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李世民為何要殺名冠諸軍的單雄信?歷史真相跟《隋唐演義》不一樣

作者:我方特邀作者史斌傑

在文學作品《隋唐演義》和《說唐全傳》裡, 單雄信都是一個威風凜凜的人物, 他是山西潞州二賢莊莊主,

樂善好施行俠仗義;他是九省綠林總飄把子, 管著全國黑社會, 可謂呼風喚雨名聲在外;手持一把金頂棗陽槊, 武藝高強, 還用著神仙的外號:赤發靈官。

秦瓊窮困賣馬, 有他接濟;程咬金尤俊達劫皇綱被抓, 是他設法救人;賈柳樓兄弟結義, 他也起了絕對的主導作用;以瓦崗寨為單位造反以後, 大德天子程咬金封單雄信為五虎上將之首。

後來昏庸的李密接手瓦崗, 敗光了家底, 單雄信的兄弟們各尋前途, 大多去了長安投奔唐室李淵。 只有他, 對李淵的殺兄之仇耿耿於懷, 無奈加入了洛陽王世充團隊, 悲劇也就此開始。 他與唐作對, 胖揍人家的將領, 還在禦果園追殺李世民, 與對方結下了深仇大恨。 後來老闆王世充兵敗獻城,

好友徐茂公求情失敗, 單雄信誓死不屈慷慨就義。

這雖然精彩絕倫, 卻半真半假, 不足為信。 歷史上的單英雄是怎樣一個人?禮賢下士求才若渴的李世民為什麼殺了他?殺就殺吧, 為什麼還對他表現出了絕對的反感與憎惡?甚至在單雄信受刑之前, 他的同鄉好友, 也就是李世民最信賴的大將兼救命恩人徐世績, 跑去跟秦王李世民說:單雄信勇猛善戰, 是難得的將才, 臣請用全部家產換主公慈悲, 留他一命。 一向寬容的李世民只回復他兩個字:不許。

對於問題的答案, 我們先不急著找。 先來看看與單雄信一同處死的獄友。

一號朱粲, 安徽亳州人, 隋朝末年軍閥, 攻城之時燒殺搶掠, 對待百姓殘暴無比, 軍中缺乏食物時就派兵抓婦女兒童烹煮為食, 還有吃掉李淵使臣的經歷。

二號段達, 這位仁兄善於告密, 他不但自己告還指使別人告, 在隋都做官時, 他收集太子楊勇的私人資訊並稍作處理, 彙報給楊素, 使得太子的醜聞傳遍宮廷內外, 還威脅東宮的官吏姬威, 逼著他出賣楊勇。

結果楊勇下課, 老二楊廣順利繼承大統, 段達因功被封為左翊衛將軍。

西元618年, 元文都等人為了匡扶隋室, 想要偷偷做掉權傾洛陽的王世充, 段達兄再次告密, 然後得到了王世充的器重, 官升司徒。

一個毫無人性的殺人惡魔, 一個毫無原則的跳樑小丑, 還有幾個王世充手下平庸的將領,單雄信和他們一同處死, 這到底是莫名其妙?還是事出有因?不論怎樣, 都耐人尋味。

文學作品裡的私仇是不存在的, 李淵一家沒有傷害過小說中二賢莊的任何一條人命。 單雄信在洛陽淪陷被抓後, 也沒有大義凜然說出死不降唐的豪言壯語, 他只是在好基友徐世績求情失敗後, 淡淡地說了一句:我就知道你去說也沒用。 徐世績流著淚說:弟身已許國,

不能與君黃泉做伴。 再者, 你的妻子兒女也需要人照看!說完他從身上割下一片肉, 喂給單雄信, 說:讓這肉跟哥哥埋進土裡吧, 也不負你我當初誓言。

這段割肉喂友的故事, 倒不是坊間笑談, 在《資治通鑒》裡有詳細的記載。 如此橋段, 如此作為, 對於今人實難想像, 于古人而言, 倒是有情有義的見證。

要只看小說,我們就不必想太多了,因為那是為消遣時間;而面對歷史,我們必須像個老學究一樣,抱著嚴肅而冷峻的態度去思考。

雄信之死,原因有二。其一是客觀原因,就是單雄信做了傷害李世民的事兒,讓他內心記恨。其二則是主觀原因,也就是怨單雄信自己,他的性格有問題,品德也有問題。

傷害李世民的事兒,不是小說中講的禦果園刺秦王,而是戰場上的面對面相較量。救世民的也不是拿鋼鞭的尉遲敬德,而是在唐為將的徐世績。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大唐武德三年(西元620年),完敗薛仁杲的李世民調轉方向,率軍東征,劍鋒直指洛陽城下。王世充派大將單雄信應戰,單雄信縱馬上前,槍刺李世民,李世民差點喪命。這時候是徐世績飛馬上前,放聲大喊:那是秦王!李世民百戰百勝威名遠揚,單雄信嚇了一跳,騎馬退回。而李世民,僥倖撿回了一條命,貞觀盛世才不至於胎死腹中。

因為這一刺,所以懷恨在心想要復仇,這可能嗎?對於常人或許如此。對於那個身經百戰無所畏懼的李世民,這點事會讓他起殺心,這多少有些牽強。況且,單雄信彼時是敵方將領,守城作戰無可厚非,一個胸懷寬廣、日後將成為各族人民天可汗的人物,如果不懂這些,那可真是笑話。

所以這個客觀發生的事件,即使歸納為單雄信的死因,也只是滄海中一粟,真相的一部分。更為重要的原因在主觀方面,即李世民和單雄信的性格差異;李世民和單雄信的品德懸殊。

李世民忠義兩全,單雄信見利忘義;李世民心懷天下,單雄信只顧自己;李世民為人坦蕩,單雄信卻私德有虧。如果說李世民是個眼裡揉不得沙子的正直君子,單雄信則只是個見好就收容易變節的投機分子。

隋煬帝大業十三年(西元617年),單雄信正在瓦崗寨做將軍,迫于無奈捲入了一場政治風波。這一年,瓦崗領導人翟讓自覺能力不足,讓位給四世三公的貴族子弟李密,但翟讓的哥哥卻很有意見,他怒氣衝衝地對弟弟說:你若不想做瓦崗的主人,就讓我來當這造反的皇帝。肥水不流外人田,因何讓位於他人?

由翟讓的哥哥發起,翟讓部下王儒信牽頭,瓦崗寨掀起了一場政治運動,大傢伙兒勸老領導幹掉李密,重新把權力奪回來,翟讓對此不做回復。李密卻先下手為強,派人砍死了翟讓,作為翟讓舊部的徐世績被人打傷,單雄信也走到了他人生的第一個路口。

一,為老領導報仇,手刃恩將仇報的李密,然後自己被亂箭射死;二,委曲求全,投靠李密,或許還能鞍前馬後,飛黃騰達。前者追求義氣,後者追求利益,單雄信不加思量就跪地求饒,選擇了後者。李密党的房彥藻勸諫說:單雄信這麼容易就投靠我們,恐生變數,應當殺掉。李密愛才,放過了他,還任命他和徐世績分領翟讓舊部,並滿臉堆笑安慰他們。

瓦崗政變的第二年,即大唐武德元年,王世充率軍攻打李密,單雄信被安排駐軍偃師城北,他這時想起了自己受過的委屈,於是動了反水之念。當王世充的兵攻入大營,他便立刻投降,王世充非常滿意,提拔他當了大將軍。

如果說第一次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第二次則毫無疑問是有意為之,因為打敗了棄城逃走並非難事,來犯者的目標是城池。徐世績就經過分析,轉投了大唐李淵,這才是良禽擇木而棲。單雄信陣前投敵的行為只算是鼠目寸光,見利忘義。

如果他所選的洛陽將是以後的國家心臟,如果他所投的老闆王世充將是一代明主,那我們的評價可能會大轉彎。但實際上,長安氣數未盡,依然是龍城帝都;王世充也目光短淺,不懂治國安民。所以單雄信終將再次成為俘虜,這次他依然對敵方陣營充滿期待,對自己的命運心存幻想。

武德三年(西元620年)五月,王世充兵敗,獻城投降,名冠諸軍的單雄信沒有奮力一搏,而是和身邊人一樣,站進了俘虜的隊伍。他心存幻想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李世民寬容大度優待俘虜,二是自己在戰場上沒下死手留了對方一命。

但他忘記了,李世民是個英雄,他喜歡的是從一而終有情有義的戰士,而不是見風使舵善於投機的將軍。他後來重用魏征,就是因為對方情深義重;他重用徐世績則是因為徐世績義薄雲天,李密叛逃被殺,徐世績披麻戴孝、安葬舊主。

這些單雄信都沒做到,他的做法自始至終都像呂布。眾所周知,曹操詢問劉備處理意見,不過是個幌子,像呂奉先這樣的人,即使戰鬥力如何爆表,英雄也是不會欣賞他的。

如果說曹操殺呂布是理所應當,那李世民誅單雄信,就更是有據可循,自然而然。

要只看小說,我們就不必想太多了,因為那是為消遣時間;而面對歷史,我們必須像個老學究一樣,抱著嚴肅而冷峻的態度去思考。

雄信之死,原因有二。其一是客觀原因,就是單雄信做了傷害李世民的事兒,讓他內心記恨。其二則是主觀原因,也就是怨單雄信自己,他的性格有問題,品德也有問題。

傷害李世民的事兒,不是小說中講的禦果園刺秦王,而是戰場上的面對面相較量。救世民的也不是拿鋼鞭的尉遲敬德,而是在唐為將的徐世績。事情的經過是這樣的:

大唐武德三年(西元620年),完敗薛仁杲的李世民調轉方向,率軍東征,劍鋒直指洛陽城下。王世充派大將單雄信應戰,單雄信縱馬上前,槍刺李世民,李世民差點喪命。這時候是徐世績飛馬上前,放聲大喊:那是秦王!李世民百戰百勝威名遠揚,單雄信嚇了一跳,騎馬退回。而李世民,僥倖撿回了一條命,貞觀盛世才不至於胎死腹中。

因為這一刺,所以懷恨在心想要復仇,這可能嗎?對於常人或許如此。對於那個身經百戰無所畏懼的李世民,這點事會讓他起殺心,這多少有些牽強。況且,單雄信彼時是敵方將領,守城作戰無可厚非,一個胸懷寬廣、日後將成為各族人民天可汗的人物,如果不懂這些,那可真是笑話。

所以這個客觀發生的事件,即使歸納為單雄信的死因,也只是滄海中一粟,真相的一部分。更為重要的原因在主觀方面,即李世民和單雄信的性格差異;李世民和單雄信的品德懸殊。

李世民忠義兩全,單雄信見利忘義;李世民心懷天下,單雄信只顧自己;李世民為人坦蕩,單雄信卻私德有虧。如果說李世民是個眼裡揉不得沙子的正直君子,單雄信則只是個見好就收容易變節的投機分子。

隋煬帝大業十三年(西元617年),單雄信正在瓦崗寨做將軍,迫于無奈捲入了一場政治風波。這一年,瓦崗領導人翟讓自覺能力不足,讓位給四世三公的貴族子弟李密,但翟讓的哥哥卻很有意見,他怒氣衝衝地對弟弟說:你若不想做瓦崗的主人,就讓我來當這造反的皇帝。肥水不流外人田,因何讓位於他人?

由翟讓的哥哥發起,翟讓部下王儒信牽頭,瓦崗寨掀起了一場政治運動,大傢伙兒勸老領導幹掉李密,重新把權力奪回來,翟讓對此不做回復。李密卻先下手為強,派人砍死了翟讓,作為翟讓舊部的徐世績被人打傷,單雄信也走到了他人生的第一個路口。

一,為老領導報仇,手刃恩將仇報的李密,然後自己被亂箭射死;二,委曲求全,投靠李密,或許還能鞍前馬後,飛黃騰達。前者追求義氣,後者追求利益,單雄信不加思量就跪地求饒,選擇了後者。李密党的房彥藻勸諫說:單雄信這麼容易就投靠我們,恐生變數,應當殺掉。李密愛才,放過了他,還任命他和徐世績分領翟讓舊部,並滿臉堆笑安慰他們。

瓦崗政變的第二年,即大唐武德元年,王世充率軍攻打李密,單雄信被安排駐軍偃師城北,他這時想起了自己受過的委屈,於是動了反水之念。當王世充的兵攻入大營,他便立刻投降,王世充非常滿意,提拔他當了大將軍。

如果說第一次是人在屋簷下,不得不低頭,第二次則毫無疑問是有意為之,因為打敗了棄城逃走並非難事,來犯者的目標是城池。徐世績就經過分析,轉投了大唐李淵,這才是良禽擇木而棲。單雄信陣前投敵的行為只算是鼠目寸光,見利忘義。

如果他所選的洛陽將是以後的國家心臟,如果他所投的老闆王世充將是一代明主,那我們的評價可能會大轉彎。但實際上,長安氣數未盡,依然是龍城帝都;王世充也目光短淺,不懂治國安民。所以單雄信終將再次成為俘虜,這次他依然對敵方陣營充滿期待,對自己的命運心存幻想。

武德三年(西元620年)五月,王世充兵敗,獻城投降,名冠諸軍的單雄信沒有奮力一搏,而是和身邊人一樣,站進了俘虜的隊伍。他心存幻想可能有兩個原因,一是李世民寬容大度優待俘虜,二是自己在戰場上沒下死手留了對方一命。

但他忘記了,李世民是個英雄,他喜歡的是從一而終有情有義的戰士,而不是見風使舵善於投機的將軍。他後來重用魏征,就是因為對方情深義重;他重用徐世績則是因為徐世績義薄雲天,李密叛逃被殺,徐世績披麻戴孝、安葬舊主。

這些單雄信都沒做到,他的做法自始至終都像呂布。眾所周知,曹操詢問劉備處理意見,不過是個幌子,像呂奉先這樣的人,即使戰鬥力如何爆表,英雄也是不會欣賞他的。

如果說曹操殺呂布是理所應當,那李世民誅單雄信,就更是有據可循,自然而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