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皇太極修理三大貝勒:皇太極繼位後為何修理兄弟

皇太極做了汗王后, 情況變得異常複雜, 特別是在皇太極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四大貝勒的關係上。 按照八大貝勒共理國政的制度, 皇太極登上汗位之後, 與其他和碩貝勒之間並沒有君臣之別, 在理論上講, 他們的身份是平起平坐、平等共處的, 在舉行朝會、各種集會和重大典禮時, 四大貝勒並肩而坐, 共同接受大家的叩拜。 在元旦大典時, 皇太極還要率領眾兄弟子侄向代善、阿敏、莽古爾泰三人行拜賀大禮。 有證據顯示, 相當長一段時間裡, 在這種制度原則下, 大體上維持了一種均衡的態勢。 隨著形勢的發展,

皇太極威權日重, 最後, 平衡終於被打破。

鏈條首先是在二貝勒阿敏身上被打斷的。 事情發生在皇太極繼位為汗後的第四個年頭。

阿敏是皇太極的堂哥。 努爾哈赤將弟弟舒爾哈齊殺死後, 讓阿敏繼承其父親舒爾哈齊留下的大部分遺產。 因此, 阿敏死心塌地地追隨努爾哈赤東征西討, 所立戰功頗多, 一直是努爾哈赤最重要的戰將之一。 大約屬於那種兇猛、不怕死, 很能打仗, 卻也十分粗野橫暴一流人物, 在推舉皇太極為汗的問題上, 他表現得很痛快。 誰知, 皇太極剛剛繼位不久, 這位阿敏就要求皇太極同意他“出居外藩”, 就是打算自己自成一國, 皇太極斷然拒絕。 由此, 皇太極對阿敏心生不滿。 (王先謙《東華錄》崇德四年八月)

網路配圖

皇太極第一次率軍襲擾北京時, 可能有在反方向上打通山海關進軍之路的意圖, 因此, 攻克永平、灤州、遷安、遵化四城之後, 便命留守瀋陽的阿敏率兵前去駐防。 當時, 皇太極安置了這些城市歸降的官民, 並嚴厲約束諸王貝勒, 不許對這些人加以侵害,

以便在關內漢族地區擴大政治影響, 違者將要從嚴治罪。

不料, 阿敏根本不以為意。 他一到永平, 就對部下說:“既然已經拿下城池了, 為什麼不屠其民?我既然到這兒了, 就不會讓你們空手而歸。 ”當時, 正值孫承宗率領明軍實施大反攻之際, 這廝既不組織抵抗, 也不支援友鄰部隊, 而是下令屠城, 將已經歸降的所有漢官與永平(即今天河北省盧龍縣)與遷安兩城百姓全部殺死, 將所有財物擄掠一空, 然後一溜煙跑回了瀋陽。

這場血流成河的屠殺, 造成了嚴重的政治後果。 此後, 大淩河、錦州等地軍民寧願戰死、餓死也不投降, 與此次屠城有直接關係。

皇太極收到明軍反攻的軍報後, 立即派遣部隊緊急赴援。

隨後, 便傳來阿敏棄城逃歸的消息。 皇太極大驚, 勒令阿敏駐屯於城外十五裡處, 不許進入瀋陽城, 並責問原因。

三天后, 大明崇禎三年、後金天聰四年(西元1630年)六月七日, 皇太極召集所有貝勒大臣, 一口氣宣佈了阿敏十六條大罪。 平心而論, 阿敏這廝的確有他自己的取死之道, 咎由自取的味道很重, 並不值得同情。

永平屠城並棄守後, 有資料說, 該城之中血流有聲, 這阿敏實屬罪該萬死。 其他那些罪名, 也顯然背離了推舉皇太極繼位時他本人親口立下的誓約。 因此, 細細考究起來, 雖然不無欲加之罪的嫌疑, 譬如, 其中指斥阿敏輕視皇太極、有不軌之心的罪名達十一條之多, 叫人無法完全心服口服, 但畢竟還不是無中生有。 皇太極讓大家集體討論處理辦法,

眾人異口同聲, 以為應該處死阿敏。 最後, 皇太極下令將其幽禁起來。 (《清太宗實錄》卷七)

十年後, 即大明崇禎十三年、大清崇德五年, 阿敏在幽禁中死去。 接下來, 輪到了莽古爾泰。

三貝勒莽古爾泰是皇太極的五哥, 在努爾哈赤的眾多子侄中, 他能夠成為四大貝勒之一, 顯然與他驍勇善戰且戰功赫赫有關。 莽古爾泰很早就與皇太極並肩作戰, 兩人之間的關係可能一度還很親密。 二人反目是在阿敏被幽禁的第二年。

大明崇禎四年、後金天聰五年(西元1631年)八月十二日,皇太極率軍圍攻大淩河城,猛攻不下,傷亡甚眾。第二天,莽古爾泰找到皇太極,要求把隸屬他的旗下,如今被差遣出去的精兵歸還給他。皇太極說:“我聽說你的部下凡有差遣,總是違誤。”莽古爾泰說:“一有差遣,我的部眾總要比別人多一倍,什麼時候有過違誤?”皇太極惱火道:“果真如此,就是誣告,我會嚴加追究;如果揭發屬實,就要把違誤者繩之以法。”說完,皇太極紅頭漲臉地準備上馬離去。莽古爾泰急了,說:“皇上應該出以公心說明白,為什麼總是和我過不去?因為你是皇上,我一切都順著你,你卻這麼不知足!難道是想殺我嗎?”邊說邊握住腰間的刀柄,注視著皇太極。莽古爾泰的同母弟弟德格類見此情形,忙打了莽古爾泰一拳,並罵道:“你這是大逆不道呀。”莽古爾泰怒駡道:“蠢東西,竟敢打我!”說著,將佩刀拔出了半尺許,德格類連忙把他推到了一旁。回到營帳後,皇太極對諸貝勒將領痛駡道:“他不過是個弑母邀寵的傢伙,怎麼竟然輕視我到了這個地步?”隨後,痛斥那些御前侍衛:“養你們有什麼用?看他拔刀,你們為什麼不上前護衛?”(《清太宗實錄》卷十二)

現在,四大貝勒中,除了皇太極,只剩下了一個大貝勒代善。

皇太極繼承汗位時,代善推舉最力。當時,努爾哈赤一輩人已經基本過世,代善是年歲最長、行輩最高、資歷和戰功最顯赫的在世者,其聲望遠在阿敏、莽古爾泰之上,且性情寬柔得眾人心,是後金乃至大清決策層中的平衡器與穩定器。可能與母親佟佳氏和哥哥褚英的遭遇有關,代善表現得謙退平庸,沒有顯示出領袖群倫的格局與魄力。我們無法斷言,代善究竟為什麼自動退出汗位競爭,轉而全力支持皇太極。有自知之明?為了六年前與大妃的曖昧傳聞?顧全大局?皇太極眾望所歸?我們不得而知。從代善一生行事品格推斷,也許是上述因素綜合發揮作用所致。

一般說來,皇太極和代善的關係還算不錯,團結多,鬥爭少,即便有鬥爭也從不涉及根本的利害關係,一旦觸及,代善立即謙讓後退並堅定支持皇太極。譬如,莽古爾泰和皇太極爭吵時,明明有可能是皇太極理虧,代善仍然氣恨恨地斥駡莽古爾泰:“如此悖亂,還不如死!”(王先謙《東華錄》,天聰五年十二月)並在後來主動提出不再與皇太極並肩而坐,使皇太極順利實現了“南面獨坐”

天聰九年,多爾袞遠征察哈爾,獲得傳國玉璽,令後金人眾認為這是天命所歸,從而士氣大振。眾人仿效當年推舉皇太極繼承汗位的做法,紛紛立誓書擁戴皇太極上皇帝尊號。皇太極指示由於大貝勒年紀大了,可以免於立誓。代善不同意,主動要求並最後帶頭在眾人面前發下擁戴皇太極登帝位的重誓,表示,若像莽古爾泰、德格類那樣心懷不軌的話,將天地不容、遭殃而死。(《漢譯》)就這樣,代善大體受到了皇太極的禮遇和尊重。不過,二人之間的一些摩擦也很有意思,頗為意味深長。在代善,會不時地做一些令皇太極不那麼舒服的事情,表明自己的存在;在皇太極,則隨著威權日重,也時不時對代善曉以利害,甚至絲毫不假以辭色。

二人之間最嚴重的衝突,發生在天聰九年,事情是由皇太極的姐姐引起的。

據皇太極說,他的這位姐姐哈達公主脾氣暴躁乖戾,且特別喜歡在背後進讒言搬弄是非,大約屬於悍婦加長舌婦一類人物。因此,可能從努爾哈赤時代起,姐弟二人關係就不好。這年九月,皇太極率領大家迎接多爾袞遠征察哈爾凱旋。在返回瀋陽的路上,哈達公主和皇太極發生不愉快,賭氣先走。路過代善的營帳時,代善叫他夫人把公主迎進帳,設盛宴款待,並贈送財帛禮物。皇太極知道後,震怒,除派人前去責問外,還不知會任何人,獨自返回瀋陽,並關閉宮門,不許任何人覲見。

數日後,皇太極召集所有貝勒大臣與侍衛,當面痛斥代善。他長篇大論,痛說家史,把數十年來和代善之間的恩恩怨怨一一傾訴。他憤怒責問代善:為什麼過去和哈達公主的關係並不好,如今看到哈達公主與自己鬧彆扭,就這樣對待哈達公主?居心何在?然後,又一一點名痛斥其他諸貝勒。最後,他憤怒地表示:你們悖亂如此!我將杜門而居,你們另外推舉一個強有力者為君吧。我安分守己過日子足矣。隨後,怒火萬丈地返回宮中,關閉宮門不再露面。

最後,心驚肉跳的諸貝勒大臣會同六部官員公審代善,擬定革大貝勒名號,削和碩貝勒職,奪十牛錄,罰雕鞍馬十匹,甲胄十副,銀萬兩,並擬定處罰他的兒子薩哈廉。然後,所有人等一齊來到朝門前,跪請皇太極出宮視政。

皇太極掙足了面子,遂下令寬免代善、薩哈廉,罰款了事。(《清太宗實錄》,天聰九年九月壬申)

有趣的是,這件事情過後不久,代善、薩哈廉就成為擁戴皇太極上皇帝尊號最為積極的人物。皇太極也在登上帝位之後,封代善為“和碩兄禮親王”,成為皇帝之下的第一親王。更加有趣的是,一年後,代善又做了一件更加意味深長的事兒。

皇太極即位後,曾經作出一項規定,限制諸王貝勒的侍衛人數。代善可能不太高興,有一天,他不帶侍衛,自己牽著馬,腋下夾著褥墊去見皇太極,顯然是故意做給皇太極看。後來,皇太極稱帝的第二年,代善違反規定,為自己多配備了十二名侍衛,並對有關部門負責人說,皇太極的護衛也超過了定額。這件事逼得皇太極當眾對證,最後,證實其侍衛人數不但沒有超額,反而還不夠定額。(《清太宗實錄》卷三十七)我們知道,皇太極前後執政十七年。這件小事的意味深長之處在於:在皇太極繼承汗位十年、登基做皇帝兩年之後,代善仍然敢於和他攀比,並不將他看成是可以為所欲為、至高無上的皇帝。

崇德四年底,皇太極攜眾人前往葉赫地區打獵。代善馬失前蹄,傷了腳。皇太極跳下馬,親自為他裹傷、給他敬酒,並且流著淚責備他:“大哥年紀大了,我再三勸你不要馳馬,大哥為什麼這麼不善自珍重?”隨即罷獵而還,並命代善坐轎緩行,一直護衛到家。(《清太宗實錄》卷四十九)

三年後,皇太極死。代善為防止內亂,擁戴皇太極六歲的兒子福臨繼位,並可能親自出面,斷送了自己策劃擁立多爾袞的一子一孫的性命。就這樣,他成了大清帝國前期最受人尊敬的安全閥,並在威望崇高、地位尊榮之中,平平安安地度過了一生。雖然他可能時時感受到不那麼令人愉快的深深的悒鬱。

從這些事蹟中可以看出,代善顯然不是一個庸懦無能的人。在他的行事中,甚至能夠令人部分地體味出,人口滿打滿算不到一百萬的女真人,怎麼就能夠取代大明,在人口上億的中華帝國,建立了最後一個王朝!

大明崇禎四年、後金天聰五年(西元1631年)八月十二日,皇太極率軍圍攻大淩河城,猛攻不下,傷亡甚眾。第二天,莽古爾泰找到皇太極,要求把隸屬他的旗下,如今被差遣出去的精兵歸還給他。皇太極說:“我聽說你的部下凡有差遣,總是違誤。”莽古爾泰說:“一有差遣,我的部眾總要比別人多一倍,什麼時候有過違誤?”皇太極惱火道:“果真如此,就是誣告,我會嚴加追究;如果揭發屬實,就要把違誤者繩之以法。”說完,皇太極紅頭漲臉地準備上馬離去。莽古爾泰急了,說:“皇上應該出以公心說明白,為什麼總是和我過不去?因為你是皇上,我一切都順著你,你卻這麼不知足!難道是想殺我嗎?”邊說邊握住腰間的刀柄,注視著皇太極。莽古爾泰的同母弟弟德格類見此情形,忙打了莽古爾泰一拳,並罵道:“你這是大逆不道呀。”莽古爾泰怒駡道:“蠢東西,竟敢打我!”說著,將佩刀拔出了半尺許,德格類連忙把他推到了一旁。回到營帳後,皇太極對諸貝勒將領痛駡道:“他不過是個弑母邀寵的傢伙,怎麼竟然輕視我到了這個地步?”隨後,痛斥那些御前侍衛:“養你們有什麼用?看他拔刀,你們為什麼不上前護衛?”(《清太宗實錄》卷十二)

現在,四大貝勒中,除了皇太極,只剩下了一個大貝勒代善。

皇太極繼承汗位時,代善推舉最力。當時,努爾哈赤一輩人已經基本過世,代善是年歲最長、行輩最高、資歷和戰功最顯赫的在世者,其聲望遠在阿敏、莽古爾泰之上,且性情寬柔得眾人心,是後金乃至大清決策層中的平衡器與穩定器。可能與母親佟佳氏和哥哥褚英的遭遇有關,代善表現得謙退平庸,沒有顯示出領袖群倫的格局與魄力。我們無法斷言,代善究竟為什麼自動退出汗位競爭,轉而全力支持皇太極。有自知之明?為了六年前與大妃的曖昧傳聞?顧全大局?皇太極眾望所歸?我們不得而知。從代善一生行事品格推斷,也許是上述因素綜合發揮作用所致。

一般說來,皇太極和代善的關係還算不錯,團結多,鬥爭少,即便有鬥爭也從不涉及根本的利害關係,一旦觸及,代善立即謙讓後退並堅定支持皇太極。譬如,莽古爾泰和皇太極爭吵時,明明有可能是皇太極理虧,代善仍然氣恨恨地斥駡莽古爾泰:“如此悖亂,還不如死!”(王先謙《東華錄》,天聰五年十二月)並在後來主動提出不再與皇太極並肩而坐,使皇太極順利實現了“南面獨坐”

天聰九年,多爾袞遠征察哈爾,獲得傳國玉璽,令後金人眾認為這是天命所歸,從而士氣大振。眾人仿效當年推舉皇太極繼承汗位的做法,紛紛立誓書擁戴皇太極上皇帝尊號。皇太極指示由於大貝勒年紀大了,可以免於立誓。代善不同意,主動要求並最後帶頭在眾人面前發下擁戴皇太極登帝位的重誓,表示,若像莽古爾泰、德格類那樣心懷不軌的話,將天地不容、遭殃而死。(《漢譯》)就這樣,代善大體受到了皇太極的禮遇和尊重。不過,二人之間的一些摩擦也很有意思,頗為意味深長。在代善,會不時地做一些令皇太極不那麼舒服的事情,表明自己的存在;在皇太極,則隨著威權日重,也時不時對代善曉以利害,甚至絲毫不假以辭色。

二人之間最嚴重的衝突,發生在天聰九年,事情是由皇太極的姐姐引起的。

據皇太極說,他的這位姐姐哈達公主脾氣暴躁乖戾,且特別喜歡在背後進讒言搬弄是非,大約屬於悍婦加長舌婦一類人物。因此,可能從努爾哈赤時代起,姐弟二人關係就不好。這年九月,皇太極率領大家迎接多爾袞遠征察哈爾凱旋。在返回瀋陽的路上,哈達公主和皇太極發生不愉快,賭氣先走。路過代善的營帳時,代善叫他夫人把公主迎進帳,設盛宴款待,並贈送財帛禮物。皇太極知道後,震怒,除派人前去責問外,還不知會任何人,獨自返回瀋陽,並關閉宮門,不許任何人覲見。

數日後,皇太極召集所有貝勒大臣與侍衛,當面痛斥代善。他長篇大論,痛說家史,把數十年來和代善之間的恩恩怨怨一一傾訴。他憤怒責問代善:為什麼過去和哈達公主的關係並不好,如今看到哈達公主與自己鬧彆扭,就這樣對待哈達公主?居心何在?然後,又一一點名痛斥其他諸貝勒。最後,他憤怒地表示:你們悖亂如此!我將杜門而居,你們另外推舉一個強有力者為君吧。我安分守己過日子足矣。隨後,怒火萬丈地返回宮中,關閉宮門不再露面。

最後,心驚肉跳的諸貝勒大臣會同六部官員公審代善,擬定革大貝勒名號,削和碩貝勒職,奪十牛錄,罰雕鞍馬十匹,甲胄十副,銀萬兩,並擬定處罰他的兒子薩哈廉。然後,所有人等一齊來到朝門前,跪請皇太極出宮視政。

皇太極掙足了面子,遂下令寬免代善、薩哈廉,罰款了事。(《清太宗實錄》,天聰九年九月壬申)

有趣的是,這件事情過後不久,代善、薩哈廉就成為擁戴皇太極上皇帝尊號最為積極的人物。皇太極也在登上帝位之後,封代善為“和碩兄禮親王”,成為皇帝之下的第一親王。更加有趣的是,一年後,代善又做了一件更加意味深長的事兒。

皇太極即位後,曾經作出一項規定,限制諸王貝勒的侍衛人數。代善可能不太高興,有一天,他不帶侍衛,自己牽著馬,腋下夾著褥墊去見皇太極,顯然是故意做給皇太極看。後來,皇太極稱帝的第二年,代善違反規定,為自己多配備了十二名侍衛,並對有關部門負責人說,皇太極的護衛也超過了定額。這件事逼得皇太極當眾對證,最後,證實其侍衛人數不但沒有超額,反而還不夠定額。(《清太宗實錄》卷三十七)我們知道,皇太極前後執政十七年。這件小事的意味深長之處在於:在皇太極繼承汗位十年、登基做皇帝兩年之後,代善仍然敢於和他攀比,並不將他看成是可以為所欲為、至高無上的皇帝。

崇德四年底,皇太極攜眾人前往葉赫地區打獵。代善馬失前蹄,傷了腳。皇太極跳下馬,親自為他裹傷、給他敬酒,並且流著淚責備他:“大哥年紀大了,我再三勸你不要馳馬,大哥為什麼這麼不善自珍重?”隨即罷獵而還,並命代善坐轎緩行,一直護衛到家。(《清太宗實錄》卷四十九)

三年後,皇太極死。代善為防止內亂,擁戴皇太極六歲的兒子福臨繼位,並可能親自出面,斷送了自己策劃擁立多爾袞的一子一孫的性命。就這樣,他成了大清帝國前期最受人尊敬的安全閥,並在威望崇高、地位尊榮之中,平平安安地度過了一生。雖然他可能時時感受到不那麼令人愉快的深深的悒鬱。

從這些事蹟中可以看出,代善顯然不是一個庸懦無能的人。在他的行事中,甚至能夠令人部分地體味出,人口滿打滿算不到一百萬的女真人,怎麼就能夠取代大明,在人口上億的中華帝國,建立了最後一個王朝!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