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阿提拉既非匈奴也從未橫掃歐洲

中國人中間有這樣一個傳說, 漢武帝趕跑了匈奴, 然後匈奴人一路西逃, 最終跑到了歐洲, 結果橫掃歐洲成了上帝之鞭, 於是中國(漢)>匈奴>西方。 這個不等式是許多人民族自豪感的一大核心來源, 我們不討論依靠2千多年前的古人做的事情給自己找自豪是否妥當, 我們先來討論下, 這個不等式真的能成立嗎?

關於匈奴, 中國人基本自小就有耳聞, 不過大多數人以為是漢武帝趕走了匈奴, 而實際上, 根據後漢書, 在漢武帝之後北匈奴的威脅依舊沒有消失, 真正徹底打敗北匈奴, 是到西元1世紀初漢和帝時期,

南匈奴趁機北匈奴不備實施突襲, 並由竇憲帶漢軍追趕逐亡所致。 對於肆虐歐洲的那支遊牧力量, 一般中文稱之為匈人(Hun), 在其著名領袖阿提拉的帶領下東征西討肆虐一時。 由於同樣是遊牧文化, 同時匈奴和匈人名稱上有相似性, 因此具有蒙古人血統的匈人被人們懷疑就是從東亞遷徙而來的北匈奴。

匈人戰士武器為弓箭和劍

匈奴匈人同族論由西方人提出曾是西方學術界定論

匈人就是西遷的匈奴, 這一論斷首先是由西方人做出的。 18世紀法國人德經在其著作《匈人, 突厥, 蒙古人及其他西方韃靼人的通史》中首次提出了這一觀點。 之後是那本著名的《羅馬帝國衰亡史》採用了這一說法, 從而將其擴展了整個學術界。 後來是前蘇聯考古兼歷史學家伯恩施坦在對有關中亞塔拉斯河谷上游kenkol河流域墓地調查後, 發現四具屍骨中兩具為蒙古利亞種的主人, 另外兩具為帕米爾—費爾幹納本地具歐洲人種特質的奴隸, 再隨著日本學者江上波夫、內田吟風的補充了墓葬隨葬品考察研究,

匈人就是匈奴這一觀點幾乎成為了定論。

在19世紀, 這一說法傳入中國, 引起了梁啟超、章太炎等人注意, 章太炎的《匈奴始遷歐洲考》中就寫道“匈奴為漢所驅, 皆轉入歐洲”。 所以, 實際上匈奴和匈人同族論是由西方人提出, 並首先在西方成為定論, 而後才被介紹進中國, 並成為中國學術界的主流論斷的。 解放後, 中國學術界對此話題在蒙古西遷路徑方面做了諸多研究, 進一步補全了匈奴西遷變為匈人的過程問題, 西方也多有人贊成。 這足以說明在匈人是否匈奴的問題上, 西方人並不因為種族態度問題產生了什麼偏頗。

日本學者江上波夫的另一個觀點是日本皇室來自騎馬民族

二戰後同族論受到挑戰被否定

然而隨著討論深入和考古的進展, 質疑開始出現。 20世紀40年代, 原蘇聯學者首先對伯恩施坦有關kenkol河流域墓地調查的結論提出疑問, 指出該地發現的四具屍骨在人種上並無太大差異, 均為混有蒙古利亞血統的歐洲人種, 而且伯恩施坦對墓葬的年代分期也有錯誤。

1945年, 奧地利人曼辰·海爾芬發表論文《匈人與匈奴》(後來擴充研究編著為《匈人世界——歷史與文化研究》一書), 指出匈人與匈奴之間在人種、文化上的多種差異。 到六七十年代, 法國權威中亞學家韓百詩撰寫《匈人和匈奴人》一文, 系統闡述了匈人和匈奴的不同以及以往同族論證據或邏輯上的缺失, 尤其指出在人種上, 除了都屬於蒙古人種這樣一個大類之外,

根據遺骨研究看來匈人和匈奴聯繫非常薄, 很難支持同族論說法。 90年, 鄧尼斯·西諾編著的《劍橋早期內陸亞洲史》中, 進一步表明匈人匈奴同族論沒有證據可以證明, 由此西方在匈人和匈奴是否同族的問題上基本趨向於否定。

而這幾十年來,中國學者對於匈人問題已經失去了興趣和關注,對於匈奴西遷也少有正經的學術研究,但依然有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的西域、中亞史權威余太山對此提出了質疑,在其《匈奴、Huns同族論質疑》一文中,從匈奴與匈人名稱的語言學考察開始,系統的反駁了過往關於二者同族的證據。近年,華東師大歷史系講師劉衍鋼在其論文《古典視野中的“匈”與“匈奴”》論證了匈奴與匈人之間沒有關係,可以說,即使在現在的中國學術界,同族論也已然被否定。

西方人提出並論證匈人就是匈奴時,中國人從沒有指責西方人是種族歧視云云,非常開心樂意的接受了這一說法。而後來等到更多證據出現,西方和中國學術界都開始否定這一論斷後,中國人某些人,卻跑出來指責西方種族偏見、西方中心主義等等。這種不顧證據和邏輯,只許說好不許說壞,連不說好都不行,一定要從祖宗身上找自豪的做派,實在讓人汗顏。

匈奴和匈人間有數百年時間差

1世紀初,通過南匈奴的攻擊和漢軍的追殺,北匈奴撤離中國邊疆。但匈人出現是什麼時候呢?從文物和歷史記載來看,匈人在3世紀末才在歐洲現身,也就是說,即使是算上一些難說可靠的邊緣記載,比如《後漢書》所記述“(陽嘉)四年春(西元134年),北匈奴呼衍王率兵侵後部”,從漢擊潰匈奴到匈人出現在歐洲之間,也依然有一二百年的時間差。

但無論遷徙也罷遠征也罷,歷史上有許多例子可以告訴人們這一路需要的時間。比如蒙古西征從蒙古草原出發到東歐路上不過數月,而帶著婦孺老幼一路被哥薩克騎兵攔截追殺的土爾扈特部從裡海邊上跑回中國,也只是1月出發6月即抵達,所費半年而已。如果匈奴真是一路殺去歐洲,哪裡會花上一二百年的時間呢?這樣漫長的時期,已經足夠發生劇烈的力量變化,不具備作為不變的參照物的價值了。

否則反過來,人們也可以論證,8世紀中期的阿拉伯人在怛羅斯以劣勢兵力大敗唐軍,從此唐朝勢力被趕出西域,而7世紀其先知默罕默德的軍隊被拜占庭趕進沙漠逃亡,到十字軍時代湊起來的十字軍們就能洗劫君士坦丁堡,那麼是否代表了西歐>拜占庭>阿拉伯>唐,西方遠勝中國呢?

實際上,即使是持匈奴就是匈人觀點的學者,在論證的時候也是以匈奴一邊因為各種壓力遷徙,一邊慢慢融入當地為假設的,遠遠談不上什麼威風凜凜一路向西殺將過去。這壓力最初來自漢朝,而之後則是來自匈奴西遷路上沿途的其他勢力。按照後漢書的記載,其遷移路線大致為穿越現今哈薩克,到達黑海以北。這一路沿途上並非空無一人,有數個古國存在,而且如康居等在3世紀依然存在,顯然匈奴並沒能征服他們。按照相同論觀點的學者們所說,匈奴人在康居僅僅造成過一些壓力,但自身也因為打擊而又向北向西逃走了。但在康居之後,匈奴究竟怎樣,並沒有直接的證據可供證明。

康居所在區域

匈人戰績平平,進入歐洲正是匈奴等五胡亂華時期

以匈人在歐洲歷史上短短的百年戰績來看,其戰果和人們對“黃禍”的想像恐怕差距相當大。甚至可以說,匈人在歐洲的面目,從來都談不上是羅馬的什麼了不得的大敵。4世紀匈人來到東哥特人地方,一個實際上還處於部落聯盟狀態的日爾曼人勢力邊緣,雖然雙方有交戰,但同時一些匈人也作為雇傭兵被東哥特人拿來對付匈人……

395年,匈人第一次大舉入侵東羅馬,從色雷斯一直沖到了敘利亞,但最終,面對羅馬人和哥特人組成的軍隊,匈人還是乖乖退了出去。到400年,羅馬帝國已經分裂,當東羅馬的叛變將領逃來匈人控制權後,當時的匈人首領烏爾丁還為了向東羅馬示好,將叛徒殺死交給了東羅馬。406年時,烏爾丁幫助西羅馬,擊潰了叛離匈人的哥特軍隊,次年匈人和西羅馬還結為了盟友,之後幾十年中西羅馬和匈人都合作打擊哥特人,對於羅馬而言,那時候哥特的威脅才更加嚴重……

在第一次大舉入侵東羅馬並退出後,匈人又入侵薩珊波斯,雖然一開始看似順利,一路沖著波斯首都泰西封而去了,然而在波斯人的反擊中,匈人慘敗,不得不越過高加索山脈逃走。

匈人戰績最輝煌的時候,是在5世紀匈人完成了自身的統一,並迎來了自小在羅馬長大並接受教育的阿提拉成為領袖之後。447年,趁東羅馬發生饑荒和大地震的時候,阿提拉一路從巴爾幹打到了君士坦丁堡城下。然而面對修整一新的君堡城牆,只有少量攻城武器的阿提拉只能望城興歎,最終撤去。後來東羅馬皇帝逝世,新皇帝馬西安軍人出生,對匈人並不像過去那樣喜歡採用收買、刺殺之類手段,從登基伊始就採用強硬姿態,而匈人也從此再沒對東羅馬產生過實質的威脅。

同時期的薩珊波斯重騎兵形象,甲胄防護相當完備

451年,阿提拉帶領匈人大軍,和西羅馬進行了著名的沙隆會戰。這場戰鬥其實是兩個歐洲之間的對抗,一邊是以文明世界西羅馬為首,西哥特人、阿蘭人為盟軍,另一面則是在匈人及其號令下的東哥特人、勃艮第人等等部落。然而這決定性的一仗中,雖然西羅馬內部烽煙四起,到處是蠻族和軍團的獨立小王國,兵力也處於絕對劣勢,但依舊把如日中天的匈人打了個大敗虧輸。

452年,阿提拉為了報仇,打進義大利北部,一度接近羅馬城,然而東羅馬那位新上任的軍人皇帝對潘諾尼亞地區的匈人勢力展開了掃蕩,受到威脅的阿提拉不得不撤軍。到453年,一面是外來的大軍威脅,一面是內部原來被征服的各族掀起反抗浪潮,匈人建立起的帝國分崩離析,匈人先是退守匈牙利,很快又繼續東撤來到烏克蘭,最終消失在歐洲歷史舞臺上。

而同時代的另一邊,也正是中國所謂“五胡亂華”時代,4世紀初,匈奴人劉淵建立漢趙,其子劉聰帶著軍隊打下了洛陽和長安,相比從未拿下羅馬或君士坦丁堡的匈人,對華夏文明的禍害要大得多。就算在歐洲,以對文明世界的衝擊和威脅而論,匈人也遠遠不如哥特人。東西哥特人是農耕民族,在數百年裡數次洗劫羅馬城,就算君士坦丁堡也一度淪陷其手,這也就是為何匈人與羅馬接觸初期,羅馬人與其結盟打擊哥特人的理由,若不是匈人自己選擇進攻,只怕很長時間內,匈人都不會出現在羅馬的敵人名單之上。

匈人和匈奴差異巨大

最初學者因為匈人和匈奴名稱的接近而認為二者是一家,後來中國學者們又從史料記載的匈奴遷徙路線上進行論證,再加上西伯利亞和周圍許多遊牧文化墓葬中出現了中國產品或有中國風格的物品,因而許多人認定匈人就是西遷的北匈奴。然而即使不說這些論證自身的漏洞,匈人和匈奴巨大的差異卻完全無法支持這一論點。

漢朝對付的匈奴,從冒頓單于時代器就已經走出了部落時代,建立了以單于為首,左右賢王為輔的一整套中央集權官僚體系,把原本部落勢力重新整合。自然,走出部落的匈奴在戰鬥力上也由此突飛猛進。然而幾百年後的匈人,直到帝國覆滅也沒能建立起有效的官僚系統,因此才隨著阿提拉的死亡導致整個統治迅速解體。沒有任何理由能解釋西遷的北匈奴放棄更高級的組織形式反而退回部落時代。

同樣不同的地方在生產力上,匈奴在戰國到漢的一系列征服中,已經學會了冶鐵等等技術,在與漢代作戰時,其裝備的鐵箭矢、鐵刀甚至鐵甲都非常常見,反而遊牧民族早期常見的骨箭在漢代的匈奴墓葬中極為少見。就兵器這一塊,其鐵器普及水準甚至不弱於中國。而匈人呢?生活在匈人同時期的羅馬學者馬塞裡努斯的《歷史》一書中,寫到匈人的箭頭由“削尖的骨頭”製成,當時無論東西方,冶鐵都已經是司空見慣之事,按同族論的說法,匈奴西遷到歐洲,那麼這一路上都是已經普及了冶鐵的文明或國家,連哥特人都早就用上了鐵兵器,如果匈人就是西遷的匈奴,何以會拋棄了這一基本技術呢?

農業和建築能力上也是如此,匈奴本是遊牧,然而征服了其他農耕民族後立刻轉入了農牧混合,畢竟農業能夠提供更多的糧食供養人口和軍隊,其生成能力遠非遊牧可比,匈奴在東方不但學會了農耕,更建有城市。而西遷路上,康居之類自不必說,就算是哥特人,其搭建木屋的技巧連羅馬人都讚歎,而農耕也早就進行了上千年了,可匈人出現後,卻成了純粹的遊牧,更不懂得如何建造房屋。若匈人就是匈奴,豈不是在全世界都進步的時候,反而200年裡越活越倒退了?

出土的匈人顱骨,有明顯的纏頭導致的畸形

甚至外貌上,匈人和匈奴也差異很大,西方記載了匈人奇特的面貌,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匈人長長的頭顱,仿佛怪物一般,高盧詩人Sidonius就說匈人從小時候就纏頭導致顱骨變形,所謂“把頭磨尖”。而在中國這邊,記載中的匈人並沒有什麼外貌上的特異之處。

無論是極端落後的生成力,還是詭異的纏頭風俗,歐洲歷史上出現的這個匈人都和漢時的匈奴無法對上號,反過來,倒是和亞洲北方一些原始文化頗有類似。比如纏頭風俗在西伯利亞一些古墓葬中也有出現。東亞的匈奴從出現後,隨著對異族的征服,很快從單一民族/文化走向了多民族/文化狀態,而各種文化之間互相滲透,到漢中後期時,匈奴早已不復早先的模樣了。

匈人也是一樣,從其出現在歐洲後,很快和其他民族產生了混血以及文化交流,連人種方面也從單純的蒙古人種走向了蒙古和歐羅巴混合人種。然而問題在於,當他們剛剛出現歐洲人視野中的時候,他們依舊是單一民族的原始遊牧部落文化,遠不是一個吸納了其他尤其是農耕文化的樣子,在這個有記載有考古支援的前提下,硬要論證匈人=匈奴,只怕對任何學者都難以做到。

氣候引發民族遷徙才是羅馬、魏晉遭遇北部蠻族肆虐的根本因素

在漢朝、匈奴、羅馬不等式中,還往往會加入日爾曼人這一環節,以匈奴壓迫日爾曼人遷徙,日爾曼人導致羅馬滅亡來論證漢之強盛。然而稍微考察一下日爾曼人歷史,就會發現遠在匈人出現之前,日爾曼人的向南遷徙就已經開始了。比如曾被視為因匈人而被迫遷徙的哥特人,1世紀時哥特人還在波羅的海南岸從事農耕,然而到2世紀中葉,根據中國史料北匈奴來到康居的同時,哥特人已經南下到了西徐亞人的地方,而且是戰士和婦女兒童一起遷移。之後過了幾代人,又再次向南行動,在3世紀初哥特人第一次對羅馬展開了攻擊。

而在此之前,也有日爾曼部落進行南遷。前1世紀,著名的羅馬執政官凱撒對高盧地區進行征討,就親眼目睹了向南遷徙而來的日爾曼人,凱撒在自己的書《高盧戰記》中說到“厄爾維幾人對離開家鄉他遷的計畫仍舊毫不鬆懈的做著準備。最後,當他們認為一切準備工作都已就緒時,就燒掉自己所有的12個市鎮、400個村莊以及其餘的建築……各自從家裡帶足夠三個月用的磨好的糧食上路”。這個幾十萬人的巨大群落,要從瑞士遷徙到南邊的法國地區,當時屬於羅馬的地盤。從而被凱撒阻擋。

結合地理史的研究,人們發現,三世紀時,羅馬的溫暖期結束,整個歐洲開始走向寒冷,在溫暖期時,羅馬領土上的糧食產出可以輕鬆供養羅馬龐大的人口,然而這時卻在羅馬出現了所謂3世紀危機,帝國陷入幾十年的內戰。而這個時間,也正是歐洲最大規模的民族遷徙開始的時間。整個變冷時期從3世紀中期出現,經過漫長的200多年後,在5世紀中期達到頂峰,從此歐洲進入了漫長而寒冷的中世紀。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維爾茨堡大學教授赫爾穆特研究認為,在西元250年之前,歐洲就已經進入寒冷潮濕的狀態,中歐北歐全年平均氣溫下降到只有1攝氏度上下的水準,冰川增加而森林線卻倒退了200米。

這一場大遷徙和中國漢後期混亂以及五胡亂華發生在同一時期,“巧合”的是,氣候惡劣化也出現在中國。根據《過去2000年中國氣候變化研究的新進展》的研究,過去2000年中,中國大致經歷了4個寒冷時期,分別是西元210~350年,420~530年,780-940和1320- 1900年。其中前兩個寒冷時期,就正好處於漢末到隋朝建立之前這個民族大遷徙大混亂時期。很顯然,因為氣候變冷,導致北部地方生存狀況惡化,這才是北方民族南下的動力,而在戰爭中表現出的勇猛和兇殘,也顯然是激烈生存競爭下導致的必然結果。

匈人問題無關尊嚴和自豪感

除了名稱上的類似外,匈人和匈奴再難找出什麼相關性,即便有一些出土的中國風文物,但那個時代從羅馬到中國的貿易鏈條一直存在,西方產品也在中國墓葬中出現過,無法作為有效的證據說明同源性,而更多匈人和匈奴的不同之處,都顯著的證明了二者即使有某些聯繫,也最多只能說是亞洲北部遊牧遠親罷了,並非同一夥勢力從東方來到西方。想用我爸爸打敗過你爸爸這類邏輯構建自豪感心,若是小孩子倒也無傷大雅,但若是成年人也如此,除了貽笑大方外,結果自然也毫無可能得到其他人真正的尊重。說到底,尊嚴和自豪,只能來自於自己的所作所為,和古人並沒有任何關係

為何再發一遍我以為被刪除了但是重要的事情說2遍不為過,因為職業軍人的尊嚴很重要,希望大家尊敬職業軍人尊敬歷史,

人家是滅國了但是光榮屬於羅馬絕對不是吹的是真實打出來的,他們為後人奠基了很多但是世人卻遺忘了,

卻不想承認職業軍人的創始者羅馬的存在要是沒有羅馬哪來的職業軍人?

在最後做個不同的總結誰不想過上好日子?但是蠻子同意嗎?所以武裝起來戰鬥 是必須的,羅馬人想感化蠻子但是他們始終是蠻子,

眼裡只有利益所以戰爭無法避免,但是在歷史的長河裡能存在那麼久絕非偶然也不可能存在僥倖這就是世界的殘忍之處,

當蠻子覺得自由的時候卻發現他們錯了,居然願意從走羅馬之路可見羅馬的道理是真實的只是某些人無法理解

而這幾十年來,中國學者對於匈人問題已經失去了興趣和關注,對於匈奴西遷也少有正經的學術研究,但依然有中國社科院歷史所的西域、中亞史權威余太山對此提出了質疑,在其《匈奴、Huns同族論質疑》一文中,從匈奴與匈人名稱的語言學考察開始,系統的反駁了過往關於二者同族的證據。近年,華東師大歷史系講師劉衍鋼在其論文《古典視野中的“匈”與“匈奴”》論證了匈奴與匈人之間沒有關係,可以說,即使在現在的中國學術界,同族論也已然被否定。

西方人提出並論證匈人就是匈奴時,中國人從沒有指責西方人是種族歧視云云,非常開心樂意的接受了這一說法。而後來等到更多證據出現,西方和中國學術界都開始否定這一論斷後,中國人某些人,卻跑出來指責西方種族偏見、西方中心主義等等。這種不顧證據和邏輯,只許說好不許說壞,連不說好都不行,一定要從祖宗身上找自豪的做派,實在讓人汗顏。

匈奴和匈人間有數百年時間差

1世紀初,通過南匈奴的攻擊和漢軍的追殺,北匈奴撤離中國邊疆。但匈人出現是什麼時候呢?從文物和歷史記載來看,匈人在3世紀末才在歐洲現身,也就是說,即使是算上一些難說可靠的邊緣記載,比如《後漢書》所記述“(陽嘉)四年春(西元134年),北匈奴呼衍王率兵侵後部”,從漢擊潰匈奴到匈人出現在歐洲之間,也依然有一二百年的時間差。

但無論遷徙也罷遠征也罷,歷史上有許多例子可以告訴人們這一路需要的時間。比如蒙古西征從蒙古草原出發到東歐路上不過數月,而帶著婦孺老幼一路被哥薩克騎兵攔截追殺的土爾扈特部從裡海邊上跑回中國,也只是1月出發6月即抵達,所費半年而已。如果匈奴真是一路殺去歐洲,哪裡會花上一二百年的時間呢?這樣漫長的時期,已經足夠發生劇烈的力量變化,不具備作為不變的參照物的價值了。

否則反過來,人們也可以論證,8世紀中期的阿拉伯人在怛羅斯以劣勢兵力大敗唐軍,從此唐朝勢力被趕出西域,而7世紀其先知默罕默德的軍隊被拜占庭趕進沙漠逃亡,到十字軍時代湊起來的十字軍們就能洗劫君士坦丁堡,那麼是否代表了西歐>拜占庭>阿拉伯>唐,西方遠勝中國呢?

實際上,即使是持匈奴就是匈人觀點的學者,在論證的時候也是以匈奴一邊因為各種壓力遷徙,一邊慢慢融入當地為假設的,遠遠談不上什麼威風凜凜一路向西殺將過去。這壓力最初來自漢朝,而之後則是來自匈奴西遷路上沿途的其他勢力。按照後漢書的記載,其遷移路線大致為穿越現今哈薩克,到達黑海以北。這一路沿途上並非空無一人,有數個古國存在,而且如康居等在3世紀依然存在,顯然匈奴並沒能征服他們。按照相同論觀點的學者們所說,匈奴人在康居僅僅造成過一些壓力,但自身也因為打擊而又向北向西逃走了。但在康居之後,匈奴究竟怎樣,並沒有直接的證據可供證明。

康居所在區域

匈人戰績平平,進入歐洲正是匈奴等五胡亂華時期

以匈人在歐洲歷史上短短的百年戰績來看,其戰果和人們對“黃禍”的想像恐怕差距相當大。甚至可以說,匈人在歐洲的面目,從來都談不上是羅馬的什麼了不得的大敵。4世紀匈人來到東哥特人地方,一個實際上還處於部落聯盟狀態的日爾曼人勢力邊緣,雖然雙方有交戰,但同時一些匈人也作為雇傭兵被東哥特人拿來對付匈人……

395年,匈人第一次大舉入侵東羅馬,從色雷斯一直沖到了敘利亞,但最終,面對羅馬人和哥特人組成的軍隊,匈人還是乖乖退了出去。到400年,羅馬帝國已經分裂,當東羅馬的叛變將領逃來匈人控制權後,當時的匈人首領烏爾丁還為了向東羅馬示好,將叛徒殺死交給了東羅馬。406年時,烏爾丁幫助西羅馬,擊潰了叛離匈人的哥特軍隊,次年匈人和西羅馬還結為了盟友,之後幾十年中西羅馬和匈人都合作打擊哥特人,對於羅馬而言,那時候哥特的威脅才更加嚴重……

在第一次大舉入侵東羅馬並退出後,匈人又入侵薩珊波斯,雖然一開始看似順利,一路沖著波斯首都泰西封而去了,然而在波斯人的反擊中,匈人慘敗,不得不越過高加索山脈逃走。

匈人戰績最輝煌的時候,是在5世紀匈人完成了自身的統一,並迎來了自小在羅馬長大並接受教育的阿提拉成為領袖之後。447年,趁東羅馬發生饑荒和大地震的時候,阿提拉一路從巴爾幹打到了君士坦丁堡城下。然而面對修整一新的君堡城牆,只有少量攻城武器的阿提拉只能望城興歎,最終撤去。後來東羅馬皇帝逝世,新皇帝馬西安軍人出生,對匈人並不像過去那樣喜歡採用收買、刺殺之類手段,從登基伊始就採用強硬姿態,而匈人也從此再沒對東羅馬產生過實質的威脅。

同時期的薩珊波斯重騎兵形象,甲胄防護相當完備

451年,阿提拉帶領匈人大軍,和西羅馬進行了著名的沙隆會戰。這場戰鬥其實是兩個歐洲之間的對抗,一邊是以文明世界西羅馬為首,西哥特人、阿蘭人為盟軍,另一面則是在匈人及其號令下的東哥特人、勃艮第人等等部落。然而這決定性的一仗中,雖然西羅馬內部烽煙四起,到處是蠻族和軍團的獨立小王國,兵力也處於絕對劣勢,但依舊把如日中天的匈人打了個大敗虧輸。

452年,阿提拉為了報仇,打進義大利北部,一度接近羅馬城,然而東羅馬那位新上任的軍人皇帝對潘諾尼亞地區的匈人勢力展開了掃蕩,受到威脅的阿提拉不得不撤軍。到453年,一面是外來的大軍威脅,一面是內部原來被征服的各族掀起反抗浪潮,匈人建立起的帝國分崩離析,匈人先是退守匈牙利,很快又繼續東撤來到烏克蘭,最終消失在歐洲歷史舞臺上。

而同時代的另一邊,也正是中國所謂“五胡亂華”時代,4世紀初,匈奴人劉淵建立漢趙,其子劉聰帶著軍隊打下了洛陽和長安,相比從未拿下羅馬或君士坦丁堡的匈人,對華夏文明的禍害要大得多。就算在歐洲,以對文明世界的衝擊和威脅而論,匈人也遠遠不如哥特人。東西哥特人是農耕民族,在數百年裡數次洗劫羅馬城,就算君士坦丁堡也一度淪陷其手,這也就是為何匈人與羅馬接觸初期,羅馬人與其結盟打擊哥特人的理由,若不是匈人自己選擇進攻,只怕很長時間內,匈人都不會出現在羅馬的敵人名單之上。

匈人和匈奴差異巨大

最初學者因為匈人和匈奴名稱的接近而認為二者是一家,後來中國學者們又從史料記載的匈奴遷徙路線上進行論證,再加上西伯利亞和周圍許多遊牧文化墓葬中出現了中國產品或有中國風格的物品,因而許多人認定匈人就是西遷的北匈奴。然而即使不說這些論證自身的漏洞,匈人和匈奴巨大的差異卻完全無法支持這一論點。

漢朝對付的匈奴,從冒頓單于時代器就已經走出了部落時代,建立了以單于為首,左右賢王為輔的一整套中央集權官僚體系,把原本部落勢力重新整合。自然,走出部落的匈奴在戰鬥力上也由此突飛猛進。然而幾百年後的匈人,直到帝國覆滅也沒能建立起有效的官僚系統,因此才隨著阿提拉的死亡導致整個統治迅速解體。沒有任何理由能解釋西遷的北匈奴放棄更高級的組織形式反而退回部落時代。

同樣不同的地方在生產力上,匈奴在戰國到漢的一系列征服中,已經學會了冶鐵等等技術,在與漢代作戰時,其裝備的鐵箭矢、鐵刀甚至鐵甲都非常常見,反而遊牧民族早期常見的骨箭在漢代的匈奴墓葬中極為少見。就兵器這一塊,其鐵器普及水準甚至不弱於中國。而匈人呢?生活在匈人同時期的羅馬學者馬塞裡努斯的《歷史》一書中,寫到匈人的箭頭由“削尖的骨頭”製成,當時無論東西方,冶鐵都已經是司空見慣之事,按同族論的說法,匈奴西遷到歐洲,那麼這一路上都是已經普及了冶鐵的文明或國家,連哥特人都早就用上了鐵兵器,如果匈人就是西遷的匈奴,何以會拋棄了這一基本技術呢?

農業和建築能力上也是如此,匈奴本是遊牧,然而征服了其他農耕民族後立刻轉入了農牧混合,畢竟農業能夠提供更多的糧食供養人口和軍隊,其生成能力遠非遊牧可比,匈奴在東方不但學會了農耕,更建有城市。而西遷路上,康居之類自不必說,就算是哥特人,其搭建木屋的技巧連羅馬人都讚歎,而農耕也早就進行了上千年了,可匈人出現後,卻成了純粹的遊牧,更不懂得如何建造房屋。若匈人就是匈奴,豈不是在全世界都進步的時候,反而200年裡越活越倒退了?

出土的匈人顱骨,有明顯的纏頭導致的畸形

甚至外貌上,匈人和匈奴也差異很大,西方記載了匈人奇特的面貌,最關鍵的一點就是匈人長長的頭顱,仿佛怪物一般,高盧詩人Sidonius就說匈人從小時候就纏頭導致顱骨變形,所謂“把頭磨尖”。而在中國這邊,記載中的匈人並沒有什麼外貌上的特異之處。

無論是極端落後的生成力,還是詭異的纏頭風俗,歐洲歷史上出現的這個匈人都和漢時的匈奴無法對上號,反過來,倒是和亞洲北方一些原始文化頗有類似。比如纏頭風俗在西伯利亞一些古墓葬中也有出現。東亞的匈奴從出現後,隨著對異族的征服,很快從單一民族/文化走向了多民族/文化狀態,而各種文化之間互相滲透,到漢中後期時,匈奴早已不復早先的模樣了。

匈人也是一樣,從其出現在歐洲後,很快和其他民族產生了混血以及文化交流,連人種方面也從單純的蒙古人種走向了蒙古和歐羅巴混合人種。然而問題在於,當他們剛剛出現歐洲人視野中的時候,他們依舊是單一民族的原始遊牧部落文化,遠不是一個吸納了其他尤其是農耕文化的樣子,在這個有記載有考古支援的前提下,硬要論證匈人=匈奴,只怕對任何學者都難以做到。

氣候引發民族遷徙才是羅馬、魏晉遭遇北部蠻族肆虐的根本因素

在漢朝、匈奴、羅馬不等式中,還往往會加入日爾曼人這一環節,以匈奴壓迫日爾曼人遷徙,日爾曼人導致羅馬滅亡來論證漢之強盛。然而稍微考察一下日爾曼人歷史,就會發現遠在匈人出現之前,日爾曼人的向南遷徙就已經開始了。比如曾被視為因匈人而被迫遷徙的哥特人,1世紀時哥特人還在波羅的海南岸從事農耕,然而到2世紀中葉,根據中國史料北匈奴來到康居的同時,哥特人已經南下到了西徐亞人的地方,而且是戰士和婦女兒童一起遷移。之後過了幾代人,又再次向南行動,在3世紀初哥特人第一次對羅馬展開了攻擊。

而在此之前,也有日爾曼部落進行南遷。前1世紀,著名的羅馬執政官凱撒對高盧地區進行征討,就親眼目睹了向南遷徙而來的日爾曼人,凱撒在自己的書《高盧戰記》中說到“厄爾維幾人對離開家鄉他遷的計畫仍舊毫不鬆懈的做著準備。最後,當他們認為一切準備工作都已就緒時,就燒掉自己所有的12個市鎮、400個村莊以及其餘的建築……各自從家裡帶足夠三個月用的磨好的糧食上路”。這個幾十萬人的巨大群落,要從瑞士遷徙到南邊的法國地區,當時屬於羅馬的地盤。從而被凱撒阻擋。

結合地理史的研究,人們發現,三世紀時,羅馬的溫暖期結束,整個歐洲開始走向寒冷,在溫暖期時,羅馬領土上的糧食產出可以輕鬆供養羅馬龐大的人口,然而這時卻在羅馬出現了所謂3世紀危機,帝國陷入幾十年的內戰。而這個時間,也正是歐洲最大規模的民族遷徙開始的時間。整個變冷時期從3世紀中期出現,經過漫長的200多年後,在5世紀中期達到頂峰,從此歐洲進入了漫長而寒冷的中世紀。瑞典皇家科學院院士,維爾茨堡大學教授赫爾穆特研究認為,在西元250年之前,歐洲就已經進入寒冷潮濕的狀態,中歐北歐全年平均氣溫下降到只有1攝氏度上下的水準,冰川增加而森林線卻倒退了200米。

這一場大遷徙和中國漢後期混亂以及五胡亂華發生在同一時期,“巧合”的是,氣候惡劣化也出現在中國。根據《過去2000年中國氣候變化研究的新進展》的研究,過去2000年中,中國大致經歷了4個寒冷時期,分別是西元210~350年,420~530年,780-940和1320- 1900年。其中前兩個寒冷時期,就正好處於漢末到隋朝建立之前這個民族大遷徙大混亂時期。很顯然,因為氣候變冷,導致北部地方生存狀況惡化,這才是北方民族南下的動力,而在戰爭中表現出的勇猛和兇殘,也顯然是激烈生存競爭下導致的必然結果。

匈人問題無關尊嚴和自豪感

除了名稱上的類似外,匈人和匈奴再難找出什麼相關性,即便有一些出土的中國風文物,但那個時代從羅馬到中國的貿易鏈條一直存在,西方產品也在中國墓葬中出現過,無法作為有效的證據說明同源性,而更多匈人和匈奴的不同之處,都顯著的證明了二者即使有某些聯繫,也最多只能說是亞洲北部遊牧遠親罷了,並非同一夥勢力從東方來到西方。想用我爸爸打敗過你爸爸這類邏輯構建自豪感心,若是小孩子倒也無傷大雅,但若是成年人也如此,除了貽笑大方外,結果自然也毫無可能得到其他人真正的尊重。說到底,尊嚴和自豪,只能來自於自己的所作所為,和古人並沒有任何關係

為何再發一遍我以為被刪除了但是重要的事情說2遍不為過,因為職業軍人的尊嚴很重要,希望大家尊敬職業軍人尊敬歷史,

人家是滅國了但是光榮屬於羅馬絕對不是吹的是真實打出來的,他們為後人奠基了很多但是世人卻遺忘了,

卻不想承認職業軍人的創始者羅馬的存在要是沒有羅馬哪來的職業軍人?

在最後做個不同的總結誰不想過上好日子?但是蠻子同意嗎?所以武裝起來戰鬥 是必須的,羅馬人想感化蠻子但是他們始終是蠻子,

眼裡只有利益所以戰爭無法避免,但是在歷史的長河裡能存在那麼久絕非偶然也不可能存在僥倖這就是世界的殘忍之處,

當蠻子覺得自由的時候卻發現他們錯了,居然願意從走羅馬之路可見羅馬的道理是真實的只是某些人無法理解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