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對於荷蘭農業的發展模式,國內農業應該怎樣回應?

【新農商學院】是現代農業黃埔軍校

傳播:國家政策|農業科技|創業創新|新農事件

荷蘭從一個資源貧瘠的歐洲小國, 一躍成為在國際貿易賽場上屢獲“金牌”、“銀牌”的農產品出口大國, 可謂創造了舉世矚目的“農業奇跡”。 作為國土面積狹小但休閒農業仍然發達的國家, 它的成功經驗, 十分值得我們學習——如何在有限的土地資源中建設項目、創造最大的價值?

荷蘭農業的顯著特點是高投入、高產出, 即通過資金密集的先進技術實現高效益, 比如荷蘭作為世界上土地面積最小最小的國家之一, 耕地面積僅有105.4萬公頃, 它的園藝業所占耕地比重更是僅為5.7%, 分為露地園藝和溫室園藝, 但其產值占到農牧業總產值的39.5%。

2014年以來, 農業的發展受到了社會各界的關注, 尤其, 今年中央一號檔明確指出大力發展休閒農業和休閒農莊, 我國有我國的特殊的國情,

對於農業的發展, 不能夠完全照抄不可取, 但是可取其精華, 為我所用, 那有哪些我們可以借鑒的呢?接下來小編就給大家慢慢道來:

專注優勢領域, 打造精品產業

被譽為“歐洲花園”和“花卉王國”的荷蘭, 將花卉業完全地變成了一個經濟支柱——花卉育種、育苗、生產、交易和流通,

完整的產業鏈是其他國家所不能及的。

就自然條件來說, 荷蘭並沒有絕對的優勢, 但一直以來, 荷蘭對外都是打出“花卉招牌”, 同時採取了精品化的產業發展戰略。 其他國家的遊客在聽到“鬱金香”, 會想到荷蘭, 聽到“花卉展”, 也會想到荷蘭。 如此一來, 每年無數遊客湧入荷蘭參觀花展、花商也將荷蘭花卉奉為經典, 創造的就是幾十億美元的效益。

因此, 在休閒農業的發展中, 一定要抓住農莊發展的主線, 對面積小的項目尤為如此。 倘若種植、養殖、漁業一樣都不想落下, 除非有著十分強大的經濟支撐, 否則很難做出彩, 變成“啥啥都會、啥啥不精”的類型, 難做宣傳。 國內比較典型的案例有海南三亞亞龍灣玫瑰穀,

作為主打玫瑰產業的莊園, 玫瑰這種廣為人知的元素儼然已經成了它的名片與代名詞。

發展訂單農業, 規避市場風險

訂單農業也叫合同農業或契約農業, 是指農產品訂購合同、協議。 簽約的一方為企業或仲介組織, 包括經紀人和運銷戶;另一方為農民或農民群體代表。

訂單中規定農產品收購數量、品質和最低保護價, 使雙方享有相應的權利、義務和約束力, 不能單方面毀約。 訂單農業使農產品在生產之前就已經明確了銷路, 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了價格波動和市場供求變化所帶來的風險。 荷蘭的花卉蔬菜通常在溫室中生產, 價值大、成本高, 受市場風險的影響更明顯。 因此, 荷蘭農場大都採取訂單生產。

荷蘭育苗企業P.Van Geest, 大規模的溫室被分成了若干區, 每個區都在為不同的訂單進行生產。 所產種苗的品種、大小、特性等都由訂單決定, 訂單的買方會定期前來檢查訂單的執行情況。 在這種情況下, 生產者只需承擔生產風險, 按照訂單保質保量完成生產任務, 其經濟效益因而更加穩定。

就國內的莊園來講,不能僅僅依靠觀光的門票收入,園內的作物也是一大經濟收入。若銷量只是靠遊客、園內餐飲帶動,其產生的價值並不可觀。很多的文章裡面也提到過這樣的觀點,小編也主建議農莊專案需要逐步發展,先從農產品做起,再完善各類服務專案。這樣一來,有了成熟的農業產業鏈,專案開發也就有了自然基礎,否則遊客去體驗的農家樂只能是過於粗獷的“野生”景觀,採摘、特色菜這類也無法做出很好的效果。

依託家庭農場,推動規模經營

家庭農場是荷蘭農業的主體和有活力的細胞,而荷蘭農業的宏觀競爭力來源於微觀層面農場的活力。為了保有地區競爭力,很多同一區域的小農場選擇“抱團模式”,不少莊園農場還加入合作社。根據2010年的統計,在糖與澱粉土豆領域,合作社的市場佔有率達到了100%,而在花卉、乳製品與蔬菜水果領域,合作社的市場佔有率也分別高達95%、86%與95%。

其實合作社不僅僅是中國鄉鎮所有的模式。優勝劣汰是市場準則,抱團則能加大獲勝幾率。拿鄉鎮的農家樂來說,同一村中多戶的完全可以合作,甲戶提供垂釣,乙戶提供採摘,甲乙的食材送至丙家經營農家菜,整體規模也得到了發展,最終收穫的將會是1+1+1>3。

發展設施農業,突破資源瓶頸

荷蘭光照不足、土地資源稀缺,對農業生產形成嚴重制約。在這種情況下,荷蘭人投入大量資金,依靠世界領先的玻璃溫室技術,建立起世界一流的設施農業系統。

在國內,不少莊園主更傾向於將資金投入在建築、項目設計上,在農業科技方面卻容易忽略投資。在我看來,這件事具有兩面性:

一方面,提升農業的科技含量對作物生產有著很大的説明,比如節省人工、不再受季節限制、增加產量,同時也能保證莊園的乾淨整潔程度,更可以挖掘成為一個行銷點,比如現在就有不少莊園推出“溫室餐廳”,提升農莊的整體檔次,注入現代感。

另一方面,則有可能削弱農莊的淳樸味道,最自然的作物生長狀態,或許更受一些孩子的喜愛和崇尚回歸田園生活的人群的追捧。因此,這就要求農莊的建設者找准莊園的定位,進行適當配置,統一莊園的風格。

就國內的莊園來講,不能僅僅依靠觀光的門票收入,園內的作物也是一大經濟收入。若銷量只是靠遊客、園內餐飲帶動,其產生的價值並不可觀。很多的文章裡面也提到過這樣的觀點,小編也主建議農莊專案需要逐步發展,先從農產品做起,再完善各類服務專案。這樣一來,有了成熟的農業產業鏈,專案開發也就有了自然基礎,否則遊客去體驗的農家樂只能是過於粗獷的“野生”景觀,採摘、特色菜這類也無法做出很好的效果。

依託家庭農場,推動規模經營

家庭農場是荷蘭農業的主體和有活力的細胞,而荷蘭農業的宏觀競爭力來源於微觀層面農場的活力。為了保有地區競爭力,很多同一區域的小農場選擇“抱團模式”,不少莊園農場還加入合作社。根據2010年的統計,在糖與澱粉土豆領域,合作社的市場佔有率達到了100%,而在花卉、乳製品與蔬菜水果領域,合作社的市場佔有率也分別高達95%、86%與95%。

其實合作社不僅僅是中國鄉鎮所有的模式。優勝劣汰是市場準則,抱團則能加大獲勝幾率。拿鄉鎮的農家樂來說,同一村中多戶的完全可以合作,甲戶提供垂釣,乙戶提供採摘,甲乙的食材送至丙家經營農家菜,整體規模也得到了發展,最終收穫的將會是1+1+1>3。

發展設施農業,突破資源瓶頸

荷蘭光照不足、土地資源稀缺,對農業生產形成嚴重制約。在這種情況下,荷蘭人投入大量資金,依靠世界領先的玻璃溫室技術,建立起世界一流的設施農業系統。

在國內,不少莊園主更傾向於將資金投入在建築、項目設計上,在農業科技方面卻容易忽略投資。在我看來,這件事具有兩面性:

一方面,提升農業的科技含量對作物生產有著很大的説明,比如節省人工、不再受季節限制、增加產量,同時也能保證莊園的乾淨整潔程度,更可以挖掘成為一個行銷點,比如現在就有不少莊園推出“溫室餐廳”,提升農莊的整體檔次,注入現代感。

另一方面,則有可能削弱農莊的淳樸味道,最自然的作物生長狀態,或許更受一些孩子的喜愛和崇尚回歸田園生活的人群的追捧。因此,這就要求農莊的建設者找准莊園的定位,進行適當配置,統一莊園的風格。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