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攻佔南京以後 洪秀全模仿朱元璋做出一決策 最終導致太平天國失敗

在歷朝歷代的農民起義之中, 元末農民起義和太平天國起義有著極為相似的地方。 首先他們都是以漢人為主導的推翻異族王朝統治的農民起義(蒙古和滿族), 其次起義初期都是以外來宗教作為信仰, 元末農民起義受到了波斯明教的影響, 而太平天國起義則受到了西方天主教的影響。

太平天國的起義領袖洪秀全在起義以後, 也想效仿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統一天下。 1850年, 他曾經寫了一首詩, 有這麼四句:“明主敲詩曾詠菊,漢皇置酒尚歌風,古來事業由人做,黑霧收殘一鑒中”, 赤裸裸地在膜拜朱元璋。

等到1853年太平軍攻佔南京以後, 洪秀全還特意跑到朱元璋孝陵面前去祭拜:“不孝子孫洪秀全, 率領皇漢天國百官謹祭於吾皇之靈。 ”洪秀全雖然信天主教, 不信孔子, 但在朱元璋面前還是自稱“不孝子孫”, 把太平天國當成是漢人的王朝去推翻滿人的統治。

但可惜的是洪秀全沒有模仿對朱元璋, 比如朱元璋聽了謀士朱升的建議“緩稱王”, 但洪秀全在1951年攻擊永安以後就自封為天王, 並封了東西南北翼五個王, 導致了手下各王之間擁兵自重, 相互攻訐, 最終導致天京事變。

又如朱元璋勤勉政事,

生活上又極其克制儉樸, 像消滅陳友諒以後, 手下的官員為了巴結他, 給他獻上金鏤床, 但朱元璋卻叫人把床砸碎, 而洪秀全一攻下南京, 就住進了兩江總督衙門, 後來又自己修建了天王府, 此後就忙著在府裡以婦人為伍和作詩, 直到太平天國滅亡。

要說洪秀全沒有模仿朱元璋也是錯的, 但他模仿朱元璋做的事情卻最終導致了太平天國的滅亡, 那就是洪秀全模仿了朱元璋統一天下的軍事路線。

朱元璋攻下應天以後, 同時面臨著元朝、陳友諒、張士誠的威脅, 先消滅誰成了朱元璋集團裡爭論的問題。 最後, 朱元璋決定先消滅上游陳友諒, 待平定南方以後, 再集合兵力北伐, 最終統一了天下。

在攻佔武昌以後, 洪秀全也有兩個選擇, 他可以揮師北上, 率領太平軍直指清廷腹地北京, 另一條路線則是東下南京, 以此為據地, 和當年的朱元璋一樣, 通過西征和北伐統一天下。 洪秀全和他的從屬們選擇了第二個方案。

朱元璋之所以作出先西征再北伐的軍事策略, 主要是因為處於上游的陳友諒有實力有野心,

並且佔據了地利。 朱元璋無論是動兵北伐還是攻打下游的張士誠, 陳友諒都會趁虛而入, 自上游而下進攻應天。

而元朝則是有種坐山觀虎鬥, 想看朱元璋、陳友諒、張士誠鬥得三敗俱傷, 再出兵南下, 打倒那個最後的獲勝者。 張士誠本人則沒有太大的野心, 雖然有錢但沒有實力。 因此朱元璋可以從容和陳友諒在鄱陽湖一戰, 勝利的人再踩著對方的屍體去征服天下。

洪秀全當時的對手也主要有三個,清廷、西方列強和士大夫地主階級。

清廷作為天下的統治者,肯定不允許內亂,而且江南是清朝財賦、漕糧主要徵收地區,是朝遷的錢包子,長江又是當時中國重要的交通動脈,“南北之漕運不通,淮揚之鹽綱亦廢”,南京的得失直接關係到清朝的前途。因此當知道太平軍攻佔南京時,咸豐皇帝“茫然無措”,多次下令江南大營馬上收復南京。

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通過和清朝簽訂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在長江沿岸建立了通商口岸,並以此為據點傾銷鴉片,剝削和壓迫中國百姓,天京及周圍地區是西方列強特別是英國的勢力範圍。洪秀全雖然信天主教,卻不和外國人合作,直接侵害了他們的利益。

洪秀全他們反對孔子,要平均地權,使耕者有其田,更是動了士大夫地主階層的蛋糕。清廷為了鎮壓太平天國,允許漢官發展團練民兵,作為士大夫階層代表的曾國藩因此才得以在1854年組建湘軍,成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先鋒和主力軍。

因此,洪秀全在佔領天京以後,勢必會面臨著中內外三方勢力的排擠和鎮壓,不能像朱元璋一樣自如地先消滅西邊的陳友諒,再去滅掉其他勢力。

而且在攻佔天京的過程中,洪秀全犯了一個致命的失誤。在攻佔天京的過程中,洪秀全放棄了在武昌的一切,“略城堡,舍要害,專意金陵”,最後雖然佔領了天京,卻使天京城處於一座孤城之中。

武昌是兵家必爭之地,控制武昌相當於掌握了長江上中游地區的軍事主動權,但是洪秀全卻傾家而出,不僅放棄了武昌,連安慶、九江等要地都沒有占。

起義之初,清政府正處於茫然無措之中,清軍將領也貪生怕死,不敢帶兵和太平軍死磕。洪秀全完全有機會可以在攻佔了武昌、安慶等要地後,留一部軍隊駐守,或者進行擴軍,就地增加兵源用於防守。可惜的是,太平軍沒這麼做,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戰略失誤。

等到攻下天京以後,洪秀全發現天京上游的安慶、武昌已經被緩過神來的清廷攻佔了,而且在天京周圍設了江南、江北兩座大營,對天京城直接構成了軍事威脅,天京不僅成了一座獨城,還是一座危城。此時明白過來已經晚了。

為了保衛天京城的安全,他們不得不傾主要兵力進行西征,同時用派中層將領率小股部隊進行北伐,以分散清朝的注意力,牽制清兵主力。

就西征而言,由於石達開所部的能征善戰,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讓太平天國在軍事上一時達到了頂峰。但從局勢上來看,對太平天國卻極為的不利。

一方面清朝已經從起義之初的驚慌無措中想到了解決的辦法,那就是以漢制漢。1954年,曾國藩組建湘軍,雖然成立之初,屢戰屢敗,但也消耗了太平天國大量的精力來應付。等到後來,曾國藩練兵有成,又有英國人的洋槍隊相助,在軍事實力上已經完全不遜色太平天國。

另一方面,由於西征的勝利,為天京營造了一個穩定安全的大後方,再加上北伐軍的失利,讓太平天國對北伐沒了興趣,此後再無北伐之舉。

洪秀全、楊秀清等領導階層沒有了危機意識,過著貪圖享樂的日子,並開始了爭權奪利,最終導致了天京事變,太平天國自此衰落。

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說,太平天國唯一的生機就是攻佔下武昌後,利用河南軍事防範不足,和列強短暫的中立時間,發兵北伐,消滅清廷。

“一打天京,二打北京”的戰略雖然比不上直接在武昌時就揮兵北上,卻也有勝利的機會。可惜的是,在攻佔下天京以後,洪秀全等人喪失了起義之初的進取心,為了營造一個安穩的後方,大舉西征,錯過了最好的機會。

洪秀全當時的對手也主要有三個,清廷、西方列強和士大夫地主階級。

清廷作為天下的統治者,肯定不允許內亂,而且江南是清朝財賦、漕糧主要徵收地區,是朝遷的錢包子,長江又是當時中國重要的交通動脈,“南北之漕運不通,淮揚之鹽綱亦廢”,南京的得失直接關係到清朝的前途。因此當知道太平軍攻佔南京時,咸豐皇帝“茫然無措”,多次下令江南大營馬上收復南京。

鴉片戰爭以後,西方列強通過和清朝簽訂一系列的不平等條約,在長江沿岸建立了通商口岸,並以此為據點傾銷鴉片,剝削和壓迫中國百姓,天京及周圍地區是西方列強特別是英國的勢力範圍。洪秀全雖然信天主教,卻不和外國人合作,直接侵害了他們的利益。

洪秀全他們反對孔子,要平均地權,使耕者有其田,更是動了士大夫地主階層的蛋糕。清廷為了鎮壓太平天國,允許漢官發展團練民兵,作為士大夫階層代表的曾國藩因此才得以在1854年組建湘軍,成為鎮壓太平天國運動的先鋒和主力軍。

因此,洪秀全在佔領天京以後,勢必會面臨著中內外三方勢力的排擠和鎮壓,不能像朱元璋一樣自如地先消滅西邊的陳友諒,再去滅掉其他勢力。

而且在攻佔天京的過程中,洪秀全犯了一個致命的失誤。在攻佔天京的過程中,洪秀全放棄了在武昌的一切,“略城堡,舍要害,專意金陵”,最後雖然佔領了天京,卻使天京城處於一座孤城之中。

武昌是兵家必爭之地,控制武昌相當於掌握了長江上中游地區的軍事主動權,但是洪秀全卻傾家而出,不僅放棄了武昌,連安慶、九江等要地都沒有占。

起義之初,清政府正處於茫然無措之中,清軍將領也貪生怕死,不敢帶兵和太平軍死磕。洪秀全完全有機會可以在攻佔了武昌、安慶等要地後,留一部軍隊駐守,或者進行擴軍,就地增加兵源用於防守。可惜的是,太平軍沒這麼做,這不得不說是一個非常重大的戰略失誤。

等到攻下天京以後,洪秀全發現天京上游的安慶、武昌已經被緩過神來的清廷攻佔了,而且在天京周圍設了江南、江北兩座大營,對天京城直接構成了軍事威脅,天京不僅成了一座獨城,還是一座危城。此時明白過來已經晚了。

為了保衛天京城的安全,他們不得不傾主要兵力進行西征,同時用派中層將領率小股部隊進行北伐,以分散清朝的注意力,牽制清兵主力。

就西征而言,由於石達開所部的能征善戰,取得了一系列的勝利,讓太平天國在軍事上一時達到了頂峰。但從局勢上來看,對太平天國卻極為的不利。

一方面清朝已經從起義之初的驚慌無措中想到了解決的辦法,那就是以漢制漢。1954年,曾國藩組建湘軍,雖然成立之初,屢戰屢敗,但也消耗了太平天國大量的精力來應付。等到後來,曾國藩練兵有成,又有英國人的洋槍隊相助,在軍事實力上已經完全不遜色太平天國。

另一方面,由於西征的勝利,為天京營造了一個穩定安全的大後方,再加上北伐軍的失利,讓太平天國對北伐沒了興趣,此後再無北伐之舉。

洪秀全、楊秀清等領導階層沒有了危機意識,過著貪圖享樂的日子,並開始了爭權奪利,最終導致了天京事變,太平天國自此衰落。

從事後諸葛亮的角度來說,太平天國唯一的生機就是攻佔下武昌後,利用河南軍事防範不足,和列強短暫的中立時間,發兵北伐,消滅清廷。

“一打天京,二打北京”的戰略雖然比不上直接在武昌時就揮兵北上,卻也有勝利的機會。可惜的是,在攻佔下天京以後,洪秀全等人喪失了起義之初的進取心,為了營造一個安穩的後方,大舉西征,錯過了最好的機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