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寫作方法|動作描寫的八大方法(上)

動作描寫是刻畫人物的重要方法之一。 人物的動作描寫能夠反映人物的性格特徵, 表現人物的精神品質。 記敘文中對人物的動作的描寫,

就是要寫出人物在具體事件或事情片段中“怎麼做”。 今天, 我們就來說說如何描寫人物動作。

一、順承連接式

所謂順承連接, 就是幾個動作之間具有承接相連的關係, 是動作描寫中最常見的一種形式。 這種動作描寫, 就其物件來看, 分為兩種:

1、由某一個物件來發出。 這個物件, 既可以是人物, 也可以是動物, 還可以是事物。 通過對這個物件一系列承接式的動作描寫, 來達到某種目的, 或體現某種發展。 至於動作的多少, 可根據寫作需要和物件變化情況來定, 但至少要有兩次, 而且是連續性的;可以用於一句話中, 也可以用於多句話中。 一般情況下, 動作頻率越多, 順承的體現就會越充分。

例如:“掃開一塊雪,露出地面,用一枝短棒支起一面大的竹篩來,下麵撒些秕穀,棒上系一條長繩,人遠遠地牽著,看鳥雀下來啄食,走到竹篩底下的時候,將繩子一拉,便罩住了。

(選至《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這段文字不足80字, 就用了8個動詞(不包括鳥雀的3個動詞), 它們都是人的動作, 可以理解為是作者發出的, 其間明顯表現為順承連接的關係, 一個接著一個, 不能易位而用, 共同完成“捕鳥”任務, 富有濃郁的情趣。

2、由兩個乃至多個物件發出。 這幾個物件可以是同類, 如都是人物;也可以是不同類, 如人、事、物都有。 但不管有多少個物件, 都必須表現為順承關係, 物件本身的幾個動作是順承的, 幾個物件之間的動作也是順承的, 運用時, 要以某一個物件為主。

例如:“他用兩手攀著上面,

兩腳再向上縮;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傾, 顯出努力的樣子, 這時我看見他的背影, 我的淚很快流下來了。 我趕緊拭幹了淚。 ”(選至《背影》)

這段文字共用了7個動詞, 涉及兩個人物:一是“他”, 即作者父親;二是“我”, 即作者自己。 父親共發出了4個動作:“攀”“縮”“傾”“顯出”, 其間是順承關係;作者共發出了3個動作, “看見”“流下”“拭幹”, 其間也是順承關係。 這兩個人之間的7個動作, 前4個在前, 是主要的, 後3個在後, 是次要的, 是順承關係。 二者互相配合, 共同作用, 生動地表現了父子二人此時此地相愛相憐的情景。

注意:運用這種動作描寫的方法, 要注意一點, 就是在寫多個物件的時候, 要注意各個物件之間的關係, 順承要明顯, 聯繫要緊密, 不能鬆散脫節,

要以某一個物件動作為主, 頻率可多一些, 文字應詳盡一些, 順承的體現應充分一些。

二、前呼後應式

所謂前呼後應, 就是前面有某種動作描寫, 後面又出現了這種動作, 從而形成前後呼應的關係, 這也是動作描寫中常見的一種形式。 呼應的內容,

可以是情節方面的, 也可以是心理方面的, 還可以是人物特點方面的。 這種方法的顯著特點, 就是具有強調性。 這種動作描寫, 就其在文中間隔的距離來看, 主要有兩種類型:

1、動作之間相隔語境較近。 這種情況, 一般在一個段落中, 通過前後某種動作的反復, 以突出所寫物件的特點或發展變化情況。

例如:“他終於不放心, 怕茶房不妥帖;頗躊躇了一會。 其實我那年已20歲, 北京已來往過兩三次, 是沒有什麼要緊的了。 他躊躇了一會, 終於決定還是自己送我去。 ”(選至《背影》)

這段文字, 主要是寫“我”動身之前父親的兩個心理性動作。 前面寫道“頗躊躇了一會”, 隔了一句又說“他躊躇了一會”。 這兩個心理動作, 既寫出了父親對“我”出門的不放心, 又表現了父親對“我”的摯愛,不僅作者“我”深有感觸,讀者也會印象深刻。

2、動作之間相隔語境距離較遠。這種情況,一般不在一個段落之中,其間相隔一個乃至幾個段落,甚至分別出現在文章的首尾。運用這種動作描寫要精心安排好,不能有呼無應。

例如:“ 主席也舉起手來,舉起他那頂深灰色的盔式帽。舉得很慢很慢,像是在舉一件十分沉重的東西,一點一點的,一點一點的,等到舉過頭頂,忽然用力一揮,便停在空中,一動不動了。”

“主席站在飛機艙口,用堅定的目光望著送行的人群,用寬大的手掌握住那頂深灰色的盔式帽,慢慢舉起,舉起,然後用力一揮,停在空中……”(選至《揮手之間》)

這兩段文字,選自方紀先生的散文《揮手之間》,前者出現在文章的第11段,後者出現在文章的末尾。它們都是寫毛澤東同志的揮手動作,都用了7個動詞,“舉”“揮”“停”等詞都是相同的,從而構成了嚴謹的呼應關係,強調了描寫的重點動作。

注意:運用這種方法要注意一點,就是要考慮呼應的嚴密性,防止簡單重複, 要通過與其他詞句的配合,產生前呼後應、密切關照的效果。

三、對照比較式

對照比較,就是運用動詞之間有對比關係,使文章形成內容上互相關照,意義上相對或相反,從而產生預想的描寫效果。通過比較,才能顯示出事物的特點,通過動作的對比描寫,才能使被描寫的物件的情態和發展變化鮮明地展示出來。這種描寫,從動作發出者及其表現的情況來看,主要有兩個特點:

1、具有階段性。這種動作,大都由一個物件發出,但就其動作體現的內容、情節或感情來看,一般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要麼內容上構成對比,要麼情節上發生逆轉,要麼感情色彩不同,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這種描寫相隔較遠,與行文順序相一致。

例如:“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

“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裡,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選至《孔乙己》)

這兩段文字,所用的兩個重點動 詞“ 排出”和“摸出”,都是由孔乙己發出的,都是掏錢的動作。前者出現在孔乙己第一次到店,是故事的開端;後者出現在孔乙己第二次到店,是情節的高潮。這兩個動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通過“排出”來表現孔乙己的顯闊心理,通過“摸出”來突出孔乙己的瀕臨絕境,以此來展示主人公的命運變化,十分生動貼切。

2、具有交錯性。這種動作,常由多個物件發出,其間存在著對照比較。在具體描寫時,一會兒寫甲的動作,一會兒寫乙的動作,甚至反復多次出現,交相推進,錯落有致。

例如:“廟裡又增加了好幾個老頭子,青壯年也有被家裡老人逼到廟裡去的。廟裡又定出輪班跪香制,參加開渠的人,凡和龍王有點感情的,在上下工時候也繞到廟裡磕個頭。”

“于長水一邊發動党團員加緊挖土搬石頭,一邊幫著石匠鑽炮眼崩石岩。土渠開得快,給人們增加了信心;石頭崩得響,壓倒了廟裡的鐘鼓。”(選至《求雨》)

第一段文字寫得是廟裡人們的跪香動作,第二段文字寫得是于長水他們的開渠動作,呈現出先反後正的交錯性。通過不同動作的對比,寫出了土改時期兩種不同物件的不同思想狀況及其表現,揭示的主題是比較深刻的。

注意:運用這種方法要注意一點,就是用於對照比 較的幾個方面的關鍵動詞,必須處在同一標準之中。例如,要麼都是手部動作,要麼都是腿部動作,如果前面寫手部動作,後面寫腿部動作,就難以構成對比,因為它們不屬於同一類。

四、並列平行式

所謂並列平行,就是被描寫的動作之間呈現出一種並列關係,它們不存在先後,也沒有因果、對比等方面的關係,動作的發展是平行的,就局部來說,可以互換位置而不改變原意,是一種常用的動作描寫手法。這種描寫,多帶有羅列性,甲的動作是這樣,乙的動作也是這樣,並列展示,對舉出現,形成一定的語勢,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這種寫法,就動作發出的物件多少來看,不外乎兩種情況:

1、動作由個體發出,施動物件為一個人物或動物或事物。這種情況,多為列舉性,紛呈展示某個物件的有關動作特點,一般構成排比或對舉格式,給人一種嚴整的美感。

例如:“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牆吧,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吧……都無從知道。”(選至《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這裡涉及三個動詞——“拔”“拋”“跳”,分別描寫了作者“我”在三種不同場合下不同的動作特點。每句一個動詞,寫一種表現,各句之間,各動詞之間,是並列平行的,構成排比格式,表現了“我”在百草園裡的生活和玩樂的情景。

2、動作由群體發出,施動物件至少有兩個,多為合體的,常以複稱為動作發出者。這種情況,多寫概括性內容,即概括所寫物件的動作趨勢和變化情況,或者分頭描寫兩三個物件及其動作,其間也是平行並列的,或對舉,或排比,共同表現其動態特點。

例如:“有一個戰士,他手裡還緊握著一個手榴彈,彈體上沾滿腦漿;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國鬼子,腦漿迸裂,塗了一地。另一個戰士,嘴裡還街著敵人的半塊耳朵。”(選至《誰是最可愛的人》)

這段文字寫了兩個戰士的情況,前者 寫手部動作,是“握著”,後者寫嘴部動作,是“銜著”,以此來展示朝鮮戰場上志願軍戰士與敵人肉搏的悲壯情景。這兩句話,兩個動作,都是並列關係,如果易位而用,同樣可以構成一種對舉的格式而不改變原意。

注意:運用這種方法描寫動作,要防止重複和錯亂,動詞及其句子之間聯結要緊密,要合理。

編輯:心台

又表現了父親對“我”的摯愛,不僅作者“我”深有感觸,讀者也會印象深刻。

2、動作之間相隔語境距離較遠。這種情況,一般不在一個段落之中,其間相隔一個乃至幾個段落,甚至分別出現在文章的首尾。運用這種動作描寫要精心安排好,不能有呼無應。

例如:“ 主席也舉起手來,舉起他那頂深灰色的盔式帽。舉得很慢很慢,像是在舉一件十分沉重的東西,一點一點的,一點一點的,等到舉過頭頂,忽然用力一揮,便停在空中,一動不動了。”

“主席站在飛機艙口,用堅定的目光望著送行的人群,用寬大的手掌握住那頂深灰色的盔式帽,慢慢舉起,舉起,然後用力一揮,停在空中……”(選至《揮手之間》)

這兩段文字,選自方紀先生的散文《揮手之間》,前者出現在文章的第11段,後者出現在文章的末尾。它們都是寫毛澤東同志的揮手動作,都用了7個動詞,“舉”“揮”“停”等詞都是相同的,從而構成了嚴謹的呼應關係,強調了描寫的重點動作。

注意:運用這種方法要注意一點,就是要考慮呼應的嚴密性,防止簡單重複, 要通過與其他詞句的配合,產生前呼後應、密切關照的效果。

三、對照比較式

對照比較,就是運用動詞之間有對比關係,使文章形成內容上互相關照,意義上相對或相反,從而產生預想的描寫效果。通過比較,才能顯示出事物的特點,通過動作的對比描寫,才能使被描寫的物件的情態和發展變化鮮明地展示出來。這種描寫,從動作發出者及其表現的情況來看,主要有兩個特點:

1、具有階段性。這種動作,大都由一個物件發出,但就其動作體現的內容、情節或感情來看,一般存在著較大的差異,要麼內容上構成對比,要麼情節上發生逆轉,要麼感情色彩不同,表現出明顯的階段性。這種描寫相隔較遠,與行文順序相一致。

例如:“他不回答,對櫃裡說,‘溫兩碗酒,要一碟茴香豆。’便排出九文大錢。”

“他從破衣袋裡摸出四文大錢,放在我手裡,見他滿手是泥,原來他便用這手走來的。”(選至《孔乙己》)

這兩段文字,所用的兩個重點動 詞“ 排出”和“摸出”,都是由孔乙己發出的,都是掏錢的動作。前者出現在孔乙己第一次到店,是故事的開端;後者出現在孔乙己第二次到店,是情節的高潮。這兩個動作,形成了鮮明的對比,通過“排出”來表現孔乙己的顯闊心理,通過“摸出”來突出孔乙己的瀕臨絕境,以此來展示主人公的命運變化,十分生動貼切。

2、具有交錯性。這種動作,常由多個物件發出,其間存在著對照比較。在具體描寫時,一會兒寫甲的動作,一會兒寫乙的動作,甚至反復多次出現,交相推進,錯落有致。

例如:“廟裡又增加了好幾個老頭子,青壯年也有被家裡老人逼到廟裡去的。廟裡又定出輪班跪香制,參加開渠的人,凡和龍王有點感情的,在上下工時候也繞到廟裡磕個頭。”

“于長水一邊發動党團員加緊挖土搬石頭,一邊幫著石匠鑽炮眼崩石岩。土渠開得快,給人們增加了信心;石頭崩得響,壓倒了廟裡的鐘鼓。”(選至《求雨》)

第一段文字寫得是廟裡人們的跪香動作,第二段文字寫得是于長水他們的開渠動作,呈現出先反後正的交錯性。通過不同動作的對比,寫出了土改時期兩種不同物件的不同思想狀況及其表現,揭示的主題是比較深刻的。

注意:運用這種方法要注意一點,就是用於對照比 較的幾個方面的關鍵動詞,必須處在同一標準之中。例如,要麼都是手部動作,要麼都是腿部動作,如果前面寫手部動作,後面寫腿部動作,就難以構成對比,因為它們不屬於同一類。

四、並列平行式

所謂並列平行,就是被描寫的動作之間呈現出一種並列關係,它們不存在先後,也沒有因果、對比等方面的關係,動作的發展是平行的,就局部來說,可以互換位置而不改變原意,是一種常用的動作描寫手法。這種描寫,多帶有羅列性,甲的動作是這樣,乙的動作也是這樣,並列展示,對舉出現,形成一定的語勢,給人以深刻的印象。這種寫法,就動作發出的物件多少來看,不外乎兩種情況:

1、動作由個體發出,施動物件為一個人物或動物或事物。這種情況,多為列舉性,紛呈展示某個物件的有關動作特點,一般構成排比或對舉格式,給人一種嚴整的美感。

例如:“也許是因為拔何首烏毀了泥牆吧,也許是因為將磚頭拋到間壁的梁家去了吧,也許是因為站在石井欄上跳了下來吧……都無從知道。”(選至《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

這裡涉及三個動詞——“拔”“拋”“跳”,分別描寫了作者“我”在三種不同場合下不同的動作特點。每句一個動詞,寫一種表現,各句之間,各動詞之間,是並列平行的,構成排比格式,表現了“我”在百草園裡的生活和玩樂的情景。

2、動作由群體發出,施動物件至少有兩個,多為合體的,常以複稱為動作發出者。這種情況,多寫概括性內容,即概括所寫物件的動作趨勢和變化情況,或者分頭描寫兩三個物件及其動作,其間也是平行並列的,或對舉,或排比,共同表現其動態特點。

例如:“有一個戰士,他手裡還緊握著一個手榴彈,彈體上沾滿腦漿;和他死在一起的美國鬼子,腦漿迸裂,塗了一地。另一個戰士,嘴裡還街著敵人的半塊耳朵。”(選至《誰是最可愛的人》)

這段文字寫了兩個戰士的情況,前者 寫手部動作,是“握著”,後者寫嘴部動作,是“銜著”,以此來展示朝鮮戰場上志願軍戰士與敵人肉搏的悲壯情景。這兩句話,兩個動作,都是並列關係,如果易位而用,同樣可以構成一種對舉的格式而不改變原意。

注意:運用這種方法描寫動作,要防止重複和錯亂,動詞及其句子之間聯結要緊密,要合理。

編輯:心台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