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馬關條約》談判時,伊藤對李鴻章說的這些話,字字寒入骨髓

甲午戰敗後, 李鴻章於次年到日本馬關, 與伊藤博文議和, 就簽訂《馬關條約》的事, 進行了長達月餘的談判。

兩人先後正式會談了五次, 在第三次談完後, 李鴻章遇刺。 傷勢恢復後, 又進行了第四、第五次正式會談。

最終大致達成了協定, 也就是後來中國史上最為屈辱的《馬關條約》。

在第四、第五次談判中, 時年55歲的伊藤博文, 給已是73歲的李鴻章好好上了課。

他對李鴻章說的這些話, 即使如今看來, 也足以令國人有寒入骨髓之感。

其一:

中國為難光景, 我原深知, 故我所備節略, 將前次所求於中國者, 力為減少, 所減有限, 我亦有為難之處。

中堂見我此次節略, 但有“允”與“不允”兩句話而已!

伊藤這一番話, 就足以看出所謂“議和”, 哪裡有什麼“和”可“議”?

談判一開始, 就直接和李鴻章說:

——我這次開出來的條件, 已經考慮到你的難處了。 你現在只有“行”和“不行”兩句話可以說。

在實力不如人的情況下, 李鴻章也只能是弱弱地問一句:

——難道不准分辯?

伊藤答的更絕決:

——只管辯論, 但不能減少。

你可以辯論, 但我開出的條件, 你一點都不能少。

其二:

當李鴻章拿到伊藤開出的條件時, 看到日本要求賠款2億兩, 便表示:

——“賠款二萬萬, 為數甚巨,

不能擔當”。

伊藤卻回道:

——減到如此, 不能再減;再戰, 則款更巨矣。

這就成了赤裸裸地要脅了。

——兩億我已經很照顧你了, 如果不出這錢, 那我們就接著打, 我會讓你掏更多出來。

此話一出, 就徹底斷了李鴻章繼續討價還價的念頭。

其三:

接下來的談判, 就一直圍繞如何付款來展開了。

因為畢竟是筆鉅款, 中國肯定一下子付不起, 要延期付, 日本就提出延期就要按利息計算。

兩人就要不要付息展開了爭論, 最後, 李鴻章有些怒了, 來了這麼一句:

——日雖得勝, 何必逼人太甚, 使人不能擔當!

伊藤回道:

——不能擔當, 是否不允之說?

可以想像一下伊藤當時的語氣與神情, 肯定完全是不屑與蔑視了。

——你說不能擔當, 就是不和我談了?

李鴻章只好趕緊說:

——我誠願修和, 只是辦不到的事, 不能不直說。

其四:

後來再談到割臺灣時, 李鴻章明顯已經亂了分寸。

從辯論的角度來看, 李開始自己給自己挖坑了, 他說

——臺灣全島, 日本尚未侵犯, 何故強讓?

伊藤立刻回駁:

——如所讓之地, 必須兵力所到之處, 我兵若深入山東各省, 將如之何?

這一下就徹底把李鴻章給將住了, 但李鴻章畢竟也是久經官場, 立刻應對道:

——此日本新創辦法。 兵必所已到者, 西國從未全據, 日本如此, 豈不貽誚西國?

李的反應不算不快, 不僅反駁了對方, 還趕緊把西方列強給拉進來, 想用列強來嚇唬日本人。

但伊藤的顯然已經做足了功課,立刻問道:

——中國吉林、黑龍江一帶,何以讓與俄國?

你李鴻章說西國從未占過中國領土,那俄羅斯占東北這事,又怎麼解釋?

李鴻章只好再回到辯論的起點:

——此非因戰而讓者。

說割這些領土給俄羅斯,不是因為打戰打敗了,和咱們現在的情形完全不同。

但伊藤卻借此步步緊逼:

——臺灣亦然,此理更說得去。

既然能割東北給俄羅斯,當然也就能割臺灣給日本了。

李鴻章又只能把論點繞到另一個方向,說:

——中國前讓俄之地,實系甌脫,荒寒實甚,人煙稀少;臺灣已立行省,人煙稠密,不能比也。

今天我們來看這話,簡直就是自取其辱了。東北地方人少就可以割,臺灣地方人多,就不可以割?

這不等著被人打臉嗎?

但這恰恰是晚清一直挨打吃虧的根源,即,我大清乃天朝上國,四方各國,皆為藩屬。

李鴻章的這種領土觀,明顯遠遠滯後於時代。但在當時卻是官方最真實的寫照。

伊藤果然迅速出招,狠狠地打了李鴻章的臉,他說:

——尺土皆王家之地,無分荒涼與繁盛。

就用這句話,伊藤給李鴻章好好地上了一課。

李鴻章徹底無話可說。

直到今天,仍有人在意淫假設,甲午戰爭如果怎麼怎麼,中國或許就能贏了日本。

我說,不用做任何假設,大家就看看上面這些談判內容,就完全可以斷定: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大清,再怎麼也贏不了日本的。

因為,你不僅器不如人,技不如人,最根本的,制度不如人、思想不如人啊!

拿什麼贏呢?

但伊藤的顯然已經做足了功課,立刻問道:

——中國吉林、黑龍江一帶,何以讓與俄國?

你李鴻章說西國從未占過中國領土,那俄羅斯占東北這事,又怎麼解釋?

李鴻章只好再回到辯論的起點:

——此非因戰而讓者。

說割這些領土給俄羅斯,不是因為打戰打敗了,和咱們現在的情形完全不同。

但伊藤卻借此步步緊逼:

——臺灣亦然,此理更說得去。

既然能割東北給俄羅斯,當然也就能割臺灣給日本了。

李鴻章又只能把論點繞到另一個方向,說:

——中國前讓俄之地,實系甌脫,荒寒實甚,人煙稀少;臺灣已立行省,人煙稠密,不能比也。

今天我們來看這話,簡直就是自取其辱了。東北地方人少就可以割,臺灣地方人多,就不可以割?

這不等著被人打臉嗎?

但這恰恰是晚清一直挨打吃虧的根源,即,我大清乃天朝上國,四方各國,皆為藩屬。

李鴻章的這種領土觀,明顯遠遠滯後於時代。但在當時卻是官方最真實的寫照。

伊藤果然迅速出招,狠狠地打了李鴻章的臉,他說:

——尺土皆王家之地,無分荒涼與繁盛。

就用這句話,伊藤給李鴻章好好地上了一課。

李鴻章徹底無話可說。

直到今天,仍有人在意淫假設,甲午戰爭如果怎麼怎麼,中國或許就能贏了日本。

我說,不用做任何假設,大家就看看上面這些談判內容,就完全可以斷定:

19世紀末、20世紀初的大清,再怎麼也贏不了日本的。

因為,你不僅器不如人,技不如人,最根本的,制度不如人、思想不如人啊!

拿什麼贏呢?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