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洋務先驅,胡林翼的得意高徒張之洞(二)

導讀:

恩師胡林翼的突然離世讓張之洞受到巨大打擊, 他收到恩師臨終前讓閻敬銘轉交的信劄和遺言, 悲痛欲絕。 張之洞因緣巧合之下進士及第,

位列探花, 從此對慈禧的知遇之恩銘感終生。

他與同科狀元翁仲淵交情莫逆, 在翁家深陷低谷時為其四處奔走, 導致自己差點陷入政治鬥爭的漩渦, 而曾國藩看在胡林翼的面子上放了他一馬。

(接上期)

會試蹉跎 恩師離世

張之洞考舉人時一帆風順, 不及弱冠就高中解元, 名滿京城。 此時的他意氣風發, 認為自己一定能夠連戰連捷, 繼續創造奇跡。

也許是上天要考驗他的原因, 張之洞後面的進士之路卻多了許多的坎坷。 先是身體原因放棄一次考試, 然後父親張鍈的去世又讓他不得不丁憂(守孝)三年。

等到張之洞終於在咸豐九年(1859)心急火燎地趕往北京參加考試時, 想不到此次會試族兄張之萬卻擔任同考官。

出於避嫌考慮, 張之洞不得不按照規定回避。

第二年(1860),朝廷開設恩科, 張之洞大喜, 馬上收拾行囊再次奔赴北京備考。 想不到再次悲劇, 因為族兄張之萬又是會試同考官, 而張之洞不得不又循例回避。

這一天, 張之洞來到張之萬的家裡, 神態像是霜打後的茄子, 愁眉苦臉地對張之萬說道:“五哥, 拜託你能不能以後別再當會試考官了, 否則我一直都考不了試啊。 到目前為止我連一次會試都沒參加過, 我這個年輕的解元到時別熬成滿頭白髮再上科場, 那真是鬱悶的很。 ”

張之萬聞言一愣, 呵呵一笑, 安慰了張之洞一下, 說道:“孝達啊, 不要著急, 最好的東西總是留在最後的。 你現在還這麼年輕, 又博學多才, 多溫習兩年學問會更加純熟。

到時金榜題名就是水到渠成之事, 甚至進士及第也有可能, 如果名次靠前對於你未來的仕途有益。

也罷, 下一科會試我運作一下, 不再當考官了, 免得擋住你這個少年解元的成名之路, 讓你怨我一輩子, 哈哈。 ”

咸豐十一年(1861)9月, 湖北突然傳來噩耗, 張之洞的恩師胡林翼在湖廣前線因病逝世。

張之洞接到這個訊息簡直不能相信, 他想起恩師的音容笑貌和諄諄教誨, 悲痛欲絕, 恍如隔世。

臨終之前, 胡林翼做了三件事, 其中一件就是把自己收藏的信劄書籍以及多年來對官場的一些領悟和思考讓自己的心腹湖北按察使(地位大致相當於今天的省委常委兼政法委書記)閻銘敬轉交給張之洞。

閻敬銘是胡林翼的心腹,

也是一個大牛, 後來歷任戶部尚書(地位大致相當於今天的財政部長)、兵部尚書(地位大致相當於今天的國防部長)、軍機大臣(地位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政治局常委)等職, 有“救時宰相”之稱。 此為後話。

閻敬銘向張之洞轉述的胡林翼遺言大體上包括四個方面。

第一, 通過多年的瞭解, 胡林翼發現張之洞家學淵源的影響較大, 使得他在性格和處事方式方面跟胡林翼有較大差異。

胡林翼原本想通過幾年的好好調教讓張之洞能夠傳他衣缽, 想不到多年的戎馬生涯導致天不假年, 無法完成這個願望, 感到遺憾。

第二, 張之洞天資聰穎, 但性格上條條框框較多, 包容心不夠強, 適合於做清流官, 未來要多接觸一些實務, 多方歷練,

讓處事手腕更加圓熟。

同時, 他建議張之洞未來不論是定位“清流”還是“能吏”, 都必須要打造自己的體系, 切不可單打獨鬥, 站在所有人的對立面。

第三, 為官可以清廉, 但是對錢財的認知必須要深刻, 要培養做大事的氣度——“包攬把持, 恢宏闊遠”。

要做大事就必須敢於花錢、善於花錢, 不可畏畏縮縮、錙銖必較, 要善於使用不同類型的人才, 唯才是舉, 用人不疑。

第四, 把胡林翼岳父文毅公(陶澍)傳下來的和珅“為官之道”轉交給張之洞。

其中還有文毅公(陶澍)的感悟以及自己為官多年的思考。 建議張之洞認真研究一下, 可以不按這個去做, 但是要知道別人的為官方法, 未來在政治鬥爭中會大為受益。

張之洞手捧著恩師傳給他的物品, 耳聽閻敬銘轉述的遺言,淚如雨下,久久不能平靜。

父親張鍈和恩師胡林翼的先後去世迫使張之洞有了一些深刻的思考,從而加快了他成熟的腳步。

同治元年(1862),張之萬總算沒有再當會試考官,而張之洞躊躇滿志地參加考試。他自認為考試的文章寫的不錯,可惜最後還是名落孫山。

後來,張之洞才得知自己的文章受到同考官范鶴生和翁同龢的欣賞,列為佳品並大力推薦。

最後主考官還是因各種因素沒有讓張之洞上榜。翁同龢忿忿不平,扼腕歎息。範鶴生長歎一聲後竟然因不能為國舉賢而流下了眼淚。

香濤入幕 高中探花

不久後,族兄張之萬以禮部侍郎署理河南巡撫(地位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教育部長兼代理河南省長)。張之洞此時剛好心情鬱悶,又沒什麼緊急事務,就到堂哥的幕府參贊歷練,幫助張之萬寫奏摺。張之洞的文筆很不錯,他代替張之萬起草的一些奏摺受到了慈禧等人的讚賞。

但是,張之洞此時還很年輕,性格跳脫,喜歡提出一些與眾不同的主張,而張之萬在官場歷練多年,對很多潛規則的瞭解更加透徹,所以經常不認可他的觀點,從而導致兄弟兩人有了一些分歧。

有一次,張之洞對族兄張之萬說道:“五哥,我認為一省巡撫的位置很重要,你應該大刀闊斧地整頓吏治,修浚河道,修建書院等等,要多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情。另外,坐在封疆大吏的位置上,你對下能夠掌握大權,對上對朝政大事也能看的更清楚,所以應該經常提出自己的看法,讓朝廷參考。”

張之萬深知官場規則——標新立異不一定好,做事做得多也不一定好。特別是大刀闊斧地改革,更可能會得罪很多人,未來甚至連自己的敵人在哪裡都不知道。

因此,在自己腳跟沒站穩,體系不夠龐大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匆匆忙忙地出風頭。

於是,他白了張之洞一眼,說道:“孝達,你說的很有道理,這些措施也很有價值,不過等你以後做封疆大吏時再施行也不晚。”

張之洞碰了這個軟釘子後,自尊心受到傷害,突然產生了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他不禁心想:“族兄的暮氣太重,不是成大事的性格。我既然在思路上跟他有很大分歧,那就不如早些離開,免得時間長了還傷害兄弟情分。”

張之洞想了三天后下定了決心,就以“準備會試”為理由向張之萬提出辭職,並回鄉積極準備考試。

想不到一回鄉就收到另一位恩師韓超的書信,他已經升任貴州巡撫(地位大致相當於今天的貴州省長),並勉勵張之洞好好努力會試,未來前途可期。

張之洞收到信後大喜,喃喃說道:“我跟河南巡撫有分歧不要緊,貴州巡撫也是我的老師,這都是我未來的重要人脈啊,哈哈。”

同治二年(1863),張之洞第二次參加會試,高中會試第141名,名次比較靠後。試卷拆封後,同考官范鶴生發現張之洞名列其中,又是他推薦的。

因此,他認為這是上天註定的機緣,就寫詩抒發自己的感慨——“一謫蓬萊跡已陳,龍門何處認迷津。適來已自驚非分,再到居然為此人。歧路劇愁前度誤,好花翻放隔年春。群公浪說憐才甚,鐵石相投故有神。此樂何應只得仙,太常箋語最纏綿。早看桃李森佳殖,翻為門牆慶夙緣。名士愛才如共命,清時濟治正需賢。知君別有拳拳意,不獨文章豔少年。”

從此,範鶴生和張之洞師生的這一段奇聞成為了歷史佳話。

參加殿試的時候,張之洞因為經過恩師胡林翼的點撥,並在堂兄張之萬的幕府參贊歷練,所以對於策論得心應手。

與其他大多數沒有政壇實際經驗的考生相比,張之洞的文章文采橫溢,有理有據,明顯高出一個檔次,因此獲得很多閱卷官的讚賞。

但因為文章直陳時弊,鋒芒畢露,而閱卷老臣都喜歡四平八穩,所以還是壓了張之洞的名次,把他從第一等改為第二等,最後等待兩宮太后裁決。

想不到慈禧在審閱名次的時候看到張之洞的名字,馬上覺得有印象。因為張之萬是辛未科狀元,而張之洞15歲中解元,當時讓她感到驚奇,還問過張之洞的情況。

這下突然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所以大筆一揮,把張之洞的名次提起來,點為壬戌科殿試“探花”(古代科舉原本探花並不是第三名,而是作為最年輕的進士稱謂,意為“風流才子”。後來因為有一期最年輕的進士恰好第三名,逐漸地就把第三名定為探花),進士及第。

此外,慈禧還在接見新科進士的時候與張之洞進行親切交談,特別詢問他的家世和師承。

張之洞其貌不揚,慈禧原本不大喜歡,但在聽說張之洞是已故文忠公胡林翼的入室弟子時,慈禧馬上動容,默念了一聲:“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師門淵源,人才難得啊。”

自此,張之洞從會試的名次靠後,一舉成為進士及第、名滿天下的探花郎,並且因緣際會地“簡在帝心”,成為了壬戌科會試的最大贏家。

眾所周知,殿試是等額考試,只要不是有重大問題都會入取。也正因為如此,殿試名次與會試差距基本不會很大,尤其是靠前的名次。

當然,因各種因素的綜合考慮,狀元等會進行微調,但是從很靠後的名次一舉進入一甲,這種情形在科舉的歷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而殿試的排名對於新科進士在同年中的影響力和未來仕途的發展是有很大影響的。

因此,慈禧的這份知遇之讓張之洞銘感五內,他終其一生對慈禧都很忠誠。

而壬戌科的狀元就是翁仲淵(翁心存的孫子),前文有提過。翁仲淵與張之洞兩人因為同年(同學)的關係,加上後期的交往,交情莫逆,肝膽相照。

後來,翁仲淵的父親翁同書被曾國藩、李鴻章彈劾,導致“常熟翁氏”飽受重創。翁仲淵怕朋友們受到牽連,就有意疏遠張之洞。

在這個敏感時刻,張之洞表現出了傳統知識份子的良好節操,不僅沒有落井下石,反而不避嫌疑地為翁仲淵四處奔走,並陪他到獄中看望他的父親翁同書。

張之洞的好友劉芝泉勸他說道:“香濤,你還是太年輕了,鋒芒畢露,恐怕會遭受物議。這件事的水很深,湘軍滌公(曾國藩)他們想借機立威,你千萬不要蹚到渾水裡去。你小胳膊小腿的,一不小心就會萬劫不復。仕途坎坷,風雲莫測,一定要慎之又慎啊!”

張之洞想了一下,莊重地對劉芝泉說道:“藥房先生(翁同書)文韜武略,道德操守我很敬佩。現在我如果與仲淵疏遠,更會讓他感到世態炎涼。世人也會說我張香濤沒有義氣,是一個趨炎附勢之輩。這涉及到我做人的底線,顧忌不了那麼多。”

果真不出胡林翼的所料,張之洞沒有受過挫折,為人不夠通透,所以這也註定他未來必須要走向“清流派”道路。

張之洞覺得自己的行事光明正大,沒有什麼問題,決定繼續我行我素。

此事引起了一些有心人的注意,刑部(地位大致相當於今天公安部)的官員警告了一下張之洞,並準備收集證據搞他一下,相關人員把此事報到曾國藩處。

曾國藩想了一下,考慮到張之洞老師胡林翼(此時已逝世)的面子,就吩咐下去“這件事到此為止,不要擴大”。

而張之洞因禍得福,通過這件事在士林中樹立了品德優良的形象。此外,張之洞因此與翁家保持了極為友好的關係,後來翁同龢再次崛起後,始終成為張之洞的重要助力。此為後話。

同治五年(1866)開始,張之洞開始運作赴各地主持鄉試,打造自己的人脈體系。

他閱卷公正,不遺餘力地選拔人才。他選中的舉人學生後來很多都成為高官,如陶模(官至陝甘總督、兩廣總督)、袁昶(官至江寧布政使、太常寺卿)、許景澄(官至總理衙門大臣兼工部左侍郎)等,這些學生都很尊敬座師張之洞,不少人成為他推動“洋務運動”的骨幹。

(篇幅所限,留待後述)

下期導讀:

張之洞在任湖北學政和四川學政時會有怎樣的作為?他又是如何開始從“清流派”開始轉向“洋務派”的?

請看下期文章《洋務先驅,胡林翼的得意高徒張之洞(三)》

鑒於往事,資以治道。這裡是南山煮酒,歡迎你的閱讀。

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由南山煮酒原創,轉載請注明。

耳聽閻敬銘轉述的遺言,淚如雨下,久久不能平靜。

父親張鍈和恩師胡林翼的先後去世迫使張之洞有了一些深刻的思考,從而加快了他成熟的腳步。

同治元年(1862),張之萬總算沒有再當會試考官,而張之洞躊躇滿志地參加考試。他自認為考試的文章寫的不錯,可惜最後還是名落孫山。

後來,張之洞才得知自己的文章受到同考官范鶴生和翁同龢的欣賞,列為佳品並大力推薦。

最後主考官還是因各種因素沒有讓張之洞上榜。翁同龢忿忿不平,扼腕歎息。範鶴生長歎一聲後竟然因不能為國舉賢而流下了眼淚。

香濤入幕 高中探花

不久後,族兄張之萬以禮部侍郎署理河南巡撫(地位大致相當於今天的教育部長兼代理河南省長)。張之洞此時剛好心情鬱悶,又沒什麼緊急事務,就到堂哥的幕府參贊歷練,幫助張之萬寫奏摺。張之洞的文筆很不錯,他代替張之萬起草的一些奏摺受到了慈禧等人的讚賞。

但是,張之洞此時還很年輕,性格跳脫,喜歡提出一些與眾不同的主張,而張之萬在官場歷練多年,對很多潛規則的瞭解更加透徹,所以經常不認可他的觀點,從而導致兄弟兩人有了一些分歧。

有一次,張之洞對族兄張之萬說道:“五哥,我認為一省巡撫的位置很重要,你應該大刀闊斧地整頓吏治,修浚河道,修建書院等等,要多做一些有價值的事情。另外,坐在封疆大吏的位置上,你對下能夠掌握大權,對上對朝政大事也能看的更清楚,所以應該經常提出自己的看法,讓朝廷參考。”

張之萬深知官場規則——標新立異不一定好,做事做得多也不一定好。特別是大刀闊斧地改革,更可能會得罪很多人,未來甚至連自己的敵人在哪裡都不知道。

因此,在自己腳跟沒站穩,體系不夠龐大的時候,最忌諱的就是匆匆忙忙地出風頭。

於是,他白了張之洞一眼,說道:“孝達,你說的很有道理,這些措施也很有價值,不過等你以後做封疆大吏時再施行也不晚。”

張之洞碰了這個軟釘子後,自尊心受到傷害,突然產生了一種寄人籬下的感覺。他不禁心想:“族兄的暮氣太重,不是成大事的性格。我既然在思路上跟他有很大分歧,那就不如早些離開,免得時間長了還傷害兄弟情分。”

張之洞想了三天后下定了決心,就以“準備會試”為理由向張之萬提出辭職,並回鄉積極準備考試。

想不到一回鄉就收到另一位恩師韓超的書信,他已經升任貴州巡撫(地位大致相當於今天的貴州省長),並勉勵張之洞好好努力會試,未來前途可期。

張之洞收到信後大喜,喃喃說道:“我跟河南巡撫有分歧不要緊,貴州巡撫也是我的老師,這都是我未來的重要人脈啊,哈哈。”

同治二年(1863),張之洞第二次參加會試,高中會試第141名,名次比較靠後。試卷拆封後,同考官范鶴生發現張之洞名列其中,又是他推薦的。

因此,他認為這是上天註定的機緣,就寫詩抒發自己的感慨——“一謫蓬萊跡已陳,龍門何處認迷津。適來已自驚非分,再到居然為此人。歧路劇愁前度誤,好花翻放隔年春。群公浪說憐才甚,鐵石相投故有神。此樂何應只得仙,太常箋語最纏綿。早看桃李森佳殖,翻為門牆慶夙緣。名士愛才如共命,清時濟治正需賢。知君別有拳拳意,不獨文章豔少年。”

從此,範鶴生和張之洞師生的這一段奇聞成為了歷史佳話。

參加殿試的時候,張之洞因為經過恩師胡林翼的點撥,並在堂兄張之萬的幕府參贊歷練,所以對於策論得心應手。

與其他大多數沒有政壇實際經驗的考生相比,張之洞的文章文采橫溢,有理有據,明顯高出一個檔次,因此獲得很多閱卷官的讚賞。

但因為文章直陳時弊,鋒芒畢露,而閱卷老臣都喜歡四平八穩,所以還是壓了張之洞的名次,把他從第一等改為第二等,最後等待兩宮太后裁決。

想不到慈禧在審閱名次的時候看到張之洞的名字,馬上覺得有印象。因為張之萬是辛未科狀元,而張之洞15歲中解元,當時讓她感到驚奇,還問過張之洞的情況。

這下突然看到一個“熟悉”的名字,所以大筆一揮,把張之洞的名次提起來,點為壬戌科殿試“探花”(古代科舉原本探花並不是第三名,而是作為最年輕的進士稱謂,意為“風流才子”。後來因為有一期最年輕的進士恰好第三名,逐漸地就把第三名定為探花),進士及第。

此外,慈禧還在接見新科進士的時候與張之洞進行親切交談,特別詢問他的家世和師承。

張之洞其貌不揚,慈禧原本不大喜歡,但在聽說張之洞是已故文忠公胡林翼的入室弟子時,慈禧馬上動容,默念了一聲:“以貌取人,失之子羽。師門淵源,人才難得啊。”

自此,張之洞從會試的名次靠後,一舉成為進士及第、名滿天下的探花郎,並且因緣際會地“簡在帝心”,成為了壬戌科會試的最大贏家。

眾所周知,殿試是等額考試,只要不是有重大問題都會入取。也正因為如此,殿試名次與會試差距基本不會很大,尤其是靠前的名次。

當然,因各種因素的綜合考慮,狀元等會進行微調,但是從很靠後的名次一舉進入一甲,這種情形在科舉的歷史上都是極為罕見的。而殿試的排名對於新科進士在同年中的影響力和未來仕途的發展是有很大影響的。

因此,慈禧的這份知遇之讓張之洞銘感五內,他終其一生對慈禧都很忠誠。

而壬戌科的狀元就是翁仲淵(翁心存的孫子),前文有提過。翁仲淵與張之洞兩人因為同年(同學)的關係,加上後期的交往,交情莫逆,肝膽相照。

後來,翁仲淵的父親翁同書被曾國藩、李鴻章彈劾,導致“常熟翁氏”飽受重創。翁仲淵怕朋友們受到牽連,就有意疏遠張之洞。

在這個敏感時刻,張之洞表現出了傳統知識份子的良好節操,不僅沒有落井下石,反而不避嫌疑地為翁仲淵四處奔走,並陪他到獄中看望他的父親翁同書。

張之洞的好友劉芝泉勸他說道:“香濤,你還是太年輕了,鋒芒畢露,恐怕會遭受物議。這件事的水很深,湘軍滌公(曾國藩)他們想借機立威,你千萬不要蹚到渾水裡去。你小胳膊小腿的,一不小心就會萬劫不復。仕途坎坷,風雲莫測,一定要慎之又慎啊!”

張之洞想了一下,莊重地對劉芝泉說道:“藥房先生(翁同書)文韜武略,道德操守我很敬佩。現在我如果與仲淵疏遠,更會讓他感到世態炎涼。世人也會說我張香濤沒有義氣,是一個趨炎附勢之輩。這涉及到我做人的底線,顧忌不了那麼多。”

果真不出胡林翼的所料,張之洞沒有受過挫折,為人不夠通透,所以這也註定他未來必須要走向“清流派”道路。

張之洞覺得自己的行事光明正大,沒有什麼問題,決定繼續我行我素。

此事引起了一些有心人的注意,刑部(地位大致相當於今天公安部)的官員警告了一下張之洞,並準備收集證據搞他一下,相關人員把此事報到曾國藩處。

曾國藩想了一下,考慮到張之洞老師胡林翼(此時已逝世)的面子,就吩咐下去“這件事到此為止,不要擴大”。

而張之洞因禍得福,通過這件事在士林中樹立了品德優良的形象。此外,張之洞因此與翁家保持了極為友好的關係,後來翁同龢再次崛起後,始終成為張之洞的重要助力。此為後話。

同治五年(1866)開始,張之洞開始運作赴各地主持鄉試,打造自己的人脈體系。

他閱卷公正,不遺餘力地選拔人才。他選中的舉人學生後來很多都成為高官,如陶模(官至陝甘總督、兩廣總督)、袁昶(官至江寧布政使、太常寺卿)、許景澄(官至總理衙門大臣兼工部左侍郎)等,這些學生都很尊敬座師張之洞,不少人成為他推動“洋務運動”的骨幹。

(篇幅所限,留待後述)

下期導讀:

張之洞在任湖北學政和四川學政時會有怎樣的作為?他又是如何開始從“清流派”開始轉向“洋務派”的?

請看下期文章《洋務先驅,胡林翼的得意高徒張之洞(三)》

鑒於往事,資以治道。這裡是南山煮酒,歡迎你的閱讀。

圖片來源網路,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本文由南山煮酒原創,轉載請注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