差異。

2、一年級孩子的重要任務:學習習慣的培養

在一年級這個起點上,孩子要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養好習慣,學習的過程就輕鬆,孩子也會更樂於上學。

1. 專心上課,融入課堂生活

課堂學習,是在學校裡學習的主要形式。孩子們越早適應它,就越能夠很快進入校園生活。所以,一年級的時候,孩子得學會專心融入到課堂學習。

如果孩子上課分心,我的建議是,先和孩子溝通,如果老師在上課,你開小差或者跟小夥伴講話,這會影響老師授課也干擾到別的小夥伴聽課,似乎不太合適。

再找出原因,是什麼原因導致你上課分心和提不起學習興趣的?是不是因為已經學過課堂上的內容,所以才不願意聽課的。分析完原因後,給孩子制定規則,並讓老師或同學給予適當的提醒。

2. 做作業不拖遝,做好預習複習任務

首先是學習習慣的培養,第一、體現在做作業不拖遝,第二、做好預習複習。

如何解決孩子做作業拖遝的問題,這裡要強調的是,千萬不能邊做作業邊吃零食,尤其是家中有老人,一定要規定好,孩子回家以後,先休息10分鐘,吃點零食,再全神貫注地做作業。

我們家採取的方式是孩子自我管理,他有個作業手冊,每天都要寫上做作業的時間和任務,比如幾點到幾點,完成了什麼作業,做完打勾。孩子做完作業後,我會帶他一起進行簡單的複習和預習。

孩子很喜歡旅遊,我們就規定,在有品質地完成作業後,在原本每天半小時彈琴的基礎上,每多彈一分鐘,就積累一公里,等累積到一定里程後,就帶孩子到相應的地方去玩。同樣地,如果孩子每早一分鐘完成作業,也能累積一公里。

用孩子感興趣的事情去激發他的內在驅動力,這個方法非常有效。爸爸媽媽們也可以借鑒應用到孩子作業拖拉的問題上。

3. 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激發閱讀興趣

對於一年級的孩子來說,閱讀習慣的培養非常重要。

越小的孩子,親子閱讀越有效,這需要爸媽為孩子營造良好的家庭閱讀氛圍。我是這樣做的:在孩子幼稚園的時候,為孩子設定一個固定的閱讀時間,比如臨睡前,給孩子讀20-30分鐘故事,激發孩子的閱讀興趣。

孩子一年級的時候,我們就會找個固定的時間,讀各自喜歡的書,讀完以後花3-5分鐘互相分享讀後心得。通過這樣的方式,培養良好的閱讀習慣。

4. 按時睡覺,作息規律

一年級的孩子剛剛進入一種新的生活形態,興奮、緊張、好奇……多種情緒叢生,他們尤其需要按時作息。晚間的休息時間要在9點以前,這樣才能夠保證第二天上學的充沛精力和良好狀態。

怎麼做呢?在睡覺這個事情上,一定要規定好幾點上床睡覺,但也不要掐得太緊,關注孩子的個人感受,可稍微適當調整。

不能按時睡覺的孩子一般為睡前精力過於旺盛,可以跟孩子做睡前閱讀,回顧分享一天的生活,讓孩子的心平靜下來。我家的孩子會彈鋼琴也喜歡體育鍛煉,這兩者都能幫他釋放多餘能量,所以一般都能做到早睡早起。

如果是作業拖拉導致的晚睡,那得趕緊幫孩子改掉這個壞習慣。

3、一年級後家長的四個重要任務

下面這四件事情,爸爸媽媽也要力求做到!

1. 按時接送

在一年級準時接送,對於培養孩子的自信心和自我認同感是很有幫助的。試想一下,上學遲到,在全班同學和老師的注目下走進教室,孩子心裡必然會不自在;眼看全班同學都被爸爸媽媽接走了,還不見自己爸媽,孩子當時肯定也會很難受。

所以,在接送孩子這個方面,我和我先生基本都會做到按時接送,很少會遲到。在接孩子放學的時候,我還會向老師瞭解孩子在學校的表現,並且有引導性地跟孩子溝通,比如設定一下場景,看看孩子的想法和判斷。

比如,我孩子在一次比較重要的考試中沒考好,成績比班級平均分還要低,在那個當下我沒有直接跟孩子溝通。而是特意等週一去接他的時候,看他自己能不能發現這個問題,並主動和我交流。如果不能,我再去跟老師瞭解情況,幫孩子分析。沒想到,那天孩子自己就向我仔細地分析他在考試失誤的原因。

2. 安排好課後生活

對於孩子的特長發展,那就要靠爸爸媽媽們的一雙“慧眼”,問問看老師,通過自己的觀察,再結合孩子自身的興趣愛好,決定孩子的特長發展方向。

我覺得選擇課後機構的原則是,如果校內有,先考慮校內的,校內的通常是學校提供給家長的便利,通常沒有費用或者很少費用,同時老師也是學校裡的老師;如果選擇校外的,提前多打聽,最好能夠和同班同學結伴去。

比如我家孩子有音樂特長,喜歡彈鋼琴,我們就給他選擇了音樂特長的重點班級,著重培養他的音樂天賦。當發現孩子身上的一個亮點後,我還會挖掘下一個,幫他爭取機會發揮這些特長,讓他能有所鍛煉。

3. 陪伴做作業

像之前提到的,我們在孩子的管理過程中,強調自我管理,通過作業手冊結合里程激勵的方式,加強孩子的自我監督。

但這並不是說家長在此過程中就不需要陪伴了,剛開始,我們每天都會檢查孩子的作業,充分關注細節,給予回饋,鼓勵他完成得好的地方,指出存在缺陷的地方。孩子做完作業後,我們還會帶著他預習複習,幫他養成預習複習的習慣。

4. 瞭解孩子的學校環境

有個事情是我每次擇校的時候都會做,就是留意學校的環境,瞭解該校的老師、同學和同學的家人是什麼樣的。這有兩個好處:一,可以察覺到孩子在這個學習的環境中可能遇到的一些問題;二,對孩子情感、學習生活等能有一個大概的瞭解。

有些家長過於焦慮,沒有真正瞭解就給學校、老師或孩子的同學下判斷。比如,單憑一個行為,就認為某個同學沒禮貌,是個壞朋友,讓孩子不要跟他一起玩。

其實完全沒有必要,遇到這種情況,家長可以有更加開放的心態,先觀察後評價,可以利用家長會觀察,也可以組織一些家庭派對,讓自己有個更好的機會去瞭解他們。

我們都希望孩子能成為一個全面發展的人,能跟來自各個地方的人交朋友。在我孩子一年級的時候,我發現他只跟與他性格相似的孩子交朋友。

我就特意幫他製造機會,舉辦一些活動,讓他多點瞭解跟他有不同個性和特長的孩子,找到他們之間的共同愛好,學會包容別人的不一樣,這也能培養他的適應性。

其實家長沒必要事事都為孩子擔心焦慮,過多的干擾其實反倒不利於孩子的成長。多給他們一點信心,讓他們自己發現問題。如果孩子實在解決不了,爸媽再介入,及時引導就好。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