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學區房,買or不買?當剛需變成奢侈品

神一般的學區房身上被賦予了一種認知:

學區房=優質教育資源=孩子美好的未來

文 | 千尋

(本文是“中產階級家庭的教育困境”系列文章中的第三篇,

上一篇是:揭秘“幼升小”面試。 。 。 (滿滿純乾貨))

前幾天, 一個房地產公司上班的朋友告訴我, 她們老闆打算進軍教育產業, 我納悶怎麼忽然要轉行。 朋友說, 教育和房產結合在一起, 才能孕育出“學區房”這朵地產市場中的奇葩, 就算價格比普通房高出幾倍, 也不愁銷路。 在中國人觀念裡, 教育是頭等大事, 中產階層為了佔有優質教育資源, 甘願掏更多錢。

她們老闆的戰略方向沒錯。 不知從啥時起, 學區房的價格就一路飆升, 其火爆程度簡直讓我措手不及。 《虎媽貓爸》熱播那會, 看趙薇為孩子上學, 又是賣房又是賣車, 還搭上自己的事業……還覺得十分誇張。 待去年在家人催促下, 為孩子讀小學開始四處看學區房,

才發現我能買得起的學區房已是屈指可數。 這些天價學區房幾乎都是建築年代久遠的老房子, 居住舒適度很低, 高出普通房好幾倍的價格, 不過是用來購買一個重點小學的學位。 然而, 就在我猶豫覺得不值這個價時, 房子很快就被別人買走, 狠狠的給了我一個教訓:越晚買越吃虧。

買or不買?

我惶惶然, 難下決心。 不買吧, 仿佛就此背上捨不得為孩子投資的罪名, 連孟母都曉得為孟子好生讀書而三遷其居;買吧, 又感覺像是花一大筆錢買了一件原本並不值那麼多錢的商品。

就在我惶惶然時, 學區房的價格再次用光速將我拋開身後……

我在北京的發小唐妍同學說我思維沒跟上時代步伐:親, 只要能用更高價格賣出去, 就說明它是值這麼多錢的。

前年, 我買實驗二小附近那破平房的時候也慎得慌, 一平米11萬啊。 但你看現在, 一平米已經是30萬往上了……

唐妍是這輪北京學區房瘋漲潮中的受益者。 她家原來所在的社區對口小學一般, 當時唐妍老公在一個事業單位上班, 單位職工子女有共建生資格, 加上共建小學還不錯, 他們就一直沒為小學這事兒發過愁。

可政策突變, 14年北京教委忽然宣佈取消共建生, 唐妍一下子傻了眼, 這才開始馬不停蹄的看房。

看了一圈兒發現, 新一點的學區房, 怎麼著都要四五百萬, 買不起。 買得起的都是建築年代久遠的老舊房, 不是戶型不理想就是周邊環境差。 最終, 多次權衡之後, 唐妍選擇了買平房, 一個院子被隔成好幾間,

十幾平米一戶, 單價雖高, 卻勝在總價低, 既能落戶, 經濟上又承擔得起。

十幾平米的平房, 沒有生活品質可言。 大雜院中環境複雜, 街坊鄰居要麼是等拆遷的老本地人, 要麼就是低收入的租戶, 人員流動頻繁。 廁所是公用的, 衛生情況堪憂。 附近也沒有可以遛彎的公園, 逼仄的街道無法逃避……

即便如此, 唐妍還是很滿意。 一方面學校真不錯, 孩子綜合能力提高不少, 學習也沒落下, 就憑這一點就值了。 更何況, 小平房的單價, 兩年不到已翻了好幾番, 想著一出手就能把之前付出的成本一併收回, 還能多出不少收益, 唐妍心裡就平衡了。

“你想想, 如果有一種理財產品, 投入200萬, 每年收益都在10%以上, 同時還送你一個重點小學的入學名額, 你買不買?”

是啊, 既保證了孩子學位, 又能保值增值, 等孩子畢業了再倒手一賣, 還能獲利。 不用像買股票一樣天天盯盤, 不用技術分析, 甚至都不需要任何專業知識, 只要你有資金和膽量, 就能成為大贏家, 成為這個時代的受益者。

誰能抗拒如此誘人的條件?

然而,學區房這盤棋上,不盡是贏家,還有輸家。

前段時間火爆網路的中年男子,在深圳擁有兩套房卻面臨破產危機。他辛苦工作,認真攢錢,2010年終於在阪田買了套二手房,每月房貸6000元。2011年生了個兒子,2016年響應國家號召又生了個女兒。為了照顧兩個孩子,太太辭職做了家庭主婦,全家靠他一人收入。

2015年時,深圳房價大漲,他手裡也正好有幾十萬閒錢,考慮到兩個孩子上學的問題,就打算在關內買套總價300多萬的學區房。首付不夠,可他想著只要買一套房就能解決兩個娃的學位,咬咬牙,用第一套房找人抵押貸款了70萬,湊在一起付了首付。這樣一來,每月房貸變成了17000,抵押貸款的利息還得單獨付。

這樣的支出額度,在他工作順利時,勉強能維持。誰知工作突生變數,被迫離職。他一失業,維繫家庭運轉的唯一資金鏈就斷了。唯一辦法是趕緊把學區房賣了,可眼下麻煩是一下子賣不掉,急著賣就只能降價,350萬的房子只能賣300萬,幾十萬的辛苦錢就這麼蒸發了,而該還的貸款還得繼續還……

我在想,如果時光能倒流,不知道他還會不會拼盡全力,甚至是透支未來,去購買價格不菲的學區房?

如他一般的輸家還不少:買了二手學區房後才發現學位已被前業主佔用的、被無良開發商“毗鄰××名校”、“周邊分佈××校”廣告忽悠的,買學區房後卻遭遇政策變化,被分到其他學校的……說多了都是淚。

輸的人,全因一個“急”字,急著買了負擔不起的東西,急著上了輸不起的賭桌。太急了,沒有時間看清自己,等不及量力而行。

可是,能不急嗎?一個東西,大家都說好,這眾望所歸的“好”就能掩蓋住所有風險。

你說有風險,為何人人都趨之若鶩,仿佛晚一步就會被拋在身後?

就算遭遇了風險,也不見得後悔。人的大腦是有自我保護機制的,不會接受自己錯了的事實。自我保護機制會反復強調,我們的選擇是對的,會自動找理由支撐選擇的重要性。如此看來,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我們會欣然接受這些理由:“您給孩子的不是一個房子,而是一個大好未來”、“買房就是為孩子,讓孩子贏在起點”……

還記得年初看羅胖的2017年跨年演講,其中講到了“認知”這個概念,大致意思是,誰要能創造出認知,讓這個認知深入人心,你這個認知所關聯的產品就可以隨便賣了,價格高什麼的都不是問題,甚至,只要你認知培育得好,消費者信服,你這個產品還能形成壟斷效應……僅是想想,都令人激動。

原本11月11日也不是什麼特別的日子,但馬雲很厲害,他創造了一個“雙十一”的認知,消費者接受了這個認知,就接受了“雙十一”一定要血拼一把的事實。

我們的學區房,即便價格已超過很多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一樣被急切的家長們追捧,也許就是因為它身上被賦予了一種認知:學區房=優質教育資源=孩子美好的未來。

是的,在僧多粥少、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當下,大家都曉得好資源就集中在少數學校裡,買了學區房自然等同於佔有優質教育資源。

大家也曉得優質教育資源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不論是硬體投入、師資力量,還是多年積累出來的生源品質,好學校與普通學校之間的確存在很大差異。

這個差距還不是體現在課本知識上,恰好是我們看重的“素質教育”方面。

好學校有自己的音樂廳,有做科學實驗用的工具,與外界的交流活動多……這些教育資源的投入都是看得見回報的,孩子從中獲得的思維方式和視野角度,已不再是常規課程能夠衡量。

可是,問題出在:優質教育資源=孩子美好的未來嗎?

在能力範疇之內,通過購買學區房的方式為孩子爭取到更好的教育資源無可厚非,只要購買學區房的行為不給家庭帶來過重的物質負擔,不引發焦慮,孩子之前享有的其他資源不會因此縮減,對孩子的美好未來的確大有裨益。

只是,若購買學區房已超出了自己所能承擔,竭澤而漁的追求不但不能給孩子帶來美好前程,還會起到反作用。

忽略了自身承受能力的急切,說到底是高估了學校教育資源的重要性,又低估了超負荷購買學區房可能帶給孩子的負面影響。

學校教育資源對孩子來說肯定重要,可也只是個充分條件不是必要條件,除了它,還有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長等等,缺一不可。

超負荷得到的學區房,背後藏著更多失去:為了買學區房,不得不承擔高額貸款,高額支出又讓我們不得不在賺錢上花更多精力,陪伴孩子的時間和品質都會減少;購房支出在家庭支出上占比太大,必然會擠兌其他支出,以前每年都會帶孩子長途旅行,如今經濟吃緊,就只能把這塊先省省;賣掉大房子,換個面積小的學區房,全家人擠在逼仄的空間裡,生活品質急劇降低,難以逃避的焦慮感讓原本輕鬆溫馨的家庭氛圍變得緊張壓抑;原想將孩子送進名校,想著學校生源好,孩子能進入一個良好的同學圈子裡,不論是對當下的成長,還是對未來的人脈,都有好處。可超負荷之後後續投入跟不上,孩子與其他同學的層次會因為資源不足而拉開,不但不能進入所謂的圈子,反而增長了自卑心態……

如此一來,超負荷購買學區房帶來的負面影響會耗掉人幾乎所有力氣,哪裡還有餘力投入到家庭教育上?家庭教育的缺失又會導致孩子在學習上表現不佳,孩子表現不佳了,家長又忍不住生氣:我都已經把你送進了這麼好的學校,有最好的老師教你,你怎麼還學不好?!這不整個一惡性循環嘛。

更糟糕的是,當我們把剛需的教育活生生打造成奢侈品,這太過用力的焦慮,很容易變成壓抑和回報的心態,傳遞給孩子。孩子的壓力該多大啊,如果我不成功,怎麼對得起爸媽拼盡全力贏來的好學校?

一天,當我經過一個學區房樓盤,看到樓頂巨大的海報上赫然印著的黑體大字:買某某豪庭,給您的孩子一個美好未來。心裡有了些自己的想法:如果我有足夠實力,為了孩子任性一把也無妨,如果我實力不足,擁有它就會打破我們家庭的現有軌跡,我寧願等一等,停一停,就算孩子最終進了一個普通學校,我相信,在充沛的家庭教育和合理分配的其他資源構建出的良性迴圈中,她一樣可以成長為一個優秀的孩子。

這個時代走得有點兒快,快到大家都急著趕上它的步伐,害怕被它拋下。可我想,不論是我們,還是我們的孩子,都不應該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前行,任何時候,都需要保持獨立理性的思考能力。

所以,關於學區房,我想說:

不論這個偉大的時代走得多快,我們都要保持一些自己的步伐。有些東西值得擁有,當我們有資格擁有時,就努力去擁有,只是,它並不值得我們不惜一切代價去擁有。

當教育變成了奢侈品,竭澤而漁的焦慮就會傳遞給孩子

(為保護隱私,文中人物均採用化名)

Ps:就在近期召開的兩會上,教育部長也發聲:學區房老百姓不滿意,原因是優質資源分佈不均衡。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談到教育資源均等化話題的時候說,優質資源讓大家都享受到,唯一的出路就是教育均等化。擇校熱,學區房老百姓不滿意,原因是優質資源分佈不均衡,2014年採取措施,多校劃片。(多校劃片就是一個社區對應多個小學初中,讓買了學區房的家庭也不確定到底能上哪個學校。目的是通過這種方式為學區房降溫,把就近入學落到實處。)優質資源作為分母,片區作為分子,比較均衡地分佈,協力廠商評估,對這項改革滿意度80%,學生調研滿意度達到97%,老師的調研,改革後大部分學生都就近入學。這僅僅是治標的辦法。根本是治本,三項措施,集團化辦學,學區房管理,中學小學連片進行,這個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一定會大力緩解。

下篇預告:

這是逃媽和八歲兒子逃逃在美國打造的公號

逃媽主寫侃育兒,逃逃主講學英語,關注下?

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然而,學區房這盤棋上,不盡是贏家,還有輸家。

前段時間火爆網路的中年男子,在深圳擁有兩套房卻面臨破產危機。他辛苦工作,認真攢錢,2010年終於在阪田買了套二手房,每月房貸6000元。2011年生了個兒子,2016年響應國家號召又生了個女兒。為了照顧兩個孩子,太太辭職做了家庭主婦,全家靠他一人收入。

2015年時,深圳房價大漲,他手裡也正好有幾十萬閒錢,考慮到兩個孩子上學的問題,就打算在關內買套總價300多萬的學區房。首付不夠,可他想著只要買一套房就能解決兩個娃的學位,咬咬牙,用第一套房找人抵押貸款了70萬,湊在一起付了首付。這樣一來,每月房貸變成了17000,抵押貸款的利息還得單獨付。

這樣的支出額度,在他工作順利時,勉強能維持。誰知工作突生變數,被迫離職。他一失業,維繫家庭運轉的唯一資金鏈就斷了。唯一辦法是趕緊把學區房賣了,可眼下麻煩是一下子賣不掉,急著賣就只能降價,350萬的房子只能賣300萬,幾十萬的辛苦錢就這麼蒸發了,而該還的貸款還得繼續還……

我在想,如果時光能倒流,不知道他還會不會拼盡全力,甚至是透支未來,去購買價格不菲的學區房?

如他一般的輸家還不少:買了二手學區房後才發現學位已被前業主佔用的、被無良開發商“毗鄰××名校”、“周邊分佈××校”廣告忽悠的,買學區房後卻遭遇政策變化,被分到其他學校的……說多了都是淚。

輸的人,全因一個“急”字,急著買了負擔不起的東西,急著上了輸不起的賭桌。太急了,沒有時間看清自己,等不及量力而行。

可是,能不急嗎?一個東西,大家都說好,這眾望所歸的“好”就能掩蓋住所有風險。

你說有風險,為何人人都趨之若鶩,仿佛晚一步就會被拋在身後?

就算遭遇了風險,也不見得後悔。人的大腦是有自我保護機制的,不會接受自己錯了的事實。自我保護機制會反復強調,我們的選擇是對的,會自動找理由支撐選擇的重要性。如此看來,就不難理解為什麼我們會欣然接受這些理由:“您給孩子的不是一個房子,而是一個大好未來”、“買房就是為孩子,讓孩子贏在起點”……

還記得年初看羅胖的2017年跨年演講,其中講到了“認知”這個概念,大致意思是,誰要能創造出認知,讓這個認知深入人心,你這個認知所關聯的產品就可以隨便賣了,價格高什麼的都不是問題,甚至,只要你認知培育得好,消費者信服,你這個產品還能形成壟斷效應……僅是想想,都令人激動。

原本11月11日也不是什麼特別的日子,但馬雲很厲害,他創造了一個“雙十一”的認知,消費者接受了這個認知,就接受了“雙十一”一定要血拼一把的事實。

我們的學區房,即便價格已超過很多普通家庭的承受能力,一樣被急切的家長們追捧,也許就是因為它身上被賦予了一種認知:學區房=優質教育資源=孩子美好的未來。

是的,在僧多粥少、教育資源不均衡的當下,大家都曉得好資源就集中在少數學校裡,買了學區房自然等同於佔有優質教育資源。

大家也曉得優質教育資源對孩子成長的重要性。不論是硬體投入、師資力量,還是多年積累出來的生源品質,好學校與普通學校之間的確存在很大差異。

這個差距還不是體現在課本知識上,恰好是我們看重的“素質教育”方面。

好學校有自己的音樂廳,有做科學實驗用的工具,與外界的交流活動多……這些教育資源的投入都是看得見回報的,孩子從中獲得的思維方式和視野角度,已不再是常規課程能夠衡量。

可是,問題出在:優質教育資源=孩子美好的未來嗎?

在能力範疇之內,通過購買學區房的方式為孩子爭取到更好的教育資源無可厚非,只要購買學區房的行為不給家庭帶來過重的物質負擔,不引發焦慮,孩子之前享有的其他資源不會因此縮減,對孩子的美好未來的確大有裨益。

只是,若購買學區房已超出了自己所能承擔,竭澤而漁的追求不但不能給孩子帶來美好前程,還會起到反作用。

忽略了自身承受能力的急切,說到底是高估了學校教育資源的重要性,又低估了超負荷購買學區房可能帶給孩子的負面影響。

學校教育資源對孩子來說肯定重要,可也只是個充分條件不是必要條件,除了它,還有家庭教育,社會教育,孩子的自我成長等等,缺一不可。

超負荷得到的學區房,背後藏著更多失去:為了買學區房,不得不承擔高額貸款,高額支出又讓我們不得不在賺錢上花更多精力,陪伴孩子的時間和品質都會減少;購房支出在家庭支出上占比太大,必然會擠兌其他支出,以前每年都會帶孩子長途旅行,如今經濟吃緊,就只能把這塊先省省;賣掉大房子,換個面積小的學區房,全家人擠在逼仄的空間裡,生活品質急劇降低,難以逃避的焦慮感讓原本輕鬆溫馨的家庭氛圍變得緊張壓抑;原想將孩子送進名校,想著學校生源好,孩子能進入一個良好的同學圈子裡,不論是對當下的成長,還是對未來的人脈,都有好處。可超負荷之後後續投入跟不上,孩子與其他同學的層次會因為資源不足而拉開,不但不能進入所謂的圈子,反而增長了自卑心態……

如此一來,超負荷購買學區房帶來的負面影響會耗掉人幾乎所有力氣,哪裡還有餘力投入到家庭教育上?家庭教育的缺失又會導致孩子在學習上表現不佳,孩子表現不佳了,家長又忍不住生氣:我都已經把你送進了這麼好的學校,有最好的老師教你,你怎麼還學不好?!這不整個一惡性循環嘛。

更糟糕的是,當我們把剛需的教育活生生打造成奢侈品,這太過用力的焦慮,很容易變成壓抑和回報的心態,傳遞給孩子。孩子的壓力該多大啊,如果我不成功,怎麼對得起爸媽拼盡全力贏來的好學校?

一天,當我經過一個學區房樓盤,看到樓頂巨大的海報上赫然印著的黑體大字:買某某豪庭,給您的孩子一個美好未來。心裡有了些自己的想法:如果我有足夠實力,為了孩子任性一把也無妨,如果我實力不足,擁有它就會打破我們家庭的現有軌跡,我寧願等一等,停一停,就算孩子最終進了一個普通學校,我相信,在充沛的家庭教育和合理分配的其他資源構建出的良性迴圈中,她一樣可以成長為一個優秀的孩子。

這個時代走得有點兒快,快到大家都急著趕上它的步伐,害怕被它拋下。可我想,不論是我們,還是我們的孩子,都不應該被時代的洪流裹挾著前行,任何時候,都需要保持獨立理性的思考能力。

所以,關於學區房,我想說:

不論這個偉大的時代走得多快,我們都要保持一些自己的步伐。有些東西值得擁有,當我們有資格擁有時,就努力去擁有,只是,它並不值得我們不惜一切代價去擁有。

當教育變成了奢侈品,竭澤而漁的焦慮就會傳遞給孩子

(為保護隱私,文中人物均採用化名)

Ps:就在近期召開的兩會上,教育部長也發聲:學區房老百姓不滿意,原因是優質資源分佈不均衡。教育部部長陳寶生在談到教育資源均等化話題的時候說,優質資源讓大家都享受到,唯一的出路就是教育均等化。擇校熱,學區房老百姓不滿意,原因是優質資源分佈不均衡,2014年採取措施,多校劃片。(多校劃片就是一個社區對應多個小學初中,讓買了學區房的家庭也不確定到底能上哪個學校。目的是通過這種方式為學區房降溫,把就近入學落到實處。)優質資源作為分母,片區作為分子,比較均衡地分佈,協力廠商評估,對這項改革滿意度80%,學生調研滿意度達到97%,老師的調研,改革後大部分學生都就近入學。這僅僅是治標的辦法。根本是治本,三項措施,集團化辦學,學區房管理,中學小學連片進行,這個問題經過一段時間的努力一定會大力緩解。

下篇預告:

這是逃媽和八歲兒子逃逃在美國打造的公號

逃媽主寫侃育兒,逃逃主講學英語,關注下?

長按左側二維碼關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