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延平王鄭成功

1645年(清順治二年, 弘光元年)清軍攻入江南, 不久鄭芝龍降清、田川氏在亂軍中自盡;鄭成功率領父親舊部在中國東南沿海抗清, 成為南明後期主要軍事力量之一, 一度由海路突襲、包圍清江甯府(原明朝南京), 但終遭清軍擊退, 只能憑藉海戰優勢固守泉州府的海島廈門、金門。 1661年(清順治十八年, 永曆十五年)率軍橫渡臺灣海峽, 翌年擊敗荷蘭東印度公司在臺灣大員(今臺灣台南市境內)的駐軍, 收復臺灣, 開啟鄭氏在臺灣的統治。 有《延平王集》行世。 鄭成功死後, 臺灣民間陸續建立廟宇祭祀, 其中以台南延平郡王祠最為重要。

鄭成功像

明末民族英雄鄭成功小時候, 既愛習武, 又迷讀書。 可是, 他的父親、福建總兵鄧芝龍, 卻一心一意要把他培養成武將, 以便將來能承襲爵位。

一次, 鄧芝龍父子在幕僚賓友的陪同下, 乘著一隻官船, 在五馬江上遊覽。 船內吹簫彈琴,

猜拳行令, 好不熱鬧!鄭成功卻無心玩賞。 他坐在角落裡, 聚精會神地讀書。 鄭芝龍看了, 不便直說, 吆喝一聲:“升帆!”

帆升起來了, 風兒將它鼓得滿滿的, 船就像一支離弦之箭, “嗖嗖”地向前飛去。 鄧芝龍又叫了聲兒子, 說:“我出個對子, 你對對看。 ”, “請父親出上聯。 ”鄭成功抬起頭來。 “你看對面那只舢板, 儘管漁民拼命搖櫓, 可怎麼也趕不上我們, 所以我以為:‘兩舟並行, 櫓速不如帆快’──這就是上聯。 ”

鄧芝龍出的這個上聯, 實在不好對呀!原來他語帶雙關, 表面上說是拼命搖櫓不如升起船帆, 實際上“櫓速”是影射周瑜的謀士魯肅, “帆快”是隱喻劉邦的參將樊噲, 其真意是“文官不如武將”。 要找到兩個歷史人物, 又利用諧音, 完成這個對偶句, 實在不易呀!但鄭成功聰敏過人,

很快就想出了下聯:“八音齊奏, 笛清難比簫和。 ”

語音一落, 滿座叫絕。 原來這也是個雙關語, 表面上說是笛聲清脆但比不上蕭聲和諧, 實際上“笛清”暗指宋仁宗駕下的大元帥狄青, “簫和”暗指協助劉邦治國平天下的丞相蕭何。 其真意是“武將難比文官”。

在眾人的讚歎聲中, 鄧芝龍暗暗感到自己以前的做法似有不妥。 從此, 他再也不干涉鄭成功攻讀詩書了。 鄭成功一邊讀書, 一邊習武, 終於成為赫赫有名的文武全才。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