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武義古村落系列之——樊嶺腳|梁思成鏡頭中的武義山村

樊嶺腳村這個村名, 是由於祝姓先祖在南宋末年遷居有樊姓居住的樊嶺頭而來的。

樊嶺是武義縣中部兩大水系, 即錢江與甌江的分水嶺。 樊嶺腳村原本在樊嶺頭上, 隨著人口的繁衍, 逐漸遷徙到樊嶺腳下, 形成了今天的一個山區大村落。 1950年成立樊川鄉, 是樊川一帶的總稱, 轄樊嶺腳、吳宅、後陳、後陶、小同、八百等村。 1958年成立大公社時取消。

20世紀30年代的樊嶺腳

20世紀30年代梁思成所攝的樊嶺腳村村貌

梁思成路經樊嶺腳

梁思成(1901~1972), 不但是一位建築專家, 而且還是一位城市規劃師和教育家。 他一生致力於保護中國古代建築和文化遺產。 曾任中央研究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哲學社會科學學部委員。

民國23年(1934), 梁思成正在全國尋找唐、宋時期的古建築, 聽到關於我縣延福寺的消息後, 和夫人林徽因趕到武義宣平專程考察陶村延福寺。

途經樊嶺腳時隨機拍下了幾張樊嶺腳故居的照片。

在他看到樊嶺腳這個古樸的山村時, 看到村裡的住宅用當地的石塊砌築, 在他的《中國建築史》這本書上寫到:“就地取材的農村建築, 如人們在浙江武義山區的農村中所見, 在江南地區具有代表性的。 ”還寫到:“這使人不得不承認, 建築總是滲透著民族精神, 即使是在如此偏遠地區偶然建造的簡陋小屋, 也表現出這種情況。 ”

優美的水口

古村水口

一個村的水口就是一個村的門戶, 在以農耕為主的自然經濟條件下, 農村的水口不僅是一個村落的大門, 而且還表現出這個村老百姓的精神世界。

樊嶺腳村的先人根據風水之說來建造本村的水口。 在農耕社會裡, 水口是村民的財富, 有水才有村, 風水先生認為這個財富還必須要在村中留住, 於是樊嶺腳就在水口處修築了石拱木構廊橋橋、文昌閣以造成鎖住水口的形式。

村口廊橋

石拱木構廊橋, 又稱峽溪橋, 南北走向, 橫跨峽溪, 建於清代。 橋為木石結構單拱廊橋, 橋面正中及兩側為石板, 其餘卵石鋪設。 橋上建有橋屋六間, 橋拱上方兩側嵌有乾隆三十一年(1766)題行楷鐫刻“峽川石樑”(東側)和“高峰古景”(西側)石匾。 橋下水流清澈, 清晰可見紅鯉魚在水中嬉戲。

村口的文昌閣

文昌閣位於廊橋北側向東卵石路的20米處, 北側玉星山, 南側臨峽溪, 底層東西通大路。 閣建於清代, 平面方形, 閣內設八角藻井, 井中心通透, 往上看, 井中站立相貌醜陋、右手握紅朱筆、左手握朱墨斗的文曲星, 即文昌星。 舊時傳說他主文運, 本地人稱魁星點狀元。

在以自然經濟為主體的農耕社會裡

樊嶺腳村在風水學的催動下

造起了峽溪橋和文昌閣

加上專司文運的文昌君坐鎮村口

不僅大大增添了村口的人文內涵

而且大大增強了村口的象徵作用

造成了這個村口在全村的極為突出的重要位置

陽鋪坪

紅十三軍浙西第三縱隊軍事委員會成立舊址

陽鋪坪村原稱羊虎坪(搬遷下山後又將陽鋪坪改名為陽光村),坐落在樊嶺腳村西側海拔1098米白岩頭尖的大山深處,解放後農村集體化前,為樊嶺腳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

1927年,中共宣平縣委成立,地下黨組織迅速發展。到1930年5月,在吳宅村慈仁寺成立了宣平北營紅軍,邱金隆(坦洪鄉葉坑村人,現稱金隆村)、鄒高水等人為總指揮,這是宣平最早的紅軍營。此後,宣平又先後建立了西營、南營和東營紅軍,紅軍人數達到2000餘人。中國工農紅軍紅十三軍於1930年5月在溫州永嘉創建,是受黨中央直接領導,被編入中央軍委正式序列的全國十四支紅軍之一。6月,宣平紅軍定番號為紅十三軍浙西第三縱隊,並在陽鋪坪村成立了7人組成的軍事委員會,由曾志達、陳俊、吳謙、王湘、阮芝唐、邱金隆、鄒高水組成,曾志達任總指揮。陳俊、吳謙、王湘分別兼任北營、西營、南營紅軍的黨代表。

由於紅軍的鬥爭目標直指國民黨反動派、豪紳地主,反動當局驚恐萬狀,調集軍警“圍剿”紅軍,紅軍在廣大群眾的擁護下,與敵展開多次戰鬥。1930年6月26日,宣平北營紅軍得到消息,省防軍一個排的兵力要開往宣平,北營紅軍戰士埋伏在吳宅于樊嶺腳一帶,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截住敵人去路,迫使敵人戰敗退回武義。6月下旬,宣平西營紅軍在樊嶺腳又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

古村新貌

gucunxinmao

2005年8月以來,樊嶺腳把村莊整治建設作為造福村民的“民心工程”,先後投入180余萬元資金用於村居環境、道路、衛生整治、生態村建設及村居綠化工作。

樊嶺腳村於2008年被評為省、市全面建設小康示範村,還於2010年被評為浙江省綠化示範村、金華市民主法治村,村黨支部自2001年以來先後數次被評為縣級先進黨組織等。如今的樊嶺腳村,灰白色的樓房錯落有致,村口石拱廊橋、名勝文昌閣古色古香,村內林木茂盛、鳥語花香,門前屋後綠意盎然,已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造起了峽溪橋和文昌閣

加上專司文運的文昌君坐鎮村口

不僅大大增添了村口的人文內涵

而且大大增強了村口的象徵作用

造成了這個村口在全村的極為突出的重要位置

陽鋪坪

紅十三軍浙西第三縱隊軍事委員會成立舊址

陽鋪坪村原稱羊虎坪(搬遷下山後又將陽鋪坪改名為陽光村),坐落在樊嶺腳村西側海拔1098米白岩頭尖的大山深處,解放後農村集體化前,為樊嶺腳行政村的一個自然村。

1927年,中共宣平縣委成立,地下黨組織迅速發展。到1930年5月,在吳宅村慈仁寺成立了宣平北營紅軍,邱金隆(坦洪鄉葉坑村人,現稱金隆村)、鄒高水等人為總指揮,這是宣平最早的紅軍營。此後,宣平又先後建立了西營、南營和東營紅軍,紅軍人數達到2000餘人。中國工農紅軍紅十三軍於1930年5月在溫州永嘉創建,是受黨中央直接領導,被編入中央軍委正式序列的全國十四支紅軍之一。6月,宣平紅軍定番號為紅十三軍浙西第三縱隊,並在陽鋪坪村成立了7人組成的軍事委員會,由曾志達、陳俊、吳謙、王湘、阮芝唐、邱金隆、鄒高水組成,曾志達任總指揮。陳俊、吳謙、王湘分別兼任北營、西營、南營紅軍的黨代表。

由於紅軍的鬥爭目標直指國民黨反動派、豪紳地主,反動當局驚恐萬狀,調集軍警“圍剿”紅軍,紅軍在廣大群眾的擁護下,與敵展開多次戰鬥。1930年6月26日,宣平北營紅軍得到消息,省防軍一個排的兵力要開往宣平,北營紅軍戰士埋伏在吳宅于樊嶺腳一帶,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截住敵人去路,迫使敵人戰敗退回武義。6月下旬,宣平西營紅軍在樊嶺腳又打了一個漂亮的伏擊戰。

古村新貌

gucunxinmao

2005年8月以來,樊嶺腳把村莊整治建設作為造福村民的“民心工程”,先後投入180余萬元資金用於村居環境、道路、衛生整治、生態村建設及村居綠化工作。

樊嶺腳村於2008年被評為省、市全面建設小康示範村,還於2010年被評為浙江省綠化示範村、金華市民主法治村,村黨支部自2001年以來先後數次被評為縣級先進黨組織等。如今的樊嶺腳村,灰白色的樓房錯落有致,村口石拱廊橋、名勝文昌閣古色古香,村內林木茂盛、鳥語花香,門前屋後綠意盎然,已是一派生機勃勃的景象。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