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歷史>正文

中美必有一戰?五大要素告訴你可能性有多大

戰爭最可怕的地方不在於其巨大的破壞性而是其不確定性, 在世界歷史上, 爆發前毫無徵兆的大戰並不少見。 (資料圖)

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認為,

西元前5世紀雅典崛起引起陸地霸主斯巴達警惕和戰爭是一種普遍的歷史模式, 即既有霸主面對新興強權的挑戰多以戰爭告終。 哈佛大學的國際問題學者格雷厄姆·艾裡森就認為中美關係處於"修昔底德陷阱"的困境。 但是美國歐道明大學國際關係教授史蒂夫·耶蒂夫卻認為, 中美競爭走向戰爭的可能性微乎其微。 英國BBC中文網9月11日發表題為“中美必有一戰:‘修昔底德陷阱’之誤”的文章, 文章援引史蒂夫·耶蒂的話從五個方面闡述了上述結論。 全文如下:

耶蒂夫教授在《維吉尼亞向導報》上發表文章說, 雖然"修昔底德陷阱"及其他諸如此類的歷史類比能夠讓我們瞭解過去, 但對今天未必有借鑒意義。

他列出五點原因解釋現在的中美關係不會陷入"修昔底德陷阱"。

戰爭越來越不可能

首先是商貿關係。 雖然商貿關係未必能阻止戰爭發生, 這一點已經在一戰爆發中得到證明。 但是耶蒂夫說, 商貿關係通常能夠防止衝突, 中國和美國是彼此重要的交易夥伴, 即使北京取得很大貿易順差, 但雙方互相依賴是明顯的。

如果經濟下滑影響到國家領導層, 他們會冒險走向戰爭的可能也不大。 即使有貿易爭端, 中美都重視貿易關係, 會小心處理。

第二點原因是, 即使全球化不能阻止戰爭, 但還有核威懾, 核威懾同全球化兩者相加, 使發生戰爭更難。 而過去修昔底德陷阱的情況都是講沒有核武器和核威懾的大國。 耶蒂夫說,

即使希特勒領導下的納粹德國, 如果當時面對一個擁有核武器的英國, 也不會為所欲為。 他認為, 專制政權更珍惜他們手中的權力, 如果世界大戰爆發, 他們的權力壟斷就有被毀滅的風險, 因此北京不會冒這麼大的風險。

第三點, 如史蒂芬·平克在《人性中的善良天使》書中展示, 現在的戰爭比上個世紀更罕見, 部分原因是全球規範約束越來越強。 總體來說, 訴諸戰爭比古希臘伯裡克利時期, 拿破崙時期和威廉二世的時候更小。 儘管24小時電視新聞大多展示戰亂災難, 但世界畢竟進步了。

第四點原因是, 全球通訊比幾百年前要發達得多, 甚至同1962年古巴導彈危機時候相比都發達得多。 北京和華盛頓之間有定期的政府各級官員會談。

第五, 中國和美國都是獨特大國, 中國的變化正在造就大量中產階級。 中國專注經濟發展, 即使中國在南海表現出“咄咄逼人”也是為了確保能夠增加能源供應能力。 耶蒂夫說, 中國早已不是封閉國家, 這也是避免衝突的重要因素。 華盛頓也一樣, 儘管美國有全球主宰以及經常有外交失誤, 但華盛頓也同樣看重國家的經濟發展。

預言自我實現

實際上美國由於地理因素, 遍佈全球的經濟利益和霸權的現實, 美國在19世紀以後就基本不再尋求領土擴張。 這些特點都令美國有別於以往歷史上大部分強權, 因此從這方面來說, 美國同中國開戰的可能性更小。

與此同時, 美國廣泛的結盟和在國際組織中顯著的作用令美國能夠不必通過戰爭就能施加影響,

這也有助於美國調控危機。

當然諸如中國崛起會給主要大國帶來緊張, 甚至導致危機升級。 歷史也表明, 誤判, 事故, 非理性行為都會導致戰爭, 因此就需要外交為中美競爭降溫, 在共同利益基礎上管控危機。

但是今天已經不同以往數百年的歷史, 許多力量存在都在阻止大國間發生戰爭, 這些往往被人們低估。 耶蒂夫又指出預言自我實現的危險性:如果美國和中國害怕或預計"熱戰"或冷戰發生, 他們可能會採取行動促成其變為現實。 他說, 要記住歷史, 同時又不要認為歷史會重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