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南知|李瑞清先生逝世九十七周年:先生之風,山高水長

南知

每一天的清晨、黃昏或夜晚, 許許多多在公共教學樓上課的南大學生常常會走在兩江路上——這條道路位於逸夫樓與仙一教學樓之間, 與三江路平行而與金大路、中大路垂直, 每每走過都像是回顧了一遍校史。

和兩江路的熙熙攘攘有所不同, 瑞清路藏身于眾多文科院系院樓間。 從圖書館到歷史學院, 由亞明路始, 在瑞清路終, 整段路走下來, 又像是在與南大的老校長們隔時空對話。

1920年9月12日, 南京大學前身——兩江優級師範學堂監督(即校長)李瑞清先生逝世。 在2017年的最新版校園地圖中, 南京大學分別將仙林校區校園裡的兩條道路命名為“兩江路”、“瑞清路”。

在李瑞清先生逝世九十七年後的今天, 南小青帶你重走這兩條路, 為你講述老校長的故事。

人物介紹

李瑞清先生

(1867-1920)

字仲麟, 號梅庵, 又號梅癡, 民國時期稱清道人。 他出身三代為官之書香門第,

父親李必昌教子極嚴。

李瑞清先生自幼喜愛書法, 從伯祖父習字, 鑽研六書, 尤好大篆, 這為他後來成為書法家打下了良好基礎。

1905年, 他兼任兩江優級師範學堂監督, 1906年到任。 幾年時間內, 他言傳身教, 成績斐然, 使兩江師範成為名副其實的江南第一學府。

兩江師範監督, 辦學功勳卓著

要說李瑞清先生與如今南京大學的聯繫, 還得回到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創建之初、回到圖強應變的清朝末年。 彼時中國文化思潮風起雲湧, 禦外侮求變革的呼聲日益高漲, “興學育才”、“興學強國”的主張受到重視, 廢科舉、辦學堂已成為大勢所趨。

1901

劉坤一和張之洞聯合上奏, 醞釀新學制, 亟欲培養近代人才;

1902

以兩江三省之財力, 以師範學堂取代舊式江寧府學,

在雞籠山下明朝國子監舊址建立三江師範學堂;

1903

三江師範學堂正式成立, 次年開學;

1906

三江師範學堂更名為兩江優級師範學堂。

李瑞清先生上任之後, 夙興夜寐、慘澹經營, 終於使兩江師範學堂面貌一新, “教育成績評者, 推為東南冠冕”, 成為當時全國優級師範學堂的楷模。

【廣延名師, 創新理念】

當時的兩江優級師範學堂名師雲集, 著名學者王伯沆、柳詒徵、劉師培都曾執教於此。 據1909年所作《第一次教育統計圖表》, 學堂內的教員中有本國畢業者12人, 外國畢業的本國人士15人, 此外還有外國教員3人, 可見教員中接受西方教育者比例較高。

李瑞清先生在教育理念上走在時人前列, 兼具繼承與革新的特點。 他清醒地意識到, 民族的強盛離不開人才的培養, 而西方教育可以作為中國效法的參照。 因此, 對於來自歐美、尤其是來自日本的教學制度、課程設置、教科書和教育方法, 他都加以注意。 引進的西方先進教育方法後, 他將其與中國傳統教育相結合, 付諸教育實踐。

【改革學制,

添置設備】

學校有分類科、選科、補習科共十餘個班級, 又附設中小學堂以作教育見習之用, 學生多達千人。 李瑞清先生提倡國學、科學和藝術, 重視學習與勞動的結合, 改博物科為農業博物科, 購置農田耕牛供學生實習之用。 又創設圖畫手工科, 設畫室及工廠, 並親自教授圖畫課, 增設音樂科, 培養了中國最早的美術師資和藝術人才, 國畫大師張大千、著名書法家胡小石皆出其門下。 李瑞清先生是中國美術、書法教育領域的拓荒人, 也是中國近代美術、書法教育事業的奠基人。

“視教育若生命, 學校若家庭,

學生若子弟”的教育家

李瑞清先生出任兩江師範監督後, 為學堂事務四處奔走, 全力以赴, 始終不渝。 他抱負非凡, 以“視教育若生命、學校若家庭、學生若子弟”為辦學宗旨, 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為校訓,致力於造就“中國之培根、笛卡爾”。

辦學關鍵在於選用優秀教師。為此,李瑞清先生帶領同仁出國考察,聘請了一批來自日本的飽學之士來校任教,傳授西方科學。學堂的修身、文史、地算、體操等科則皆由中國教師出任。為了聘請專治地理的姚明輝先生,李瑞清先生親前往嘉定,備筵席為之接風,竭盡禮遇之儀。

李瑞清先生認為,師範教育的物件是為人師者,關係風化,因此,不應只是言傳,更應注重身教。以一校監督之尊,他不居洋樓,卻安居三間茅屋之中,並以“梅庵”名之,不僅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訓誨人,更用於律己。他還常常深入課堂,坐在學生中間,認真聽講並做筆記。既檢查教學品質,又溝通師生關係。某日大雨傾盆,他和學生同離課堂,忘記攜帶雨具,便和學生一起淋雨回到住所,期間有工友趕來欲為他撐傘,被他拒絕。他說:“學生能吃苦,當監督的更應該吃苦。”由於李瑞清先生的身體力行,兩江師範形成了一種勤儉節約、刻苦學習的校風。

兩江師範學堂師生合影

1911年,武昌起義,全國震動。江蘇獨立後,不少達官貴人棄職逃離,但李瑞清先生堅守職責,學校照常敲鐘上課。戰火蔓延、兵荒馬亂之時,他受命于危城之中,撥鉅款購米賑濟難民。美、日領事及傳教士邀請他登上外國軍艦暫避,李瑞清先生堅持不去,說:“托庇外人,吾所羞。吾義不欲去,使吾後世子孫出入此城,無愧可矣。”

大局平定後,清亡而民國立。李瑞清先生回到兩江師範,學生奔相走告,歡迎他主持校政,但他自視為清朝命臣,決意離去,上書請辭兩江師範監督職務。臨走時,他看到有些學生衣衫襤褸,生活困難,便變賣自己的車馬,將所得錢財分發貧困學生,然後兩袖清風,飄然而去,隱居上海,號“清道人”,以賣書畫維生。

1920年9月12日,李瑞清先生在南京逝世,享年五十四歲。逝世後,其同鄉摯友曾熙、學生胡小石辦理喪事,將他葬在南京南郊牛首山梅嶺羅漢泉,墓旁值梅三百株,築室數間,題名“玉梅花庵”,以志其號。

九十七年後,當年的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如今的東南大學校園六朝松畔,依然有由柳詒徵教授題匾的“梅庵”。而南京大學仙林校區裡,“兩江路”、“瑞清路”和“菜根潭”等地名,默默講述著兩江師範優級學堂和李瑞清先生的故事。

世事滄桑,六朝松依然挺拔。不知今日走在“兩江路”或“瑞清路”上的你,會不會想起近百年前,那位抱負非凡、言傳身教的老校長?

【參考文獻】

1. 楊樹明. 清末民初大變局中的李瑞清[D]. 江西師範大學, 2005.

2. 中央大學南京校友會 中央大學校友文選編纂委員會. 南雍驪珠:中央大學名師傳略再續[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南大青年

文 | 林瑋琦

美編 | 甘靜雯

責編 | 陶欣園

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為校訓,致力於造就“中國之培根、笛卡爾”。

辦學關鍵在於選用優秀教師。為此,李瑞清先生帶領同仁出國考察,聘請了一批來自日本的飽學之士來校任教,傳授西方科學。學堂的修身、文史、地算、體操等科則皆由中國教師出任。為了聘請專治地理的姚明輝先生,李瑞清先生親前往嘉定,備筵席為之接風,竭盡禮遇之儀。

李瑞清先生認為,師範教育的物件是為人師者,關係風化,因此,不應只是言傳,更應注重身教。以一校監督之尊,他不居洋樓,卻安居三間茅屋之中,並以“梅庵”名之,不僅以“嚼得菜根,做得大事”的校訓誨人,更用於律己。他還常常深入課堂,坐在學生中間,認真聽講並做筆記。既檢查教學品質,又溝通師生關係。某日大雨傾盆,他和學生同離課堂,忘記攜帶雨具,便和學生一起淋雨回到住所,期間有工友趕來欲為他撐傘,被他拒絕。他說:“學生能吃苦,當監督的更應該吃苦。”由於李瑞清先生的身體力行,兩江師範形成了一種勤儉節約、刻苦學習的校風。

兩江師範學堂師生合影

1911年,武昌起義,全國震動。江蘇獨立後,不少達官貴人棄職逃離,但李瑞清先生堅守職責,學校照常敲鐘上課。戰火蔓延、兵荒馬亂之時,他受命于危城之中,撥鉅款購米賑濟難民。美、日領事及傳教士邀請他登上外國軍艦暫避,李瑞清先生堅持不去,說:“托庇外人,吾所羞。吾義不欲去,使吾後世子孫出入此城,無愧可矣。”

大局平定後,清亡而民國立。李瑞清先生回到兩江師範,學生奔相走告,歡迎他主持校政,但他自視為清朝命臣,決意離去,上書請辭兩江師範監督職務。臨走時,他看到有些學生衣衫襤褸,生活困難,便變賣自己的車馬,將所得錢財分發貧困學生,然後兩袖清風,飄然而去,隱居上海,號“清道人”,以賣書畫維生。

1920年9月12日,李瑞清先生在南京逝世,享年五十四歲。逝世後,其同鄉摯友曾熙、學生胡小石辦理喪事,將他葬在南京南郊牛首山梅嶺羅漢泉,墓旁值梅三百株,築室數間,題名“玉梅花庵”,以志其號。

九十七年後,當年的南京高等師範學校、如今的東南大學校園六朝松畔,依然有由柳詒徵教授題匾的“梅庵”。而南京大學仙林校區裡,“兩江路”、“瑞清路”和“菜根潭”等地名,默默講述著兩江師範優級學堂和李瑞清先生的故事。

世事滄桑,六朝松依然挺拔。不知今日走在“兩江路”或“瑞清路”上的你,會不會想起近百年前,那位抱負非凡、言傳身教的老校長?

【參考文獻】

1. 楊樹明. 清末民初大變局中的李瑞清[D]. 江西師範大學, 2005.

2. 中央大學南京校友會 中央大學校友文選編纂委員會. 南雍驪珠:中央大學名師傳略再續[M]. 南京:南京大學出版社, 2010.

南大青年

文 | 林瑋琦

美編 | 甘靜雯

責編 | 陶欣園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