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歷史上最怕老婆的那個男人

歷史上最怕老婆的那個男人

王開東

這周我上《方山子傳》。

蘇軾一生寫了11篇傳記, 其中一篇是《陳公弼傳》, 一篇是《方山子傳》, 方山子是蘇軾的老友陳季常, 陳公弼是陳季常的老爸。 一家就寫了兩篇, 蘇軾真夠可以的。

蘇家與陳家既是同鄉又是世交, 蘇軾工作的第一站就在陳公弼手下。 但陳公弼對蘇軾卻非常嚴格, 近乎刻薄。

蘇軾年輕氣盛, 兩人經常吵架。 陳公弼曾經建淩虛台, 求文于蘇軾。 蘇軾寫《淩虛台記》, 直接譏諷陳公弼。 “物之廢興成毀, 不可得而知也”、“夫台猶不足恃以長久, 而況於人事之得喪, 忽往而忽來者歟!”

陳公弼也非等閒人, 不易一字, 吩咐上石, 並且慨然道:“吾視蘇明允, 猶子也;蘇軾, 猶孫子也。 平日故不以辭色假之者, 以其年少暴得大名, 懼夫滿而不勝也, 乃不吾樂耶!”

但蘇軾與陳公弼四子陳季常, 關係卻還不錯。 畢竟年輕人有共同話語, 還因為同鄉之好。

陳公弼對蘇軾的態度, 據說激怒了歐陽修, 正好陳公弼將他州饋送的公使酒, 據為私有。 歐陽修抓住這一點不放, 陳公弼坐贓去職, 抑鬱而歿。

某種程度上來說, 陳公弼之死, 與蘇軾或多或少有點關係。 所以歷史上有人猜想, 蘇軾被仇敵貶到黃州, 實質上是假好俠使氣陳季常之手來除掉蘇軾。 這雖然有點誇大其詞, 但恐怕也不是空穴來風。

蘇軾被貶黃州, 果真偶遇陳季常。

孰料陳季常非但沒有齟齬蘇軾, 反而力邀蘇軾去自己家住了5天。 期間, 蘇軾還寫下一首著名詩歌, 調侃陳季常。

某天蘇軾與陳季常談論佛教, 半夜都不想睡覺覺。 陳季常的老婆柳月娥, 隔窗大呼……蘇軾哈哈一笑, 得詩一首。

龍丘居士也可憐, 談空說有夜不眠。

忽聞河東獅子吼, 柱杖落手心茫然。

柳姓是河東望族, 獅吼在佛家比喻威嚴, 陳季常好談佛, 蘇軾有意用夫人威嚴來調侃他。 從此“河東獅吼”就比喻兇悍的婦人。

但柳月娥哪裡兇悍?不是環堵蕭然, 妻子奴婢仍然有自得之意嗎?

黃州期間, 陳季常七次去探訪蘇軾, 蘇軾離開黃州, 陳季常一直送到江西九江……兄弟情深。 蘇軾是在這個背景之下, 為陳季常做傳。

第一部分, 寫什麼

學生分五個小組, 自主起來抓住關鍵字翻譯五段文章。 我相機點撥和評述。

最後一組是劉潔。 他翻譯最後一段:“余聞光、黃間多異人, 往往陽狂垢汙, 不可得而見, 方山子儻見之與!”

我由此切入, 問蘇軾覺得方山子會看見這些異人嗎?劉潔認為可以。 因為方山子也是異人, 與這些人志趣相投。 我(蘇軾)為什麼不可得而見, 因為我是俗人。

在方山子身上, 最能打動蘇軾的就是他的“異”。 蘇軾用驚歎的詞, 還用了四個反問句, 都是表示聳然而異。

那麼, 問題就來了。 傳奇異人方山子異在哪裡?

一是穿戴之異。 “棄車馬, 毀冠服”, 很可能還是“陽狂垢汙。 ”“所著帽, 方屋而高。 ”

二是生活之異。 “其家在洛陽, 園宅壯麗, 與公侯等。 河北有田, 歲得帛千匹, 亦足以富樂。

明明可以過錦衣玉食的生活, 但卻選擇“庵居蔬食”“環堵蕭然”的生活。 何苦來著?

三是行為之異。 “不與世相聞”。 蘇軾戴罪之身, 人人避之唯恐不及。 方山子卻邀其回家, 一住就是5天。

這主要是方山子晚年隱居之異。 而他的人生道路, 少俠——壯儒——晚隱, 均可窺見其異。

明明高官之家, 應該求功名, 但卻“慕朱家、郭解為人”, 仗義疏財、排難解紛, 鄉里之俠“皆宗之”, 特立獨行, 是為異。

“稍壯, 折節讀書”。 人人都雲萬般皆下品, 惟有讀書高。 但他卻“折節讀書”。 何為“折節讀書”?就是降低身份讀書, 這又是一大異。

方山子少而俠、壯而儒、晚而隱的生活道路, 一個“異”字, 貫串始終。

作為一個隱士, 肯定要放棄很多世俗的東西。 那麼與過去相比, 方山子隱去了什麼, 沒有隱去什麼?

隱去了任俠使氣。 昔者以“一世豪傑”自居, 張狂張揚, 現在往來山中, 而欲“人莫識”。

隱去了榮華富貴。 方山子完全可以大富大貴, 但皆棄不取, 獨來窮山中, 徒步往來山中。

隱去了儒家的汲汲功名。 志向不能實現之後, 立馬隱居, 不與世相苟且, 不與世人虛與委蛇。

方山子一生悲劇, 少而俠, 自謂一世之雄, 但仰慕的是朱家和郭解, 這些豪俠能有什麼好下場?

俠與儒本來都屬於“士”, 文者謂之儒, 武者謂之俠。 兩者都入世報國、追求理想。

但不同之處在于, 儒尚中庸, 俠走極端;儒倡恕讓, 俠好復仇;儒重秩序, 俠不拘禮義;儒反對武力, 俠不避暴力。

尤其是遊俠漠視禮義教化, 以武犯禁, 不肯隨便屈居於人, 統治者為了社會安定, 怎麼可能聽之任之?從漢武帝開始, 朝廷就打壓武林中人,最終導致了武俠的沒落。

宋朝實行文官制度,方山子走武俠之路,更加行不通。陳季常若“欲馳騁當世”,只有“折節讀書”,然終不遇。這條路又走不通。

最喜歡豪俠,自認為一世之傑,但這條路走不通。折節讀書了,“然終不遇。”一個“然”字,無限辛酸;一個“不遇”,無限感慨;一個“終”字,其中有多少挫折?多少屈辱?多少眼淚?多少痛苦?多少絕望?

最終不得不隱居。這種隱居是不是徹底隱居,也很可疑,很可能就是渴望終南捷徑。但宋朝的科舉制度已經很完備了,不再從隱士中選拔人才。方山子所有的馳騁之志都被封死了,豈不悲哉?

方山子沒有隱去什麼?

其一是精悍之色猶存。這是方山子的俠氣沒有消磨,心裡還有一團火,壯歲旌旗擁萬夫。放下了功名利祿,但沒有放下自己的英雄本色。這就是精悍之色猶存的原因。精悍之色就是俠者本色。

其次是戴著方山冠,這是追求古禮。《侍坐》篇中有:(公西赤)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孔子的回答是:“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古代禮樂治天下,宗廟祭祀等等,執法古禮之人,那是很了不起之人,這就是方山子的抱負與執著。換句話說,方山子儒的一面也沒有完全消磨,他還有建功立業的理想。

真正的隱士應該徹底隱於大眾之中,如一滴水融入大海。方山子既然希望人不能識,為何要戴那麼高的帽子,為何要佯狂垢汙?如此,既是不得志的無奈和憤懣,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歸隱並不徹底,這不僅是陳季常的悲劇,也是所有讀書人共同的悲劇。

這是說方山子,那麼作為旁觀者的蘇軾。面對陳季常的人生三階段:任俠——儒仕——歸隱。蘇軾寫什麼,不寫什麼?

寫陳季常任俠:“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前十九年,餘在岐山,見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遊西山。鵲起於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得之。因與餘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

怎麼寫?有場面,有細節。

再寫陳季常歸隱:“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見其所著帽,方聳而高……環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餘既聳然異之。”

怎麼寫?有場面,有細節,有側面烘托。

但對於陳季常的壯而儒,蘇軾卻用“然終不遇”一筆帶過。為何不寫?

不妨回顧一下,當陳季常看見蘇軾,瞿然而驚:“問餘所以至此者。餘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

老朋友仕途遭難,陳季常竟然不答,反而笑。

一個不寫,一個不答,何也?

從蘇軾來說,看到陳季常任俠,就是看到快意恩仇,看到陳季常歸隱就是看到淡泊名利、潔身自好和超凡脫俗。

作為一個失敗的讀書人,蘇軾不敢回顧陳季常的讀書生涯,既是不忍心觸痛陳季常的傷疤,也為自己計。陳季常的讀書生涯,就是蘇軾失敗的讀書生涯。蘇軾深知失意儒者的悲痛,所以他不敢看、不忍看、不能看,也不想看。

陳季常“俯而不答,仰而笑”。“ 俯”是沉思,是想到自己的悲慘遭遇,“仰而笑”,則是沉思有悟,不就讀書人的那點破事?其中有自得、有豁達、又放下、有苦澀、有同病相憐、有誤落塵網、有不能忘卻……

這太複雜了。正如劉潔同學所說,他看到的蘇軾和方山子,就想起了林黛玉和妙玉。這兩個人本來就是同一人。黛玉是沒有出家的妙玉,妙玉是出家了的黛玉。

那麼,方山子不就是隱居了的蘇軾?而蘇軾不就是沒有隱居的方山子?

這樣解釋就有意思了。一般作傳,寫作者只是第三人稱,不進入傳主故事之中。蘇軾直接進入故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僅是寫方山子,也是寫自己。以方山子的酒杯來澆自己的塊壘。

第二部分,怎麼寫

提供根據宋史和方山子改寫的《陳慥傳》,請比較兩篇文章的異同。

“陳慥,陳公希亮四子。字季常。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慕朱家、郭解為人,閭裡之俠皆宗之。在岐下,嘗從兩騎挾二矢與蘇軾遊西山。鵲起於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乃怒馬獨出,一發得之。因與軾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稍壯,折節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

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晚年皆棄不取。遁于光、黃間,曰岐亭。庵居蔬食,徒步往來山中,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不與世相聞,人莫識也。見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因謂之“方山子”。

及蘇軾謫黃,過岐亭,識之,人始知為陳季常雲。”

蘇軾打破了傳記文章的一般寫法,沈德潛說,這是傳中變調之文。蘇軾也是一個異人,寫作上也是異筆,以異筆寫異人,成就異文。

且看他怎麼異筆?怎麼變調?

最大的變調是採用倒敘手法,不斷製造懸念。

第一段用“少時”“稍壯”“晚”粗線條勾勒方山子的一生,點明“方山子”綽號來由,蓄勢,已有傳奇色彩。

第二段寫岐亭邂逅,如此傳奇異人竟然是“故人”,這是一折。

第三段採用倒敘手法,寫“獨念方山子少時”,重現方山子當年的俠士風采,與今日方山子形成對照,怎不無限感慨,這又是一折。

第五段插敘方山子家世,雖然富等公侯,卻獨來山中,不與世人相往來。這又是一折。時間上今昔交錯,空間上穿插縱橫,情節上一波三折。

還有一個變調就是傳記要準確評價,不拖泥帶水。但此文卻極為含蓄,意在言外。

方山子為何捨棄公侯家世?其妻子奴婢還怡然自得,作者推測方山子一定有得?但究竟是何“得”,作者卻避而不言。

最後一段,蘇軾把方山子與光、黃間“異人”並提,再次使用問句,方山子可能會遇見他們吧?不做判斷,引人遐想,意味無窮。

還有一個變調就是,把自己和傳主糅合在一起。既是傳人,也是轉己。他人的痛哭中,有我喉嚨的嘶啞;我的揮毫潑墨之中,有他人的眼淚傾瀉。

第三部分,有何得

2013年,我班每個同學都給自己最好的朋友作傳。我挑選了一篇。陸蓓蓓給閨蜜黃麗雲作的傳。後兩個閨蜜一同考入南京大學。大家比較一下,這篇文章與《方山子傳》相同之處 。

黃麗雲傳

陸蓓蓓

黃麗雲者,沙洲縣三興人也。嘗終於屈平《楚辭》,乃號為天問,以表高山仰止之情。餘亦自號九歌,以相娛樂。麗雲與余同窗一年有餘,然二人性情大類,雖一二春秋,而相親甚厚。

麗雲身嬌玲瓏,彼行路之狀異於眾。常擺手翼於後,每站定,啾啾鳥語,珊珊可愛。或面吾,臉驟大若銀盆,吾常嚇退數步。彼知吾懼怖,以後多嚇吾,吾見多仍怪之,彼大笑。實不知吾乃特意為之,引彼為笑耳。

麗雲嘗自語其人曰:“眼熱心冷。”餘實不然。吾常窮於作業,每百思而不得其解者,莫之難者。是以麗雲循循善誘,教予不厭其煩。吾學有進者,多賴麗雲之助也。

吾大胃口,每餐畢,腹果然,然一二時辰,面有饑色。麗雲察之,慷慨與吾面餅。

吾嘗怪曰:“汝飽乎?安能多遺吾?”

麗雲莞爾笑曰:“吾乃神人也。豈不聞‘神仙不食人間煙火’?吾修辟谷方術,不同凡人也。”

吾聞之愕然,既而大笑。彼之善心與抽風,於此可窺一斑。

吾長彼一歲,然其心思之縝密,才思之敏捷,吾輩不可及。麗雲善作文,議論尤甚,常多於師長。

其文約,其詞微,隱大道於細末,讀罷拍案而不自禁贊曰:“真乃妙文也。”彼素自謙文粗陋,理無以發,實過之。

麗雲察物入微,常倚窗凝神,若有所思而有所得者,隨筆錄之。顧其為文,實真情流露,不矜不矯,無怪乎能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紅樓夢》者,古今第一小說也。《紅》之言曰:“其靜若何,松生空穀。其文若何,龍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其天問之謂也?

弘一法師臨寂言:“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適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人生能得一知己若麗雲者,不亦樂乎?

蘇軾寫方山子,抓住他的“異”來寫,寫方山子綽號;精選少而俠、壯而儒、晚而隱人生三個階段;重點寫了“少而俠、晚而隱”的兩個場面,注重細節描寫;突出了方山子的精神氣質、靈魂香味。

陸蓓蓓寫黃麗雲,抓住黃麗雲的可愛落筆,也有綽號,一個是天問,一個是九歌。

精選生活和學習兩個片段,有場面,有細節。

生活細節,尤為動人。“常擺手翼於後,每站定,啾啾鳥語,珊珊可愛。或面吾,臉驟大若銀盆,吾常嚇退數步。”

學習方面,麗雲尤擅議論,細節為“麗雲察物入微,常倚窗凝神,若有所思而有所得者,隨筆錄之。”

最後再解釋天問來解釋麗雲其名,再用弘一法師的“天問”來概敘友情,餘味無窮,突出了麗雲的香魂香味。

要而言之,如何寫人?

一是聚焦人物特點;二是精選人生片段;三是描寫場面細節;四是突出有趣靈魂。

朝廷就打壓武林中人,最終導致了武俠的沒落。

宋朝實行文官制度,方山子走武俠之路,更加行不通。陳季常若“欲馳騁當世”,只有“折節讀書”,然終不遇。這條路又走不通。

最喜歡豪俠,自認為一世之傑,但這條路走不通。折節讀書了,“然終不遇。”一個“然”字,無限辛酸;一個“不遇”,無限感慨;一個“終”字,其中有多少挫折?多少屈辱?多少眼淚?多少痛苦?多少絕望?

最終不得不隱居。這種隱居是不是徹底隱居,也很可疑,很可能就是渴望終南捷徑。但宋朝的科舉制度已經很完備了,不再從隱士中選拔人才。方山子所有的馳騁之志都被封死了,豈不悲哉?

方山子沒有隱去什麼?

其一是精悍之色猶存。這是方山子的俠氣沒有消磨,心裡還有一團火,壯歲旌旗擁萬夫。放下了功名利祿,但沒有放下自己的英雄本色。這就是精悍之色猶存的原因。精悍之色就是俠者本色。

其次是戴著方山冠,這是追求古禮。《侍坐》篇中有:(公西赤)對曰:“非曰能之,願學焉。宗廟之事,如會同,端章甫,願為小相焉。”

孔子的回答是:“宗廟會同,非諸侯而何?赤也為之小,孰能為之大?”

古代禮樂治天下,宗廟祭祀等等,執法古禮之人,那是很了不起之人,這就是方山子的抱負與執著。換句話說,方山子儒的一面也沒有完全消磨,他還有建功立業的理想。

真正的隱士應該徹底隱於大眾之中,如一滴水融入大海。方山子既然希望人不能識,為何要戴那麼高的帽子,為何要佯狂垢汙?如此,既是不得志的無奈和憤懣,也是不得已而為之。

歸隱並不徹底,這不僅是陳季常的悲劇,也是所有讀書人共同的悲劇。

這是說方山子,那麼作為旁觀者的蘇軾。面對陳季常的人生三階段:任俠——儒仕——歸隱。蘇軾寫什麼,不寫什麼?

寫陳季常任俠:“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前十九年,餘在岐山,見方山子從兩騎,挾二矢,遊西山。鵲起於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方山子怒馬獨出,一發得之。因與餘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

怎麼寫?有場面,有細節。

再寫陳季常歸隱:“庵居蔬食,不與世相聞。棄車馬,毀冠服,徒步往來山中,人莫識也。見其所著帽,方聳而高……環堵蕭然,而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餘既聳然異之。”

怎麼寫?有場面,有細節,有側面烘托。

但對於陳季常的壯而儒,蘇軾卻用“然終不遇”一筆帶過。為何不寫?

不妨回顧一下,當陳季常看見蘇軾,瞿然而驚:“問餘所以至此者。餘告之故。俯而不答,仰而笑。”

老朋友仕途遭難,陳季常竟然不答,反而笑。

一個不寫,一個不答,何也?

從蘇軾來說,看到陳季常任俠,就是看到快意恩仇,看到陳季常歸隱就是看到淡泊名利、潔身自好和超凡脫俗。

作為一個失敗的讀書人,蘇軾不敢回顧陳季常的讀書生涯,既是不忍心觸痛陳季常的傷疤,也為自己計。陳季常的讀書生涯,就是蘇軾失敗的讀書生涯。蘇軾深知失意儒者的悲痛,所以他不敢看、不忍看、不能看,也不想看。

陳季常“俯而不答,仰而笑”。“ 俯”是沉思,是想到自己的悲慘遭遇,“仰而笑”,則是沉思有悟,不就讀書人的那點破事?其中有自得、有豁達、又放下、有苦澀、有同病相憐、有誤落塵網、有不能忘卻……

這太複雜了。正如劉潔同學所說,他看到的蘇軾和方山子,就想起了林黛玉和妙玉。這兩個人本來就是同一人。黛玉是沒有出家的妙玉,妙玉是出家了的黛玉。

那麼,方山子不就是隱居了的蘇軾?而蘇軾不就是沒有隱居的方山子?

這樣解釋就有意思了。一般作傳,寫作者只是第三人稱,不進入傳主故事之中。蘇軾直接進入故事中,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僅是寫方山子,也是寫自己。以方山子的酒杯來澆自己的塊壘。

第二部分,怎麼寫

提供根據宋史和方山子改寫的《陳慥傳》,請比較兩篇文章的異同。

“陳慥,陳公希亮四子。字季常。少時使酒好劍,用財如糞土。慕朱家、郭解為人,閭裡之俠皆宗之。在岐下,嘗從兩騎挾二矢與蘇軾遊西山。鵲起於前,使騎逐而射之,不獲,乃怒馬獨出,一發得之。因與軾馬上論用兵及古今成敗,自謂一世豪士。稍壯,折節讀書,欲以此馳騁當世,然終不遇。

洛陽園宅壯麗與公侯等,河北有田,歲得帛千匹,晚年皆棄不取。遁于光、黃間,曰岐亭。庵居蔬食,徒步往來山中,妻子奴婢皆有自得之意,不與世相聞,人莫識也。見其所著帽方屋而高,曰:“此豈古方山冠之遺像乎?”因謂之“方山子”。

及蘇軾謫黃,過岐亭,識之,人始知為陳季常雲。”

蘇軾打破了傳記文章的一般寫法,沈德潛說,這是傳中變調之文。蘇軾也是一個異人,寫作上也是異筆,以異筆寫異人,成就異文。

且看他怎麼異筆?怎麼變調?

最大的變調是採用倒敘手法,不斷製造懸念。

第一段用“少時”“稍壯”“晚”粗線條勾勒方山子的一生,點明“方山子”綽號來由,蓄勢,已有傳奇色彩。

第二段寫岐亭邂逅,如此傳奇異人竟然是“故人”,這是一折。

第三段採用倒敘手法,寫“獨念方山子少時”,重現方山子當年的俠士風采,與今日方山子形成對照,怎不無限感慨,這又是一折。

第五段插敘方山子家世,雖然富等公侯,卻獨來山中,不與世人相往來。這又是一折。時間上今昔交錯,空間上穿插縱橫,情節上一波三折。

還有一個變調就是傳記要準確評價,不拖泥帶水。但此文卻極為含蓄,意在言外。

方山子為何捨棄公侯家世?其妻子奴婢還怡然自得,作者推測方山子一定有得?但究竟是何“得”,作者卻避而不言。

最後一段,蘇軾把方山子與光、黃間“異人”並提,再次使用問句,方山子可能會遇見他們吧?不做判斷,引人遐想,意味無窮。

還有一個變調就是,把自己和傳主糅合在一起。既是傳人,也是轉己。他人的痛哭中,有我喉嚨的嘶啞;我的揮毫潑墨之中,有他人的眼淚傾瀉。

第三部分,有何得

2013年,我班每個同學都給自己最好的朋友作傳。我挑選了一篇。陸蓓蓓給閨蜜黃麗雲作的傳。後兩個閨蜜一同考入南京大學。大家比較一下,這篇文章與《方山子傳》相同之處 。

黃麗雲傳

陸蓓蓓

黃麗雲者,沙洲縣三興人也。嘗終於屈平《楚辭》,乃號為天問,以表高山仰止之情。餘亦自號九歌,以相娛樂。麗雲與余同窗一年有餘,然二人性情大類,雖一二春秋,而相親甚厚。

麗雲身嬌玲瓏,彼行路之狀異於眾。常擺手翼於後,每站定,啾啾鳥語,珊珊可愛。或面吾,臉驟大若銀盆,吾常嚇退數步。彼知吾懼怖,以後多嚇吾,吾見多仍怪之,彼大笑。實不知吾乃特意為之,引彼為笑耳。

麗雲嘗自語其人曰:“眼熱心冷。”餘實不然。吾常窮於作業,每百思而不得其解者,莫之難者。是以麗雲循循善誘,教予不厭其煩。吾學有進者,多賴麗雲之助也。

吾大胃口,每餐畢,腹果然,然一二時辰,面有饑色。麗雲察之,慷慨與吾面餅。

吾嘗怪曰:“汝飽乎?安能多遺吾?”

麗雲莞爾笑曰:“吾乃神人也。豈不聞‘神仙不食人間煙火’?吾修辟谷方術,不同凡人也。”

吾聞之愕然,既而大笑。彼之善心與抽風,於此可窺一斑。

吾長彼一歲,然其心思之縝密,才思之敏捷,吾輩不可及。麗雲善作文,議論尤甚,常多於師長。

其文約,其詞微,隱大道於細末,讀罷拍案而不自禁贊曰:“真乃妙文也。”彼素自謙文粗陋,理無以發,實過之。

麗雲察物入微,常倚窗凝神,若有所思而有所得者,隨筆錄之。顧其為文,實真情流露,不矜不矯,無怪乎能舞幽壑之潛蛟,泣孤舟之嫠婦。

《紅樓夢》者,古今第一小說也。《紅》之言曰:“其靜若何,松生空穀。其文若何,龍游曲沼。其神若何,月射寒江。”其天問之謂也?

弘一法師臨寂言:“君子之交,其淡如水,執象而求,咫尺千里。問余何適,廓爾適言,華枝春滿,天心月圓。”人生能得一知己若麗雲者,不亦樂乎?

蘇軾寫方山子,抓住他的“異”來寫,寫方山子綽號;精選少而俠、壯而儒、晚而隱人生三個階段;重點寫了“少而俠、晚而隱”的兩個場面,注重細節描寫;突出了方山子的精神氣質、靈魂香味。

陸蓓蓓寫黃麗雲,抓住黃麗雲的可愛落筆,也有綽號,一個是天問,一個是九歌。

精選生活和學習兩個片段,有場面,有細節。

生活細節,尤為動人。“常擺手翼於後,每站定,啾啾鳥語,珊珊可愛。或面吾,臉驟大若銀盆,吾常嚇退數步。”

學習方面,麗雲尤擅議論,細節為“麗雲察物入微,常倚窗凝神,若有所思而有所得者,隨筆錄之。”

最後再解釋天問來解釋麗雲其名,再用弘一法師的“天問”來概敘友情,餘味無窮,突出了麗雲的香魂香味。

要而言之,如何寫人?

一是聚焦人物特點;二是精選人生片段;三是描寫場面細節;四是突出有趣靈魂。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